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戏曲的历史演变及当代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2024-08-20李慧敏

今古文创 2024年32期

【摘要】镇江戏曲以扬剧和丹剧为代表。扬剧是镇江和扬州两地的特色戏曲,丹剧是镇江丹阳地区的特色戏曲,源于丹阳民间曲艺,属镇江本土化戏曲。通过对镇江戏曲发展现状的调研,选取扬剧《花旦当家》为研究个案,探究镇江当代戏曲发展新路径,为打造镇江戏曲名片,实现新时代的繁荣提供参考。

【关键词】镇江戏曲;丹剧;扬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2.025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99561X)。

镇江戏曲起源可追溯至南朝时期。丹剧和扬剧是镇江两大特色剧种,二者目前都处于复苏发展阶段。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扬剧《花旦当家》广泛传播,并斩获多项奖项,其发展路径值得借鉴。本文通过梳理镇江戏曲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当代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探究镇江戏曲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镇江戏曲的发展溯源

镇江地区戏曲起源较早,1972年金坛东吴古墓出土了“青瓷飞鸟百戏堆塑罐”“青釉楼台百戏堆塑瓷罐”,1965年在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出土“羽人戏虎”模印砖壁画等,都说明戏兽、乐舞、说唱、杂耍等百戏早已经在镇江地区流传,并且在上层社会的祭祀活动中被使用。东晋时期谢安石在京口设“伎堂”(歌舞女子家乐班的主要居所),南朝刘裕也在镇江的亲属府中养有艺伎。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得歌舞盛行,达官显贵多在家中蓄艺伎。镇江镇海节度使李锜家伎满堂,他的小妾杜秋娘因擅《金缕衣》而闻名。润州刺史李德裕家中养有当时著名的音乐演奏家。宋代镇江官府设置教坊,负责歌舞、杂剧等的编排和演出。元至顺年间《镇江府志》记载:“是时,镇江录事司(今市区)有本地乐人43户,232人;丹徒11户,66人;丹阳20户,196人。”其中有很多是从事杂剧、歌舞的艺人。明嘉靖年间,余姚腔传入镇江,弋阳腔还在南方一带流传。清代初年,镇江成为战场,戏曲发展停滞,康熙年间逐步恢复发展。清高宗弘历多次南巡,当时江苏地区戏曲逐渐兴起。综观镇江戏曲的历史演变,有多种戏曲在当地流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扬剧和丹剧。扬剧在镇江、扬州地区逐渐形成,丹剧则是在镇江市丹阳一带形成,属于镇江所特有的戏曲种类。

扬剧是在镇江、扬州地区兴盛的一种剧种,是花鼓戏在吸收清曲的基础上,与扬州地区香火戏结合,汲取京剧艺术等逐步形成。扬剧初称维扬戏,1950年以后统称为扬剧。扬州、镇江一带盛行傩戏,由巫觋扮演,而巫觋被当地人称为“香火”或“童子”,因此后人又把巫觋所演之戏称为“香火戏”或“童子戏”,名称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镇江地区则更多称为“香火戏”。在该地区的表演艺术除了傩戏的香火戏之外,还有一种民间小戏,即“花鼓戏”。受文化传播影响,“香火戏”和“花鼓戏”内部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扬剧。

丹剧的产生及发展,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丹剧吸收民间曲艺艺术啷当中的音乐成分,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成果,形成自身独特的曲调音乐。丹剧源于丹阳民间曲艺瞽目啷当,据资料记载,啷当起初兴盛于道光年间。道光年间,部分瞽目艺人进入江浙地区,居住在丹阳的瞽目艺人则以沿街卖唱的形式生存。清光绪年间,丹阳茶馆、庙堂等地说唱啷当已成为盛行的风气。大户人家往往邀请啷当艺人在婚寿等喜事上“唱堂会”,地方庙会的主办人也会邀请啷当艺人“唱庙会”。清末唱啷当已经十分流行。啷当经过多次变化后,形成了以丹阳民歌旋律为结构、以丹阳方言字调四声为行腔基础的“啷当调”。“啷当调”改走唱为坐唱,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一般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分单口、对口、群口、坐唱、走唱等形式,以坐唱为主。啷当说唱分为两大类,即东路和西路,这主要是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而划分的。东路啷当和戏曲更为接近,因而以啷当为基础创立的丹剧主要借鉴了东路啷当。

二、镇江戏曲的现状及发展困境

近代以来,扬剧发展遭遇较大困境。内部体制改革,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影响,原有扬剧团萎缩。同时,团内老艺人年事已高,自发的民营传承已经不能支撑扬剧的进一步发展。扬剧传承后继无人,许多艺人纷纷跨行跳槽表演,致使基本功荒废,短时间内无法重拾旧业。尽管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打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但是仍未能解决现实问题。客观来看,许多方面都存在隐患。例如传统老剧目冗长拖沓,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唱腔、音乐、舞美、表演激发等方面有较大欠缺,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剧组运行遭遇较大阻碍。如何充实剧组,筹措演出经费,支撑项目制作运行,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丹剧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内演员们获得众多成就,也是发展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丹剧演员们积极学习借鉴,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他们还参加省、市戏曲汇演与调演,荣获各类奖项和赞誉。在经历短暂的繁荣期后,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丹剧的发展遭遇了困境,在此背景下,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丹剧团也陷入了发展困境,经营举步维艰,此后连续数年,丹剧团并未排演新的剧目,每年演出场次极少,需求量不多。同时,团内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硬件设施有待改善。丹剧剧团内舞台、道具等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演职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障,极大挫伤演职人员的积极型,丹剧发展遭遇极大困境,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尽管后来丹剧团参与众多活动,但其内部隐患仍未解决。

目前扬剧和丹剧的发展都处在复苏阶段,渐渐露出发展的苗头,同时也必须理性客观看待。通过扬剧和丹剧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改革创新是必经之路。由于二者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有其内部缺陷。例如丹剧的出身是啷当曲艺,带有民间性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曲艺与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冲击,使得丹剧的发展逐步陷入困境中。尽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但是仍旧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轨。

三、镇江戏曲的当代传承——以《花旦当家》为例

镇江戏曲想要传承,就必须改革,借鉴优秀戏曲的发展路径,扬剧《花旦当家》的发展路径值得借鉴。

第一,响应时代,符合时代主题。该剧是2013年创作的扬剧现代剧,由江苏省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镇江市艺术剧院创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让群众能够看见绿水青山,记住内心深处的家乡。《花旦当家》积极回应党和国家号召,与党同心,与人民同心,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女村官形象。借此形象,当地政府和剧团展现出了新时代下的担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大众心理,为人们消除“乡愁”、记住家乡、振兴家乡提供借鉴,与其产生情感及经历上的共鸣。

第二,政府支撑,提供后备支撑。政府支持《花旦当家》能够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基本保障只有政府才能充分供给。政府具有远见卓识,以《花旦当家》为牵头,带动镇江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政府不仅支持,还采取了引导性的政策支持。不能让戏曲在政府所创造的“温室”当中成长,而应当让戏曲在政策的引导下冲出温室,走到大环境中去。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为戏曲发展提供平台与媒介,为他们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借此进入更广阔的舞台。

第三,激发活力,剧团内部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路径。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剧目、表演形式、演职人员的变动是关键环节。《花旦当家》选择的主角是龚莉莉和姚恭林,其本身在戏曲界就有较大影响力,这就体现了好演员的重要性。龚莉莉于2007年荣获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姚恭林是扬剧“金派”艺术的重要传承人,二者强强合作,为《花旦当家》的精彩呈现提供支持。除主演精挑细选外,《花旦当家》的内容也别出心裁。该剧以花旦当官为主题,采取戏中戏的形式,穿插《白娘子》《柜中缘》等传统戏曲,环环相扣,既保留了传统戏曲故事情节,又在其中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新。

第四,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都离不开人民这个土壤。《花旦当家》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基层村官生活的再现。主演龚莉莉等人在创作前进行“下乡蹲点”,亲身进入基层观察基层村官组织工作、解决问题的方式,长时间体验。全剧剧本创作一年零三个月,剧本修改三十三稿,经过反复打磨调整,真实反映底层声音,展现底层生活。在打磨的过程中,演员能够真切体会到各项创作过程及真实情况,对于剧本的演绎也发挥重要作用。

《花旦当家》的推出可以说是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实现新时代扬剧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剧获得的各项成就也十分瞩目。该作品成功入选2014年江苏省舞台艺术重点投入剧目、2014年度厅(江苏省文化厅)市(镇江市人民政府)合作重点资助项目,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花旦当家》参加了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荣获“文华大奖”,取得卓越成就。两位主演龚莉莉、姚恭林双双斩获“文华表演奖”,是戏曲现代戏创作“江苏现象”的优秀代表之一。

四、镇江戏曲的保护策略

通过扬剧和丹剧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首要路径。丹剧的出身是啷当曲艺,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加之时代的改变,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曲艺与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冲击,使得戏曲的发展逐步陷入困境中。尽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但是仍旧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轨。同时这种保护也使得戏曲开始逐步偏离市场需要,由此进一步阻碍了发展道路。

首先,充分利用好非遗传承的力量。官方拥有众多力量,可以支撑戏曲行业的发展。各行各业人员交流互通,可以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扬剧在江苏省镇江市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江苏省扬州市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丹剧已经成功申请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镇江对于扬剧与丹剧的非遗申报工作还有较大欠缺。那么在如今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镇江市扬剧的申遗工作可以借鉴扬州的申遗路径,同时要有自身特色,以此来推进。在合理的条件下,镇江市政府应当联合丹阳市政府,与扬州市政府开展交流探讨活动,共同推进扬剧和丹剧的发展。

其次,充分利用好短视频平台。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个重要的例子值得借鉴,近段时间越剧女版《新龙门客栈》由于主演英姿飒爽的扮相与动作在全网爆火,相关部门抓住热度,积极开展全国巡演工作,与此同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除了进行演出之外,主演还受邀参加目前娱乐圈十分流行的活动,拥有了更大的宣传平台。在短视频经济十分流行的时代,如何充分运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进而扩大知名度,也是镇江戏曲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开设短视频账号,聘请专业运营人员进行账号管理,剪辑宣传视频,定时发布宣传视频,积极与文旅局联系,充分宣传,都是必要的准备工作。镇江宣传戏曲也可以设计文创产品的形式,目前多地的旅游景点都有文创雪糕、文创钥匙扣、纪念币、文创盲盒、卡通人物等形式,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剧团可以与学校、文旅局取得联系,在学校内开展文创产品设计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在进行精心挑选后,敲定合适的产品,与文旅局取得联系,将产品投放至各个景区或是游览点,以此来扩大戏曲的受众群体。戏曲人物的文创产品对于宣传戏曲本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场所,学校每年都会排练节目,进行汇报演出。剧团的工作人员可以与学校取得联系,适当进行演出,借此提高戏曲知名度,加深学生印象。只有多思考多开拓,才能激发镇江戏曲发展的活力。

同时,培养专业师资力量,提供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各地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各级课程标准都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戏剧人才的培养,创办了镇江戏剧学校、镇江地区革命文艺学校、镇江市扬剧训练班、镇江市扬剧团学馆、学员班、扬中县戏剧学校、丹徒县业余文艺学校、丹阳市文艺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等,目前部分学校已停办。对于丹剧而言,这也是一项发展的重要路径。纵观各个时期的办学历程,不难发现针对丹剧进行教学的机构有所欠缺。在镇江地区进行办学,可以分两方面进行招生。或是熟悉丹阳地区方言,或是在戏曲方面表现出教授天赋,由此双管齐下,从内部解决丹剧人才欠缺的问题,推动丹剧事业长盛不衰。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扬剧、丹剧内部改革是发展的重要路径,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剧目、表演形式、演职人员的变动是关键环节。只有在剧团内部进行改革,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含语言、动作和歌舞等关键环节。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也就是说戏曲中表演舞蹈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演员用唱、念、做、打的形式来传达故事,进而打动人心。在戏曲当中,演员要以角色的形式来演绎剧情,即第一视角,这与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很大差别。在这四个表演形式当中,又以“唱功”作为关键,观众理解剧情主要通过演员的“唱”来实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戏曲的发展有多种路径,强调突出演员的“唱”,改变“唱”,使得“唱”更有新意、更丰富是一个切入点。只有抓牢基本功,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

综上,镇江戏曲的发展应得到重视。通过梳理镇江扬剧和丹剧的历史沿革,进行走访调研,发现其发展路径仍有很大拓展空间。目前已开展送戏下乡、定时展演活动。但其发展除上层带领外,还需自下而上推动。近年艺术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戏曲行业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当地抓住机遇及时进行创作,开展定期定时定点巡演活动,提高戏曲知名度及群众认可度,应是镇江戏曲得以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郁亦行主编.江苏戏曲志·镇江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71-78.

[2]朱勇.丹阳啷当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J].剧影月报,2023,(04):62.

[3]崔希.镇江丹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2022.

[4]徐四海.江苏文化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

[5]叶明旻.改制,让剧团起死回生[N].镇江日报,2009-07-07(001).

[6]王红.镇江戏剧考略[J].艺术百家,2007,23(S1): 129-130.

[7]王红编.镇江戏曲音乐[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