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自然的交响
2024-08-22蒋芸徽
蒋芸徽,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新诗学会副会长,潼南区作协主席。《重庆诗刊》联席主编,《潼南文化》执行主编。出版诗集《云的眼睛》《天机》《虚构一场雨》。诗歌散见《诗刊》《星星》《绿风》《诗潮》等,有诗入选各种年度诗歌选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潼南,临江而居,宽谷落烟霞,山川走云龙。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乃潮涌涪江的半卷诗篇。
2024 年仲春,晚风轻拂,我与成都挚友依依惜别后,回味这两日的伴游,心中满是欢喜。通过我的讲解,挚友们深刻地领略了潼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旖旎的自然风光。
旅程的终章,我们驻足于涪江之畔的双江古镇。古镇若只如初见,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在眼前缓缓展开。真是“沧桑岁月凝古韵,雕梁画栋映时光”。
我们悠然于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漫步于蜿蜒曲折的青石板上,感受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柔情,又蕴含巴蜀文化气韵的古镇建筑。
古镇中,以明清建筑居多,其中杨氏宅院的田坝大院尤为壮观。大院坐西面东,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大小房间39间,为中式土木结构。大院主人杨世绥是朝廷三品官员,大院是按照三品官7lpUym7vDiRSVFILVmT7Zb3o16ZvSW0ZMHc+8WNuxmg=员的规格修建的,三进三出,错落有致。走进这座深宅大院,仿佛置身于一个曲折迂回的迷宫。院落层层叠叠,门户繁多。一道门,就是一个传说。
院内,百年古木葱郁,蜡梅、葡萄、黄桷兰与芭蕉争奇斗艳,那棵依附着院墙的洋槐树,历经风雨依旧坚韧挺拔,令人赞叹。
大院的雕刻装饰精美绝伦,令人目不暇接。108 扇雕花门扉,300 余个精巧漏窗,样式各异,造型独特,多以葫芦、鹿兽、蝙蝠以及花鸟等元素呈现,尽显高贵与雅致,足见主人当年的富贵与豪气。
堂屋前两根阴沉金丝楠斜撑柱子悬关上,雕刻着“双狮解带”“双狮戏绣球”的图案,工艺精湛,阳光穿过双狮戏绣球镂空的缝隙洒在窗棂上,似历史的光影晃动,令人惊叹。
宅院布局精巧,选材上乘,雕刻工艺精妙绝伦,是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民宅之一,被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赞为“民族瑰宝”。2006 年,杨氏民宅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里满是市井烟火,一碗麻辣爽滑、软糯香醇的双江凉粉,总能让你找回儿时共鸣的味蕾。
此前,我们曾游览过大佛寺。古寺坐落于定明山麓,青山如黛,丹崖似屏。大佛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寺内建筑有观音殿、玉皇殿、大像阁、鉴亭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寺门两侧。步入寺中,摩崖之上名人题咏众多,诸如飞霞、天开图画等,皆具颇高的艺术价值。
大像阁建于宋朝,高耸于涪江右岸,依山而建,通高数十丈,叠垒七层,雕梁画栋,柱枋榫孔相互衔接,历经八百载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楼阁中供奉着贴金弥勒金佛,佛像与山齐高,跣足而坐,头系螺髻,袒露着双领外披。佛眼乃千年阴沉木所镌刻,于夜色中闪烁着湛湛荧光,信众于殿内任一角落,皆能感受到其慈祥的目光,足见匠人之心思缜密、技艺超群。
大佛寺东岩更是藏有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书法顶天“佛”字,以及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奇观。清代诗人傅诚江曾题《翠屏秋月》于东崖之上:“山灵奇诡不可测,何时飞出一轮月?昔日照尽两朝人,今日照人头又白。”诗句中流露出对自然之神奇与时光之流转的感慨。
站在大佛寺之巅,俯瞰青山绿水,远望村落炊烟袅袅。古寺、青山、远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大佛寺不仅见证了无数历史的云卷云舒,更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墨宝与足迹。
在大佛寺的诗题之中,明朝宰相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部给事中席彖兄弟三人的送别诗情意深沉、感人至深:“野寺潇潇枫叶丹,长沙迁客过江干。”“寺下空江滚滚流,天边河雁影悠悠。”“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这些诗句如泣如诉,流传千古。
曾国藩为正殿山门题写的楹联“境讶虎溪,绿水一江环净域;地称鹫岭,青山万点拥禅关”,以及左宗棠的题词“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忽然超越,世出世间”,都为大佛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公元 1347 年,陈夔仁偶抵遂宁,为鉴亭撰文作记曰:“涪江东来,亭当岩下,汇为渊泉,有若鉴焉,万里江天,洞见于此,名亭之意,盖取于斯。”这则题记生动地描绘出大佛寺周边如诗如画的涪江风光。
朋友们游览至此,皆赞不绝口,为大佛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景观所折服。
夜幕降临,涪江夜色如诗,我陪友人泛舟江上。置身于水光一色之中,仿若梦入宇宙星河。光在水中,人在水中,船在水中;江风徐徐,灵魂如洗;听鹭鸶柳鸣,看野月闹波,享千般美妙。我不禁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昼之时,我们登临陈抟山,亦称烟波岭。友人拾级而上,我缓缓讲述陈抟的故事:“陈抟,西蜀崇龛人,胸怀壮志,志在济世。他曾于龙门石窟留下墨宝,‘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字里行间,既显其年少抱负,亦预其非凡成就。”
陈抟,曾赴科举却未中,后游历武当、华山,传说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甚好,他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一睡三年”。他创绘“太极图”,著《易龙图序》等,被尊为中国太极文化之始祖。公元 989 年,他于华山飞升,享年 118 岁,后世尊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
站在陈抟塑像前,高达 36.9 米的塑像,据说蕴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九归一的道教理念。仰望铜像,陈抟身着道袍,手持太极盘与拂尘,脚踏云台,面容祥和,微微低头,以睿智目光凝视大地,仙风道骨之气从红尘中飘逸而出。
在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一马平川的坝子上,从遂宁境内蜿蜒而来的琼江、安溪河于烟波嶺下欣然交汇。两江四岸,金色的油菜花一笼笼、一浪浪,在沃野千里的土地上尽情流淌;那油菜花编织而成的太极图案,犹如两条活泼的锦鲤,热情地拥抱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在花海中自在游弋。“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轻声吟诵,朋友们亦陶醉于这美景之中。
来到山下,登上极具秦淮河风情的潼南花坊,沐浴于夕阳之中。一行人奋力荡起桨橹,摇起歌声。瞧,红嘴鸥抱着涟漪,欢笑着飞进花丛;翠鸟是灵动的舞者,从水草中拎起一串湿漉漉的波光。
而后,我们又乘上花海列车,在花海中纵情穿梭,十里花海半卷诗。
我告诉友人,潼南因其油菜种植历史悠久和显著的农业成就,被认定为国家油菜制种大县,其制种经济收入是原来的五倍。这里的每一朵油菜花都闪烁着人们智慧的光芒。“哇,我仿佛与一朵油菜花来了一次甜蜜的轻吻呢!”一位朋友欣喜若狂地呼喊。
涪江汤汤,古韵悠长。忆起那日,在高速路口下道处迎接他们的情景,我为他们讲述潼南的往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潼南,据民国四年《潼南县志》载,其归潼川府辖地,居府南而名。潼南处涪江中下游,恰似镶嵌在涪江之畔的一颗明珠。千里涪江,携着阳光,带着晚霞,怀着雪宝顶的豪迈,奔腾而来,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周秦之际,此地分属巴国和蜀国,周代时,涪江一带属蜀,琼江一带属巴。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公元 126 年设县,名曰德阳县,治所设于今潼南区大佛坝,至今已逾 1900 多年。潼南青石山是巴蜀州郡分界线,产石材,《华阳国志》载‘德阳县,有祠,青石神也’。《益州记》云:‘青石县出青石,可磬。’《九州要记》载:‘青石县有青石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据说,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石磬,就来自潼南的青石山。”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宋之时,潼南热闹非凡,六县共管:遂宁县、青石县、崇龛县、铜梁县、赤水县与石镜县。涪江岸边,码头林立,整日“日里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令人心驰神往。朋友们可知德阳县、遂宁县与今潼南的关系?见他们一脸茫然,我笑着解释:“公元 126 年,今潼南设德阳县,后改为德阳郡。公元 347 年,桓温平蜀,又将德阳郡、县改为遂宁郡、遂宁县。此皆有记载,如果感兴趣,一查便知ktTdqS0eYOpqPd7usKXMOg==。”
潼南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如《华阳国志》所云:“士女贞孝,望山乐水,土地易为生事。”三国车骑将军邓芝,平定涪陵叛乱舟回绵阳,见此宝地,对身边随从说道,我死后,必葬于此。后葬之。《三国志》载:“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这场战斗的战场就摆在德阳城外的曲平(今大佛坝);被康熙皇帝赞“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宰相张鹏翮葬于斯;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有“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的美丽故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诞生了革命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道教至尊陈抟、明代重臣吕大器、川剧表演艺术家廖静秋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天空中的星辰,闪耀于潼南历史的苍穹。
车在潼南崇龛镇的街道轻快行驶,我兴致勃勃地介绍:“唐宋时,崇龛镇归普州管。公元 616 年升为隆龛县,县址在今崇龛镇瓦子堡史家坝。此处有唐代的‘千佛岩’‘八角井’‘明月山’‘遇仙桥’,个个皆景点,处处乃诗篇;睡仙山、烟波嶺、油菜花海、花海小火车、小飞机、高空飞渡、琼江晓月、安溪画坊、玫瑰苑,满目春光,令人心醉。”
朋友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于潼南的历史长河与自然的交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