灸引升阳,冬病夏防
2024-08-23严石卿严正易
“冬病夏防”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生命整体观”预防疾病的特色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夏季,适时利用天地间阳气升发的时机,通过调整生活起居,内服、外敷药物,艾灸导引等一系列方法,则可升阳逐寒、固本培元,为秋冬季的身体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灸法的应用可上溯至人类掌握用火后的远古时期,其历史源远流长。《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灸焫与火的关系密切,《说文解字》曰:“灸,灼也。”灸从火,久久方为灸。华夏先民发现了艾叶温经散寒的功效,用艾绒燃火以驱寒逐湿。此后,灸焫所采用的原料以艾叶所制艾绒为主,故称“艾灸”。
中医六艺中的导引,其源头同样与驱寒逐湿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远古时期的陶唐之舞,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舞蹈,而是导引的雏形,意在通过有规律的舞动四肢,以滑利关节,宣导气血,暖身活血,健脾祛湿,其中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
活血升阳“三分操”
此法通过形体的蜷曲和伸展,使经筋的张弛舒展,关节的滑利有力,有助于促进周身气血循行,使之达到末梢(手指、脚趾)和头面部,起到行气活血、升阳的效果。习练3分钟,便可感受到全身气血通畅,神清气爽。
【动作分解】
1.松静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
2.屈膝下蹲,两手抱膝,低头成团状。
3.身体重心依次向前移动,向后移动,重心还原;向左移动,向右移动,重心还原。
4.两手扶膝,低头塌腰,膝盖挺直。
5.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两臂伸展,起身上托。
6.两手抱脑后,两臂打开,依次抬头、挺胸、挺腹、挺小腹、挺腹股沟。身体还原放松时用力发“咳”声。
7.两手十指交叉,上托。
8.两臂左右分开至水平位,手指同时向外伸展,然后握拳。
9.两臂下落时,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
10.以上导引动作合为1次,重复导引3次后,恢复松静站立。

逐寒升阳“温玉灸”
我国对于灸焫的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为历代医学大家所重视。在此介绍一种笔者常用的温玉艾灸法,即艾炷下隔着一块玉灸板,可以重复使用,隔玉除了不会伤及体表的卫气外,最重要的是不会伤及皮肤。
施灸前,建议先静心禁语,饮一杯温水。艾灸时艾火内行可增强人体气化功能,尤其是中焦和下焦的气化功能。灸后饮水会使艾火消停,影响效果,建议灸后半小时再饮水。
艾灸是把自身的阳气升起来的扶正祛邪之法。《扁鹊心书》曰:“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穴以及上下部位畏寒喜暖,《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脐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
中脘穴,位于脐上四寸处,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中脘穴喜暖畏寒,宜温灸。
《扁鹊心书》曰:“伤脾发潮热,此因饮食失节,损及脾胃,致元气虚脱,令头昏脚弱,四肢倦怠,心下痞闷,午后发热,乃元气下人阴分也。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可保,迟则脾气衰脱而死。”

小贴士
温玉灸方法
先取一壮陈年艾绒,将包裹艾绒的纸张剥去,放置于玉灸板上,再用两手拇指和食指将艾绒挤按成金字塔状,用打火机点燃。
人平躺后,将玉灸板放置在施灸穴位上即可。施灸时,可根据火力热度自行添加隔热的丝巾或手帕,施灸的温度以温热为宜。
注意事项
1. 施灸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打开排气风扇,防止晕灸。
2. 要将艾绒挤压成金字塔状,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烧伤和发生火灾。
3. 如出现剧烈生理反应,如咳嗽、恶心、头晕、大汗等,是晕灸现象,应停止施灸,到空气清新处放松,做深呼吸七次即可。
4. 自灸(神阙穴、中脘穴)时,要全身放松,注意施灸部位,若昏昏欲睡,则须请人在身边看护,以免出现意外。
夏衣不宜露胸背
通常人们习惯性认为冬季气温寒冷,容易受寒,但到了冬天,人们普遍穿着御寒防风的衣物,加之室内多有空调、地暖、暖气以供暖,所以只要注意防风,避免温差,可以有效地抵御风寒等情况。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由于衣着单薄,加上空调的普及,常常发生身处室外时,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到了办公室、商场、地铁、公交等场所时却冷气十足,此时若是贪凉而忽视了防寒,就容易导致寒邪入体的情况。
身体的脾胃、腰、膝关节等处易受寒,应当严加防护。脾胃受寒,导致疼痛腹泻。腰间命门穴受寒,则肾阳亏虚,虚寒内生。腰侧肾俞穴受寒,则腰膝酸软无力,尿频尿急。膝关节受寒,则容易出现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不利。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首先应当从服饰着手。《周易·系辞下传》:“垂衣裳而天下治。”华夏民族作为传承数千年的礼仪之邦,服饰不仅仅是遮体、保暖、装饰、彰显身份之用,更代表了礼仪和制度。近些年国潮兴起,汉服热销,我们常见的汉服交领右衽,除了礼仪制度,还包含着中医的智慧。右衽的设计,能让胸腹(脾胃)得到双重保护;宽深交领的设计让颈部及大椎穴避免风寒侵扰;最有特色的腰带,不仅能让腰部(神阙穴、命门穴、肾俞穴等)得到多重防护,还能约束带脉、增强腰部的防护。
鉴于此,夏日着装,应尽量避免将中焦(脾胃)、颈部(大椎穴)、腰部(神阙穴、命门穴、肾俞穴等)等暴露在冷空气中,必要时可以随身带一条披肩或者外套,当温差过大时穿上,能有效规避夏季受寒的风险。
责任编辑/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