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翻译技巧与方法研究

2024-08-20覃礼兰

今古文创 2024年32期

【摘要】中西文化的语言体系不同、风格迥异,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语言应用的环境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为此,本文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内涵,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中西文化差异,总结了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过程与方法,论述了特殊语境与特殊文化背景下同词不同含义的翻译影响。期望本文为中西文化差异下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具体方法与路径的参考。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翻译技巧;地域民俗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2.028

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在不同国家、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交流和交往行为。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活动中,由于文化风俗、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翻译时常出现一些文化悖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关键。

一、中西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内涵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文化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1]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和本尼迪克特则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2]1974年美国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elopedia一书中给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定群体所共享的精神、知识、艺术观点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秩序、社会关系等。”[2]由此可见,中西方关于文化内涵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文化的构成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二、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文化背景下行事心态的差异

西方文化环境中,人们普遍具有“求变”的心态。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的民众普遍尊崇个人主义,他们不愿意接受太多的现实束缚,他们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有变化才会有进步,只有拓新才会有未来。西方人“求变”主要表现为喜欢走前人未走之路,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3]。在西方国家历史中,处处都存在人们突破传统束缚、标新立异之举。正是由于这种“求变”思想,西方文化思想变革的进程更为复杂。除此之外,西方人在选择职业、追求事业、求学和选择居住地域等方面也表现出普遍的“求变”的心态。

中国文化环境中,人们普遍具有“求稳”的心态。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的中庸思想使中国人一直寻求祥和的景象,习惯于追求稳定,认为应该“以不变应万变”[4]。中国人“求稳”的观念,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希望能够稳定和谐。我们可以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概括中国的历史,“分”是表象,“合”是永恒。正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思维形态的差异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社会制度的影响,导致中西方人民思维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正是这种思维形态的差异,造成中西方各民族对相同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形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直线形”的英语思维表达和“螺旋形”的汉语思维表达[5]。譬如,西方人在行文时一般会选择在开头便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论文中的所有论述都一定会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论点展开。西方人在语言运用方面一般不会重复使用前面已经用过的词语或句式。他们语言运用的特点是态度明确、直奔主题。西方人在交谈时,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中国人在行文时一般习惯使用含蓄、笼统、概括的陈述开头,形散而神不散是中国人普遍采用的文学语言风格;在人们交际过程的语言表达中,中国人经常委婉地表达见解或建议。

(三)中西文化背景下思维方法的差异

中西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化思维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的逻辑实证性思维与汉语的直觉经验性思维。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人更加关注逻辑,追求理性知识,他们觉得科学、客观的结论只有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才能分析、检验出来。在语言表达上,西方人更喜欢使用有形的手段让句子达到语法形式上的完整,而要想达到完整就必须严格运用逻辑形式,使它的所指对象更清楚,使句子间的层次衔接紧密、结构细致严谨,呈现出句法功能的外显性。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时是不善于抽象表达的,更不会过多寻求深逻辑性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表象的展现和自我的经验总结。英语比较关注“形合”,而汉语则更关注“意合”。在语言表达上,汉语主要受到意念的控制和引导,句子比较随意,在逻辑性上不太严谨,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在句法上还具有多变且隐性的特点,需要受众自己理解和探究。

(四)中西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时空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时空观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将来”预期和中国文化的“过去”承续两个方面。

1.西方文化注重“将来”预期。美国是受英语影响的移民国家,美国人注重未来,有着非常明显的“将来时间取向”。譬如,美国人追求个性独立,主张个人奋斗,注重对实利和物质的享受,他们认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追溯过去,而是主张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在,享受生活。在美国人看来,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2.中国文化注重“过去”承续。中国文化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中华文化脉络中,传承与赓续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例如,历朝历代的君王,若为人民造福,便流芳千古,为后世所称赞,且成为后朝君主的榜样,之后的君主经常会用这些先祖的事迹来规范自己,评判后辈,如果心有贤明,则称之为“后继有人”;如果超过先祖,则说“前所未有”;如果是一枝独秀,那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直到今天,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关心未来,都不能否认心中仍然存有过去,过去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有的生活[6]。

(五)中西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法普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

1.语言称谓语的差异。中西方在称谓语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对人的称呼比较简单,汉语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英语称谓以家庭为中心,并且只区别性别,不区别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称呼的不同。除此之外,英语中表示同辈不分堂表、性别,而且表示晚辈没有侄甥之别。相比而言,汉语亲属之间的称谓等级分明,划分得非常详细。

2.中西交际活动中,人们在处理恭维时的态度不同,英语中面对他人的恭维时通常会表达感谢,一般不会推辞。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常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恭维或者夸赞时常常会推辞。

3.英语文化环境中,个体主义思想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加上为了保护隐私,所以在处理私事的时候,他们会更加严谨,且直接回避。中国人大多喜欢聚居,集体观念较强,在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喜欢和他人诉说自己的开心和不悦,同时愿意去了解他人的痛苦和欢乐。

4.中西方在收到礼物时表达感谢的态度不同,在西方,人们在收到客人礼物的时候,一般都会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拆开,并称赞这些礼物。在中国,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中国人则会说一些推诿的话,且中国人一般会先将礼物放在一边,等客人离开了以后再拆开。

总之,中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中,需要准确把握跨区域的文化差异,根据具体环境,采取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过程与方法

(一)翻译过程分析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奈达在《论翻译》中将翻译分为准备、工作和核校三阶段,并在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对翻译过程描述如图1所示。

其中A是原文的表层结构,表示源语文本。译者通过对源语文本的分析进入语言的深层结构得到信息X,然后将这一信息从源语转移到目的语中得到,译者得到信息Y后根据目的语自身规律将其塑形为目的语文本B,这也就完成了翻译任务,在此过程中,其翻译客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读性、稳定性等特征。为了获得理性的译文,翻译过程尤其是理解和表达阶段也必定是错综复杂的。

(二)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1.中西文化中习惯用语的翻译

习惯用语是一种语言里的特殊现象,是在语言发展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固定搭配。从语义上看,习惯用语是一个不可分制的整体,其整体意义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揣测出来;从结构上看,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8]。在习惯用语的翻译上,需要尊重该语言的文化内涵,采取合适的翻译方式。譬如,英语习语like mushrooms,按照英语文化习惯翻译为“雨后春笋”;go to the dogs不能译成“去找狗”,而是表示“堕落”;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其义不是“落下的猫和狗”,而是“倾盆大雨”。同样,在汉语中也不能望文生义或只按字面推论来理解习语的意义。例如,“胸有成竹”不能译成 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

2.中西文化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其语源广、典故多、文化负载重、词义容量大。专有名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专有名词的翻译,涉及语言、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民情风俗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专有名词的翻译需要结合文化的地域特征,采取符合区域民俗特征的翻译策略。譬如,人名的翻译,在英美及其他讲英语的国家里,人名由名和姓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名分为教名和中间名;姓也分单姓和双姓。一个人的全名顺序是教名+中间名+姓。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观念相反,英美人“重名轻姓”观念,是汉英人名文化最明显的差异。

3.中西文化中特有民俗文化的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宗教、婚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中西方宗教文化、婚丧文化的民族特定习俗,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民俗文化的译文如果翻译不当,很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施。譬如,中文的“拜堂”对汉语读者来说非常熟悉,然而这一文化对英语读者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对其进行直译,极可能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譬如,在西方婚礼中,牧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牧师在西方婚礼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是他们的存在不仅给婚礼增添了一种神圣感,同时还有力地公布了新郎、新娘结合的合法化。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对英汉婚丧嫁娶文化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中西方婚丧嫁娶文化的差异,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进行翻译。反之,则会不利于翻译的进行,也可能引起翻译的歧义或错误。

四、特殊语境与特殊文化背景下同词不同含义的翻译

(一)中西文化词汇在不同语境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翻译结果也不同。译者需要通过分析原文的上下文的特殊语境,来达到正确理解并确定最终翻译方案。譬如:Suddenly the line went limp.“I'm going back”,said Rose.“We must have a break somewhere.Wait for me.I'll be back in five minutes.”在本句中,有译者把“We must have a break somewhere”误译为“我们必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翻译错误,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特定的语境去理解句子中break的含义。在西方文化常用的词语中,break包含很多含义,每种含义的选择必须在特定语境中基于合适的选择。本句中正是由于break既可表示“断”又可表示“休息”引起的误译。

(二)中西文化词汇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和中文的典故、谚语与常用语一样,优秀的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外文文化语境的知识储备,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特殊的历史背景。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该语句中,涉及西文中的典故“to eat no fish”,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新教教徒为了表示对女王的忠诚,拒绝天主教徒星期五吃鱼的习俗,因此“eat no fish”应翻译为“忠诚”。另外,该语句中“To play the game”也是西方习语,可以翻译为“为人正直”等。正是由于对西方特殊习俗和文化语境的不了解,部分翻译者把给语句错误翻译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从以上翻译范例可以看出,如果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了解不足,会引发翻译工作的诸多问题。

五、研究总结

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需要语言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又依附在一些特定的文化中,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英语和汉语是两种语系,风格迥异,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语言应用的环境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要点,深入考察其民俗特征和语言习俗,才能正确完成翻译文化与目标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转换。

参考文献:

[1]杨芊.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索[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

[2]秦礼峰.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汉翻译技巧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陈伟,高子涵.超越“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软实力范式图景[J].外语研究,2023,40(03):59-66+98+112.

[4]黄鑫宇,刘润泽.当代视域下文化术语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学刊,2024,(01):54-60.

[5]朱寿桐.论新文学书面语体与翻译语体的文化自觉[J].天津社会科学,2023,(01):139-146.

[6]高乾,裘禾敏.中国文化外译与国家翻译实践[J].中国翻译,2022,43(04):129-132.

[7]张冲.论译者在作为信息转递的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兼评奈达的翻译检验模式[J].中国翻译,1997,(02): 17-20.

[8]王晓路.论翻译的历史文化功能:认知模式与知识谱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53(02):263-272+320.

作者简介:

覃礼兰,女,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外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