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2024-08-20苗冰炎
【摘要】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问题作为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的本质、职能和特征以及未来消亡进行了论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部分空白,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恩格斯的国家观为今天研究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指导,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有利于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关键词】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06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2.018
基金项目: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研究基金院级项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人类文明演进思想研究”(编号:DLDXMY2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于国家的起源,曾流行过很多理论,如神创论、合作论、社会契约论等。神创论认为,世俗的国家是上帝创造的,而世俗的君主受到上帝的束缚来管理国家。合作论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柏拉图认为人们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而不得不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由于自然情况的恶劣使得人们不得不订立契约组成国家。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关于国家的问题,但都没有深入阐述关于国家产生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问题。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文简称为《起源》)一书中,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论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起源》对恩格斯的国家观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于对国家起源、本质和特征的阐述。如辛向阳 ①、宋怡如 ②、马蒙和白平浩 ③都分别剖析了《起源》中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特征,进而阐述国家观的意义。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但鲜有学者从经济角度去研究有关《起源》中的国家观,同时对《起源》中国家观的当代意义梳理有待加强,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起源》中国家观当代意义。本文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恩格斯在《起源》中探讨国家观的背景、恩格斯国家观的内容,以经济内容为线索对阶级和国家的起源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这种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一、《起源》中国家观写作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在考证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工作转向的过程中,人们不免要追问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恩格斯放弃了整理《资本论》第二卷的任务,转而去开始《起源》的写作呢?从表面上来看,恩格斯转而写作《起源》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执行马克思的遗愿,而这又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首先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国家问题上的思考,其次是为了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最后是为了给国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支撑。这些构成了《起源》中国家观写作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需要
1848年以后,随着史前史的资料不断地发现和积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关注史前史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程度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个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1]3在晚年,马克思于1880年5月到1881年2月间对《古代社会》一书进行了认真研读并做了详细的批注,恩格斯很赞同马克思的关于唯物史观史前史的看法。马克思计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评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整理马克思读书笔记时便产生了完成马克思晚年遗愿的想法。当时的恩格斯正忙于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版,以及《资本论》第二卷的准备工作,后来恩格斯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放下手上了其他工作,转而下定决心来写《起源》,以早日实现马克思的遗愿。
在恩格斯《起源》写作之前,历史唯物主义主要集中于对阶级社会的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而关于阶级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有关国家的问题研究却很薄弱。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注释中加了一段说明:“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2]272《起源》在继承《古代社会》的基础上,又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来分析最终导致国家产生的经济政治根源与私有制的出现,最终导致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有着本质联系。恩格斯《起源》一书致力于揭示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未来消亡的规律,不断地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二)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需要
在恩格斯以前的那些政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于国家理论也进行了探索,但最终被这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混乱不堪,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国家从来就是有的,是永远存在的。19世纪初,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家工人运动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不仅打着民主的幌子来分化工人,并在这些政党中收买、培养“工人贵族”来为自己服务,机会主义成分在工人运动增长。他们和资产阶级家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可见,当时的德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迷信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肃清在国家问题上流行的错误国家观,破除对资产阶级国家的盲目崇拜,恩格斯在《起源》中对资产阶级宣扬的超历史和超阶级国家观进行猛烈批判。”[3]73-76只有不断破除这种迷信,从理论上阐明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发展逻辑,真正地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帮助工人运动健康发展。工人阶级在努力争取权利的同时,积极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究其本质还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调整,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基本矛盾。正是在这种实践背景下,恩格斯开始撰写《起源》一书。
二、恩格斯《起源》中的国家观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社会的暴力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4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国家产生的形式各有特点,但当私有制和阶级以及决定着此二者的旧式分工被消灭以后,国家必然消亡。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5]182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私有制的出现,而阶级斗争是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私有制的出现,把社会成员分裂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产生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差别,而在阶级矛盾的冲突中,国家出现了,人类社会从此告别了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5]192人口的增加和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开始打破地域的限制。在国家产生之前,当社会矛盾出现不可调和的情况时,就“需要有一种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77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财富也开始日益分化,逐渐产生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分化,彻底瓦解了一直以来的氏族制度,当阶级冲突不可调和时,由此国家这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恩格斯在《起源》中的第五、六、八章分别论述了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三种国家兴起的主要形式。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各有特点。“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1]176,雅典是直接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阶级对立发展起来的国家。罗马国家则是平民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而德意志国家则是通过征服外国广大领土而不断扩大产生的。
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产生的具体途径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本质上来看,一切国家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都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控制阶级对抗而产生的。
(二)国家的本质特征
国家在本质是阶级性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1]176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便产生了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4]6国家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经济上。它是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也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国家带有社会性的一面。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国家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产生为了缓解阶级斗争的需要。“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1]177“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公共权力的设立。”[1]177国家是一种缓和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坚实力量。为了缓解各阶级激烈的斗争,就需要设立一种与大众相分离、与社会相异化的公共权力。它是一种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的一种力量。
国家有阶级性的一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不断变化,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作为政治统治社会的工具,除了执行政治统治职能以外,还担负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了实现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保持社会稳定,就需要国家发挥政治统治职能来保障社会的稳定。“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下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1]179
同时,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必须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政治统治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6]559-560也就是说,国家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
(三)国家的未来消亡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1]180恩格斯指出,“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7]305。由于私有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根源,阶级矛盾是国家存在的政治前提,因此,当私有制和阶级以及决定着此二者的旧式分工被消灭以后,国家必然消亡。列宁指出:“实际上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的国家,而他讲的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制度的残余。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和半国家。”[4]16
但国家消亡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同时消灭一切阶级对立,人类将会进入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压迫,自由而平等的自由人联合体,国家将趋于消亡。不过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消灭私有制和阶级。随着旧式分工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逐渐消亡,国家将会面临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恩格斯《起源》中国家观的当代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研究,加强国家职能的转变,同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人们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的国家观为我们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同时有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一)提供了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理论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我们研究的效率和正确与否。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理论研究是事半功倍的,而《起源》这本书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研究方法,例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仍然是有意义的。
首先是历史分析的方法。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的遗愿,在肯定摩尔根对于原始社会分期的情况下,填补了关于国家的起源的历史空白,通过历史分析方法,在继承摩尔根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又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并在《起源》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三种国家发展的基本模式。这些研究都是结合历史得出的科学结论,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背后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在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条件,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其次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之间过着集体的生活,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直到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阶级分化。由于不同的阶级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导致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动力,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导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对于国内外的情况,我们既不能放弃以阶级分析方法为指导,也要防止阶级分析的扩大化。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后就是矛盾分析法。恩格斯在《起源》中辩证地看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矛盾是相伴相生的,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而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去分析事物背后的根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出于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8]90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改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之,《起源》中涉及多种研究方法,对于今天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历史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并结合历史资料客观公正地评价。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有助于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起源》中的国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丰富与发展,使得我们对国家 起源、本质和特征职能有了了解,有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需要肯定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的斗争。
回顾历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各阶层就开始奋起反抗,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9]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逐渐有了先锋队,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0]所以我们要科学认识国家的本质、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未来前景。同时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恩格斯《起源》中的国家观从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等角度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特征职能,以及未来走向,为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参考,同时有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四、结语
恩格斯《起源》一书从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职能和未来走向对国家问题做了具体阐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部分空白,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起源》国家观对国家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演进历程,了解分工、私有制与国家的关系。认真研读《起源》中的国家观,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具体实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恩格斯的国家观为今天研究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同时,有利于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注释:
①辛向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7期,第36-42页。
②宋怡如:《恩格斯的国家观——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文本》,《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1-4页。
③马蒙、白平浩:《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年第1期,第31-36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2.
[3]李溶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研究[J].今古文创,2024,(19):73-7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张彦修.婚姻·家族·氏族与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59-56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30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作者简介:
苗冰炎,女,河南西平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