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经典论断探析

2024-08-20王佩贤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它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立场。《导言》体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其中“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重要论断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核心论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探析“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这一经典论断,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立场、本质追求、具体对象及教育方法,从而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物质武器;精神武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6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1]

新形势下想要深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就必须坚持开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所著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被引次数最高,足以说明《导言》具有很高的统领地位。”[2]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①这是《导言》中的经典论断,以下简称“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经典论断(或两大武器)。这一论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原理支撑和方法指导。

一、“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经典论断的文献背景及思想渊源

《导言》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而写的一篇总结性文章。文章立场鲜明、批判深刻、思想丰富,是一篇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篇之作。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的登台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国家席卷到工业革命发展的浪潮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英国和法国不断进行资产阶级斗争,英法两国乘势而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此时的德国社会处在“时代错乱”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导致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时工人革命运动接连不断,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法国爆发了里昂工人起义,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此时的工人革命运动在政治上可称之为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3],同时也意味着阶级斗争上升到新的阶段。但由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为革命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也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对革命组织进行领导。加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饱受封建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的双面夹击,最后不得不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寻找科学的革命理论,组织起属于自己的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总之,虽然这些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和人民大众的苦难境遇,但表明了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二)马克思质疑、批判黑格尔运动,努力寻找革命运动的真理

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从黑格尔的著作中了解到“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未能将哲学成为现实,不能为无产阶级运动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是因为黑格尔思辨哲学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思维,他把国家看作“绝对精神”,认为无需采用彻底性的革命运动,只要“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 ②人就会得到解放,而这样的旧哲学是对旧的国家制度的抽象继续,根本无法为无产阶级找寻真理。“青年黑格尔派不满于黑格尔对旧的国家制度的辩护,于是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纯粹的思辨哲学,但是这次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纯粹的思辨领域,所以这种哲学无法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也无法让无产阶级得到解放”。[4]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马克思在《导言》中给出了回答:“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③,实现彻底而普遍的“人的解放”。④在马克思流亡到巴黎后,他根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撰写了《导言》,进而提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经典论断。

二、“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经典论断的本质内涵及辩证关系

物质武器不完全等同于无产阶级,同样精神武器与哲学亦是如此。无产阶级与哲学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只有在无产阶级与哲学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存在,才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无产阶级:哲学的“物质武器”

在实现人的解放的革命运动中探索能够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阶级。从现实角度来看,形成一个具有彻底性、革命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阶级是进行彻底革命及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与实际可能,那么这个阶级必然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自身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及社会领域现实的压迫使得无产阶级具备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现实性与必然性。其一,从阶级地位而言,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成为一切的革命需要。其二,从现实境遇来看,工业革命的发展引发了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创造大量社会财富,资本以自身运作的逻辑使社会中大量中下等级人民被迫加入了无产阶级的行列。此时无产阶级在私有财产笼罩整个社会的形式下,无产阶级遭受一切社会领域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深并愈发达到极致,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无产阶级的人权从部分丧失到完全丧失,因此,这种压迫与剥削自然说明了无产阶级成为了彻底的革命需要。其三,从物质基础来看,“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 ⑤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便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凭借坚定可靠的革命力量为革命发掘被动因素,创造和积累物质基础。因此,哲学的物质武器必然是无产阶级,人类的解放必然是由无产阶级来完成的。

(二)哲学: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在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探索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哲学。从思想层面上看,《导言》中提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⑥,这足以说明只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来消除彼岸世界的真理,为现实的人求索真理的光,从而才能求索到人真正成为人的新哲学,即找到彻底的以人为根本的革命理论,这样的革命理论能够带领人们找到方向,具有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可能。彼岸世界的真理是神圣形象的人的异化,认为人类解放的前提是宗教的解放,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⑦人们无法回到现实中去找回自身,无法找寻“人的本质”,并将人的本质的力量寄托于天国幻想中的“超人”形象,企图能够在幻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然而,从根本上而言,这种寄托于天国幻想的短暂的精神无法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现实生活,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并且,这种天国幻想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幻想的束缚,从而逐渐在虚幻中进行自我麻痹,最终丧失改变现实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必须消除彼岸世界的真理,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解救虚幻世界的人们。如何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提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⑧,因此只有将哲学的批判矛头指向“神圣形象”的宗教神学,唤醒在天国幻想的人,使他们真正明白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⑨。

(三)“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经典论断的辩证关系

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哲学的物质武器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无产阶级在努力地走进哲学,使其成为更强大的物质武器。哲学在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及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审视、思考和发展自身,成长为锐利的精神武器。“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解放。”[4]

1.无产阶级具备成为哲学“物质武器”的现实性

无产阶级如何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即无产阶级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它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破除彼岸世界的陈旧思想,在“思想的闪电”的中不断反思自身、锤炼意志、凝聚力量,从而逐渐变得强壮的过程。无产阶级的“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 ⑩,因此,无产阶级急需哲学对其进的引导、转化与充实。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物质生产资料及精神生产要素,无法进行精神生产和创造,因此,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是虚无缥缈的。因此,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精神世界给无产阶级带来的影响只能是微弱的自发性抗争。当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开展,此时的无产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与精神世界迫切需要“本阶级”的哲学真理之光来进行充实、引导与解放,从而无产阶级才能获得思想的解放、科学理论的充实,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出,无产阶级强烈期盼能够有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从而让自身逐渐摆脱压迫。同时,“无产阶级能够能动的接收和参与理论武装,对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补足”[4],因此,无产阶级拥有的能动性与创生性是使其自身成为锐利的“物质武器”的现实条件。

2.哲学具备成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可能性

哲学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哲学这道“思想的闪电”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彻底击中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服务于无产阶级。一方面,哲学能够提供情感依靠,通过充实而激烈的情感对无产阶级进行激化,从而丰富和增长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感。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⑪哲学在批判旧世界时,它以愤怒的情感去揭露社会带来的压力与苦难,去直观揭示“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 ⑫然而,哲学的批判是“搏斗式的批判” ⑬,目的是让无产阶级看清自身历经压迫、惨遭不公的现实状况,同时不应该去“自欺欺人”,让他们在“羞耻的社会领域”中“对自己大吃一惊”。⑭从而让无产阶级对剥削制度感到愤恨,增强他们的战斗力。这样的/ADDFIn+jCBLmFER1euq4dXKLrNKWM/ZQw+4RArVS8k=哲学是以无产阶级自身的阶级立场为出发点的新哲学,是能够引起无产阶级强烈情感共鸣的新哲学。另一方面,哲学能够指导和保障无产阶级理性地开展革命运动,在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一是,新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赋予了无产阶级新的认识,它不会让无产阶级沉溺于哲学的思辨中,进而以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开展实践运动;二是,新哲学不会局限于哲学本身,而是创生性、全局性的发展着的,它是运动着的哲学,对社会领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反复思考,从而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先进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进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滋生新的物质力量。在新哲学思想引导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充满活力、激情、正义的革命运动,是最先进、最革命、最具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进程中的哲学能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锐利精神武器。

3.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

“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才能使人得到解放。“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⑮哲学与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这一宏伟目标的达成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 ⑯,同时哲学自身也无法被消灭,哲学彻底的消灭是以无产阶级的消灭为最终目标,即无产阶级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 ⑰,因此哲学必须运用好头脑的功能,揭露现实社会领域中的丑态和弊病,让无产阶级明白自身在实践运动中存在哪些不足,并对其进行改造与消灭,最终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消灭。另一面,“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⑱“人的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⑲,无产阶级要运用好“心脏”的功能,用无产阶级的哲学消灭极端非人的现实处境,以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为过渡的桥梁,把哲学的理论转化为无产阶级的实践,从而让无产阶级自身得到彻底的消灭,以此得到解放。总之,哲学与无产阶级是相互连接、作用、依赖的有机体,单方面依靠其中任何一方,哲学和无产阶级都无法消灭自身。只有在哲学与无产阶级的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人才会解放成为人” ⑳。

三、“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经典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观点及方法论原则

(一)唯物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立场

哲学立场决定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科学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在《导言》时期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在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逐渐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但唯物主义哲学观未带有自己的理论特质。《导言》中,“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来摧毁” ㉑等观点清晰地论证了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中的辩证法思维,科学阐释了两大武器的基本关系,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导言》中“革命需要物质基础㉒、有原则高度的实践㉓”等都说明了物质力量在人类解放事业过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肯定物质的决定性地位,同时也要把握好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统一逻辑。一方面,在物质第一性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所蕴藏的强大的物质力量,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实现凝聚新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意识到精神武器能够转化为物质武器,所以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以汇聚成雄厚的精神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精神力量转化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以理服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

《导言》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㉔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以理服人”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实践运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强大精神动力。理论如何掌握群众,如何解放人?一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实践性原则。《导言》中提到“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㉕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论证了这一方法论必须立足于实践。“以理服人”的方法如何立足于实践?一方面,这就要求以实践为起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用先进理论对人民进行武装教育,让人民掌握理论并将理论转化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大物质动力。另一方面,实践运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导与武装,需要理论这把精神武器对其进行跟进、检验、总结,并在实践运动中善于运用以理服人的方法,催生出新的物质力量。因此构成“以理服人”的方法的理论内容必须以实践为前提和基础,在进行说服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输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5]二是理论要遵循彻底性的原则,现实社会中的理论种类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理论不全都是科学的、彻底的理论,对于人们而言这类不彻底的理论不具有说服力。因此,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理论必须具有彻底性原则,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让人掌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在说服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便是“以理服人”,所谓的“理”需要对理论进行“深挖坑”从而准确把握理论的本质。另外,还需要在“说服”的过程中做到彻底,把宣传工作做充分、做扎实、做到位。三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㉖,体现了“以理服人”方法的人本性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应当以人为本。

(三)批判: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批判”一词的提到次数为四十一次,由此说明《导言》也是一篇带有强烈批判思想的文章。《导言》中,马克思对天国、尘世、宗教、法、神学、政治、历史、现实、制度、哲学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批判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导言》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 ㉗,旨在说明马克思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对德国的国家制度进行批判,此处的批判是手段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是通过采用这一手段对德国制度展开强烈的批判,揭露国家制度下的卑劣事迹、生活丑态,让人们透过现象看到社会对人的压迫的本质,使人们的意识重新觉醒,激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愤怒与憎恨,最终对这种国家制度从根本上进行彻底的否定与消灭。

《导言》中的批判作为一种手段为实现批判目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继承和发扬批判精神,更好地运用批判手段,进一步充实青年群体的思想基础,强化责任担当,凝聚民族力量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四)人的解放: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导言》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奋斗目标是“人的解放”,同样,“人的解放”这一价值追求也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两大武器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消灭哲学与无产阶级自身,使人真正成为人,实现“人的解放”。《导言》中提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㉘等观点旨在揭示宗教神学中的人是具有幻想性,麻痹性和自我欺骗性的虚伪的人,在这其中无法找回自己本身。因此,要揭示人的本质就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现实” ㉙。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找寻‘人本身’,这无形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个人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现实的个人’的精神状态,进而了解到人缺乏哪些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才能补足人的精神需求,才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内容,进而使人的现实生活焕发出精神力量,让人找回自身的真正现实性”[5]。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好“人”的工作,需要精准把握和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壮大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终极目标而提供层次高、范围广、意义远的科学指导与现实支撑。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11页,第16页,第1页,第1页,第1页,第15页,第4页,第4页,第5页,第5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9页,第11页,第9页,第9页,第11页,第11页,第4页,第1页,第2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创造,2023,31(09):1-6.

[2]钟启东.“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167-172.

[3]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李忠军,杨科.“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相关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解析[J].教学与研究,2021,(09):83-90.

[5]李东坡,蒲文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方法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0,(07):74-80.

[6]钟启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5):29-36.

[7]韦洪发,刘阳阳.“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的剥离与统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J].学术探索,2022,(11):143-148.

作者简介:

王佩贤,女,汉族,四川冕宁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