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向东流
2024-08-22侯志明
侯志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参与制作影视作品《天上菊美》《邓小平遗物故事》《绝代芳华》等。出版有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少点精致的俗相》。
在绵阳工作期间,我家就在涪江边。
从我家出门,向东走百米,折向北,再走百米,就是涪江。
涪江,滚滚东流,波澜不惊。
清《蜀水考》记载:“涪水源出松潘卫风洞顶兴龙泉。”“兴龙泉在卫东六十里,源出雪栏山风洞顶黄龙寺后。”雪栏山即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
涪江全长六百七十千米,流域面积三万六千四百平方千米,在绵阳境内长约三百八十千米,占了全长的百分之五十七,在绵阳境内的流域面积约两万零两百三十平方千米,正好是绵阳的占地面积。涪江贯穿整个绵阳市,再经遂宁市,流到重庆的合川,注入了嘉陵江。
如果把绵阳比作一个人,涪江就是其身上的一根动脉血管,而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凯江等就是其身上的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这样,涪江就把绵阳最末端的肢体和最末梢的神经都连了起来,全部覆盖了。涪江,是绵阳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由于涪江的滋养,绵阳一直是比较富庶的。刘备第一次来绵阳,就情不自禁地大声感叹:“富哉!”
行走、伫立或者安坐江边,除听低沉而不息的流响外,我总是不停地找寻着江中的浪花。如果,一条江太过平静,没有浪花,没有流响,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单调乏味的。
北望涪江,有两处景致一定会争相跃入眼帘的。一处是富乐山,一处是越王楼。
富乐山雄踞涪江岸一千八百多年,越王楼也超过一千三百年。
富乐山和刘备有关。
刘备是公元211年的冬天来到绵阳的(绵阳古称涪县、绵州、涪城)。他是从荆州来的,走的是水路,大概是先长江,再嘉陵江,再涪江。也有说,刘备到了阆中就走旱路了。但无论如何,这条水路和涪江分不开,因为涪江在合川汇入了嘉陵江。刘备是逆流而上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借了荆州暂住,还不敢奢望来绵阳。可是偏偏有人请,他做梦也梦不到。请他的人是刘璋。刘璋是东汉末年的宗室、军阀,继承了父亲刘焉的益州牧职位,继续统治益州。刘璋统治期间,益州发展得很好,绵阳也发展得很好。刘备感叹“富哉”就是对刘璋统治时期的一个很客观的评价。
刘璋不善于应对战乱,却偏偏处于一个战乱年代。驰骋疆场的大男人最怕不知彼,刘璋却不但不知彼,甚至也不知己。本来自己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但北面曹操一威逼,就害怕了,就听从了谋士的意见,请刘备入益州,妄图借助刘备的力量抵抗曹操。刘备来到绵阳,刘璋从成都赶过来给他接风。在今天看,这也是很够意思的礼节,而且刘璋还带了不少重要人物,以示隆重热烈。刘璋宴请刘备的地方在富乐山上,只不过,这山那时不叫富乐山,叫东山,也叫旗山。喝酒喝到高兴处,刘备感谢刘璋,大加夸赞刘璋:“富哉,今日之乐乎!”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把益州搞得好啊,你看看涪江两岸这么富裕,真是太了不起了,真是功莫大焉。今日能和你在一起饮酒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了。
虽然,刘璋和刘备是宗亲,但估计他一点不了解刘备,更不知道就连曹操都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不知道刘备是位不得了的人物,把刘备的恭维奉承当成了心里话,以为刘备真的为了两杯酒高兴成了这样。
刘备确实是真高兴,但确实不是为了两杯酒。刘备高兴,是因为自己被请到了益州。这是比天上掉馅饼还好的事,相当于散步时被一块钻石绊了一下脚,能不高兴快乐吗?估计刘备一生最快乐的事就是这一件了。
不久,刘璋就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原想借虎御敌,现在养虎成患了。
借了这次盛情邀请,刘备轻而易举地拥有了益州。从他进入绵阳那天算起,十年后的5月,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了,定国号为汉(后人俗称蜀汉)。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统称为蜀汉三国,因为除了汉,还有魏和吴。
蜀汉政权存在了42年后灭亡了。公元263年8月,魏国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但是并不顺利。9月,魏军主力遭到姜维强烈阻击,进入僵持状态。无奈之下,邓艾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顺涪江而下,奇袭江油关。11月大破绵竹,继而攻占涪城(绵阳),进逼成都。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挂出了白旗,蜀汉一命呜呼。
刘备逆涪江而来,建立了蜀汉。邓艾顺涪江而下,消灭了蜀汉。不知道涪江是垂爱刘备,还是偏向邓艾?这些姑且不论吧,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除了涪江,历史上没有一条江和一个政权如此紧密联系,历史上也没有一条江完整见证了一个政权从兴起到消亡。
涪江滚滚,三国的故事、蜀汉的兴亡,当是滚滚涪江中最为耀眼的浪花,那么汹涌、那么澎湃,那么荡气、那么回肠,不由得不让人驻足、仰望,垂泪、喝彩。
也许,人们从来不曾想到,就是这段短暂的蜀汉历史,彻底改变了绵阳的身份和地位,使它从一个僻壤穷乡脱胎换骨成一个具有皇家血脉的龙兴之地。
绵阳,幸甚焉哉!
从富乐山,目光西移,可见雄伟壮观的越王楼。
越王楼是唐代名楼之一,据说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唐代四大名楼”。
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个儿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李贞在绵阳的时间是公元656年至661年,满打满算只有五年时间。这五年,他做了些什么,我也不想去翻腾了。但他修了越王楼,人们记住了。据说他是一位很有胆识很有谋略很勤奋的王。他做了绵州刺史后,和他哥哥、当时的皇帝说,绵阳很重要,镇守绵阳就是镇守大西南,一定要让边关感受到唐王朝的威武强大,一定要让百姓一睁眼就看到皇恩浩荡,一定要让唐王朝的山河壮美壮大。基于这样的目的,他想修个越王楼,请皇帝支持。皇帝听他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想法。为了表示支持,皇帝还给他下拨了足够的国库银两。从选址到完工,越王楼建了三年。
越王楼建在涪江边上,俯瞰着涪江。不,涪江护佑着越王楼。
对于李贞建的越王楼,第一个高屋建瓴地给予高度肯定真切赞赏的是杜甫。杜甫专门为此写过一首诗,题目叫《越王楼歌》,原诗是: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这首诗前半部分赞美了越王,后半部分赞美了越王楼修得好。修楼的人虽然没法欣赏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处了不起的建筑,留下了一处表达感情的去处,否则,人类共同的情感何以延续呀!
可惜,唐朝末年,着了第一把火,越王楼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修复后,明朝着了第二把火,将其彻底烧毁。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新世纪初重建的,我见证了全过程,大概前前后后用了六七年时间吧。今天,我们再次登临,除了感受杜甫的那种深意外,也真切感受到修建越王楼绝不仅仅具有的历史意义!
最是无情帝王家,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李贞也是命途多舛的,曾被逐出李家,不能姓李,只能姓虺。虺,是专指蝮蛇、小蛇、蜥蜴类动物。他死后若干年才改了回来。他的命运就像他修建的越王楼,几次修建,几次被烧。
越王楼建成后,杜甫、李贺、李商隐、陆游等都来过,留下不少诗篇。
驻足涪江,令我稍稍纳闷儿的是,李白虽然老家就在涪江边上,而且他24岁才离开江油,肯定登过越王楼,但好像没有留下一首写涪江的诗、越王楼的诗。不知道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和讲究?不过他写过涪江边的美景,“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倒是从他写下来的那天起,就一直被人传诵,直到今天,而且还要像这涪江之水,永远流淌下去。
涪江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浪花汹涌飞溅?有多少文人聆听抒怀?又有多少英雄往来驰骋?我实在是难以回答。
凝望涪江,越过富乐山,越过越王楼,我的思绪不由得停留在涪江之畔另一处特别的景致上——九院,一个披肝沥胆的英雄群体。
但,他们不是飞溅在涪江的浪花,他们是闪烁在涪江上空的星。他们靓丽了涪江,靓丽了长江,靓丽了中华大地。站在江边,我听着流水的声音,仿佛听到了从那里发出的穿透灵魂的声音。
邓稼先:苟利国家,不量祸福,不问生死。
王淦昌: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彭桓武:回归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40年郭永怀赴美国留学,美方要他填一张调查表,其中一项是“你为什么要到美国来?”他写道:“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另有一项问:“如果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他答到:“不。”
……
国有疑难,斯人可赖!国有疑难,斯人可赖!这是涪江东流,发出的声声回响。
绵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国运相连得如此紧密。
涪江东流,流过沧桑岁月,流过风雨烟霞,流过天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