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涪江
2024-08-22刘术云
刘术云,男,1965年1月出生,四川江油人,农民,文学创作三级。1984年开始在《民间文学》《农村青年》《四川农村报》《绵阳日报》《剑南文学》《草地》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著有《李白的传说》等。系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现为江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自古以来,我们许多文化都跟江河关系密切,千里涪江也不例外。江水之由,始称江油。江油因涪江而得名,也因涪江灌溉而富饶。涪江孕育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而李白又成就了涪江的无比辉煌。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李白的家陇西院就在涪江边上。生活学习在涪江边的李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巴蜀剑南道青莲天宝山下陇西院内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响彻天际。“诗仙并酒仙,天下敌手唯工部”的李白,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才思敏捷,斗酒诗百篇;他爱酒,爱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地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令世人景仰,他的故居,令世人神往。
放眼神州大地,旅游景区中好像唯有青莲李白故居旅游景区设有高铁站。青莲古镇位于四川江彰平原中部的涪江与盘江交汇处,文化沉淀深厚,风景极为优美。清代著名诗人朱琦曾写道:“青莲遗址有余清,两渡沧波绕郭行。三面水环疑海岛,千盘路险接阴平。”陇西院、太白祠、粉竹楼、磨针溪、洗墨池、漫坡渡等大量与李白有关的风景名胜和游踪遗址,是领略诗仙灵气、凭吊李白的精品人文旅游区。
天宝山南麓陇西院古树参天,有太白、仓颉、文昌、地母四重殿。进入陇西院,能强烈地感受到“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早在唐末,江油人民就兴建太白祠,祭祀李白。太白祠现遗存的正殿、厢房等建筑,均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红墙环绕,古桂吐芬。李白故居的亭、台、楼、阁、池水、平桥、绿树、鲜花,清幽宜人;陇风堂、序伦堂,气势更显恢宏,更是古色古香。诗神殿,屈原、扬雄、谢眺、陈子昂等历代对李白有影响和苏轼、陆游、李调元等受李白影响的22尊诗人像,光彩溢人。
天宝山是纪念李白天宝间年间进长安的一座小山。在天宝山,有全国首座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式“太白碑林”,占地300余亩。1000座诗碑将李白的1000多首诗“立”起来,让我国书画艺术魅力和李白诗歌艺术精髓有机深刻地完美结合、联袂再现,堪称露天博物馆。苍翠的天宝山上,太白楼、大鹏亭,雄伟壮观,加之宽阔的文化广场,因前些年央视举办“月圆江油——中秋晚会”,更让世界瞩目。
在青莲,李白的游踪遗迹比比皆是。少年李白受磨针启迪励志、勤奋学习的民间故事,老孺会讲,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情景剧《天下李白》、仿唐建筑群里李白诗歌吟诵、演唱,优雅的唐乐、惊艳的霓裳舞,吸引不少游人流连忘返。
提起李白,绝对绕不开彰明。在李白故居的涪江对面,便是千年古城彰明。据《江油县志》记载,彰明镇是原彰明县f0f2b9300857c2d96ded668e39896455867433f527cc8727205fb6c3863ac218的治地,位于涪江东岸,为涪(江)、南(河)二水合抱。彰明古称孟津里,秦为蜀郡地,两汉时归涪县,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属涪城县。晋武帝时自白沙戍迁汉昌县侨置青莲乡,属巴西郡,梁大同四年移治涪江边桥院寺,两魏废帝二年(553年)迁汉昌县治于今彰明镇,更名昌隆县,镇名治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避讳而改名昌明县,隶属绵州,五代时再因避讳而改为彰明县。
相传,李白少年时曾因才华出众,被招募到县衙当小吏。他见县太爷不关心农事,有一天故意牵牛过堂。牛的叫声惊吓了正在观景的县令妻,遭到喝斥。
李白朝楼上一看,只见县令妻在三四个丫环的簇拥下,横鼻子瞪眼睛大声呵斥自己。县令妻姣丽的面孔,因激动变得十分难看。李白觉得很好笑,便想借题发挥讥讽一下这位出言不逊、自觉高人一等的官太太,于是,笑嘻嘻地随口吟道: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是非织女,何必问牵牛?”
李白妙趣的诗,刚好也被县太爷听见。他细细一品,不禁对才华横溢的李白肃然起敬。后来,县太爷思念李白,便经常去城楼上眺望隔着涪江的青莲。手下人问他在看什么,县太爷不好明说,佯装说看牛。手下人为巴结他,就请石匠在城墙上打了一头石牛给县太爷看,弄得县太爷哭笑不得。由于涪江爱发大水,冲毁了很多良田,县太爷便把石牛谎称是“镇水石牛”。殊不知,这石牛现在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于李白纪念馆供中外游客观赏。
灌溉万顷良田、惠泽两岸百姓的涪江,过去也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伤痛,还发生了李白看涨水续诗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昌明县地区接连下了几天暴雨,大小河道山洪汇集,使涪江洪水暴涨,沿江一带,受灾者不计其数。
雨过天晴,李白随县太爷察看灾情,来到涪江边,只见江中洪水滔天,咆哮奔腾,水中漂浮着许多树木、家禽,岸边上,许多人正在拼命地打捞。岸上,有些被洪水洗劫一空的百姓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县太爷好像也被这揪人心肺的哭声所感动,嘴里不停地说:“江堤垮塌,洪水泛滥,这都是前任县令的过错和无能啊,导致黎民百姓遭殃,上有负皇恩,下愧对百姓,良心何在呀?”
突然,一个衙役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报告说,前面回水湾芦苇中发现了一具女尸,问怎么处理。
县太爷听后说:“人命关天,老爷要亲自弄清楚案情。”忙令鸣锣开道前往。到了回水湾,走在前面的李白一看,果然见江边水中浮着一具年轻女子的尸体。尸体衣衫破烂,头发飘散。县太爷下轿后,用手提着衣袍,弯下腰,伸长脖子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子,嘴里说:“嗯,柳眉青翠,模样俊秀,妙龄佳丽,落此厄运,唉,真是红颜多薄命。可惜啊!可惜!”随后,只见他摇头晃脑地吟道: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戏口旁朱。”
常言道:死者为大。李白见作为父母官的县太爷,发现江中女尸不仅不及时派人打捞、掩埋,反而还以死者取乐,吟出庸俗、下流的诗来,悲伤、愤懑齐涌心头。他突然想到,战国时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灭楚,功绩赫赫,而吴王却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残暴的吴王夫差还将他的尸体抛入江中。又蓦然想到,春秋时,鲁国大夫秋胡衣锦还乡,在路上看见一个美貌妇女在采桑叶,便淫性大发,上前调戏,遭到那妇女的斥骂。秋胡回到家中,他母亲叫他妻子出来相见。其妻见在桑园调戏自己的人竟然是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想不到丈夫做了大官,却变成了卑鄙无耻的好色之徒,枉费自己多年来对他的忠贞。秋胡妻就投河自尽了。现在,县太爷连死尸都要戏弄,简直和夫差、秋胡的行径没有一点区别。于是,李白压抑着自己心中的愤怒,上前对县太爷说:“老爷,你刚才吟的诗好像还没有完啊,容在下给你补上。”
不待县太爷点头同意,他就愤然吟道:
“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
李白诗的意思是说,她那一头青丝,被无情的波涛吹散了;她那宝贵的生命,也随滚滚的恶浪永远地消失了,为何她的命运那样不幸呢?如果不是像伍子胥那样被人害死,投入江中,便是遇到一个像秋胡一样丑恶的丈夫。
县太爷正准备夸奖李白,但是,却听李白吟出讥讽自己的诗来,不觉脸上发烧,以袖掩面,自嘲道:“惭愧!惭愧!”说完,狠狠地瞪了一眼李白,悻悻地打道回府。
李白听说这女子是被一恶霸欺凌,不从才投江自尽的。他侠肝义胆,悄悄找到恶霸,挥剑为女子报了仇。这便是他“红尘染故里”的由来。
古彰明的李白文化十分丰富,原立于旧彰明县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为宋淳化五年所刻。人们还修建了青莲书院,内建太白祠和太白楼,镌刻了李白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在彰明北街挖沼气池,一锄头挖出宋代窖藏,出土一百七十九件文物。其中一件最为珍贵,是李白醉酒石雕墨洗。其呈绿豆色,石质细腻。全长19.6厘米,底座宽7.2厘米。酒坛高9.1厘米,人高7.1厘米。左部为一酒坛状水盂,水盂口沿着小缺口流,上覆荷叶形盖,寓意青莲;右为“李白醉酒”半卧状人物造型,绾髻长须,敞胸腆腹,宽袍大袖,落拓不羁,表情豪放旷达,右手抱坛,左手扶膝,悠然自得。大凡墨洗,以雕刻出水、花卉居多,而该墨洗以人物造型,十分罕见,充分表达了故里人民对诗仙李白的深深怀念。墨洗刀法娴熟,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证明李白出生地在江油提供了早期的一手资料。
宽阔的涪江上,有数不完的渡口,被誉为“哪吒行宫”翠屏山下的“白至渡”,远近闻名。溯江而上,在江油三合镇西北面的涪江边有一个村,叫白至村,白至村有个白至渡,相传是纪念李白的。
李白去大匡山读书,便经常从田家寺、茶店子至此过渡。李白过渡时,听说此渡口每年都有船沉人淹之患,就很慷慨地捐了一大笔钱,叫修船雇工。收款人要捐款人留名,今后好打功德碑。李白不想炫富出名,就说:“这个钱是昨夜梦里文昌帝君给的,你要写就写他的名字吧。”果然,收款的人就写了文昌帝君的名字。后来,人们知道是李白捐的钱,于是就取名为“白至义渡”,并在义渡旁修了一座庙,叫“王爷庙”。庙里面不仅供了镇江王爷、禹王,还供了文昌菩萨和太白像。
有一首诗《白至渡》是这样写的:
“茫茫古渡头,兴废几春秋?
匡岭如鹏起,涪江向日流。
谪仙辞故里,佳话满横舟。
此水犹多意,千年咏不休。”
“高峡出平湖”是涪江最大、最壮观的水利工程。“武都水库” 被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称赞为“第二个都江堰”。“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的民谣,又将我们带到观雾山与窦圌山之间的涪江。
距武都水库大坝不远处,有个山洞叫“太白洞”,因诗仙李白曾在洞中诵书习剑而得名。
李白在匡山随隐士赵蕤学书习剑数年,博览群书,刻苦用功,在学业上已出口成章,剑术也日益精通。赵蕤常爱下山与文人雅士聚会,早出晚归。李白独自在深山密林中渐渐感到寂寞、烦闷,有时趁老师外出,就悄悄离开匡山到处玩耍。久而久之,赵蕤有所察觉,担心李白如此下去,有负自己多年培养,就把李白叫到面前,指着山下寒烟中隐隐似玉带缠绕的涪江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人活在世,与日月相比只是瞬间,如没有远大的志向,纵情山水,贪图游乐,百事不成,你说他和山上的枯树、草芥有何区别?”
李白不觉脸红耳烧,深为自己忘记远大的志向而感到惭愧。
赵蕤见李白有悔懊之意,便又说:“从明日起,你带上诸子百家之书到涪江边温习诵读,领会书中要义。临江而咏,见水流不断,便晓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从而鞭策自己奋发读书,以图日后报国。”
第二天,李白遵照师训带上诗书,来到涪江边,见江水缓缓南去,碧波荡漾,便萌发了游兴。
李白借了条小船,沿江而上,欣赏两岸的绚丽风光,不知不觉来到了“娃娃沟”。他置身在这青山碧水之中,流连忘返。忽然,他发现左边山崖下有一个很深的溶洞,洞里有一股水缓缓流进涪江,水绿如靛,洞深不见底。他划船进洞,只见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似笋,有的若花,有的若树,有的若人若兽,或凹或凸,或“山”或“水”,各显风姿。屏息静听,滴泉叮当,若珠落玉盘,铮铮悦耳,又似轻拨琴弦,悠然婉转。这幽静的地方,不正是读书的好环境吗?于是乘兴高诵,直到夜幕降临。李白兴致正浓,还想读下去,但看不见书上的字了。
正在无可奈何时,对面山崖上的一个洞口忽然挂出两盏明亮的“灯笼”,灯光直照李白手中的书卷。李白借着灯光,直读到东方发白。以后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原来李白刻苦读书的精神感动了燃灯仙姑,就专门挂灯照李白读书。
人们敬佩少年李白的刻苦学习精神,就将李白读书的那个山洞取名为“太白洞”,将“太白洞”对面挂出一对灯笼的山洞叫“灯笼洞”。
李白在太白洞读书时,相传有时还撑船溯流而上,经白石铺,过牛鼻、唢呐、二郎、喇叭、平驿、石门关峡,到达江油关,尽情欣赏涪江六峡美景。
滚滚的涪江水,诉说不完与李白的过往。李白在江油关,与县尉唱和,曾写下《赠江油尉》:
“岚光深院里,傍砌水冷冷。
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
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
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县尉读了李白为自己写的诗,十分高兴,专门修建了太白台和李白在台上吟诗畅饮。后来,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书写了李白这首《赠江油尉》,诗碑现保存在李白纪念馆里。
李白还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赞美了涪江之滨的窦圌山,畅饮过涪江边喻家观所酿美酒,栽种过太白茶树。他还顺江而下,游历梓州,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涪江边,还有李白的游踪遗迹太白义渡,雇工撑船,往来不收船钱的“谪仙渡”,太平镇与青莲镇交界的“钻岩子”, 以李白命名的“长庚寺”和“月爱寺”。人们为了纪念他,用江油特有的雾山石雕刻“太白砚”和“学士砚”。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24岁那年,意气风发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绵阳江油青莲的涪江出发,顺流而下,心向长冮,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和美涪江,流走千年岁月,见证了诗仙的成长。我常猜想,如果涪江没有李白,也许,青山碧水就没有这么富有灵性,一花一草就没有这么娇嫩艳丽,景色就没有这么诗情画意。
李白的涪江,永远的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