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影戏的赓续:泰山皮影戏的文化形态及美学传播研究
2024-08-20孙卓如叶辉岳莉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众多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消逝的危机。泰山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皮影制作、表演技巧和声腔流派,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其保护和传承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泰山皮影戏的艺术审美特征及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为皮影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相关经验指导。
【关键词】泰山皮影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28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影戏齐鲁:皮影艺术数字化展馆及创新平台内容建构”(项目编号:202313320432X);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课题“山东泰山皮影信息化探索及相关数字化展馆内容建构”(项目编号:SYK2312052)。
一、泰山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汉代,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它是一种通过操纵皮革制成的剪影人物,在光源和幕布之间进行表演的戏剧艺术。皮影戏的表演者在幕后通过操纵杆控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同时配以唱腔、音乐和对话,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影响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发展。皮影戏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皮影人物的设计通常具有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服饰,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使得角色形象鲜明、易于辨识。此外,皮影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历史传奇、神话故事以及现实生活题材,全方位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皮影戏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传承历史、教育后人的重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各年龄层喜爱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而出现的,用以驱邪避凶或祈求神灵的庇护。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娱乐活动。到了唐代,皮影戏已经非常流行,不仅在宫廷中受到欢迎,也在民间广泛传播。泰山皮影戏的形成与发展,与泰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封禅、文人墨客朝拜的圣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泰山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皮影戏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皮影戏在继承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融入了泰山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清时期,泰山皮影戏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经过不断的技术提升和工艺改进,皮影戏的制作流程愈发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布置也更加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泰山皮影戏的声腔也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曲艺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腔调。泰山皮影戏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而且在剧目创作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泰山皮影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泰山皮影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泰山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泰山皮影戏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技艺的传承困难、观众群体的缩小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都对泰山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如举办皮影戏节、开展皮影戏教育和研究、推动皮影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等,以期让泰山皮影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二、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流派与文化技艺
(一)地域影响:声腔流派的历史演变。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流派是这一艺术形式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泰山地区的音乐特色,也是泰山皮影戏区别于其他地区皮影戏的重要标志。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深受山东地区丰富的曲艺传统影响,融合了多种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流派主要体现在其唱腔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上。泰山皮影戏的唱腔种类繁多,包括了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梆子等多种地方戏曲的唱腔。这些唱腔各具特色,快书唱腔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琴书唱腔悠扬婉转、富有诗意,梆子唱腔则高亢激昂、充满力量。泰山皮影戏艺人在表演时,会根据剧目的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不同,灵活运用这些唱腔,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泰山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都对皮影戏的声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山皮影戏的唱词多采用泰山方言,这种方言的语音特点使得唱腔更加质朴、亲切,易于当地观众接受。同时,泰山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泰山地区民间音乐的元素,如山歌、小调等,这些民间音乐的融入,使得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泰山皮影戏的演唱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情感的表达以及与皮影操纵的协调。艺人在演唱时,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剧情,还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声音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泰山皮影戏的演唱者还需要掌握与皮影操纵相配合的技巧,确保声音与动作的同步,增强表演的整体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流派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现代泰山皮影戏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声腔中,使得泰山皮影戏的声腔更加多元化。这种创新既保留了泰山皮影戏的传统韵味,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二)泰山皮影戏的技艺与文化特征。泰山皮影戏文化特征明显,技艺形式多样。皮影制作是一项精细且复杂的工艺,它涉及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工匠的精心操作。首先,制作皮影的选材至关重要,通常选用优质的牛皮或羊皮,这些皮革经过特殊处理后,既坚韧又具有一定的透明度,非常适合制作皮影。接下来是制皮过程,工匠会将选好的皮革进行浸泡、去毛、脱脂和软化,以便于后续的雕刻。这一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时间和温度,确保皮革的质地适合雕刻。软化后的皮革会被拉伸平整,晾干备用。雕刻是皮影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工匠们根据设计好的图案,使用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刀具,细致地在皮革上刻画出人物、动物、建筑等形象。这一过程要求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刻画得栩栩如生。雕刻完成后,皮影的各个部分会被小心地切割下来。雕刻好的皮影部件需要进行上色。工匠们会根据剧情和角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着色。上色时,不仅要考虑到色彩的搭配和过渡,还要注意颜色的持久性,以保证皮影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仍能保持鲜艳的色彩。上色完成后,皮影的各个部分会被缝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人物或场景。这一步骤同样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以确保皮影的各个关节能够灵活运动,便于表演时的操纵。
三、泰山皮影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特征
(一)人物塑造的文化分析与美学呈现。泰山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艺术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所在,它不仅体现了泰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也展现了皮影戏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美学追求。泰山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物的形象设计、色彩运用以及动作表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泰山皮影戏的人物形象极具夸张性,这是为了适应皮影戏在幕布上的投影效果。人物的面部特征被放大,如眼睛、鼻子和嘴巴等,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人物的服装和头饰也经过夸张处理,以突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例如,武将的盔甲和武器往往被设计得格外醒目,而文官的服饰则显得更为精致和典雅。色彩不仅用于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还用来传达情感和氛围。通常,正面角色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如红色、黄色和绿色,以表现其正义和勇敢;而反面角色则多用暗色调,如黑色和深蓝色,以体现其阴险和邪恶。此外,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也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使得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皮影戏的表演者通过操纵杆控制皮影的动作,使得人物形象在幕布上呈现出流畅、生动的动态效果。这些动作既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又要适应剧情的发展,如武将的英勇战斗、文官的沉稳对话等。表演者精湛的操纵技艺使得皮影人物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许多皮影人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泰山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被巧妙地融入到皮影造型中,使得泰山皮影戏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次文化体验。
(二)皮影场景与历史景观文化的契合。泰山皮影戏的场景造型是构成这一艺术形式完整性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为人物表演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还通过视觉艺术的手法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在泰山皮影戏中,场景造型通常采用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设计。由于皮影戏的表演空间相对有限,场景造型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因此,工匠们会巧妙地利用透视、比例和色彩等视觉元素,创造出既具有立体感又符合戏剧需要的舞台空间。
泰山皮影戏的场景造型在色彩上同样讲究,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既要符合剧情的氛围,又要与人物造型相协调。例如,在表现宫廷场景时,可能会使用金色和红色等富丽堂皇的色彩,而在描绘自然风光时,则可能采用绿色和蓝色等清新自然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戏剧情境之中。泰山皮影戏的场景造型在细节处理上也极为精致。无论是宫殿的雕梁画栋,还是山水的轮廓线条,都力求精细和生动。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展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使得场景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为皮影戏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许多场景设计融入了泰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如泰山的古建筑、民间信仰的神祇形象等,这些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皮影戏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泰山皮影戏成为了传播和展示泰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泰山皮影戏代表剧目与演绎美学
(一)传统剧目。泰山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彩,其中传统剧目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泰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古典文学作品,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些传统剧目中,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如《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西厢记》等。泰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上展现出独特而鲜明的特质。首要之物,它们致力于深入细致地刻画角色性格,皮影人物动作之精细以及声腔变化之丰富,共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其次,这些剧目在剧情铺陈上紧凑有序、充满张力,足以牢牢吸引观众的目光,引领他们全身心投入剧情的演进之中。此外,传统剧目在舞台呈现上也颇具匠心,通过精妙的场景转换与光影效果,营造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戏剧空间。
(二)现代创新剧目。泰山皮影戏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传播方式。这些现代创新剧目往往结合了当代社会的主题和热点,如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等,通过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递出时代的声音。在人物塑造上,现代剧目可能会加入更多现代元素,如穿着时尚的皮影人物,或者在剧情中融入现代生活的场景。在表演技巧上,现代剧目也可能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如使用投影、灯光效果等,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现代创新剧目在声腔和音乐上也有所突破,可能会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或者尝试与不同地方戏曲的声腔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泰山皮影戏的现代创新剧目,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是对皮影戏艺术生命力的一种拓展。通过这些创新尝试,泰山皮影戏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对话,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实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演绎美学与风格形式的呈现。泰山皮影戏的表演风格是其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方特色与普遍审美的元素。这种风格在表演中表现是为一种生动、夸张且富有节奏感的戏剧表达。泰山皮影戏的表演风格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为特点,这使得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的投影更加生动鲜明。表演者通过操纵杆,让皮影人物做出各种戏剧化的动作,如挥剑、舞扇、跳跃等,这些动作往往超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能力范围,从而增强了戏剧效果。泰山皮影戏的表演风格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故事的叙述。表演者通过声腔的变化和节奏的掌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无论是激昂的战斗场面,还是细腻的情感交流,都力求达到情感与动作的和谐统一。泰山皮影戏的表演风格还体现在对节奏的把握上。表演者需要与乐队紧密配合,确保皮影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创造出紧张激烈或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对节奏的敏感和掌控,使得泰山皮影戏的表演既有力度又不失韵律感。泰山皮影戏的表演风格在现代创新中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表演者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现代表演技巧和多媒体技术,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这种风格的演变,既恪守了传统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泰山皮影戏得以穿越时空界限,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五、泰山皮影戏的文化传播
泰山皮影戏作为泰山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文化传播核心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泰山地区历史、民俗、语言和艺术风格的传递。通过世代相传将泰山的故事、信仰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人。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泰山皮影戏的表演者和工匠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在节庆活动、民间集会以及教育场合的表演,泰山皮影戏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娱乐,也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从而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泰山皮影戏的地域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创新上。一方面,传统剧目被精心保存和复现,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新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断探索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确保了泰山皮影戏既不失传统韵味,又能与时代同行,继续在地域文化传承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六、结论
泰山皮影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地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它通过精湛的表演艺术、丰富的剧目内容以及独特的造型艺术,传递了泰山地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社会,泰山皮影戏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双重挑战,但其在保护和创新中的努力,确保了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持续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泰山皮影戏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使其在新时代中继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参考文献:
[1]肖昕,杨国伟,冯菁.泰山皮影戏活态保护与传承研究[J].艺苑,2023,(04):81-84.
[2]郭耀炜.泰山皮影戏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3.
[3]江聪聪.腾冲皮影在二维动画中的设计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23.
作者简介:
孙卓如,山东淄博人,青岛黄海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研究。
叶辉,通讯作者,湖北武汉人,青岛黄海学院教师,韩国湖西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研究。
岳莉,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