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Morning ” 和 “ 早上 ” 的语用一致性

2024-08-20林艾翡

今古文创 2024年32期

【摘要】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来表示时间。例如,现代汉语中常常使用“早上”“早晨”等词表达一天当中较早的时间段,英语中常常使用“morning”“morn”等词表达该时间段。这些时间词都具有模糊性,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词在语义和语用上发生了变化。传统观点认为“morning”和“早晨”是相同的概念,然而结合语料分析,现当代英语“morning”和汉语“早上”在语用上呈现语义一致倾向。

【关键词】时间词;中英对比;早上;morning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11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2.035

时间是生活中的基本概念,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语来表示时间。汉语当中有许多时间词,比如“早上”“早晨”“晚上”“上午”“下午”“中午”“年”“月”“日”等,英语当中有“morgen”“morning”“forenoon”“afternoon” “evening”等。时间词具有模糊性,其语义的范畴并不是明确且统一的。苏倩在《时间词及其模糊性》一文中写道:“时间是连绵不断的,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时间划定一个起点和终点,而这个终点和下一个起点之间却没有清楚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词的语义范畴有了一定的改变。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汉语时间词“早上”“早晨”“上午”及其所在的篇章和英语时间词“morning”“morn”“forenoon”及其所在的篇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献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包含这些时间词的句段篇章进行分析。研究的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BCC)以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英语语料来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

关于时间词的研究,伍铁平(1980)认为“时间是一个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他探讨了时间词的模糊性质,论证了时间词模糊性产生的根源。蒋悦(1992)在《时间词的模糊性》一文中指出时间词模糊性有四方面的表现:同一时间词在同一语言中可以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时间概念;相同的时间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时间概念不一致;不同时间词的语义外延不明确;时间词随着历史的发展都逐渐有了类似的转义和象征义。其中,在谈到不同语言的时间词时,蒋悦认为“相同时间词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时间概念不一样”,他举出“汉语中的‘早晨’指天明到八、九点的一段时间,而英语的时间词‘morning’指天亮到上午十一点”这一例子来证明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在这里默认与“morning”词相同的汉语时间词是“早晨”,即使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一致。那么是否英语时间词“morning”和汉语时间词“早上”对应呢?笔者认为与时间词“morning”相同的时间词应该是“早上”而并非“早晨”。本文将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从模糊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篇章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出发,对“morning”和“早上”的语义和语用进行辨析。

一、汉语时间词:“早晨”“早上”“上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早上,时间词,指早晨”;“早晨,时间词,指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汉语大词典 第5卷》中“早上指早晨”,“早晨解释为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除此之外,对“清晨”的解释是“早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可见,在词典当中,“早上”的语义等于“早晨”,而指晨至的是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在对“清晨”的补充中还包括日出之前的一小段时间。然而,“早上”和“早晨”的两个词语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鸡鸣”“旦”“昧旦”等词来形容这一时间段。例如《诗经》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除此之外还有《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指太阳初升。这两种表达被传承下来,并被文人使用。比如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写道:“明旦,侧肩争门而入”;唐代白居易在《郡亭》一诗中就写道:“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西周就开始使用“十二时辰”制,但时辰的称谓并不统一。及至汉代,十二时辰分别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并且用十二地支表示具体的时辰。“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陔余丛考》)太初历的使用让中国古代人民对时间有了较为具象的认识。除此之外“朝”“晓”“旭”“天明”“晨”也常被用于形容早晨,延伸的词有“晓市”“拂晓”“破晓”“报晓”等。比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李白的《幽歌行 上新平长史兄粲》中的“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宋代陆游《杏花》诗中的“念当载酒醉花下,破晓啼莺先唤人”等。在这一时间段的词的概念,往往都与太阳初升、公鸡打鸣、第一缕阳光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唐代诗人常建在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就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逐渐从具象的事物过渡到抽象事物当中。“上”的概念从“向上”这种指示性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对时间的认知当中。出现了“早上”“上午”等概念。宋代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一零六记录道:“早上所喻,已栲治如法”。这里“早上”作为形容太阳初升后至正午之前的概念出现。前文所述,词典中“清早”又称作“早晨”,原指侵早。杜甫《赠崔评事》中写道:“天子朝侵早”;贾岛在《新居诗》中写道:“门尝侵早开”;王建《宫词》中写道:“为报诸王侵早入”等。翟晴江解释道:“侵早即凌晨之谓,作清早者非。”也就是说,“早晨”的时间段包括日出前后。“早晨”的表达是从“晨”衍生而来。《说文解字》记“晨,房星。为民田时者。”晨指的是清晨,太阳出来但是星星依稀可见,农人开始劳作的时候。早晨作为词语最早见于南朝宋鲍照的《舞鹤赋》:“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时间词“早上”“早晨”被沿用下来,作为基本的时间词收录在词典当中。

根据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当中,共收录有关“早晨”的词条107333条,“上午”的词条310420条和“早上”的词条277637。这些词条分别分布在多领域(如微博)、文学、对话、报刊、篇章和古汉语区块中。

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分析,笔者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单纯从语义范围上来看,“早上”=“早晨”

从前文词典的释义上来看,“早上”的语义等于“早晨”,指太阳初升到八九点钟左右的时间段。在语段当中,与这两个词搭配的有“起床”“睡醒”“吃早饭”等人类活动和“初升的太阳”“第一缕阳光”“鸡叫”“鸟叫”等自然事物。例如:

(1)第二天早上,他们天刚亮就起了床,在一家蒸馍店里买了几个馍,边吃边往县政府赶。

(2)不觉之间开着灯睡了过去,醒来快早上6点了,窗外天光大亮,透过薄薄的窗帘传来鸟的鸣叫。

(3)他……必须早上6点起床,把牙刷干净……

(4)乔从“托姆独院”出来,迎接他的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早晨,因为在这种地方,晨光总是姗姗来迟的。

(5)开田笑道:“这是有天早晨,暖暖做好了早饭还不见爹起床,以为爹睡过头了,就站在爹娘的睡屋门口喊,结果是瘦弱的娘出来告诉暖暖:你爹想起床,可头晕得厉害,我估摸他是累垮了。”

(6)村民付海林每天早晨3点起床做豆腐、蒸包子做些小买卖,家里还养羊、养猪……

不过,相比较“早上”,“早晨”一词更书面,往往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而“早上”常常出现在多领域与对话中,是人们日常口语表达中频繁出现的时间词之一。

(二)从语用中的语义范围来看,“早上”≠“早晨”

在实际语段分析中发现,“早上”的语义并不完全等于“早晨”。“早上”的语义范围在语用中有三种类别。第一种,如前文所述“早上”等于“早晨”,指日出后到八九点钟的时间段。第二种,“早上”不等于“早晨”,而是更接近“上午”。前文提到,“上午”的概念是从十二时辰中的“隅中”演变而来。这里的语义范围更狭窄,主要指接近正午前的两三个小时。清代,时间词“上午”被广泛应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写道:“到上午同吃了饭,又拿出书看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写道:“幸得过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就到了上海。”这里的“上午”指的是接近正午时刻之前的时间段。“上午”的概念是受人认知的影响产生的,即根据正午的前后时间段分出“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词。这里的“上午”的含义更广,主要指半夜指正午中间的半天时间段。

“上午”的使用往往和现代人的工作时间相联系。一般和人的工作或社交事件相关联,表示在该时间段人们已经在持续进行劳作。

(7)由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全运会工作会议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经过不记名投票推选江苏省为第十届全运会承办单位。

(8)比赛于上午10时在东京的日本围棋会馆举行。

根据语料可以发现现代工作制9 : 00-12 : 00基本成为时间词“上午”的语义范围。

(三)早上等于“早晨”+“上午”

在部分语料中“早晨”和“上午”的范围边界有重叠。比如有的语句中出现“早晨十点”和“上午八点”的表述,但只是一部分,证明了时间词具有模糊性。前文中通过对时间词搭配对象的整理发现,“早晨”往往和标志性自然事物(太阳、鸟叫等)以及人的活动(起床、洗漱、吃早饭)搭配,而“上午”则和劳作相搭配。在语料梳理中发现。“早上”的概念有时候也和人持续地劳作搭配,甚至出现在“吃午饭”之前。

(9)只剩下我独自面对明天早上的通俗文学与金庸考试。

(10)早上去银行存款忘记了带钱,晚上去打球竟然也忘了带球鞋。

(11)头痛!明天早上想请假。

(12)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落实专门人员,每天晚上对教室、阅览室等公共教学场所进行消毒,每天早上在学生上课、自修前对场所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这种变化表明了“早上”在实际语用中的语义范围已经大于原有的范围,呈现了语义范围扩大化的趋势。

第三点,在语用当中“早上”的语义范围扩大化。从语料当中可以看出,“早上”的语义从原有定义中相当于“早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早晨”和“上午”的集合,指日出人们起床之后到中午吃午饭之前。按照24小时制来说,语料中“早上”时间段跨度包括4 : 00到10 : 00,部分包括“早上11 : 00”。

“早上”的语义扩大化在a和b这种并列构式当中尤为明显,人对事物的认知有对称性的倾向。a、b的语义在这样的结构当中表明了并列的关系,代表某一事物的两个部分,两者互斥。在时间词中比较常见的有“上午和下午”“早上和晚上”。

(13)这一天,访问团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与自己的亲人再次团聚,并在汉城市内进行参观。

(14)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祷告——几乎每一个晚上。

语料中,“上午和下午”的搭配共有684条,“早上和晚上”的搭配有203条,是常见的搭配。影响这种搭配的认知是上对下、早对晚这样反义的对称性。不过,也出现了“早上和下午”这样的搭配。“早上”的语义扩大并取代了“上午”的概念,比如“又是充实的一天,早上和下午满课。”

在语料中这样的搭配共有96条,虽然只是一部分但也表明了时间词趋向一致的倾向。

二、英语时间词:“morning”“morn”和“forenoon”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morning”的词条中有三方面的解释,分别是1.the early part of the day from the time when people wake up until midday or before lunch,其中文翻译为早晨;上午。2.the part of the day from midnight to midday,午夜至正午的时间。3.Mornings(in the morning of each day)在上午;在早上;每天上午。除此之外还有固定搭配的短语,比如in the morning和morning,noon and night。对于“morn”的解释就是morning,翻译为早晨、上午;对“forenoon”的解释就是“the morning”,翻译为上午,午前。在这三者之间,最常用的时间词是“morning”,源于古英语“morn”,古英语当中常用“Morn”来表示一天当中的早晨,即一天中最早的时间段。“Morn”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日耳曼语“murgana”。钟表的发明为人类认识时间提供了新的视角,24小时制成为人们了解时间的新方式。A.M和P.M作为时刻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6 : 00 A.M。A.M是拉丁语ante meridiem的简称,指午夜至正午、上午、午前,和汉语当中广义的“上午”一致。“Morning”成为英语中表示该事件段的另一个主单词。

根据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共收录144011条,其中“morning”142432条,占98.903%,“morn”1538条,占1.067%,“forenoon”41条,占比0.028%。根据语料,笔者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morning”的主体性

在当代英语的使用中,“morning”是具有绝对的主体性,“forenoon”和“morn”这两种表达几乎可以忽略,不是常用的表达方式。最开始“morning”是从“morn”衍变而来,表示的是一天中最早的时间段,即日出前后。对于这一时间段的标志性事物会用“morning”进行命名,比如morning star(晨星)、morning glory(牵牛花)。“Forenoon”是与“afternoon”对称的概念,表示正午前后的时间段,和汉语当中“上午”和“下午”的概念一致。这类词汇的出现表示人的认知当中有普遍的对称性认识事物的思维,但略有不同的是汉语当中以上下来比喻,而英语当中用前后来表示。

(二)语用中的语义范围:“morning”=“morn”+“forenoon”

从词典中对“morning”的三种解释可以发现,“morning”的语义范围包括的时间段跨度很大。除了原有的表示“早晨”概念的之外,还有表示“午夜至正午的时间”,比如“I didnt get home until two in the morning”,根据语料,表示午夜至正午的时间较少,与morning搭配的时间段最早也是凌晨两三点。当表示“早晨”的概念时,也和自然事物“初升太阳”“鸟叫”以及人的活动“吃早饭”“起床”“去上班”等搭配,比如:

(15)I prepare coffee in the morning.我早晨喜欢喝咖啡。

(16)I walk to work most mornings.我大多数早晨步行去上班。

(17)She woke every morning at the same time.她每天早上都在同一时间醒来。

(18)Good morning used to say hello politely when people first see each other in the morning.早上好通常是在早上第一次与别人碰面的时候打招呼时的称呼。

当和工作性事件相搭配的时候,往往表示上午,比如:

(19)Our group meets on Friday mornings.我们组每周五上午碰面。

(20)Hes been in a meeting all morning.他一上午都在开会。

因此,只通过单词morning来明确时间段是较为困难的,需要搭配事件展开分析。除此之外,英语还会通过添加形容词来精准时间,比如表示“凌晨”会用early in the morning,比如:

(21)Early in the morning of September 12 the Dark Energy Camera (DECam),mounted on the Victor Blanco Telescope at the 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 in Chile,recorded its first images of a southern sky spangled with galaxies.9月12日凌晨,安装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布兰科望远镜上的暗能量照相机记录下了它拍摄的第一批图像,图像中的南部天空布满了星系。

(三)语义范围的扩大:“morning”

在前文对morning的考察当中发现,“morning”在实际语用中其语义范围扩大了。同样这种语义扩大在“a and b(a和b)”的结构当中尤为明显,从而形成一个固定搭配“morning and afternoon”以及俚语“Morning noon and night”,例如:

(22)The warden told us prisoners can be locked up twenty-two hours a day with just an hour of recreation in the morning and afternoon.典狱长告诉我们,囚犯每天可以被关二十二个小时,只有上午和下午有一个小时的娱乐时间。

(23)The SCILL Center auto tech class is in full swing, with more than 50 kids taking the class split between morning and afternoon sessions.SCILL中心的汽车技术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50多名孩子参加了上午和下午的课程。

“Morning and afternoon”有225条,并未检索到“forenoon and afernoon”的搭配,可见“morning”取代了“forenoon”成为该时间段的标志性表达,在语用上完成了一致。

三、汉英时间词特征

根据前文的语料分析,总结出有关该时间段的汉英时间词特征如下:

(一)模糊性:语义范围的交叠

从前文词典的定义来看,无论是汉英对于时间的表达都是模糊的。其表达的时间范围的边界是有重叠的部分,比如“早上”和“早晨”;“早上”和“上午”;“morning”和“forenoon”等。这种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在于时间本身是连续的。而人对时间的认知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参考一些有规律的标志性事物。比如太阳。汉语当中用太阳表示的有“旦”“晨”“晓”等,英语当中有“first light”“sunrise”等。这些对于人类来说相对一致的事物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测量下(比如日晷、钟表),这些标志性事件往往成为人们判断时间的依据。

(二)相似性:三分法和二分法

对于时间的认知,英语和汉语的认知逻辑是相似的。汉语对时间的认知有三分法和二分法,英语当中也存在这样的认知。三分法以午为中点,把一天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比如汉语中是“上午”“中午”“下午”,英语中是“forenoon”“noon”“afternoon”。除此之外还有二分法,突出早晚的概念比如汉语中的“早上”和“晚上”,英语中的“morning”和“evening”。这些词在结构上都有相同的部分。不过这种对时间的认知逻辑虽然很相似,但是呈现出来的语用频率还是有区别的。从前文可以看到,三分法的逻辑在汉语当中还是被广为接受并且应用的,而英语当中使用三分法的表示却比较少见,“noon”和“afternoon”仍被经常使用,但是“forenoon”却被“morning”代替。

(三)一致性:汉英时间词的语用分析

汉英时间词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与时间词搭配的对象是一致的,在表示早晨的时间段,往往搭配“初升的太阳”“鸟鸣”“鸡叫”“第一缕阳光”等自然景观以及“起床、洗漱、醒来吃早饭”等人的活动,而在表达“上午”的时间段时往往契合工作时间段的活动。

其次是单个词语义范围扩大化的倾向一致。前文中提到,汉英关于日出前后到正午之前的时间段从原有的时间段划分逐渐向一种表达过渡。这种语用趋向呈现一致性,虽然在时间的完成上并不是同步的。英语已经完成了这种一致性,不再依靠词的变化来区分时间段的不同,而是通过词的统一搭配不同的事件来完成对时间段的精准把控。而汉语仍处在过渡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样的倾向,但是仍然保留认知当中的“早上”“上午”的概念并在广泛应用。这些时间词的出现和变化体现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一致性和简洁化趋势。

(四)差异性:丰富和单一

汉语对时间词的表达主要通过对词的替换和重组,较为丰富。比如“早晨”“早上”“清晨”“黎明”“破晓”“上午”等。而英语的时间词较为固定,主要是“morning”,较为单一。在英语当中,表示相对更精确的时间上往往通过添加成分,比如形容词early等。也就是说,汉语更重视通过词的变化来表达时间而英语通过形态变化表达时间。

五、结论

综上所述,英语时间词“morning”在语用上的语义范围更接近“早上“而非”早晨”。两者都呈现一致性的趋势,即将先前的二分法三分法的逻辑统一为单个词表示该时间段。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词的划分往往依据了自己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比如太阳、月亮、潮汐、风向、影子等)总结的变化规律,运用技术创造相应的测量仪器和完备的时间认知体系,比如日晷和十二时辰以及钟表和二十四小时制。与此同时,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对时间的认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灯和时钟的发明让人们不再需要根据自然景观判断时间;现代上班制(规定9 : 00-12 : 00为办公时间)影响了人们对时间词“早晨”和“上午”概念边缘的判断。人们往往将日出到上班前称为“早晨”,上班时间段称为“上午”。灯、电子信息设备的发明让现代人改变了自己的作息规律,昼夜颠倒,早饭也不再成为传统意义上“早晨”时间段的典型的人类活动,有很多人在10 : 00左右才吃早饭。因此,相比较“早晨”的概念,“早上”在具体语用中的语义范围已然扩大化,更接近英语中“morning”的表达。这种一致性的表现说明了汉英两种语言当中都出现了用一个词来表达时间段的趋势,并且辅助其他的事物进行时间段活动的表达。这种趋势也佐证了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简洁化的观点,即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在实际应用当中,这种趋势化的应用对汉语初学者来说反而降低了语言学习难度。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04):41-4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再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05):48-54.

[3]苏倩.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6):77-79.

[4]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叶光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5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7]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1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8]霍恩比(ASHornby)原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M].李旭影,邹晓玲,赵翠莲,王玉章,石孝殊,向小林,张耀平,王升印,马红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作者简介:

林艾翡,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