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曾经”的句法功能研究
2024-08-20胡周雨祺
【摘要】“曾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时间词,一般用作状语。然而,本文基于转喻的认知模式:1.统计描写“曾经”的句法分布情况,也总结归纳出“曾经”核心语义特征[+时间],证明“曾经”具有转类的语义基础;2.据统计,“曾经”有副词用法,也有时间名词用法,因此宜界定其为兼类词。
【关键词】曾经;时间副词;时间名词;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12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36
一、前言
迄今为止,大多工具书一致认为“曾经”是时间副词,一般充当状语,如《汉语大词典》认为“曾经”是副词,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实际使用中,“曾经”也有不少时间副词用法以外的句法表现。“曾经”可以分布在定语、中心语、宾语等句法位置。根据“曾经”的句法分布,是否还宜将其划分为时间副词?这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机制切入,就时间词“曾经”的句法功能进行探讨。
二、“曾经”的句法语义特点
本章将探讨“曾经”的句法功能情况,并总结归纳“曾经”的语义特征。
(一)句法功能情况
经过多年讨论,“以词的分布为依据来划分汉语词类”成为学者的共识。判断一个词的类别,必须先能够充分反映出词的分布情况(朱德熙,1985)。
本文发现:1.“曾经”主要充当状语,也可充当定语、中心语,甚至是宾语和主语;2.在非状用法中,“曾经”主要充当定语,其次是充当中心语,而充当宾语、主语、谓语的情况相对较少。“曾经”表现出不同于时间副词的句法分布情况,而且其非状用法逐渐稳定。以下是“曾经”的具体句法分布情况:
1.充当状语时,“曾经”一般不带助词“地”,根据其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曾经”可以出现在句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修饰谓语动词。例如:
(1)南四湖曾经污染严重,湖内鱼虾基本绝迹。(《包罗徐州补水英华 露院线产物的词条》,《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1日)
例(1)中的“曾经”充当状语,位于主谓之间,分别修饰“污染”和“是”。
第二种,“曾经”也可位于句首,后加逗号与后面的分句隔开,修饰主谓短语或后面的几个分句,同时兼表篇章衔接功能。
(2)然而曾经,在这优美山水诗画中,夹杂着千疮百孔的矿山、几百个砂石码头、几百个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企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杭州网2013年07月23日)
在例(2)中,“曾经”放在句首强调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引出“山水所处的过去的境况”,承上启下。
第三种,“曾经”还可以位于句末,前加逗号与前面的分句隔开,常见于网络语言,频率少,在BCC、CCL及人民网的用例中约占0.03%。如:
(3)我爱过你,曾经。(2017年,W刺猬桃子)
“曾经”放在“我爱过你”后面,强调了“爱”这个行为发生在过去。
2.充当定语时,根据“曾经”所修饰的中心语的类别,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14.55%:当中心语为谓词时,“曾经”必须后加助词“的”。“的”的插入导致“曾经+谓词”这一谓词性短语结构转变为体词性结构,功能由陈述转为指称。
(4)那些曾经的单纯与美好,才应当是同学会上不变的主题。(《同学会,请回归曾经的真情》,新华网2014年02月04日)
虽然“单纯”“美好”都是谓词,但是由于“的”的插入,“曾经+的+谓词”成为体词性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意为“单纯的/美好的那些行为、想法”。
第二类84.75%:当中心语是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时,“曾经”一般后紧接“的”。例如:
(5)村道宽敞洁净,兰花清香淡雅,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难以想象曾经的穷山村如今成了以花致富的“网红村”。(《用好有利条件 走好“必由之路”》,人民网2022年03月21日)
在这类短语中,“曾经”一般带助词“的”,但也可不带。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报纸文章的标题中。
(6)风电三巨头陷尴尬境地 曾经富豪身价急剧缩水(《风电三巨头陷尴尬境地 曾经富豪身价急剧缩水》,《新民晚报》2012年11月12日)
之所以出现“曾经+名词/名词性短语”的用法,本文认为是因为语言的经济原则符合人的自然惰性,也在众人的理解范围内,再加上标题有字数限制,因此“曾经+名词/名词性短语”应运而生。
第三类0.70%:当中心语是主谓短语时,“曾经”必须带上“的”。例如:
(7)回想曾经的共享单车乱停放,家住成华区的陈友轩一个劲儿摇头。(《建智能平台 助单车管理》,人民网2021年11月16日)
例如,在例(7)中,“曾经+的”修饰“共享单车停放”,“曾经”充当定语。如果去掉“的”,则变成“曾经共享单车停放”。此时,“曾经”充当状语修饰“共享单车停放”。
从“曾经”充当定语的情况来看,本文发现:1.“曾经”在“曾经+的+中心语”这一结构中充当定语,而“曾经+的+中心语”是体词性结构,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2.“曾经”作定语时,必须带上助词“的”。
但为何“曾经”必须带“的”才能作定语呢?本文认为“曾经”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比较疏松,其间的结构距离也比较疏远,所以“的”强制出现。张敏(1998)的研究表明,定语和中心语概念上越远,中间越要强制使用“的”。在此基础上,徐志成(2015)指出“因为‘曾经’所指称的事物是比较复杂多样的,与后面的中心语所指的关系非直接,在概念距离上比较疏远”。
3.“曾经”充当中心语时,一般被形容词、代词、谓词性短语修饰。“曾经”前需带上“的”。
(8)那温馨的曾经,怎不令我感动?(《“带来的感动”写作指导及例文》,2014年05月10日)
“温馨”作为定语修饰“曾经”,中间插入“的”,限定“曾经”的语义范围。
4.“曾经”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偶有所见。例如:
(9)那曾经,如一泓清泉,滋润我干涸的心田;那曾经,如一缕阳光,温暖我冰冷的心灵;那曾经,如一缕秋风,拂去我精神的污浊。(《2014高考作文真题预测(90):“令我感动的曾经”》,人民网2014年01月10日)
(10)记住曾经,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武汉工业遗址修复——记住曾经,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人民网2021年07月14日)
“曾经”在例(9)中充当主语,作为“滋润”“温暖”“拂去”的施事;“曾经”在例(10)充当“记住”的宾语。
5.为了凸显与目前所在时期的变化,“曾经”所在句子有时有“如今”“而今”“现在”“将来”“今天”等用以对照的时间名词,有时也会“同其他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对举共现”,起到承上启下、衔接句组或是篇章的作用。
(11)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等,这些长期以来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理想,曾经是而且今后仍将是亿万劳动者和一切正直的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民日报》1993年1月份)
“曾经”分别与“今后”等时间名词对举共现,都是作为状语修饰动词,句法位置相同,这说明“曾经”与时间名词存在共通之处,详见第二节。
事实上,类似于“曾经”这样发生句法功能扩展的时间词还有很多。本文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俞士汶,1998)等中的时间词列表,筛选出与“曾经”相似的时间词,并借助BCC统计,得出了这类时间词的句法分布情况。
首先,“曾经”通常被认为是时间副词,却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定语、中心语,甚至主宾语等非状用法。可见,这与“副词”的定性存在矛盾。其次,“曾经”类时间词与“曾经”句法分布情况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这些词定性为兼类词,却将“曾经”定性为副词,显然也存在矛盾。下文将通过探究语义特征,进一步说明“曾经”的发展功能。
(二)语义特征
常敬宇(1990)提出,因为汉语是无形态的语言,其特点是重表义而轻形式,所以汉语zxaL3nblqTr8TBZxKU7pvA==的语义系统和语义结构规律尤为重要。由此,研究汉语中的词,一般都要分析其语义特征。
经过调查发现,“曾经”会与“如今”“而今”“现在”“将来”“今天”等诸多时间名词对举共现,说明“曾经”与这些时间名词有互通之处。因此,本节有必要对“曾经”进行语义分析,讨论“曾经”与上述时间名词是否存在语义联系,存在哪些语义联系等。
根据两个标准—— “与‘曾经’能充当相同的句法成分”以及“与‘曾经’共现的频率较高”,本文选出5个时间名词,剖析其语义特征。本文总结发现“曾经”与时间名词有共同核心语义特征[+时间],都可指称某段时间。
曾经——[+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今天——[+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如今——[+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现在——[+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过去——[+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将来——[+时间][-以前][+延续性][±长时]
徐志成(2015)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曾经”出现非状用法,指称性强化,可指向具体有定的某一时间。
(12a)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西宁印迹:出土于青海的波斯金银币》,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6日)
(12b)据说,秀水街刚形成的时候主要是一些刚下海的文人在这练摊儿。他们品位高,讲究个性,懂得时尚,进的东西绝对不同于大路货,这种风格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了秀水现在的繁荣。(200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经”后接“的”,充当定语修饰“繁荣”,意思是西宁过去那段热闹非凡、繁荣发展的时间。“现在”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为定语修饰“繁荣”,指的是秀水街繁荣发展、前景光明的这段时间。“曾经”与“现在”既存在共同语义基础[时间],而且二者分布相似,也都指称繁荣发展的那段时间。
(三)本章小结
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曾经”句法分布多样,除了充当状语,还可充当定语等其他句法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曾经”出现这种情况,还有诸多时间词也出现功能扩展的情况。本章通过分析语义特征,发现“曾经”与时间名词具有共同核心语义特征[+时间],都可指称具体有定的时间。
综上,“曾经”句法功能扩展,且与时间名词有语义联系,可能发生转类。本文将在第三章详细讨论“曾经”转类用法的可能性。
三、“曾经”的转类用法
吕叔湘(1979)指明“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可以这样用的,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是决定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熊仲儒(2014)提出“转类指的是词项由一种范畴转变为另一种范畴时没有出现词缀化的现象”。本文认为“曾经”存在转类的可能,而本章将探究其转类用法。
(一)副词用法
张谊生(2004)早在本世纪初就表达了对“曾经”的看法。经过考察,他认为“曾经”的主要功能依然是充当状语,只是偶尔充当定语、中心语等其他成分。对于“曾经”状语用法的出现,张谊生(2014)认为原因有三:1.由“定状换位”和“谓词蕴含”造成;2.追求新颖、超常、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的结果;3.由于受到了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的影响。
就“定状换位”而言,张谊生(2014)在坚持“曾经”仍是副词的前提下,指出:定状换位是指“本来应该在状语或定语位置上的词语由于表达需要被用到了定语或状语的位置上”。他给出“松松的/松松地”“断断续续的/断断续续地”两个例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断断续续”“松松”这两个词定性为形容词词性。形容词本身既可作定语,又可作状语,为“断断续续”“松松”的定状倒置提供了条件。但是正如李泉(2002)所说,副词无法做定语,因此“曾经”没有定状倒置的条件。
“谓词蕴涵”可以用作对“曾经”的定语用法的理解,但并未解释宾语等其他非状用法,以及也未深入解释“曾经”为何出现非状用法。从表达角度,“谓词蕴涵”可以补充表达内容,帮助理解,如“曾经的流派”其实就是表达“曾经[存在]的流派”这一意思。张谊生认为因为“存在”被蕴涵,所以本该修饰“存在”的“曾经”作为定语修饰“流派”。但是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谓词蕴涵,从而推动时间词“曾经”出现非状用法,张谊生并未谈及。
综合考量后,针对时间词“曾经”的句法功能扩展,本文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真正因素应是语法转喻(grammatical metonymy)。基于转喻的认知模式,“曾经”重新范畴化,依赖认知域突显(次域与主域之间的映射)功能扩展,出现非状用法,进而发生转类。
除上述以外,本文还发现并非“曾经”所有定语用法都能补出谓词,只有隐含(implicate)谓词的句子才能将其补出。
(13)然而,曾经的沣河却是另一番景象。(《用法治方式加强黄河保护》,人民网2021年08月30日)
例(13)中的“曾经”和“沣河”无法补出谓词。若一定要补出谓词,则与语境不符,意义无法贴合。
(14)曾经老师,一直老师(《曾经老师,一直老师》,中国政协新闻网2015年03月06日)
例(14)可以理解为“曾经是老师”的意思,隐含了“是”,理解时可以将其补出。
其实,相较于“以主要功能为划类标准”,本文选择以语法功能(词占据语法位置的能力)为划类标准。
据统计,“曾经”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占据大比例(91.26%),满足副词主要充当状语的用法。此外,根据袁毓林(2009)提出副词的隶属度量表,一共有8条标准,“曾经”满足其中5条,具体如下:
第一,可以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
第二,不能作谓语和谓语核心(因而一般不能带宾语,并且不能后附时体助词“着、了、过”。),如“曾经了”无法成立。
第三,不能受状语和补语修饰(即不能作谓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如“最曾经”“不曾经”“永远曾经”无法成立。
第四,不能作补语(只有“很”等极少数是例外),如“V得曾经”无法成立。但是“曾经”可以和介词搭配,形成介词短语作时地补语,如“我的爱停留在曾经”。
第五,不能有“FF、F一F、F了F、F了没有”等重叠和正反重叠形式,如“曾经曾经”“曾经一曾经”“曾经了曾经”“曾经了没有”都无法成立。
综上,“曾经”有副词用法。
(二)时间名词用法
除此以外,本文认为“曾经”还有时间名词用法。本节将从“标准、数据”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具体如下:
1.标准论证
袁毓林(2009)制定出时间名词的隶属度量表,列出9条可以衡量时间名词的标准。据统计,“曾经”满足其中5条,符合时间名词的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不能受副词“很”和“不”的修饰。例如“很曾经”“不曾经”无法成立。
第二,不能带宾语和补语(即不能作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中心语,简称不能作述语),比如“曾经一个东西”“曾经得好”都无法成立。
第三,一般可以作中心语受其他时间名词修饰,或者作定语直接修饰其他时间名词。但也有不少时间名词没有这种分布特征,比如现在、刚才、过去、以前、从前等。“曾经”也没有这种分布特征。而且,从句法功能情况来看,“曾经”与“现在”这类时间名词有共同之处。
第四,可以后附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然后作定语,但一般不能作主语和宾语)。
“曾经”后附助词“的”,作为定语分别修饰“那一抹乡愁”与其构成“的”字结构。“曾经的那一抹乡愁”充当“见”的宾语。
第五,可以用“什么时候”来替换时间名词,从而构成一个疑问句,针对有“什么时候”的句子,则可以用时间名词或词组“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来回答。
除上述标准外,本文发现“曾经”所在句子会有“如今”“而今”“现在”“将来”“今天”对举共现,二者出现的句法环境相似,侧面证明“曾经”可能兼类。
因此,在标准论证角度,本文发现“曾经”的句法分布满足时间名词的要求,有时间名词用法。
2.数据论证
前文提到,与“曾经”相似情况的词还有“永远”“方才”等5个词,“永远”等词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性为兼具副、名的兼类词。对一个词的定性,不能因为数量少而否定其某种句法功能的存在。研究者应该正视、承认“曾经”的非状用法。
本文还注意到“曾经”与“永远”等5个词句法分布相似。以“永远”为例。
(15)我只等了你几天,感觉上却好像过了一个永远。(2007年,朱迪·麦菲拉罗《双面娇娃》)
例(15)中,“永远”被数量短语“一个”修饰。“永远”前加上修饰语,在语义上显得更具体,所指称的事物更实在。(陈全静、陈昌来,2021)。与“永远”相似,“曾经”近年来表现出与时间副词不符且不容忽视的典型情况,其非状用法逐年稳定发展,指称化加强。
综上,“曾经”确有时间名词用法。
(三)“曾经”可看作兼类词
有关兼类问题的讨论,自20世纪50年代“词类问题大讨论”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方兴未艾。吕叔湘(1954&1979)、邢福义(1981[2003])、陆俭明(1994)、胡明扬(1995&1996)、郭锐(2002)等学者都有过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分析。
陆俭明(1994)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判断兼类词的三个标准:1.同一性原则;2.划分词类的相对性原则;3.兼类词占比少数原则。经过考察,充当状语的“曾经”与充当非状成分的“曾经”语音形式一致;“曾经”充当状语时与充当非状成分时,二者意义相似,都表示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某段时间;“曾经”及与“曾经”情况相同的时间词的确占少数。更重要的是,借助句法分布、语义分析、数据整合及量表测量,“曾经”也的确符合兼类词的要求,兼具副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综上,“曾经”宜看作兼有副词词性和名词词性的兼类词。
(四)本章小结
大部分学者将“曾经”判为副词或判为时间名词,这两种定性都不妥帖。经过研究,本文认为“曾经”应为兼类词,兼有副、名词性。
词典需要有一定稳定性,但也需要反映时代。近年来,“曾经”功能扩展的同时也逐渐稳定下来,并且非状用法占比不小。本文建议在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代表的辞书及其他书籍中加入“曾经”的时间名词词条,促进词类研究和丰富词语解释。
四、结语
本文先分析出:“曾经”与诸多时间名词有共同核心语义特征[时间],具有转类的语义基础,而后三番论证,终于确定了“曾经”的词类归属。类似的思路也可用于探讨其他与“曾经”“永远”情况相似的时间词。
对“曾经”等时间词的讨论自本世纪初至今一直未曾中断,正是在一代代学者的潜心研究中,学术界对词类问题的认识愈发深入。本文重新探讨时间词“曾经”,力图为编写各类书籍献绵薄之力,为二语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袁毓林.汉语词类划分手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01):28-34.
[4]张谊生.“曾经”扮演新角色?[J].咬文嚼字,2003,(03):37-38.
[5]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