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陈与义山水诗比较研究
2024-08-20黄婷敏
【摘要】陈与义的山水诗继承韦柳,与柳宗元的山水诗有许多相似性,特别是意象与意境有较大相同,意象上的淡雅脱俗,意境的幽寂。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两者的山水诗仍然存在差别,内容和情感和风格存在差异。
【关键词】柳宗元;陈与义;山水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4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14
“尤其是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诗,风格宛肖陶渊明、韦应物和柳宗元”[6],陈与义的山水诗与柳宗元的山水诗有较多相似之处。柳宗元和陈与义虽然相隔时代久远,但他们同样有着坎坷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时期寄情于山水。柳宗元现存诗164首,山水诗尤为突出,有近47首是山水诗,大多作于被贬永州、柳州时期,其被贬的苦闷和郁郁不得志寓于诗歌中。陈与义的山水诗多写避乱的无奈,且大部分写于南渡逃难时期。时代背景的差异、被贬与逃难的两个不同境遇,以及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使得二人的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
一、相同性分析:意象与意境
苏轼曾评论柳宗元的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4],认为其诗温丽清深。这与柳宗元的诗中运用清新的意象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山水诗。陈与义的山水诗“宛肖韦柳”,颇有韦柳的平淡自然、淡雅脱俗之风。陈与义的山水诗是对韦柳山水诗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意象与意境上。
(一)淡雅脱俗的意象
意象的淡雅脱俗是柳宗元山水诗的显著特点,柳宗元常用的意象有“雪”“竹”“月”等,这些意象本身就是淡雅脱俗的,具有远离世俗,不被世俗污染的意味。陈与义受到柳宗元的影响,其山水诗也有许多关于“雪”“竹”“月”等淡雅脱俗的意象。
柳宗元山水诗中关于“雪”的意象,最为著名的莫不过于《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269
山林里没有鸟儿飞翔,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叶孤舟,孤舟上坐着的是一位戴着斗笠的老翁,在茫茫大雪中独自垂钓。虽然这首诗没有太多的手法,也没有典故,只是平铺直叙地叙述,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茫茫大雪,孤身一人,独自垂钓,表达诗人被贬的孤独心境。
“雪”的形象是高洁的,许多诗人用雪来表达孤傲的心境,自身的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陈与义的山水诗中也有关于“雪”的诗句,如“云叶垂鸡竿,雪花眩鸾旗”[2]151(《游葆真池上》)、“雪消众绿净,雾罢群峰立”[2]284(《雨晴徐步》)、“青鞋济胜不能懒,踏破积雪穷崎嶔”[2]281(《游南嶂同孙信道》)、“白水春陂天澹澹,苍峰晴雪锦离离”[2]392(《山中》)等。陈与义山水诗中的“雪”的意象使用,体现柳宗元与陈与义的山水诗具有淡雅脱俗的特点。
其次,关于写“竹”意象的诗句,柳宗元的山水诗中有:“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1]253 (《渔翁》)、“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1]22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1]268(《夏昼偶作》)、“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1]51(《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等诗句,“竹”意象运用同样具有淡雅脱俗的特点。
陈与义山水诗总量比较多,写“竹”的诗句相对柳宗元的多,如:“种竹不必高,摇绿当我楹”[2]197(《游八关寺后池上》)、“三面青山园竹篱,人间无路访安危”[2]277(《坐涧边石上》)、“微吹度修竹,半林白翻翻”[2]285(《同信道晚登古原》)、“溪急竹阴动,谷虚禽响幽”[2]291(《出山道中》)、“溪西篁竹乱,微径杂归牛”[2]387(《晚步》)、“春发苍茫内,鸟鸣篁竹间”[2]387 (《雨》)、“小阁当乔木,清溪抱竹林”[2]427(《愚溪》)等。陈与义诗中的“竹”有大多是雨中之竹,其中的清新自然,扑面而来。
最后,关于“月”的意象,“月”意象有清冷的意味,塑造清冷的意境。柳宗元的山水诗中有:“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1]70(《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1]22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1]64(《法华寺西亭夜饮》)、“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1]61(《芙蓉亭》)等。
陈与义山水诗中“月”的意象有:“扶鞍不得上,新月水中生”[2]206 (《初夏游八关寺》)、“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2]278 (《十七日夜咏月》)、“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2]326(《寻诗两绝句》)、“明月照山木,荒村饶夜萤”[2]396 (《夏夜》)、“月出未出林彩变,幽人露坐方独酌”[2]463(《秋夜独酌》)等。
总之,柳宗元和陈与义在其山水诗中,都使用“雪”
“竹”“月”等意象,诗歌的淡雅脱俗之风非常明显。“雪”“竹”“月”历来被诗人所赞扬,特别是“雪”“竹”
“月”自身的素雅、与世无争,用来表达诗人自身的品格高洁是非常合适的。在描写山水等自然之景时,使用“雪”“竹”“月”等字词或意象,描绘出大自然的清新雅致,更加凸显诗人淡雅脱俗的品格。可见,陈与义的山水诗在意象的选取上,某些字词的运用上,与柳宗元是非常相像的。
(二)幽寂之意境
柳宗元和陈与义的山水诗,幽寂的意境非常明显。柳宗元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州、柳州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柳宗元常常寄情山水。正如清代乔亿所言:“柳州哀怨,骚人之苗裔,幽峭处亦近是” ①,柳宗元在这两个时期,无论是记游文还是诗歌,无不显示出他的孤独哀怨,充分展现诗中的幽寂的意境,以其诗中的“幽”和“独”体现。
体现柳宗元幽寂孤独的山水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江雪》,塑造了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除了《江雪》,《南涧中题》也是一篇体现柳宗元幽寂的诗歌。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1]183
这首诗描写秋天的景象,秋风聚集在南涧,诗人独自游玩,吹来一阵萧瑟的秋风,树木被吹得左右摇摆,林影参差不齐。诗人似乎来过这里,让人忘记疲倦。这时山谷里响起被擒住的鸟儿叫声,水藻也泛起涟漪。诗人独自在寂静的山谷里闲逛,时常吹起秋风,林间非常安静,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寂静。这里是以动衬静,突如其来的鸟叫声,更显得环境的寂静,突出静谧的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独游”的苦闷,营造出幽寂的意境。
柳宗元山水诗中,体现出幽寂意境的诗歌还有《夏初雨后寻愚溪》“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1]144,描写了雨后初晴,诗人独游溪旁,用拐杖测试荒野泉水的深浅,解带把新长出的竹子围起来。询问在这里沉吟的原因,即追求的就是寂寞。在这里可以远离官场,大声歌唱缓解炎热,可见柳宗元的孤独。《夏夜苦热登西楼》“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1]263,独自登楼眺望。《夏昼偶作》“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1]268,写独自午睡。柳宗元常常孤身一人,无论是游玩,还是日常生活,以孤独的心境,营造出诗歌幽寂的意境。
陈与义的山水诗中也有幽寂的意境,他的山水诗同柳宗元一样,喜用“幽”“独”等字眼表现孤寂,或表达远离家乡,寂寞难耐的思乡之情,或表达流离之苦。如《愚溪》:
小阁当乔木,清溪抱竹林。寒声日暮起,客思雨中深。
行李妨幽事,栏干试独临。终然游子意,非复昔人心。[2]427
这首诗作于陈与义避乱于永州时期,以愚溪为背景,描写愚溪清幽的自然景物,诗中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出。开篇两句写道,小阁独自立于乔木之间,清溪环抱着竹林。到傍晚时分,渐渐响起寒风声,诗人客居他乡,在雨中沉思。接着写行李碍事,他独自站在栏杆处远望。最后,写出游子的内心感受,意识到自己现在就是游子了,有着游子的情怀,不再是过去无忧无虑的人。诗中的“幽”“独”两字,直接点出诗人的孤寂和淡淡的忧伤。此诗宛肖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期所写的愚溪主题的作品,且都表现出“幽寂”的意境。此诗“纪昀评曰‘闲雅’。其于萧疏淡远之景物中含淡淡的离乡去国之愁,与柳宗元愚溪诸作意同调肖,颇得柳诗精髓”[9]。
陈与义山水诗中表达“幽寂”的诗句还有很多,多用“独”,如:《同信道登古原》“幽怀忽牢落,起望登古原。微吹度修竹,半林白翻翻”[2]285、《出山道中》“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溪急竹阴动,谷虚禽响幽”[2]291、《游道林岳麓》“道人轻殊胜,来客费幽寻。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2]366等,描写清幽的自然景物,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幽寂”。以及直接描写诗人“幽寂”的《秋夜独酌》“月出未出林彩变,幽人露坐方独酌”[2]463,诗人独自坐在外面,伴随着淡淡的月光在秋夜饮酒。《小阁晚望》“天风吹我来,衣袂生微波。幽怀眇无寄,萧瑟起悲”[2]470,在孤独寂寞并且萧瑟的风中,响起悲歌。这些诗中无论是写自然环境的“幽”,还是诗人心中的“幽”,都使整篇诗歌具有“幽寂”的意境。
柳宗元与陈与义在山水诗中,都体现“幽寂”的意境。陈衍评《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一诗言:“宋人罕学韦柳者,有之,以简斋为最” ②。总之,在意象和意境上,陈与义的山水诗比较相像于柳宗元。
二、相异性:内容和情感、风格多维度的差异
柳宗元和陈与义,一个生于中唐,一个生于南宋;一个是贬官,一个是避难。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经历,诗人所写山水诗必然会在内容、情感和风格上存在差异。柳宗元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时期,内容上多关于政治失意和孤傲清高的情怀,情感上则是悲伤郁结,风格上是幽寂冷清。陈与义前期的山水诗写不被重用的牢骚,寄情于山水,风格清爽。陈与义山水诗的主要创作于南渡后,陈与义南渡后的山水诗与柳宗元被贬后的山水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陈与义南渡后的山水诗内容上为反映闲适的寓居生活、家国的思念和避难的无奈。情感上是悲伤的,风格上是雄浑和淡远。
(一)贬谪的苦痛与避难的无奈
柳宗元山水诗的内容与贬谪时期的经历相关。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加贬永州司马,之后更是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政治上的不得志,思乡之情、孤傲情怀,从此贯穿柳宗元的一生。
首先,他的山水诗有许多是抒发政治失意,如《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1]140
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描写居住在溪边的闲适生活,表面上乐于其中,实际隐涵着贬谪的苦闷。首先写诗人因为官职拖累已久,幸亏被贬谪到南夷之地。接着写闲暇时与农田菜圃为邻,偶尔像是山林里的人。再写诗人早晨去耕地除草,傍晚乘船而归,伴随着哗哗的溪水声。最后写诗人来往碰不到世人,向楚天的碧空歌唱以自娱。诗中并没有写贬谪生活的苦难,而是称贬谪为幸事,实际上表现出柳宗元的无可奈何,政治失意隐含其中。他的山水诗中,表达政治失意的还有《冉溪》《构法华寺西亭》《湖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感遇二首》等。
其次,柳宗元被贬谪到荒凉之地,除了会表达政治上的不得志,还在诗中抒发孤傲情怀,有“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1]144(《夏初雨后寻愚溪》)、“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22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1]253(《渔翁》)。这些诗篇在描写山水的同时,或明或暗传递出柳宗元的孤高又寂寞的心境,抒发的是孤傲的情怀。
柳宗元的山水诗的内容主要写政治失意和孤傲情怀,而情感上的悲伤郁结或显或隐地蕴涵其中。政治失意则会悲愤、愤懑,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冉溪》《溪居》《构法华寺西亭》《湖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等,在表达政治失意时,明里暗里表达柳宗元自身的悲愤。寄托孤傲情怀的山水诗,自身的清高、孤独,为敌对党派的不容,这些都表现为生活得不如意,其中的悲伤之情总会在诗歌中显露。对于柳宗元来说,永贞革新的失败像心头的一根刺,使他陷入悲伤的困境中,只能寄情于山水,但心中又有所不甘。因此,柳宗元的山水诗的情感上是悲伤郁结的,无法排遣的悲愁蕴含其中。
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动乱年代,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其诗歌创作会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而改变。贬谪陈留前,陈与义怀着满腔的激情,热衷于政事,却不得重用,不免满腹牢骚。此时期,以山水风物诗抒发内心的声音,所写之景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景,如雨雪和池台亭榭。这样的诗篇写雨和风的有《风雨》《秋雨》《北风》《雨晴》《连雨遇事四首》等几十篇,写池台亭榭《游葆真池上》等诗篇。还有一些山水风物诗描写节气、季节以及咏梅。
贬谪陈留时期,多写贬谪的无奈,寄情于山水,与柳宗元贬谪永州、柳州时期的心情类似。如《入城》:
竹舆声咿哑,路转登古原。孟冬郊泽旷,细水鸣芦根。雾收浮屠立,天阔鸿雁奔。平生厌喧闹,快意三家村。思生长林内,故园归不存。欲为唐衢哭,声出且复吞。[2]392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别是写景与抒情。前半部分诗人由山路走向古原,伴随着竹枝的咿呀声。孟冬时节郊外宽阔,芦苇的根部响起流水声。凄清的景物暗含诗人凄凉的心情。后半部分抒情,写诗人厌恶官场,沉迷于农村的宁静,但却不能回到家园,伤感而哭,表达被贬的无奈之情。陈与义这时期的山水诗多为表达被贬的无可奈何,以及把心中的牢骚寄情山水。
陈与义的山水诗多写于南渡逃难时期,情感抒发是其重点。国家分裂,北方民族入侵,许多汉人不得不南渡逃难。在对山水的描写时蕴含着对家园的思念、避难的无奈之情。此时期的诗有《十七日夜咏月》《美哉亭》《登岳阳楼二首》《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巴丘书事》等。如《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303
此诗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表达战乱的悲伤和避难的无奈。岳阳楼位于洞庭湖东,长江西,黄昏时阁楼的帘旌静止不动,登上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已远,登高远望,已经是奔波三年。自己已是满头白发,看着远处的古木,在烟波中,伤悲无限。这首诗写景与抒怀融合,以苍凉之景写凄凉之情,与历史的融合,有着苍凉雄壮的美感,表达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和避难南逃的无奈。
总之,陈与义的山水诗相较于柳宗元的山水诗多了一份避难的无可奈何,都有抒发贬谪的痛苦,陈与义的《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写的是贬谪与避难的痛苦的结合。柳宗元的山水诗在内容上仍是以抒发贬谪的痛苦为主。
(二)风格:柳诗幽寂清冷、陈诗多种风格
苏轼曾评柳宗元的诗,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7],并与陶渊明相提并论,“所贵乎枯澹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4],指出柳宗元的诗风格上是淡泊的。但柳宗元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州、柳州时期,且柳宗元性格上的悲观,使其山水诗风格具有淡泊的同时,带有幽寂清冷的风格。陈与义的山水诗根据不同时期,其诗风格可分为清爽、雄厚和淡远。
1.柳诗幽寂清冷
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后,为寻求心灵上的寄托,摆脱政治失意的苦闷,投身到大自然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柳宗元的心态会发生变化,其山水诗也带着幽寂清冷的风格。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226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年,半夜醒来听到了露珠滴落的声音,打开门是临近愚溪的菜园。清冷的月亮在东边升起,水流冲刷着竹根。泉水越远越响亮,山林里的鸟儿叫声惊魄。倚靠在柱子上直到天亮,心中的寂寞无处说。“泠泠”“寒月”“石泉”“山鸟”相互配合,以动写静,突显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清冷。
柳宗元的山水诗中有大量“幽”“独”等表达孤独清冷的字词,贬谪的痛苦、漂泊在外、思乡情切,这些情感都是痛苦的,因而其山水诗表现得尤为幽寂清冷。为缓解孤独寂寞的情绪,柳宗元寄情山水,描写生活所见之景。常常以环境的清幽衬托自身的寂寞,表达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之情。
2.陈诗多种风格,以雄厚为主
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复杂,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会不同。陈与义的山水诗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风格也会有所变化,其诗山水诗风格可分为恬静淡远和雄厚。
陈与义贬谪陈留前的山水诗风格多为恬静、清爽淡远。这时期陈与义为仕途奔波,不免遭遇挫折,仕途不顺,使他向往退隐,寄情于山水。他通过山水风物净化心灵,抒发内心的牢骚,以及不得重用的苦闷。如《游葆真池上》:
墙厚不盈咫,人间隔蓬莱。高柳唤客游,我辈御风来。
坐久落日尽,澹澹池光开。白云行水中,一笑三徘徊。
鸭儿轻岁月,不受急景催。试作弄篙惊,徐去首不回。
无心与境接,偶遇信悠哉。再来知何似,有句端难裁。[2]151
厚厚的墙壁把人间与蓬莱隔开,柳树唤客来游玩,“我们”乘着风来。坐到太阳落山,阳光洒在池塘上,白云在水中行走,好像在回头微笑。鸭子不懂得珍惜时间,不会受到时令景物的催促。试探一下玩弄蓬蒿,惊到了鸭子,便慢慢走远。沉迷于其中无心关注其他事情。此诗让诗人身临其境,与鸭子戏水,物我两忘,沉迷于景物中描绘葆真池的恬静优美。贬谪陈留前的山水诗是陈与义寄托不得重用的载体,向往归隐。这时期山水诗的风格是恬静的,恬静淡远风格的山水诗与柳宗元的山水诗风格颇为相似。
其次,陈与义的山水诗从南渡前到南渡后,情感上由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国家情感和民族情感,由小到大。所谓“诗言志”,情感的变化会导致诗歌风格的变化。国家和民族是宏观的,那么诗歌所用的意象,所描写的画面相对来说也会是壮阔的,风格上体现为雄厚。如《美哉亭》“西出城皋关,土谷仅容驼天挂一匹练,双崖斗嵯峩……”写陈与义从均州到房州路上,美哉亭的景观和所处位置的险要。美哉亭如同危巢建立在此处,只见青山中是美丽的平原,阳光照耀在河水中,向下望去,是万里河川,草木茂盛。诗人登高远望,雄风浩浩。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登高所见之景,辽阔非常,视野开阔,所见到的景物同样是大气雄厚的。诗人由于逃难,无奈走过广阔的万里河山,视野上的开阔,人生经历的丰富,使其诗歌有着壮美雄厚的风格。雄厚是陈与义此时期山水诗的显著特点,与南渡前的山水诗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风格与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很少雄厚风格的诗,这与两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性格的不同有关。
柳宗元的山水诗的风格多为幽寂清冷,抒发了被贬的无力和寄情山水孤独感。陈与义山水诗的清爽淡远与柳宗元山水诗的清冷较为相似,所描写景物有着清淡的韵味。陈与义雄厚风格的山水诗则有别于柳宗元的山水诗。
综上所述,陈与义的山水诗被评为“宛肖韦柳”,陈与义的山水诗与柳宗元的山水诗有着相似的部分,有意象上的相似,也有在意境上的相似。柳宗元与陈与义的山水诗大多都选取淡雅脱俗的意象,意境上具有幽寂的特点。但诗人用诗歌倾诉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会,因此两人的山水诗同样会有不同之处。诗人之间即使有非常多的共同经历,但所写的诗歌也会有不同,如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都是被贬,都生活在唐朝,所写的诗歌亦有不同,更不用说相差几百年的陈与义。柳宗元的山水诗内容多抒发贬谪之苦,陈与义多抒发避难的无奈。风格上柳诗幽寂清冷,陈诗有淡远与雄厚等多种风格。
注释:
①(清)乔亿:《剑溪说诗》卷一。
②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
参考文献:
[1]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陈与义.陈与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杨玉华.试论简斋诗对前人的继承[J].楚雄师专学报,1995,(02):27.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
[7]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千古序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8]戎默.浅论陈与义诗论的突破性与开拓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
[9]魏红翎.试述白敦仁研究陈与义诗的成就[J].中华文化论坛,2014,(03).
[10]李巍.异时同调:杜甫、陈与义“乱后诗”创作风格论[J].文艺评论,2015,(08).
[11]吴晟.靖康之难与陈与义诗学观的转变[J].中国韵文学刊,2016,30(02).
[12]杭勇.陈与义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3]钟京福.陈与义诗歌自我书写研究[D].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