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特穆特 · 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

2024-08-20杨莹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哈特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是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罗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加速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归纳了社会加速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导致社会加速的动力机制,随后又从功能、规范和伦理方面批判了社会加速,从而揭示出社会加速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共鸣”。

【关键词】社会加速;新异化;共鸣;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6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20

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人们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在这里,时间的匮乏和紧张感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人们本应借助科技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后来,却发现大家要处理的事务量越来越多,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哈特穆特·罗萨敏锐地发现了这资本主义社会一病症,将其称之为社会加速,并指出社会加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无法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加速

对社会加速的定义是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前提。那么什么是社会加速?罗萨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诸多加速现象的分析,将其归纳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三个方面,以此观照社会加速的内涵。

(一)社会加速的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科技加速。主要指由科技变革所引起的运输系统、通讯系统和生产系统加速。例如交通工具的加速,在工业化之前,人们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量来进行空间上的跨域旅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也逐渐成了一种新的动力,可以在平坦的轨道上翻山越岭,这就是所谓的“时间战胜空间”。又例如手机通信系统的加速,1980年的1G技术其速度为2.4Kbps,只能维持语音呼叫;1991年2G技术的速率为50Kbps,可以通话和发消息;1998年的3G技术最大的接入速度约为384Kbps,带来了更快的数据传输,2008年的4G技术最大速度为100Mbps,可以满足一些游戏,设计等高速功能,当今社会的5G技术速度预期高达每秒20Gbps,以及正在研发的6G技术,其速度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种是社会变迁的加速。主要包括流行、职业关系、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加速。本文分别以前两种为例进行阐释,首先来看流行的加速,流行的加速主要指文化的传播,它更多地体现在流行的周期上,比如某种服饰,某种颜色,某种音乐,某种装修风格,其流行的周期性越短,从上一个流行项目到下一个流行项目的转换就越快,就会产生一种你还没适应这个模式,而新的流行模式又开始的快感。其次是职业关系的加速,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可能见过或亲历过子承父业,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人一般都选择自主择业。

第三种是生活步调的加速。客观上指在单位时间内行为事件和体验事件的稠密性,比如大家往往会吃得更快、睡得更少、与家人交流更少;主观上表现为人们对时间缺乏和时间紧张的体验,本来人们两小时内要处理10封邮件,随着电子邮件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到一个小时,从而获得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但事实上,人们开始处理比以前更多的邮件,30封甚至50封,为了能使自己按时下班,人们不得不迅速处理剩下的邮件,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时间像石油一样宝贵。

(二)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

罗萨从人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了推动社会加速的三个动力机制,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逻辑、文化的“永恒应许”和社会加速的内部循环。

首先,推动社会加速的第一个外部动力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逻辑。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时间经济,这也就意味着,谁获得更多的时间优势,谁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为了满足资本家的逐利性,保持自身竞争力,资本家迫使劳动者加快商品的生产节奏,缩短商品的生产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商品的生产数量以获取更大额利润,这必然导致劳动者生活步调加快,此外,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来降低成本,但随着这一技术的普遍使用,率先使用这一技术的企业其时间优势逐渐降低,于是就对技术的革新产生了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次,罗萨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文化是推动社会加速的另一个外部动力。现代文化观认为有着丰富体验和经历的生活就是当下的美好生活。相对于无限的世界时间来说,个体的生命是如此渺小,这就导致世界所提供的选择远远超过人们可以体验到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生活变得美好,不得不提高单位时间内体验到的事物数量,之前一个小时人们可以完成两件事,现在可以完成四件事甚至六件事,随着人们生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就逐渐加快。

最后,罗萨指出在现代社会的晚期阶段,科技的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已经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不断自我驱动的反馈系统。这一加速系统就是推动社会加速的内部动力。罗萨认为,当人们在生活中感到繁忙的时候,人们希望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来缩短时间,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因此科技加速是人们对生活节奏加速的回应,然而,科技加速并没有按照预期所设想的那样,它加快了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思维等方面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社会变迁的加速。

二、社会加速批判的主要内容

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最为重点的任务就是对社会加速的批判。科技的加速本应为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人们却进入了一种“加速怪圈”之中,人们的生活日益繁忙,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且无力感越来越增强。为此,罗萨从时间情境出发,从三个方面对社会加速进行了批判,即功能批判、规范批判和伦理批判。

(一)社会加速批判的三种形式

1.功能批判

对社会加速的功能批判,主要是指一种对社会系统最终会失败的预言。马克思曾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走向灭亡的观点。罗萨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无不受到社会加速循环的影响,但是不同方面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去同步化”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崩塌。例如在自然方面,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与自然始终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工业革命以来,为了满足生产,人类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无尽的索取,特别是在社会加速的推动下,人类更是无视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然资源,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远远超过大自然自我恢复的速率,这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人们的生存。全球变暖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在经济方面,罗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会随着社会的加速而快速发展,但是生产和消费却不能如此。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利用金融商品的买卖来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但是金融商品的买卖带来的,是一种虚拟经济或泡沫经济,它无法创造实际价值,这最终会导致进入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去同步化。另外。罗萨在继承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生产和消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去同步化也日趋严重。

2.规范批判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以最自由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想法安排工作,但是人们的自由并没有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持续增强,这是为什么呢?罗萨指出,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人们的行为,即时间。

时间在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的行为几乎都会受到时间的支配,比如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完成作业,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工作等等。此外,同一阶段的不同主体,不同阶段的同一主体,他们对人生的规划和认知也不同。本文分别以这两种为例进行阐释,首先来看同一阶段的不同主体,例如同样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主体,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的认知就不同,资本家就会抓住机会赢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就只能受到压迫,出卖劳动力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其次,我们再来看不同阶段的同一主体,就以人的一生为例,在儿童时期人们的主要目就是拥有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在青年时期,大家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努力学习;在青壮年时期,得计划成家立业;在老年时期,又计划安享晚年。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发生改变。

正因如此,罗萨认为时间规范已经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导性规范,并指出现代社会已具有集权主义的性质。在现代社会的晚期阶段,人就像是处在一条滑行的坡道上,为避免滑落,人们不得不加入“加速竞赛”中,抓住一切休闲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一来,随着社会加速,时间对人们的操控也就愈演愈烈。

3.伦理批判

第三种批判是对社会加速的伦理批判。罗萨认为伦理批判,是以美好的或成功的生活为基础,而那些阻碍美好生活的因素就是伦理批判的直接批判对象。然而伦理批判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认识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为此,罗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了伦理批判,即违背承诺的现代性和“新异化”。

第一,违背承诺的现代性,即社会加速违背了现代性所承诺的自主性。罗萨指出现代性承诺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还是其他领域中,个体都应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约束。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政治制度的日益完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仿佛对自主性看到了希望,这也证明了,只有在社会加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自主性才可以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加速却成为一种压迫人们的力量。在现代社会的晚期阶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不被社会淘汰,人们不得不努力奔跑,“内卷”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揭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每天都生活在紧张和恐慌中,自主性也就难以实现了。

第二,“新异化”是指在加速社会中新的异化形式。罗萨认为,社会加速终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新异化”。异化就是指人们违背自己的意愿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实际并不想做的事情。以此为基础,罗萨指出了五种异化关系。

首先是空间异化。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方面主要指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罗萨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直接挂钩。但是在社会加速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空间想脱离,也就是说,与你关系亲近的人不一定是你身边的人,也可能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某某。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发生扭曲。在现代加速社会中,迁居现象频出,人们的住所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人们搬到一个地方后,还没来得及和周围的其他事物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就由于工作原因等其他原因搬到下一个目的地,这样一来,人们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关系慢慢疏离,从而导致空间异化。

其次是物界异化,物界异化主要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异化。它也有两方面表现,第一方面是指人与人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异化,这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人与人的劳动产品异化的观点一致,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第二方面是指人与人消费时使用的物品之间的异化。通常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物品的使用次数越多,人对该物品的依赖感就越强,那么人与该物品的关系也就越亲密。然而在加速社会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是因为,人们更换物品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科技加快带来的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生产速度的加快,修修补补已经变成了过去式,面对坏了的物品,人们通常会选择丢弃,然后再购入一件质量更好的物品。这样一来,物就外在于人,人无法对物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异化。

再次是行动异化。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消费和生活步调的加速,人们的生产活动逐渐具有强制性和被迫性。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下,资本家为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保持自身竞争力,他们迫使劳动者成为生产的奴隶,从而导致劳动者的工作状态越来越紧张,休息时间越来越少。在劳动之外的自由时间本应是人们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但由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资本家的获利性,人们的自由时间缩短,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人们也就无法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长此以往,人们就忘记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异化。

从次是时间的异化。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以现代社会的时间结构为切入点揭示了时间异化的含义,即主体与自身体验的时间相悖。一般情况下,当大家做真正感兴趣真正喜欢的事情时,会感觉时间像箭一样“嗖”地过去了,事后会觉得虽然时间短暂,但却记忆深刻,反之,体验久记忆短。然而,在加速社会中,时间的体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转变为体验短记忆也短的模式,且这种模式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罗萨指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去感官化”和“去背景化”。“去感官化”是指,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一般通过调动视觉和听觉来聚焦屏幕中的内容,而其他感官便处于休息状态,这样一来人们的体验感降低,记忆也就显得很浅薄。“去背景化”一般出现在电子类的活动中。比如当下一些游戏软件,人们在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它与人们的身份、内心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共鸣,自然记忆也就不深刻,很快就会被遗忘。

最后是自我异化。在上面提到,人与空间、物界、行动和时间都产生异化,自然而然,人就会陷入对自我认同感的迷失中,这就是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即自我异化。罗萨认为,自我认同感与人们自身的行为、体验以及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如果主体能够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人们所处理的事物,所体验到的记忆,和所处的时空整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构建起自己的人生框架,就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过程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身份,人的事务,人的经历快速变化着,这就导致人的体验感越来越碎片化,人们也就无法判断主次轻重,人的自我关系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丧失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在社会发展中迷失方向,产生自我异化。

(二)“新异化”的解决方案:共鸣

在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罗萨指出了社会加速带来的新的异化问题,那么如何抵制新的异化过程?罗萨站在社会学的视角指出生活是否美好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否和谐,只有积极的正面的良好的人与世界关系才是衡量人们美好生活的尺度,基于此,罗萨提出了试图克服异化的“共鸣”理论。

共鸣是异化的对立面。共鸣理论是指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良好的共鸣轴,产生共振,建立积极和谐的世界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回应,相互转化的正向关系。

这意味着大家不应该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被占据的对象,而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倾听这个世界,同时世界也会用自己的方法来回应人们,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支持。共鸣理论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变革提出的对美好生活的新定义,它不以人们对世界资源的占有程度为标准,而以主体和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良性的、积极的关系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共鸣与异化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共鸣与异化相互排斥,作为社会加速带来新的异化问题自然与这种和谐美好的关系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共鸣与异化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罗萨认为异化是共鸣的先决条件,通过研究发现,在完全和谐的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那么共鸣也就不复存在。

三、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后,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大纲,它对于今天人们认识现代加速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没有撼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原因。同时,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对经济全面改革的方式,是人类得到最终解放,才可以摆脱异化。因此,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研究应该以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为主。

但是可以看到,罗萨在对导致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的研究中,他虽然指出经济因素是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之一,但并没有指出资本逻辑是社会加速的决定性力量。显然,罗萨只是单纯地在表面上分析了社会加速三种原因,而没有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人之间主要是一种依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依靠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来维持;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人与物的依附关系,为了增强人与物之间的依附关系,就需要推行及时行乐的文化观念,而这种物质文化观念实际上就是资本为了实现增值而提出的。因此资本逻辑才是社会加速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资本逻辑社会也就无法加速。

(二)“共鸣”理论存在妥协性

马克思的社会变革方案指出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实现人的解放,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内在矛盾必然会愈演愈烈,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可见马克思的社会改革方案具有彻底性和实际性。相比于马克思的社会改革方案,罗萨的共鸣方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性。

首先,共鸣不等同于回音。回音是主客体在相互回应的过程中都要保持自身的声音。这就表明,罗萨提出的共鸣方案只是让人们在加速社会中,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适应世界的发展状态,它是一种个体向世界妥协的状态,因而共鸣方案没有从根本上反抗现代社会,它只是服务于异化的有效手段,是不理想的。

其次,罗萨的理论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问题意识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技术加速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来控制人们自我解放的现象;第二代理论家哈贝马斯不再关注技术加速而是从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出发,强调重建交往理性,克服技术理性控制人们的暴政;第三代理论家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伦理秩序。可见,罗萨的共鸣理论与第二代和第三代理论家的立场一致,它只是一种针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加速现象所做的调整,没有撼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最终只会偏向心理学和文化学。

四、结语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那么如何在社会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以“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一伦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加速的内涵,批判了社会加速带来的新问题,提出了缓解异化的解决方案,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然而,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也存在不足,其价值仍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5.

[2]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识和分歧[J].社会科学,2021,(3).

[6]杨乐强,刘丽杰.《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的缘起、维度及其当代反思[J].社会科学,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