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译本《虬髯客传》 “而”字翻译
2024-08-20王周璐
【摘要】基于文化差异以及古文特殊性,古文英译往往给译者带来极大挑战,除了常见的古文译介难点,译本中的许多微小之处常能体现出译者的诸多妙思,通过对既有译本进行讨论,翻译学习者可以收获颇多反思与启示。古文《虬髯客传》作为唐传奇中的经典一篇,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与奇特的故事情赋予其较大欣赏与分析价值。其不同英译本也各有精彩之处,给译者提供了极大的学习空间。本文选取周劲松教授的《虬髯客传》英译本,对其中“而”字这一微小之处的翻译与处理进行分析与统计,以期能够从这一小处窥见译者妙思,尝试领略古文翻译的奥妙所在。
【关键词】古文翻译;唐传奇;《虬髯客传》;“而”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11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34
一、引论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其中值得斟酌与讨论之处数不胜数,而往往正是在一些微小的词与字之间,更能具体生动地体现译者的匠心独具。在《现代英语词汇学》中,作者将英文中的“小词”定义为“短小精悍的常用词”,指出该类词“短小精悍的常用词”,并认为这类词“使用范围宽广,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搭配关系比较复杂”[1]。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短小精悍且用法灵活的字或词,譬如“而”字便是一例。“而”字的用法多样,适用范围广泛,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很常见[2],而正因其灵活多变的含义与用法,也给其英译带来一定难度,对于“而”这一微小之处的处理,也往往体现着译者对于句子逻辑乃至全文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表现出译者的深厚语言功底,值得阅读者与学习者赏读玩味。
本文所分析的原文本《虬髯客传》属于唐传奇。唐传奇一般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以史家笔法讲述奇闻逸事,多以记、传名篇,是中国文言小说步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3]。作为唐人传奇中的一篇,《虬髯客传》描述了向司空杨素献奇策的侠士李靖,为红拂女所仰慕与跟随,在途中结识豪士虬髯客,会见李世民的故事。该篇语言描述生动,故事情节奇特,也使得其翻译不论是在情节的传递还是人物形象的再现,对于译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当下《虬髯客传》英译已有数篇,如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本(可参见由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唐代传奇选》)一书、林语堂先生的改译本(可参见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一书)、周劲松教授的英译本。不同译本各具特色,各版本译文为英语世界读者提供了领略中国唐传奇精彩的机会,也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对比学习的机会。
本文选取了周劲松教授的《虬髯客传》英译本(以下简称周译本)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虬髯客传》的作者与版本问题目前皆尚未有定论[4],据周译本所提供信息,其所参考的底本为佚名版本。本文将对周译本所提供的原文中出现的“而”字进行统计,并从周译本对这些“而”字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以期从“而”字这一微小之处一窥周劲松教授翻译妙思,领略古文翻译的“难”与“美”。
二、《虬髯客传》周劲松译本“而”字翻译分析
据《古代汉语词典》所录,“而”字在古文中常见有六种含义,含义一为“颊毛”,在本次分析中并未涉及,不展开赘述;含义二为“如,像,似”;含义三为代词,即“你(们),你(们)的”;含义四为连词,分别可以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顺承(相当于“就”“才”)、假设(相当于“如果”)、转折(相当于“却”“但是”)、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以及表示方式或状态;含义五为助词,一义相当于“之”,另一义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者“吧”;含义六则同“能”,同样在本次分析中不做赘述[5]。“而”这一小字含义之丰富,对于译者的原文理解与译词选择也提出了极大的难度。笔者对周劲松教授所著教材《翻译基础十二讲》中所提供的原文版本进行了统计,其中“而”字共出现25次。本文将对此25处“而”放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逐句分析。
原文: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距床而见。
译文:There was hardly a time when he was not seen coming into the drawing room on the couch...
此处“而”连接两个动词,即“距”与“见”,所描述场景为杨素待客的傲慢之态——杨素每逢面见来客,皆卧于“床”(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床”不同于现代用于睡觉的床,而是指可卧可坐的地方)之上。因而“踞床”在此既是杨素的动作,亦可理解为其接见来客的状态。基于此,此句周译本的翻译方法为将“距床”译为“on the couch”,选择使用介词短语将其作为动作发出这杨素的状态。
原文: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
译文:Yangsu took it serious and rose up to thank him and give him a careful listening,which turned out to be deserving and the premier made his promise of keeping the roll for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此句中“而”字出现了两次。第一处“素敛容而起”,即杨素收敛起笑容、表情转而严肃并起身与李靖展开交谈。此处“而”字连接的即为“敛容”与“起”这两个动词,周译本使用连接“and”将动词“敛容”(took it serious)与“起”(rose up)进行连接。第二处为“收其策而退”,此处的“而”同样连接了两个动词,对此周译本只将前一个动词“收其策”译出。
原文: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
译文:Seeing him off,the whisk holder drew close to the window and urged the errand boy:...
此处“而”连接的为两个句子,即“公既去”与“执拂者临轩”,译者在此处选择将前一句的动作用现在分词表达,后一句再译为完整句子。此句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巧妙使用了叙述视角的转换。“而”字前的“公既去”是以李靖为主语,描述李靖离去的动作;“而”字后的则是以红拂女为主语描述其靠在窗边并指挥小吏去询问关于李靖的情况。译者在此巧妙将前者的叙述视角进行了改变,统一以红拂女作主语,以红拂女视角进行描写,即“红拂女看着李靖离开,靠在窗边,指挥小吏……”,经此视角转换,使描述流畅自然,“而”字在原文中的连接作用由此也体现于译文之中。
原文:妓诵而去。
译文:She murmured the feedback to her heart and stepped off quietly.
此处“而”连接的同样为两个动词,即“颂”与“去”,译者再次选择用“and”进行连接。
原文:……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
译文:...he was awakened by a fit of knocking at the door with whispers.
此处“而”连接的为“口门”与“声低”,此二者皆为对“者”,即敲门李靖房门之5U1QUKxu7yoFSXLgAr5y8g==人的描述。对此译文中并未出现“者”的身影,而是将李靖(“he”)作为主语,描述李靖被“叩门”且“低声”吵醒,对于“而”在此的连接作用则处理为介词“with”短语。
原文: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华衣而拜。公惊答拜。曰:……
译文:Overcoat off and hat down,a girl of amazing beauty of about 18 years old was standing before his eyes and greeted him with a deep bow. Taken by the surprise,Lijing bowed back all in a fluster.The girl wearing no cosmetics on the face but really luxurious clothes on the body explained:...
此处“而”用于连接红拂女形象“素面华衣”与动作“拜”,此处的处理比较特殊,译者将此句语序进行了较大调整,将“而”连接的两部分拆分开来,分属不同两句。其中,“拜”被提前至前句,顺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以红拂女作主语,并自然引出“拜”这一动作;“素面华衣”则调整至“公惊答拜”一句后,仍是以红拂女作主语,并与后文“曰:……”这一内容相连接。该句原文主语本有两次转换,然而经译文如此调整后只进行了一次转换,句式也更平衡自然,换言之,译者此处没有受到原句拘束,大胆对“而”连接的两部分进行了拆分,对原文进行重组,同样也是译者翻译“而”时妙思的体现。
原文:瞬息万虑不安,而窥户者无停屦。
译文:...which drew him all of a sudden into a sea of worries and forced him to tiptoe to the window to keep an eye on watch from time to time.
此处“而”连接的可视为两个句子,“瞬息万虑不安”与“窥户者无停屦”。描绘的是李靖幸得红拂女,喜悦之间焦虑不安,同时不断向窗户外张望。译者在此采用“and”进行了连接。
原文: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将归太原。
译文:...the two decided to leave for Taiyuan on the horseback with the girl wearing a man’s clothes.
此处“而”连接的为“排闼”与“去”。此处译者并没有将“排闼”译出,而是用“leave for”将“去”与后文“将归太原”连译。
原文: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
译文:Out of the door,Lijing was about to groom their horses,before he found a man of middle height characterized by a beard of fiery bristles coming up on the back of a lame donkey.
此处“而”所连接的为“乖蹇驴”与“来”,“而”既连接了两个动作,但同时,“乖蹇驴”也可看作是状态,即“而”在此也可视为对虬髯客“来”的状态的呈现。在此译者选了介词短语,将“乖蹇驴”译为“on the back of a lame donkey”,以此观之,其在此的确是将“而”作为状态呈现来处理的。
原文:其余,将相而已。
译文:...as for the others,they could only be his hands and subjects.
此处“而”是用作固定副词“而已”,表达“仅仅,只是”之意,译者同样选用了英文副词“only”一词进行翻译处理。
原文:言讫。乘驴而去。
译文:With these words,he mounted his donkey and rode off at a gallop...
此处“而”连接的为“乘驴”与“去”,与上文“乘蹇驴而来”类似。此处译者采用“and”连接“乘驴”的动作与“去”的动作。
原文:促鞭而行。
译文:Aroused,they took the whips and embarked on the journey.
此处的“而”所连接的仍然为两个动作,译者选择了用“and”连接。
原文:使回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
译文:Following his men,the fated person showed up.He was found an eccentric wearing no shoes or gown but a fur garment.
此句中出现两处“而”字。第一处为“使回而至”,“而”所连接的为两个动词“回”与“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两个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并非一人,前者“回”是刘文静所派前去接李郎的人,而“至”的主语则是李郎。对此,周译本巧妙使用“follow”一次进行了视角转换,将主语统一为李郎,并用现在分词表达进行连接。第二处为“裼裘而来”,此处“而”所连接的为李郎的状态“裼裘”与动作“来”,笔者初读此处时误认为译文将“来”省略未译,后经细读发现,译文中的“was found”实际上即表达了李郎出现的画面,此处对于“而”译者同样选用了现在分词。
原文:既出,而虬髯曰:……
译文:Leaving Liu’s house,Fiery Bristles sighed:...
此处“而”所连接的为“出”与“曰”两个动作,在此译者选择将“出”这一动作处理为现在分词。
原文:又别而去。
译文:Then they parted for a second time.
此处“而”连接动作“别”与“去”,“别”为告别,“去”为离开,在此译者选择用一个动词“part”来将表达两个动作,干脆利落且准确传达文意。
原文:时方弈棋,揖而话心焉。
译文:Liu Wenjing,who was playing chess in his house,received them hospitably and decided to send for the fated person as soon as he was made known their intentions.
此处“而”连接的为“揖”与“话心”,译者在此处选择用“and”进行了连接。
原文: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
译文:After a while,the fated person came in and greeted every one in reverence.He was seated,with no superfluous movements,but all at once,the whole situation was permeated with his vigor and energy...
此句同样出现两处“而”。第一处“而”未固定副词“俄而”,译者将其译为“after a while”。第二处“而”连接动作“长揖”与“坐”,译者在此处同样对句式进行了调整,将“而”所连接的动作其拆分为两句。“长揖”译者将其与前文“到来”连接,“坐”则另起一句,并调整至“精采惊人”前,并增加“with no superfluous movements”这一表达,在一“调”一“增”之间,将文皇惊人神采凸显于文字间。
原文:罢弈而请去。
译文:He claimed give-up and asked for leave.
此处“而”连接动作“罢弈”与“请去”,译者使用“and”进行连接。
原文:言毕,吁嗟而去。
译文:These words finished,he heaved a long sigh and started off.
此处“而”连接动作“吁嗟”与“去”,译者同样采用了“and”进行连接。
原文: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
译文:Back in the capital on the horseback,Lijing joined Miss Zhang to pay the visit.
此处“而”连接的仍然为两个动作,即“策马”与“归”,在此译者将两个动作都译为状语,“策马”与后文“到京”相连,译为“back in the capital”,“策马”则使用介词短语译为“on the horseback”,对句子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原文:乃虬髯纱帽裼裘而来……
译文:...and found Fiery Bristles approaching in a gauze cap with the fur coat on the body unbuttoned.
此处“而”连接虬髯客“纱帽裼裘”的状态与“来”的动作,在此译者使用了介词“in”引导的短语“in a gauze cap”翻译“纱帽”,用“with”引导的短语“with the fur coat”翻译“裼裘”,形象表达了虬髯客此处衣着神态。
原文:言讫,与其妻从一奴,乘马而去。
译文:This done,Fiery Bristles,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a slave,left on horseback...
此处“而”连接的为“乘马”与“去”这两个动作,与前面类似,译者在此选择介词短语来翻译“乘马”。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只是“而”一字,译者依然呈现丰富的思考与译词选择。在逐句分析的基础上,依照“而”字在本次分析所选译本参考原文中的出现顺序,笔者将周译本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简单统计。据统计可发现,对于原文所出现的二十五处“而”字,除了“将相而已”与“俄而文皇到来”两句中,是作为固定副词“而已”与“俄而”出现,其余二十三处皆起到了连接动作、状态或句子的作用。在上文分析中,笔者发现,当“而”连接两个动词时,其中一个动词往往也是对动作发出者状态的描述,如“裼裘而来”“距床而见”,对于此笔将其归为“连接动作/表示状态”。对于此二十五处,周译本对其翻译处理方式可大致分为六类:使用连词“and”进行连接、使用现在分词处理其中一个动词、使用介词短语(如“in”“on”“with”)处理其中一个动词或表示状态、将前后拆分为两句(涉及句子逻辑结构调整)、省略不译以及上文提及的两处固定副词。此六类处理方式,除却最后一类固定副词,前五类的使用次数依次为八次、四次、六次、三次、四次。为使统计分析结果更为直观,笔者进一步将其以饼图形式呈现如下:
图表:周译本“而”字译法统计饼图
通过对周劲松译本《虬髯客传》中“而”字的处理逐句分析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而”字大多对动作、状态或句子等进行连接,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连接背后却暗含着句式逻辑甚至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因此在处理中不仅需要考虑“而”字所在句的句式逻辑,甚至还需在句间进行调整变动,而这些理解与调整往往是可以通过译者所选用的译词得以一窥的。因此,即使是“而”这一小字,也处处体现出译者翻译之妙思。首先,对于“而”字的处理,常常不仅只涉及前后连接的成分,更关乎整句的处理,如句间逻辑的考虑,以及句中多个动词的处理;其次,“而”字所连接的也不仅仅是两个动作如此简单,有时还会涉及叙述视角的转换统一等问题。此外,即使原文中使用“而”对某些动作或状态进行连接,译者也体现出不受原文形式的拘束,可以跳脱出原文限制,宏观地对整句进行拆分处理。以上对“而”字的不同处理方式,皆建立于译者对原文的细读与理解,以及对英文表达的积淀与使用之上。“而”字虽小,但仍不可小觑,而对翻译的学习,也总能通过这般小字之处,窥见译者的妙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不过,本文对“而”字的翻译方法归类可能稍有粗糙,如分为“使用现在分词”一类的句子中,使用现在分词的具体语境与目的也各有不同,因此通过分析进行分类所做的统计,也只是一种较为粗略的统计,虽然能够体现出译者对“而”字翻译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但若想进一步学习,还是必须回归到具体句子具体语境之中,用心揣摩。此外,倘若能够对比不同译本对此字的不同理解与翻译,比较具有不同背景译者背后的不同理解,或许能够对“而”字的英译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进一步对我们的翻译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编著.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刘志诚.“而”字英译法种种[J].英语知识,1994,(12):13-14.
[3]贾彦彬,曹书杰.鲁迅对唐传奇整理研究的贡献[J].文艺争鸣,2022,(08):196-203.
[4]罗争鸣.肇始与传衍之间:关于《虬髯客传》作者问题的再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88-91+128.
[5]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3:365.
[6]佚名.唐传奇《虬髯客传》[A]//翻译基础十二讲[M].周劲松译.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