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绿美广东标示语设计研究

2024-08-20田舒茵李滔滔李舸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语言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生态意识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引导极具重要意义。根据广东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核一带一区”共收集省内各区域生态文明标示语203条建立小型语料库,以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为理论视角对此展开了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中缺乏生态特色。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应根据其不同的生态功能、城市文化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投放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的有效性,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话语分析;韩礼德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12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3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外语专项“大众传媒中的英语借用语研究——生态语言学视角”(GD16WXZ28)。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而标语作为话语体系的一部分,能以大众传播媒介的方式有效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2023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发表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4],该决定指出为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应注重宣传引导,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标示语的建设对提高生态文明理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有必要重视生态文明标示语的设计研究。该研究将基于广东的特色地理环境及独特政治地位,加快推动广东特色生态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为全国建设森林城市群工作打造广东生态宣传样板。[4]

本文以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展开生态话语分析,分析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森林保护的标示语设计现状,为广东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标示语的设计提出更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二、设计研究

(一)理论基础

生态语言学者认为语言能够建构世界,反映现实,语言学研究应直面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4]。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式研究路径,即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该理论关注语言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语言建构的社会意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韩礼德认为,语言能够识解并建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模式基础上的生态话语分析正是为了阐释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之间关系,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观念与意识形态。[7]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苗兴伟与雷蕾提出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7]对所收集的标示语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描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标语的现象,揭示其中不利于生态保护的话语,并就此问题提出重新建构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话语。最后,将研究结论形成建设性意见用于广东生态保护标语建设的实践中。

(二)研究语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语。本研究通过线上访谈、实地考察以及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进行收集,样本容量达203份。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省委省政府依据区域功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12]经调查表明,各发展区域在生态方面有着不同的功能,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珠三角地区(“一核”)是引领全省发展的主引擎,沿海经济带(“一带”)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构建形成沿海生态屏障,而北部发展区(“一区”)则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务必大力强化生态建设,以稳固北部生态屏障。故本研究依据“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格局对语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在三个功能区中又进一步划分成不同城市的生态标语。所收集的标语样本容量大,且区域跨度范围广,因而本研究所用语料具有较为理想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步骤和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收集的语料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分析,接着对样本进行分类定性分类,包括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两类标语。进而对语料进行取样分析,该分析将依据生态语言学韩礼德模式的理论视角和生态话语分析框架对所选取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出语料中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问题,并指出语料中有利于建设积极生态观念的语言特征。

三、生态话语分析

(一)绿美广东标示语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

生态话语分析通常是依据一定的生态哲学观来衡量话语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7]而本研究展开生态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的有效性,有效标示语应有如下特点:

1.从施事者出发,突出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2.突出非人类生物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平等地位。

3.景物拟人化,突出森林、草地等生物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意识到生物存在所自有的价值,例如: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价值等。

4.弱化人对自然生态,包括动物、植物的占有关系描述。

联系区域特色,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5.联系区域特色,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即有效的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应符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准。标示语的语言模式应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其内容的建设应有利于提高人类保护森林的生态意识。

(二)语料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及语料,本文将选取以下13条代表性的生态标语作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

1.语句的能动性

自然生态本身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分别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基础和认知基础,而语言中词汇语法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语言通过左右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生态。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语中,该作用是否有效取决于所设计的标语是否能够真正呼吁和引导民众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例1 有效标语:

与水结缘,与林相伴

“结缘”和“相伴”将生态环境中的水与林拟人化,让“水”“林”与人类共同成为主语,同时作为行为过程的行为者,巧妙地将水和林转换为人的同伴,拉近民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地激发民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例2 低效标语:

打造绿色人文住区

该标语属于笼统的概括性话语。标语中提出了要打造出“绿色人文住区”的目标,但是施事者不明确。这样的住区由谁来打造,是住区所属组织还是社区所属组织以及住区居民的结合,标语读者会自然地认为自己是绿色住区的受益者,但可能不会直接意识自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因此,在设计标语时,应明确具体目标的行动主体,提高民众对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

例3 有效标语:

蜥蜴和蛇是我们害羞的朋友,如遇上这些野生动物,不必害怕,但请给他们让路。

此标语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和谐和谐共生关系,有效提升了人们对于蜥蜴和蛇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得人们有意识地减少踩踏蜥蜴和蛇等动物的行为。并且,“让路”一词将人与动物平等化,将动物看作是与人们共享生态环境的朋友,能够拉近人与动物的距离。

例4 低效标语:

同心协力,共建绿美珠海

例5 有效标语:

无废减量化,劳您动一下

例4的标语省略了主语,使得行为主体广泛化和模糊化。当人们看到这条标语时,会因为主体的不明确性而下意识忽略了自身保护环境的共同责任。而例5的标语明确地使用了“您”这一人称,既保证了保护环境的主体广泛性,也对看到标语的人们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例6 低效标语:

绿美肇庆,让人民更幸福

例6这则标语将人民这一主体仅仅放在了受益者的位置,而忽视了其保护环境的主体责任。作为标语,应当提醒人们主动承担生态建设的责任,而非只强调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倘若人人都只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而不为“绿美肇庆”付诸行动,标语的提醒意义便也失去了。

2.及物性与作格分析

语言在表征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语法系统,即及物系统与作格系统。及物性系统可以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而作格系统则可以构建不同的世界观。因此,本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标示语的及物性与作格分析,判断标示语对于广东森林资源保护是否有效,从而推动形成更加有效的标示语设计,助力推动绿美广东建设。

例7 有效标语:

我们很怕生,不想要陌生同伴(请勿放生)

例8 有效标语:

与鸟儿共享湿地公园

在及物性系统中心理过程则是表征人的内心世界及思考、感知世界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语义配置结构是感知者。在《绿色语法视角下生态话语分析》中,吴迪认为,有效的标语中承担感知者角色的往往是生态环境中的生命有机体,而低效的标语中承担感知者角色大多为人类。例7的标语来源于深圳市红树林公园中的海边栈道,目的是警示路人不要往海里放生其他原不属于此处的动物。该标语的描述过程属于心理过程,以海洋中的动物为站在海洋动物的视角,表达海洋动物不想外来生物干扰它们的生存环境。标语通过拟人的方式有利于引起民众的同理心,有效减少民众的放生行为。

例8“与鸟儿共享湿地公园”,表现的是物质过程。通过及物性分析可见此处将“鸟儿”置于施事位置,与人的主语地位平行,赋予了人外生命体与人类同等的地位[10],让鸟儿与人共同作为“共享”这一动作的动作执行者,承认人外生命体的行为能力。另外,该标语原意应为“人与鸟儿共享湿地公园”,但此处隐藏了另一个施事者“人”。这样的处理弱化了人享有湿地公园的传统思想,强调了湿地公园同样也是为“鸟儿”所享有的。

例9 低效标语:

青青花草,请勿踩踏

例10 有效标语:

绕草三五步,留得芳草青

“花草”在小句中只具有关系过程,“青青”仅用以描述花草的颜色属性,而在整个标语中,花草又作为“踩踏”这一动作的目标。因此,该标语虽在警示人不要踩踏花草,但是未能表现花草存在本身的作用。而例10的标语,虽然和例9的语义相同,同样是警示人们不要踩踏花草,但这句更具有生态积极意义。首先,在“留得芳草青”这个小句中,“青”在此时作动词,表示“常青”,即芳草具有主动施事能力,草自己具有“春风吹又生”的生长能力。“留得”二字又体现出一个致使关系,并且“绕草三五步”给人类保护生态以具体的指示。即人类绕开草行走,仅仅是三五步的小动作,就可以让出芳草的生长空间,不干预草的生长环境,它自会生长。

3.标语设计的具体语境

在生态话语结构中,语言不是受保护对象,而是干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生态话语分析的语境层面,需要考虑社会发展阶段,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形成适应不同语境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

语境,在生态语言中主要指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话语产生的主要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而情景语境关注的是语言发生的情境。基于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标语应根据不同语境展开具体的设计。

例11 有效标语:

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铺展绿美肇庆生态画卷

“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肇庆市开展的“岳山造林大会战”,此役创造了将“贫瘠荒山”变“万亩山林”的奇迹,肇庆市将该事迹融入城市绿美行动的标语中,结合了肇庆市生态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出了肇庆特色,鼓励肇庆民众们发扬“岳山造林”精神,有效推动了肇庆市绿美行动的开展。

例12 有效标语:

万古风流丹霞山,绿色生态韶关城

“丹霞山”点出了韶关市著名国家风景名胜,韶关丹霞山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将其写入标语能够突出韶关市具有丹霞地貌的地理环境,在充分体现韶关绿色生态建设的情景语境的基础上,丰富了韶关绿色生态建设的内涵。

例13 有效标语:

海龟之乡,生态蓝湾,惠州海洋

“海龟之乡”和“蓝湾”两词既强调了惠州设有海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特色,也突出了惠州海洋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基于惠州的生态文化与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惠州的绿美生态建设活动进行宣传。

四、广东特色生态话语建设启示

本研究在生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框架基础上,对标语进行定性分析,发现203条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标语中,对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起有效作用的共128条,效用较低的共75条。

对语料整体分析可见,所使用的的生态标语大多比较通用,较少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进行针对性的编写。由此可见,各地政府虽重视生态建设,并有意识使用生态文明建设标语。但对生态标示语建设不够重视,在生态文明标示语的建设方面缺乏因地制宜的设计。

并且,通过不同地区标语的平行对比可见,珠三角核心地区的生态标语建设质量优于其他地区,一是体现在语料收集过程中,“一核”地区的生态建设标语语料数量较多。二是体现在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标语建设的案例上。在所收集的预料中,珠三角核心地区除了中山、肇庆,其余城市均存在结合区域地理、社会环境进行生态标语建设的案例。而在沿海经济带,根据区域环境因素进行生态标语建设的案例较少,所使用的标语大多是通用而笼统的,仅有潮州、湛江可以从其标语中看出当地的生态特色。综上,本研究认为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宣传标语建设的技术投入,有意识地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标语[8],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素养,引导正确的生态行为。[9]

根据分析结果讨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全国两会提出“不搞粗放型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标语建设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要求。广东省地形复杂、海岸线曲折,生态类型丰富,城乡发展水平参差。因此,要达到达到全力且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宣传效果,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目标,应该着重在以下方面用力:

1.根据区域生态特色,针对性开展生态文明标语建设

要根据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一核一带一区”三大板块因地制宜地完善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标语。广东省三个功能区分别是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12],由于功能区定位不同,生态文明标语建设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在珠三角核心区应着力推动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现代城市风貌;在沿海经济带应着力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在北部生态发展区筑牢生态屏障。基于上述目标,采取生态积极话语主动建构市民的生态观,提高市民的生态素养。从生态文明建设语言内化成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成生态保护行动。

2.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一核”的带头作用

基于研究结果珠三角核心地区的生态标语建设质量优于其他地区的情况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也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因此生态文明话语建设,生态标语的设计也应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带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城市要积极学习与借鉴,从而打造更加有效的生态标语,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全面贯彻。

(二)突出广东特色绿色生态文化内涵

1.结合不同城市的文化语境建设特色生态话语

不同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生态话语的建设应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生态话语的建设中[11],从而形成属于城市自己的特色生态话语,一来更容易让该城市的市民引起共鸣,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建设。二来有利于构建广东各地特色生态话语,多元合一,形成广东特色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

2.突出广东的特色生态文化,推动形成全民爱绿植绿的生动局面[4]

深入挖掘绿色生态产品文化内涵,包括荔枝、茶叶等广东气候条件下特有的树木资源,在生态建设标语中体现特色生态文化。一来能够将保护特色树木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广东特色树木资源的保护行动,推动形成全民爱绿植绿的生动局面;二来有利于繁荣发展广东特色生态文化。例如茂名高州市柏桥村有一例标语“护千年荔林,谱生态文化”就很好地将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融合,在突出广东特色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五、结语

本文采用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对广东生态建设标语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生态建设标语良莠不齐,存在一定具有参考价值的有效标语,也有许多采取通用性泛泛而谈的生态文明建设标语。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标示语中存在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生态观念的话语。因此,欲有效推进绿美广生态建设,可以先从生态文明标语的建设入手,根据当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和城市文化,因地制宜地展开标语的设计与投放,加强对生态话语建设的技术投入。从而实现语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在语言上加强对广东人民的生态意识灌输,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建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营造全社会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HRISTIAN M I M,HALLIDAY M,MATTHIESSEN C.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Taylor and Francis,2014.

[2]袁久红.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性建设[J].理论导报,2020,(01):44-46.

[3]匡芳涛,郭璨,邹秀佶.汉语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及物性过程的生态话语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22,(01): 111-121.

[4]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N].南方日报,2023-02-28(A02).

[5]常晨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2,(03):18-21,159.

[6]何伟.“生态话语分析”:韩礼德模式的再发展[J].外语教学,2021,42(01):20-27.

[7]苗兴伟,雷蕾.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01):13-22.

[8]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04):39-46.

[9]黄国文,哈长辰.生态素养与生态语言学的关系[J]. 外语教学,2021,42(01):15-19.

[10]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7,14(05):56-64.

[11]刘金山,巫添辉,周湘红,温慧玲.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惠州市林业生态建设探索[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0,39(03):17-20.

[12]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N].南方日报,2019-07-19(A01).

作者简介:

田舒茵,女,广东普宁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李滔滔,女,广东河源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李舸,女,通讯作者,四川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