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明理学分析和叙述方法范式

2024-08-20李坤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范式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认识工具,认识宋明理学的分析与叙述范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其内涵的逻辑与义理。《近思录》的体系结构按陈荣捷先生《近思录详注集评》的注释可分为:一,“阴阳变化性命之说”的“道体”部分;二,“求端用力”的治学部分;三,“处己治人”的工夫部分;四,“辨异端、观圣贤”的“圣人境界”部分。这与《太极图说》的内容构成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近思录》是对《太极图说》的扩写。但是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本文以对《近思录》与《太极图说》文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入手,说明这种相似性实际上开宋明理学分析与叙述范式的一代滥觞,影响到《河南程氏粹言》与《困知记》为代表的后学,反映了宋明理学注重义理心性,将关于“道”与“性”的讨论与分析视作“为学”之根底,从根本性改变了宋明理学家的文本结构体例,从而促成了宋明理学分析与叙述范式的形成。

【关键词】宋明理学;范式;《近思录》;《太极图说》;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17

有关宋明理学的著作中似乎多多少少都隐含着《太极图说》的身影,在义理心性的“道”“性”探讨中不断深化与重提的总是一套相似的范式。范式,或者说范式哲学中的范式一词,在这里取用阿甘本一派的提法,将其当作一种知识形式,不是归纳也非演绎,而是类推,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从个例中找寻一种可供理解与加工的形式。正如有了汉代的总结与拔擢,诸子百家才能清晰形成分类以供后人归纳总结,这种由果及因的认识过程广泛存在于中国哲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范式是一种需要被认真考量的事物,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认识工具。

从《近思录》与《太极图说》之间存在的相似之中可以期待找到一种分析与叙述的范式,它不仅仅存在于周敦颐与朱熹、吕祖谦这样先生后学的单独传承中,也存在于代代相承的理学文本之中。《河南程氏粹言》与《困知记》就是最能体现这种传承与稳固的范式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对《近思录》与《太极图说》的相关性入手,进展到《河南程氏粹言》与《困知记》之间存在着的说理方法的遵循与继承,力求对宋明理学之根底做一个简要的探索与素描。

一、《近思录》的体系结构

《近思录》分十四卷,依据程水龙教授考据,《近思录》有“六百十九条”与“六百一十二条”的相关文献记载,这与现今通行的“六百二十二条”存在着差异[1]11。而关于《近思录》注解的大家版本就有叶采、杨伯喦、江永、茅星来、张伯行等,本文采用陈荣捷先生的《近思录详注集评》中所注的版本,他将《近思录》十四卷分为十四个部分: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实际上,不同版本之间只有细微差距,如:卷七叶采版为出处、杨伯喦版为处己、江永版为出处进退辞受之义、茅星来版为去就取舍、张伯行版为出处。单个版本的分析就可以反映其文本结构的内在特征与研究范式,因此就只采用陈荣捷先生的版本来进行分析比较。

《论语·子张》篇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近思录》的“近思”二字就源于此处。据何晏《论语集解》所载:“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这其中的“近思”就是要在“切问”身边之事的同时不去“远思”,而是抓住目前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与学问。淳熙二年,朱熹与吕祖谦在寒泉精舍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经学大家的著作进行精选成集,辑成六百二十二条共分十四卷的《近思录》,其用意就是让莘莘学子借由此书通晓四位先生的精深义理,以此入门。虽然“近思”者是力所能及之物,但《近思录》中尤其是“道体”一篇颇有深度,所涵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心物论道理也颇为深刻。湖南大学朱汉民认为:“《近思录》首篇‘道体’是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思辨,终篇‘圣贤气象’是得道的形而上精神境界,首尾均以‘道体’呼应贯通……中间的十多篇均是‘道之用’,即是形而下意义的行道工夫与礼乐刑政。”[2]5“道体”与“道之用”彼此联络,互成对子,非常清晰简要概括理学精粹。

洋务先锋张之洞在其《劝学篇·内篇》中也曾提道:“如资性平弱并此亦畏难者,则先读《近思录》《东塾读书记》《御批通鉴辑览》《文献通考详节》,果能熟此四书,于中学亦有主宰矣。”熟络上述四书,方能知其主干,明其根要。在后世,《近思录》因其是朱熹和吕祖谦两位先生的共同成果与主张而被称为“性理之祖”,从此一隅可得窥见《近思录》重大的经学意义。另外,“朱、吕二人并不着重于周、邵、横渠这前三子与二程治学理论的差异,反过来更为看重几人彼此存系的共同点,将“前三子”与二程泯然浑一,同炉共脍。”[3]53 “浑一共脍”方得个中要趣,也许,“在朱子看来,《近思录》仅是通往‘六经’的阶梯,但《近思录》能成为代表元明清三代主流哲学思想的经典,实在是朱、吕两位理学大师远远没有想到的”[4]91。这恰恰说明朱熹与吕祖谦两位先生的合力辑录共同谱写了一段经学传播的佳话,而这一段佳话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就是北宋新儒学的经学体系。

根据朱熹先生所作序,有“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几个要点,据此可将《近思录》分为“求端用力”的治学部分、“处己治人”的工夫部分以及“辨异端、观圣贤”的“圣人境界”部分。可是唯独最难最重要的“道体”篇实难以插入这三部分中的任何一组进去。“道体”篇实质上可以看作相对独立于《近思录》其余十三篇之外,却又在宇宙论、本体论等方面统摄着为学工夫之路,这可能是朱熹与吕祖谦二位先生对“道体”一篇设计的本意。从吕祖谦先生所做题序之中所说:《近思录》一经完成,最先头的阴阳之说并非初学者能够考量学习的。由此,可以清楚地认知到“道体”篇的本质与使命。初观《近思录》的“始学者”对于义理还尚不具备认知与学习的能力,但“阴阳变化性命之说”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要方便“始学者”而屈居旁位。因此,《近思录》实际上大概应该再单独为“道体”篇再加一个部分,也就是四部分:一,“阴阳变化性命之说”的“道体”部分;二,“求端用力”的治学部分;三,“处己治人”的工夫部分;四,“辨异端、观圣贤”的“圣人境界”部分。

以此,《近思录》全书的结构就梳理得较为清楚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祥俊认为还应在治学部分继续细分,但是他也认为《近思录》从论道体为始,进展到为学之道,辨异端、明圣贤,可以说是“构成了一个具备自身内在完整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5]43。所以,对《近思录》结构的分析大抵没有什么问题。总结来看,《近思录》是以“道体”为首,余下十三篇为身的朱熹、吕祖谦二位先生以北宋新儒学思想为核心构成的理学巨著。

二、《太极图说》与《近思录》结构上的相似性

“四书”成书时期的先贤大仁固然仁义冠绝,但近世的贤师却更让人感觉亲近。朱熹当时所面临的情形也是如此,相比起“六经”时期的圣人先师,北宋的理学巨匠们对朱熹的影响更为卓著。因此,免不了会出现吸收周敦颐、张载、二程四人的思想成果并加以改造利用的情况。一个最为鲜明的例子就属朱熹对周敦颐思想的重视,不仅在“道体”一篇中开头就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学”篇开头也是“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这就是周敦颐《通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前两篇,实际上,除了三、六、七、八、十三、十四篇之外,皆是以周敦颐之言为首的,足见朱熹对周敦颐的重视。朱熹曾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作注,甚至于朱熹“无极而太极”就是直接继承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宇宙论、本体论叙述。朱熹实际上是把周敦颐推崇到了北宋新儒学的开创者地位,对周敦颐的推崇也是对新儒学的推崇。

《太极图说》开篇即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无极之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儒以“无极而太极”为起始基点,“无极”摄阴阳、五行、四时而统,进而化开万物,别开生面展开了一种本体宇宙论的思想体系,天、地、人、物在这一体系中各得其所,安居其位。天地已开,阴阳已分,男女已别,因此生生万物,从宏观的天地视角落到人的身上。

紧接着,《太极图说》又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得秀最灵”的人正是在上述万事皆备时“形生神发”,“性动”而分善恶、出万事。正如哺乳动物胎生而出,将将出生时还不会走路,总是摔摔拌拌,好一会儿才能稳定地站起来。《西游记》中孙悟空从石头蹦出时也是下盘不稳,不断跌倒,这被原文称为“拜四方”,也就是“拜天地”。哺乳动物是万物中灵气汇集的物种,而人是灵长,“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因此,人的“拜四方”时间也更长。人有“性情”,“情动”而善恶分开,这就是先天受到后天的影响而沾染上了浊气,自然清浊两分。圣人能定中正仁义,并且把“主静(归于先天之静,回归无极)”做为人修为养性工夫论的核心要点,并定为标准。这就是在人出世之后受天地之灵而生行发神,清浊相分,圣人立人极,因而有了“主静”的工夫论核心。

接下来,《太极图说》又提到圣人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人能立,就是因为圣人能够与天地和合,和光同尘、日月同辉,德能配天。这就是向凡人俗人展示何谓圣人,圣人就是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之人,超脱于俗世之人。这就涵盖了天地人三权所处的整个宇宙的和谐景象。而《近思录》的道体观念,可以三个概念总括之:“本体之仁、自然之仁和道德化仁。道体自身之生生之德为本体之仁,其所体现于人者为自然之仁(性),人能够通过穷理尽性而达于万物一体之境界,为道德化仁。道德化仁,是圣人的精神境界,是人本具的自然之仁的完全实现。”[6]319因此,《太极图说》与《近思录》在“圣人境界”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毫无疑

问的。

三、后学文本也存在上述体系结构的相似性

《河南程氏粹言》是由程氏高门杨时亲自听授二程教诲与指导并记录下来经过与其他弟子对比增减而成的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与《二程遗书》大体相似,囊括了二程的主要思想,很具有代表性。这十篇分别是《论道》《论学》《论书》《论政》《论事》《天地》《圣贤》《君臣》《心性》《人物》。可以看到,虽然不是完全对应《近思录》四个部分的顺序,但“论道”排在“论学”之前,“圣人境界”与“工夫修养”紧随其后,展现出与上文所述文本体系结构的高度相似性。

罗钦顺所注《困知记》卷上第一、二谈存心养性;三、四为道心与性;五、六是明心见性,各正性命。直到七、八讲格物与鬼神;九谈至简至易之诚;从十开始说格物、道学与心性的关系;直到第二十一言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再到二十二存养功夫。可以非常清晰地从《困知记》的文本之中找到与上文所述的体系与结构相似性高度一致的行文脉络。

《河南程氏粹言》与《困知记》两个不同时代的理学文本如何能够在成文体系与规制之上展现出如此高度的相似性,必然存在着一种早已成为分析与叙述方法的范式影响着、指导着宋明理学家的思辨与理论创见。这种范式就是《近思录》与《太极图说》之间的此种相似性的体系结构。

四、结语

从对《太极图说》的分析中发现,《近思录》的体系结构与《太极图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近思录》“道体”篇为“阴阳变化性命之说”,这与《太极图说》的“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相同的内容。《近思录》治学部分、工夫部分与《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主题相同,区别是《近思录》的为学部分依照北宋理学四大家所言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扩写。《近思录》的“圣人境界”部分与《太极图说》的“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大体相同,个中差别则是《近思录》增添了“辨异端”的部分。这与“太极图说”的内容构成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近思录”是扩大了“太极图说”的写法,是体系和内容得到空前完善的增添与补充。当然,《近思录》不可能只受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或是《通书》的印象,实际上,张载、二程等人的思想紧随周敦颐之后融贯于《近思录》全书之中。可以说在《近思录》等著作之中隐含着的种种体系结构与思想精粹是“儒学家们的基本共识”[5]44,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宋代新儒家,而此书是作为新儒学代表的一座丰碑。正如文章开头所讲,“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对于朱熹与吕祖谦二人及其弟子而言,近到己所能及的也就是北宋新儒家的各位大儒们的伟大创造,《近思录》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在结构上相似,可能正是这种“近思己所能及之事”的体现。

《河南二程粹言》与《困知记》在文本的体系结构上,也继承了从《太极图说》与《近思录》而来的体例与范式。实际上,这种体例与范式的相似性,几乎遍布整个宋明理学的相关文本之中。在《论语》中,开头以《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的顺序展开,开创了一种以“学”进展到“政”并延展到“礼”与“仁”的形而上学研究体例,为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分析与叙述的范式。《近思录》与《太极图说》同样开创了从“道体”进展到“为学”并自然发展到“工夫论”与“圣人境界”的体例与范式。“道体”部分的加入,反映了宋明理学注重义理心性,将关于“道”与“性”的讨论与分析视作“为学”之根底。并非只是《河南二程粹言》与《困知记》,《近思录》与《太极图说》的这种相似性结构实际上开宋明理学分析与叙述范式的一代滥觞,从根本性改变了宋明理学家的文本结构体例,从而促成了宋明理学分析与叙述范式的形成,从而区别于先秦文本而具有了鲜明特色。把握这种范式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问题,从而对“先生后学”的学问有更为准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程水龙,张美英.江永《近思录集注》《总目》提要考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4):10-15.

[2]朱汉民.《近思录》的道学体系与思想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3):5-13.

[3]路新生.理学开新:《近思录》的编纂及其内在逻辑理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6):53-62+165-166.

[4]王卓华.一部影响我国八百余年士子思想的理学大纲——再读《近思录》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2):91-103.

[5]李祥俊,贾桠钊.《近思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系结构[J].哲学研究,2014,(09):40-46+129.

[6]戈国龙.从《近思录》看宋儒的“道体”观念[J].宗教与哲学,2016,(00):319-327.

作者简介:

李坤,男,山西长治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