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勋戚夏邑梅氏家族家风发展变化研究
2024-08-20李琛玮
【摘要】明代夏邑梅氏家族自武将梅思祖发端,开夏邑梅氏一族之高峰。梅殷自幼聪颖,虽为武将后裔,文学方面却堪称宗儒,传至梅纯时则文化贡献更盛。梅氏家族从武至文家风的发展变化既是家族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时代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
【关键词】梅氏家族;梅思祖;梅殷;梅纯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7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22
所谓“勋戚”指其兼勋臣与外戚于一体的身份。夏邑梅氏家族自武将梅思祖发端,传至梅纯时则文化贡献更盛。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学术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关于明朝家族史研究极为丰富,而关于明代夏邑梅氏家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梅氏家族整体世系与针对梅氏家族中知名人物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梅氏家族家风发展变化历程的研究,了解其家族的兴衰及家族与明代政治的关系。
一、梅思祖生平
梅思祖,归德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人,卒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梅思祖原属元朝义军,后跟随朱元璋北伐元朝,南征明夏,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屡立战功,为明朝开国功臣,被封为汝南侯。
(一)两次叛变,乱世求生
归于朱元璋之前,梅思祖最初为元义军元帅,先后叛变投于刘福通、张士诚麾下。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徐达率兵夜袭徐义军,时任右丞的梅思祖与副枢密唐英、萧成“籍军马、府库出降”徐达军。[1]276
作为淮安降将的梅思祖等人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到达建康,朱元璋问其来投靠是否对旧主仍有留恋之想法,梅思祖以“草昧之际,诚欲择豪杰以自附”作答,称其如今跟随太祖,犹如“出昏暗窥天日”,不会再度回头,太祖大悦,升梅思祖为大都督府副使。[1]281-282
对于梅思祖的两次投叛经历,不少人认为其趋炎附势、曲意逢迎,而其投叛后给家人带来的杀身之祸更让人颇有微词。但将其放于元末明初大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不难理解。朱元璋手下将领谢再兴,亦曾抛下自己嫁给朱正文和徐达的两个女儿,投降张士诚。[2]3881另一将领单安仁之子,也抛下其父投降张士诚。[3]3971梅思祖与他们不同的,只是选择到了胜利的一方。
(二)北伐南征,开国功臣
梅思祖归降太祖后跟随徐达军,向张士诚势力展开进攻。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之间跟随徐达讨伐吴军,先后攻取浙西、山东等地,此间太祖论功行赏,升其为浙江行省右丞、阶资善大夫。
明朝建立后,梅思祖跟随太祖继续统f6vp0tyWFnyVx2byMZdLKQ==一事业。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二年(1369年),梅思祖跟随徐达先后平定山西、河北、陕西,俘获以参政毛贵为首的元朝旧臣三十人。此后于攻打定西,打败王保保;征讨甘肃,并奉命前往山东、陕西、辽东诸处城池进行巡视;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任为征南副将军,与江夏侯周德兴一齐率领军队前往四川平乱。
梅思祖晚年参与经略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梅思祖“复与傅友德平云南”[3]3848,担任都指挥使。二月,梅思祖担任云南布政司事,与平章潘元明共同镇守云南,梅思祖镇守云南期间“善抚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同年十月去世,赐葬于钟山之北。
纵观梅思祖生平,从军征战数十年,为明王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北伐元朝,南征明夏,平定地方叛乱,在其间的不俗表现,可见其军事才能之出众,时人称赞其“材资骁勇,器量雄深。胸襟韬略之奇,被服诗书之雅”[3]41a。纵观梅思祖之仕途,随着征战功绩的累积逐步升迁,封为汝南侯,开国后继续平定地方,为国效力。梅思祖可谓开夏邑梅氏一族之高峰,为梅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梅殷生平
梅殷为梅思祖从子[2]1955,字伯殷,明初外戚、将领。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溺水而死。明太祖曾赞其“虽乃武臣之裔,堪为文儒之宗”[1]3663。
(一)早年经历
梅殷作为梅思祖从子,受其庇佑,被明太祖所看重,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将宁国公主下嫁梅殷,封其为驸马都尉,明太祖有十六个女儿,在诸多驸马中“尤爱殷”。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月,北平出现旱灾,梅殷作为驸马奉命前往赈灾。[1]2552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明命梅殷提督山东学政兼理地方事务[2]3663,梅殷自身才华出众,对史书典籍颇精。[4]165同时,明太祖也非常赏识女婿梅殷,对其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并在之后托孤于梅殷,此为后话。
(二)辅弼幼主,永乐生隙
在靖难之役中辅佐拥护建文帝是梅殷经历中极为关键的事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临崩时召皇太孙朱允炆和驸马梅殷侍奉左右,托孤于梅殷,命其辅佐幼主,随后崩世。建文帝即位后,梅殷常以至亲兼辅臣身份陪伴左右,直至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2]3663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王击败建文帝军队,平安、马溥、徐真等建文帝将领皆被俘虏,燕王派遣使者以进香为名头试图借道,梅殷以“进香皇考有禁,遵者为孝,不遵者为不孝”[5]209为由拒绝通行,并在燕王亲自致信时割使者耳鼻。梅殷此举于先帝及建文帝而言实为忠义,但亦与朱棣之间产生龃龉。
梅殷与朱棣二人关系的裂痕已经产生,此后因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继续恶化难以修复。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登皇帝位,当时梅殷仍拥兵驻守淮安,成祖逼迫梅殷妻宁国公主写下血书送至梅殷[2]3663,梅殷在听闻建文帝逝世后说下:“君存,与存;君亡,与亡”[6]520的忠君之言,在军中为建文帝发丧,私追谥号为“孝愍”[7]505。而后罢兵归南京,成祖亲自迎接慰问,梅殷称功劳“领其半”[8]87,二人不欢而散。
此后梅殷对于成祖的不忿在言语和神态上已不加掩饰,起初因梅殷居家,成祖“尝遣中官伺察”[9]473,被梅殷发现。后永乐二年(1404年),都御史陈瑛上疏奏称梅殷私下培养死士,藏匿鞑靼人,并与女秀才刘氏勾结共同诅咒成祖,随后成祖以考查仪仗规制为由调查梅殷,并命锦衣卫将梅殷家仆押送至辽东。[1]619至此梅殷与成祖的关系急剧紧张。
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早朝行至笪桥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之后二人架舟以船撞击使梅殷溺死。而此时的主谋,史书各有说辞,以《明实录》所代表的官方说法为“殷与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有隙”[1]718,并未提及明成祖。而以《明通鉴》为代表的民间议论为“上命也”[10],谭深、赵曦等人受成祖命令谋杀梅殷。由于史书创作背景与立场之不同,究竟哪方为真难以考证。此后为了慰藉妹妹宁国公主之幽愤,成祖封梅殷二子为官,梅顺昌任中府都督同知,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1]738
从梅殷与明成祖之间的种种龃龉出发,梅殷受明太祖之托,辅佐幼主,可谓忠心耿耿,相较于叔父梅思祖的择贤事之,梅殷则选择忠于原主,故梅殷势必与明成祖之间产生冲突。靖难之役时,梅殷忠于职守,于淮安对燕王种种阻拦。而后新帝即位对梅殷步步紧逼,使得其仍旧心怀不忿,而之后的“夜遣府邸”以及“朋邪诅咒”更使二人矛盾激化至不可调和,促使明成祖于梅殷手无重权时密谋将其暗杀。
梅殷的仕途多受梅氏家族影响,其以梅思祖从子身份为明太祖所识,凭驸马都尉入仕,但其自身也十分优秀,虽出身于武将家族,文学造诣亦深厚,其文武兼治之能被明太祖所赏识,而梅殷在职期间皆勤恳忠心,所任命之事全力完成,由其山东学政、镇守淮安之经历皆可见。
三、梅纯与《损斋备忘录》
梅纯,梅殷玄孙,字一之,号损斋。梅纯仕途经历较平,自科举入仕,授进士,任知县,后自请补荫指挥使。而其生平则将文献事业放于极高位置,其史学志趣颇浓,好读书,善藏书。
(一)政治生涯
记载梅纯的相关史籍与前述两位较之相对稍少,散见于《明史》《明实录》《〈万历〉江宁县志》。梅纯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通过乡荐,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参加科考举三甲进士,任凤阳怀远知县,因其清介不阿,与当权者不和,于是上章请求补荫孝陵卫指挥使,由文职袭武阶。正德初年经举荐升任中都留守司副留守,三年后以母亲刘氏年迈照拂为由辞官。晚年“但知河南,病卒于职”[10]64b,葬于河南安德。
纵观梅纯的政治生涯,极为清傲。最初不愿接受家族世袭的指挥使,凭借实力科举入仕担任文职,在职期间依旧清介耿直,以致与当道失和。秩换武阶后依旧勤勤恳恳,得到提拔。
(二)学术志趣
相比于前两位,梅纯事业在文学方面更有建树,其自幼聪颖,启蒙于儒学,生平尤爱读书,见奇书常常购回,如若不得,便手抄之[12],这也促使其在文献事业颇有收获,梅纯著《损斋备忘录》一史料笔记,辑有《续百川学海》《艺海汇涵》。据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又有《龙飞录》《国朝典故辑遗》,现亡佚。[11]365
《损斋备忘录》为梅纯编纂的一部史料笔记,涵盖内容较为丰富,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分十目。该书于清朝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现今《学海类编》《历代小史》《国朝典故》将其收录于书中,其中《学海类编》与《历代小史》所收录都不大完整,仅有上卷,《国朝典故》版为最全。故文章参考《国朝典故》版本[12],试图梳理该书以从侧面分析梅纯本人:
其一,梅纯史志旨趣颇浓,所读书籍涉猎极广。全书涵盖丰富,汇集内容不乏明初史实、人物,历代名家诗作文章,录有不少志怪异事,还有对文献遗漏错误进行补阙刊误,可谓包罗万象。对于诗歌的音律、格式、遣词等,梅纯都颇有自己的体悟,其对诗歌审美多倾向于不假雕饰的自然之美,提倡学习古人之气象的同时也要有新意,胸中自有活法。从该书内容多次谈到儒学,尤其是理学的相关思想,如“月映万川”先关讨论,对理想家刘因、薛瑄相关思想的赏析,关于儒学复兴与欧阳修持不同观点等等,也可看出梅纯对于理学的浓厚兴趣。
其二,该书的内容与作者家族有较大关系。如纪事篇中,作者载录的相关人物与其存在一定关联:汝南侯梅思祖为梅纯高祖,都尉刘贞为梅纯之母曾祖,而驸马都尉梅殷则为梅纯祖父。同时指出其祖父梅殷溺死于赵深、谭曦之窃害而非明成祖授意。知人篇论狄仁杰“功固高矣,然非守道者所宣取法”[14]1225,梅纯认为狄仁杰生前提拔 “五王”授以大任,虽成功,但却也是对篡位的武则天“委质为臣”,且存在不能遂志的风险,与其祖父梅殷于靖难之役中辅弼旧主相联系,梅纯持此态度不难理解。诸此种种,梅纯作为梅氏家族成员,在书中努力弥合先祖与帝王之间的矛盾。
其三,该书亦带有个人色彩的曲笔。如梅纯在抄录张载语录“世录之荣,王者所以录有功、尊有德爱之厚之,示恩遇之不穷也”时,感慨自己同样如同张载所说“不知荫袭为荣,而反以虚名为善继”,遂请朝廷补荫其指挥使一职,但此处秩换旧职位与《明史》及其他史籍所载与当道失和有出入,该书所谈实为梅纯掩饰自身仕途挫折的一种说法。[14]1210
最后,《损斋备忘录》作为史料笔记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书中纪事较翔实,可为后人考证史实提供一定的史料依据。作为私家修史,该书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从中看出明初私修史学的共同特点,亦可从中看出当时私修史学的发展状况。明初部分私修史籍类目划分较细,体裁篇幅短小,撰写史实品评人物时多以褒扬为主,且恭颂王朝开国的丰功伟绩。明初私修史学还处于低潮阶段,而《损斋备忘录》问世刚好处于私修史学逐渐兴盛的过渡阶段。[13]
综上,从《损斋备忘录》的简要分析中,可看出梅纯对于史籍文献的热爱,及其深厚的史学造诣,《损斋备忘录》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博,若是没长久的阅读积累,恐怕是达不到的。梅纯在书中对于事务的思考具有些许新意,也可看出其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不拘泥于前人观点。同时书中大量涉及的理学思想,也可看出其对于理学有较深研究。
四、梅氏家族的发展变化历程
结合上文对于梅思祖、梅殷与梅纯的生平研究,将三人发展轨迹作为研究对象,以从中分析梅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下文将从任职状况与家风变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一)政治地位的变迁
夏邑梅氏家族的发展状况,可从其社会地位分析,而其社会地位,则又体现在官职任迁上。追前文所写,现将自梅思祖至梅纯的梅氏家族成员任职情况进行分析。
梅思祖所任官职,如大都督府副使、征南副将军、都指挥使大多为武职,这与梅思祖以武将出身随从明太祖南征北伐、统一明朝有着直接关系。明太祖提拔梅思祖为大都督府副使,足以见其对梅思祖之信任与重用,而后梅思祖逐步升迁,封为汝南侯,开国后继续镇守平定地方,为国效力,其仕途可谓开夏邑梅氏一族之高峰,为梅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梅氏后人的榜样。
梅殷最初因梅氏子弟身份娶宁国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以开国功臣后裔及王室贵戚身份走上仕途,后因其才识出众被明成祖赏识,任山东学政,亦根据前文所述,梅殷于靖难之役期间授命弼护幼主,率兵镇守淮安,可见梅殷为文治武功兼备之才。梅殷沿着梅思祖所辟梅氏一族仕途继续前进,虽不能与梅思祖之职相比,但仍然能够扬梅氏一族门楣。
此后的梅氏子弟除梅景福与梅顺昌二人为永乐帝赐官外,大多承袭父祖的指挥使官职,仍依靠世荫保持了地位,继续维护梅氏家族的武官地位,梅氏家族的发展趋势趋于平坦未再起高峰。[14]
直至第六代梅纯以三甲进士任知县,为正七品官职,而后自请补荫孝陵卫指挥使,为文职秩换武阶,其中原因,前文亦谈及。梅纯仕途虽平坦,更与梅思祖、梅殷之不能及,但其选择科举以文官入仕之举,在梅氏家族中的传统荫袭中也算是另辟蹊径。
(二)家风的变化
从梅思祖、梅殷、梅纯三人身上看到梅氏家族家风转换的过程,梅思祖以骁勇善战而功绩卓著,南征北战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梅氏一族发展至梅纯则颇倾心于文献事业,其中变化并不偶然,追其家族家风亦有迹可循。梅氏发展到梅殷一代,已不仅止步于武功征伐之术,梅殷亦已对文献经籍有所熟稔,颇有文识,明太祖也称赞其“虽乃武臣之裔,堪为文儒之宗。”而到梅纯时,则愈加明显,生平尤爱读书,见奇书常常购回,其文献事业也颇有收获。
梅氏家族发展至此,原因颇多,接下来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族层面三方面进行大致分析:
梅氏家族由武至文的发展变化,与当时明王朝大一统局势有一定关系。梅思祖生于元末明初之乱世,正所谓乱世出枭雄,亦可是时势造英雄,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背景下,明太祖即为群雄之一,在北伐过程中笼络不少人才,梅思祖在徐达攻至淮安时归附明太祖,随其进行北伐,明朝建国后继续随军平定山西、河北、陕西,而后陆续收下奉元、凤翔、平凉、巩昌四郡。云南平定后,受命出任云南布政司事,经理云南。而明朝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统一东北后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国家征战逐渐减少,故至梅殷时武运渐衰,到梅纯时则文风更甚。
承接上话,梅氏家族的家风变化与明朝中叶朝廷倡导重文明教化而形成的武官文教化社会环境亦有关联。明朝开国大臣多为武将,如蒋贵“不识字”[15]358者不在少数,而与此同时明太祖已意识到文教对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甚至有意抑制武力,并道“定天下以武,治不以武也,其崇文乎?”[16]907但正式施行始于洪武二十年(1378年),明太祖在礼部上奏开设武举时反对文武分科,以“三代以上古之学者,文武兼备”为由主张培养文武全才。是以处于洪武晚年的梅殷受社会环境影响,虽为武将后裔,却“精通经史,颇有才华”,同时其镇守淮安期间,亦能看出武治能力不俗,梅殷即在明初武官文教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成为文武兼备之才。
同时,梅纯作为武将后裔,却以进士任文职,且相对于武学,其对文学的造诣更加深厚,这与梅氏家族对梅纯的影响较为密切。梅思祖虽功勋显赫,爵至汝南侯,但死后仍被追为胡党。而梅殷因受明太祖托孤而忠于建文帝,因此与明成祖产生龃龉。回顾梅纯《损斋备忘录》所载:读罢《近思录》发觉自己“不知荫袭为荣”,反而追求“工声词,售有司”。而其之前不觉世袭官职之荣或许与梅思祖、梅殷有一定关联,选择另辟蹊径,从文学入仕,为家族重振荣光。另一方面,梅纯从事文献著作时也多有发扬梅氏一族之意,其书中曾提及梅氏家族成员,并多以褒扬之词。
综上所述,梅氏家族家风变化受国家统一历史背景、武官文教化社会氛围、程朱理学的官c396d913a1f135b3eb9606fd946787cfba957b4f9b1f954b2d013715b4195d45方化以及梅氏家族内部成员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
五、结语
梅思祖从军征战多年,受明太祖数次任命,为明王朝的建立与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其为梅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梅殷自幼聪颖,虽为武将后裔,文学方面却堪称宗儒,在明初武官文教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成为文武兼备之才,继续为梅氏家族的发展献力。至梅纯时,虽仕途比不得梅思祖与梅殷,但其文学贡献则为梅氏一族增彩。梅氏家族家风的发展变化既是家族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时代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郑相修,黄虎臣.(嘉靖)夏邑县志卷8·重修朝学记[0].明嘉靖刻本:41a.
[4](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明)曹参芳.逊国正气纪[M].台北:明文书局,1991.
[7](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7·东明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明)曹臣.舌华录卷3·谐语第七[M].合肥:黄山书社,2014.
[9](清)夏燮.明通鉴卷14[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0](明)周时修,李登.(万历)江宁县志卷4塚墓[0].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1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6史[0].明万历三十一年曹时聘等刻本.
[12](明)梅纯.损斋备忘录[A]//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有校.国朝典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杨晓云.明代私家修史的兴衰历程及其原因试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9,(4):33-34.
[14]虞金永.南京淳化出土明代梅母太孺人张氏墓志铭考[J].文物春秋,2016,(1):112.
[15](明)张怡.玉光剑气集卷8[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明)宋讷.西隐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