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诗颜色对句简析

2024-08-20胡惠敏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杜甫喜用且善用颜色入诗,这集中体现在他的颜色对句中。杜诗颜色对句可分为同色对和异色对,以“白”“青”二色使用频次最高。在杜诗颜色对句中,首字颜色对和色彩借用对是其对句的特殊形态,能够展现杜甫独特的创造力。杜甫运用颜色对举不仅能够增强画面层次,还能体现时空的变化,真正做到色彩为他所用。

【关键词】杜诗;颜色;对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13

杜甫是一位极富色彩敏感度且善用颜色入诗的诗人,色彩是杜诗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据前人统计,杜诗中含有颜色字的诗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左右[1],而在这部分里绝大多数颜色字又以对举形式出现。可见,杜甫在创作中有着自成一套的用色特点和技巧。因此,对杜诗颜色对句的分析是了解杜甫创作艺术特色的重要一面,通过分析颜色对句可以感受杜甫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精益求精的格律对仗要求,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杜诗颜色对句的特点

(一)杜诗颜色对句中的颜色选用

杜诗中出现的颜色十分丰富,展现了色彩纷呈的世界。在其颜色对句中白色出现次数最多,达162次,青色达116次,位居第二。其次黄色对举75次,红色45次,紫色31次,黑色14次。同一色系杜甫也会用不同的颜色字来表示,如绿色系就有“青、碧、翠、绿”,红色系有“红、丹、朱、赤”。除了常见的颜色字,还有一些极少出现的不常见颜色字,如“绯”“银”“铜”“皂”等等,从丰富的色彩字选取可见杜甫极具色彩敏感度,将色彩运用区分得十分精细。此外,杜诗颜色对句中“白”“青”二字几乎可以跟每一种颜色相对,且属于中性色的“白”与属于冷色调的“青”,最常对举出现,杜甫的这一用色特点下文会详细

分析。

(二)杜诗颜色对句的类型

依据杜诗颜色对句的色彩对举情况,可以按颜色色调将对句分为同色对和异色对,异色对占多数,异色对又可以分为对比色对举和互补色对举。①杜诗颜色对句中异色对常出现的互补色有:

1.“红——绿”色互补: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奉荅岑参补阙见赠》

2.“黄——紫”色互补: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3.“白——黑”色互补: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常出现的相对色有:

1.“红——黄”色对比:

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玉台观》

2.“红——黑”色对比: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北征》

3.“红——白”色对比:

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4.“白——紫”色对比:

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雨四首(其一)》

5.“绿——紫”色对比: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天育骠骑歌》

6.“绿——白”色对比:

翠华森远矣,白首飒凄其。《夔府书怀四十韵》

7.“黄——绿”色对比: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8.“黄——黑”色对比: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壮游》

9.“黄——白”色对比: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日暮》

10.“绿——黑”色对比: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归梦》

异色对句不同色系间的对举关系繁杂,限于篇幅,本文这里挂一漏万。杜诗颜色对句中的同色对也有不少,集中在绿色系同类对举中,以增强色感或细化色彩,如:

得实翻苍竹,栖枝把翠梧。《别苏徯》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九》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青。《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其二)》

二、杜诗特殊的颜色对句

杜诗特殊的颜色对句在此指的是杜诗中颜色字运用较为特殊的颜色对句。

(一)首字颜色对

在文学领域,颜色词一般作为形容词,位于句中是诗歌最常见的情况。但由于杜甫作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不断打破语言常规,创造出新的典范。他别出心裁地将颜色字置于句首,其后紧跟动词,将颜色字活用使之成为具有行动力的主语。颜色字本身是物体描述的辅助,画面色彩的增补,放置句首,读者的焦点便汇聚在颜色上,色彩便成为独立观照的审美对象,不再依附于物体名词。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巧用“入”“归”两个动词,仿佛是红色主动渗进桃花里,青色主动回归柳叶,青红二色都具有了主动性,上下句联动对应使原本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色彩增加了动感,突出了早春的特征。再如“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三》)“浸”“悬”二字体现出了珊瑚和薜荔的生长环境,“红”“青”两种异色的对比,拉开了视觉距离,使诗具有了画的空间感,再现了画作的山高水深、山耸水清之景,由此可见杜甫炼字的精细程度以及其颜色对句的艺术魅力。

此类诗句在杜甫诗作中还不少,诸如“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江头五咏 栀子》)“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等等,这些均是杜甫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侧面体现,也是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的体现。

(二)色彩借用对

自然万物有着自己的色彩属性,并长期在客观上给予人们刺激,色彩与物体形成了归属链接。杜甫抓住色彩对人类心理的这一影响,借用色彩来增强表达效果。

杜诗的颜色对句中有一些颜色字早已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意义,如一些专有地名、典故等,但杜甫特意将含有颜色字的地名或典故对举运用在一起,使读者产生相应的色彩错觉。如《送元二适江左》中“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丹阳尹”在今江苏南京,“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这两地均是元二应经过之地。按理这途中会经过很多地方,杜甫独独选取“丹阳尹”与“白帝城”作为元二适江左途中必经之地的代表,别有一番用意。自古以来注家就对“丹阳尹”的解释不一,明代汪瑗认为:“不过取丹阳、白帝对讲,以见道阔远,为下一句‘经过’二字张本耳。”[2]他关注到了“丹阳”与“白帝”的地名对举,也指明了这一对仗产生的遥远距离感,但未指出杜甫在色彩对举上的心思。“丹”和“白”虽已成为专有名词的一部分,并不实指颜色,但通过上下句的关联对仗,仿佛能使人联动想象出色彩,可见杜甫对色彩借用的用心。

杜甫运用典故时也很注重色彩的对举。《又示宗武》中“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青玉案”原本指青玉所制的一种名贵器具,可以放置食物。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张衡《四愁诗》,后来根据《四愁诗》的原意,将“青玉案”引申借指为回赠之物。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一改已有之意,借用“青玉案”比喻古诗,开发新意。下句则用谢玄“紫罗囊”典故对应,杜甫独具匠心地将两个带有颜色字的典故运用在一起,旨在劝诫儿子不要贪图外在精美饰物,勉励儿子专心致学作诗。两个典故不仅在色彩上有了工整的对仗,且对于杜甫作诗的旨意有了很好的承载。

三、杜诗颜色对句的用色习惯

(一)以“白”“青”色为主

前文提到杜诗颜色对句中“白”“青”二色使用频次最多,且远远多于其他颜色,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白色是自然界最常见的颜色,如白云、白花、白鸥等等,可以说缺少白色是无法完整描绘自然的。杜诗中“白”使用频次位居第一,它被大量用来描述自然景物,如“白羽”“白鹭”“白雪”等,“白”字均用作定语起修饰限定作用,描绘景物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杜诗中有很多关于“白首”“白发”的运用,例如:“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寄司马山人二十韵》),“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送韦书记赴安西》)。白发长期作为对老人的描述,已然成为衰老的象征,诗中描写白发实则是在表示人已经年老色衰。而杜甫又独具匠心地将“白”和“红”“丹”等红色系颜色字对举,红色往往象征青春、希望、赤胆忠心,与“白发”相对应,通过色彩对比表达诗人盛年不再、壮志难酬的哀婉之情。

在绿色系中,杜诗中用得最多的属于“青”字,这很可能与“青”字丰富的色彩内涵有关。“青”字在古代承载的自然色彩范围较宽,在杜诗所有颜色对句中,青色几乎能跟任何一种颜色进行对举。当“青”与白色对举时,有“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题新津北桥楼》)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画面意境;也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衬托出凄凉悲惨的氛围。当“青”与红色对举时,有“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描摹早春的勃勃生机;也有“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暗示时序变更、人犹徘徊的愁绪。当“青”与紫色对举时,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展现历史与现实的衰败凄凉。当“青”与黑色对举时,有“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归梦》)表现梦境的幽暗阴森,现实的压抑凄苦。“青”字因其多种色彩内涵,承载着诗人自己丰富的情绪内容。此外,从声韵的角度来看“青”属于平声字,与“碧”“翠”“绿”等字相比,更适合用来做音律的平仄协调。以《客旧馆》中的“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为例,“青”字在句尾不仅与“赤”在色彩上对比,还处于韵脚位,与上句句尾仄声相对,且与整首诗的韵一致,如若用其他颜色字都不能达到声律上的和谐。

(二)善用“黑”色

在杜甫之前,文人很少在创作时使用黑色。曾有研究者将李白和杜甫诗中用到的“黑”色作对比,李白近千首诗中仅仅只有2处用到了黑色,而杜甫一千多首诗却有56处使用到了黑色[3],足见杜甫喜用黑色。

杜甫对黑色的运用大胆且真实。《雨四首》是杜甫描绘深秋微雨景色的组诗,第一首中一句“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生动地描摹出了雨中动态之景:青山连绵处由于云层太厚,从远处看呈现出紫黑色,一只白鸟飞过也看得清楚明了。正是杜甫对雨中山景的细致观察以及丝毫不避讳黑色入诗、大胆用色的写作技巧,才造就了这样一番真实精彩的呈现。杜甫大胆使用黑色的诗例还不少,诸如《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池》中的“闻道奔雷黑,初看浴日红”、《早发》中的“涛翻黑蛟跃,日山黄雾映”等等。

在所有颜色中黑色明度最低,在杜诗不少含“黑”色的颜色对句里,黑色实际上起到了加深色彩、加重情绪的作用。如上文提到过的“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归梦》),再如《壮游》中“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一个“杀气黑”立刻将战场的肃杀气息体现出来,与其后“旌旗黄”对应让人不自觉地想象出权力争夺的激烈场面。

整理杜诗颜色对句可以统计出黑色与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各类颜色都进行了对举,杜甫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将前人和时人都不敢运用的黑色运用得炉火纯青。可以说,杜甫成为运用黑色入诗的典范。

四、杜诗颜色对句的独特作用

杜甫的颜色对句在表达中起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

(一)丰富画面层次

首先,杜诗中的色彩对举能够反映视点的变化从而增加画面的丰富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鹂”“翠柳”是诗人近处之景,“黄”“翠”二色鲜嫩明亮,与动词“鸣”恰巧呼应,表现出近处的热闹生机之象;而“白鹭”“青天”则是诗人放眼望去的远景,“白”“青”二色淡雅清丽,“上”字仿佛静无声,表现出远处的宁静清幽之境。杜甫巧用颜色的对举不露痕迹地流转诗歌画面,目之所及的色彩变化反映了诗人视点从近到远的推移,这充分体现了杜甫用色技巧的高妙。

其次,杜甫还在颜色词前后加入对仗的修饰词,譬如《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有“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一句,“碧”前用“重”修饰,显示出了酒的浓稠厚重,“红”前用“轻”说明,则显示出了荔枝的色泽粉红、新鲜可口。杜甫对颜色的运用不只局限于色彩的再现,还加入了另一层感官感受,利用“重”“轻”两个力量形容词,构成了一种通感式表达,增加了物体细节,丰富了画面色彩层次。

此外,杜甫利用同色对举,对画面进行大色块铺染,再利用异色对比,进行局部色彩的叠加点染。《绝句二首(其二)》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就是很好的例子。“江碧”与“山青”对应,绿色无疑是整首诗的底色,进而杜甫又将笔锋转向在映衬下愈发白净的飞鸟和像火样的红花,从“江碧”“山青”对整体画面的铺染,再到“鸟逾白”“花欲燃”局部的点映,从句内对比到句际对仗,画面层次得以丰富,是杜甫运用颜色入诗的绝佳之作。

(二)体现时空动态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只能依靠语言内在的逻辑和蕴藉来表现空间形态。杜诗的颜色对句便巧用颜色充分地展现了时间的变迁和空间的推移。

在一些颜色对句中杜甫用色彩来暗示自然时序的变化,如“重来梨叶赤”(《客旧馆》)一个“赤”字不仅表现出了梨叶的色彩状态,还暗示这已是秋末,“赤”与下句“依旧竹林青”的“青”在颜色上对举,“青”字反映出地点环境的相同。青是原来的青,红却是深秋的红,杜甫通过颜色对句暗示了时序变迁、人回原地的窘况,体现了他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无奈与辛酸。

还有一些对句通过将颜色字与动词结合来体现时空的变化感,让原本静止的色彩仿佛流动起来。举《放船》中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一句来分析,人坐船中先只见远处是一片青色,等到船近后反应过来是峰峦,但由于船的飞速移动,峰峦迅速略过,只剩下舟中人惋惜。继而一点黄又映入眼帘,诗人便猜知是岸边橘柚。青色转瞬而过,紧接着黄色扑面而来,这是舟中人看岸边景的真实过程体验。杜甫通过色彩的对举描写给读者展现出了江水奔流之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出船的飞速推移和空间的迅速转换。杜诗《晴二首(其一)》“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先见其色后知其物的思维过程,均是通过色彩对举来展现主体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色彩是诗歌创作极为重要的元素,对仗是杜诗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杜诗的颜色对句是杜诗对仗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着杜甫在对仗上的严格要求,还体现着他对自然细致的体悟,对色彩的纯熟把握。杜甫仿佛就是一位画技高超的画家,将色彩为他所用,成就了他诗作中多彩的世界。

注释:

①对比色:指在色相环上距离120度左右的颜色;互补色:在色相环上距离180度左右的颜色。

参考文献:

[1]毛庆.杜诗用色技巧试析[J].杜甫研究学刊,1994,(04):39-44.

[2]杜甫著,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911.

[3]王竞.杜诗色彩世界之初探[J].杜甫研究学刊,2010,(01):20-26.

作者简介:

胡惠敏,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安徽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