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己的超越 , 人性的救赎

2024-08-20黄艺峰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主题丰富,绝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对人性的考察,尤其是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大正时期,日本儿童文学迅速发展,在童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掀起了一场旨在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美丽童话与童谣的文学运动。芥川接受了儿童文学杂志《赤鸟》创始人铃木三重吉的邀请,正式参与了儿童文学创作。他在继承明治以前儿童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在语言表达、题材选择乃至寓意寄托中融入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代表作的研究,可以考察芥川龙之介面对儿童读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以及以何种方式对利己主义进行揭露与超越,并进一步挖掘芥川龙之介救赎人性与探索童心的过程。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儿童文学;童心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09

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自幼起便在养父母家深受浓郁传统文化艺术气氛的熏陶。成长过程中广泛阅读江户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培育了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与创作能力,年纪轻轻便登上文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然而多舛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厌世悲观的心态。人格形成时期对欧洲世纪末文学的大量阅读,也使得反思人性的念头早已在其内心萌芽。此外,森鸥外、夏目漱石等作家对芥川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夏目漱石对西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所采取的批判立场,深刻地浸染了他的创作观点。得到夏目漱石赏识的芥川龙之介继承了其文学风格,不断创作出富有独创性、批判人性的作品。由此,以理性哲理的视角考察人性便成了芥川龙之介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芥川龙之介与儿童文学

1981年日本著名儿童文学家铃木三重吉以革新日本传统的口述式儿童文学为目标,创办了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为了进一步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他邀请了包括芥川龙之介在内的日本诗人和作家参与创作。铃木三重吉是芥川龙之介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学科的前辈,同样也是夏目漱石的门生。最初并无创作意图的芥川龙之介,或是出于责任感与童心主义思潮的影响,接受了铃木三重吉的邀请。之后,芥川龙之介于1918年在《赤鸟》上发表了自己最初的儿童文学作品《蜘蛛丝》(1918年7月)。以此为开端,他先后又创作了《狗与笛子》(1919年1月)、《魔术》(1920年1月)、《杜子春》(1920年7月)、《阿格尼之神》(1921年1月)等4部儿童文学作品。另外,在《每日星期日》《良妇之友》与《女性改造》中分别发表了《仙人》(1922年4月)、《三件宝物》(1923年1月)和《小白》(1923年8月)。除此之外,包括尚未完成的作品,共10篇。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在整体上所占的比例较低,但其质量并不逊色于其他作品。就创作风格而言,其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也是别具一格的。芥川龙之介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中大量吸收素材,借鉴自身异国体验,为日本儿童文学注入了新的风格活力。他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揭露与批判人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试图克服人性阴暗面、赞扬人性光明面的努力。换而言之,他在作品中展现出走向光明与希望的人道主义倾向,这也是笔者即将探讨的主题。由此看来,称芥川龙之介为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似乎也并不为过。

三、人性的救赎与童心的探索

以下将按照作品创作顺序,通过对《蜘蛛丝》《杜子春》《三件宝物》三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作品进行解读,探索芥川龙之介向儿童展现人性之恶时,所利用的表现手法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挖掘他是如何借助对人性的考验逐步超越利己主义并救赎人性,进而对童心进行探索。

(一)《蜘蛛丝》中的人性救赎与童心

《蜘蛛丝》是芥川龙之介根据美国作家、宗教研究者保罗·卡鲁斯(Paul Carus)的《因果小车(Karma:A story of Buddhist Ethics)》取材而成的短篇小说。这是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的首次尝试,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怀疑人性的倾向仍十分显著,从内容上也能窥见其初期儿童文学的不成熟性。

《蜘蛛丝》写的是某日释迦牟尼于极乐世界散步时,发现了一个名为犍陀多的男人正在苦海中挣扎,想起他曾经救过一只蜘蛛,便放下了一根蜘蛛丝给予他逃生机会的故事。在《蜘蛛丝》中,受到释迦牟尼恩惠的犍陀多利用蜘蛛丝逃离地狱之时,无数的罪人随之而来。面对希望一同逃生的罪人们,犍陀多却选择了独自逃生,漠视了无数他人对生的渴求。通过犍陀多对逃生机会所做出的抉择,他的冷酷与自私自利,即“生的欲望”,作为利己主义的外部形态被呈现出来。起初在释迦牟尼看来,犍陀多救蜘蛛一事为善事,遂决定放他一马。但他无法战胜内心的私欲,作为惩罚便令他栽进了黑暗的深渊,利己主义考验才不得不宣告失败。这是一场设置于“地狱(死)”和“极乐(生)”之间的考验,考验对象是“面临生死时的人心”。

《蜘蛛丝》中,芥川龙之介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利己主义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与《罗生门》等传统的人性批判作品的创作手法一致。但可以发现处于儿童文学创作初期的芥川龙之介尚未很自然地从儿童文学角度进行创作,其初期儿童文学的不成熟性可以从仅仅展现人性阴暗面这一特点中看出。对此儿童文学评论家西本鸡介曾评价道:“犍陀多为了活下去甚至去赶走他人,结果自己也没有得救,芥川龙之介借这一人物出色地象征着作为人的悲哀和软弱。” ①不难看出文章中流露出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其风格对儿童而言不免显得过于阴郁。同时,最早对《蜘蛛丝》做出评论的据说是铃木三重吉,他也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有不太适合儿童阅读之处,但是仍给予这篇童话以很高的评价:“自《赤鸟》创刊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写出如此杰作。” ②

另一方面,芥川龙之介从小喜爱江户文学,特别是曲亭马琴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因此他充分汲取了江户时代流行的“惩恶扬善”思想。在作品中,杀人放火、作恶多端的犍陀多因为出于慈悲之心做善事,得到了释迦牟尼的拯救。借此芥川龙之介展现了对人性之善的肯定、渴望与追求,向儿童传达了应存善心、做善事的道理,即“劝善”思想。同时,小说也涉及了因果报应、恶人有恶报的“惩恶”思想,主要体现在犍陀多因犯罪而下地狱与剥夺他人生存希望的两个例子中。芥川龙之介以“地狱(死)”和“极乐(生)”的对比,展现出善与恶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倡导“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由恶向善。

不过,结尾处通过“犍陀多毫无慈悲之心,只想着自己从地狱里逃出来,因此受到了相应的惩罚,重新掉进地狱里去了。” ③这么一句话点明主旨,表明了芥川龙之介“不要暧昧的清晰文” ④的取向。如此直白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对主题寓意进行把握。该作品中能够窥探到芥川龙之介虽然在儿童文学方面的创作技法还不成熟,但仍饱含其试图融入教育性与适应儿童文学创作特点所做出的努力。

(二)《杜子春》中的人性救赎与童心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第四篇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杜子春传》。据说《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应铃木三重吉之邀所完成的。在作品中他并没有自始至终展现对人性的怀疑和绝望,而是在小说结尾表现出了对“爱”与“诚”的追求。这或许是由于:

「『纯性』を求めると同时に、当时国の重视する『忠孝』教育に合致するために、芥川は「杜子春」に教育的意义を与えることを決めたのである。」 ⑤

在追求“纯性”的同时,为了符合当时国家重视的“忠孝”教育,芥川龙之介决定赋予《杜子春》教育意义。(笔者译)

《杜子春》写的是耗尽财产而走投无路的杜子春三次受助于铁冠子仙人,面临最后的考验时,违反了约定而未能成仙的故事。《杜子春》是一部描写了欲望、恩情、道德、爱、苦恼、罪恶感等人性本质的作品。从主题来看,笔者将全文分为“追求欲望”与“回归人性”两个部分。在“追求欲望”方面,杜子春成为富翁后,过上了堪比玄宗皇帝的奢侈生活:“买来兰陵美酒,弄来桂州的龙眼肉,在院子里栽种一日变色四次的牡丹,放养数只白孔雀……如果要一一描写其生活之奢侈,那这个故事永远都没有结束的时候。” ⑥充满虚荣心的一系列行为彻底暴露了杜子春的虚伪与贪婪。奢靡的生活也很快为世人所知。芥川龙之介通过描写朋友对杜子春态度变化,揶揄了当时的社会风潮:一开始是“听到这个传闻后,之前在路上碰了面连招呼都不打的朋友们整天来玩,而且人数与日俱增。” ⑦而后来听说杜子春变穷的朋友们“如今路过门口也不会进门打个招呼。” ⑧甚至沦落到“不要说留宿了,如今连一杯水都没有人愿意给他” ⑨的悲惨下场。前半部分赤裸裸地展现了人性之恶,极大讽刺了当时社会追随权贵和富翁的不良风气。

在“回归人性”部分中,杜子春接受了第三次考验,这次考验也分为三个小考验:第一次是虎、蛇和天变,第二次是天将,第三次是地狱,难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是,欲壑难填的杜子春竟凭借强烈的私欲,通过了来自自然和上天的两次考验,最终进入了地狱。在佛教观念中,地狱是罪孽深重的人接受惩罚、不受人待见的地方。杜子春吃尽了诸如“被利剑穿破胸膛、被大火烧脸、被拔掉舌头、被剥皮、被铁杵捣……” ⑩般的苦,依然保持沉默,不难看出他对金钱和名誉痴迷甚深。但是看到半死不活、早已化为畜生的母亲,终于忍不住喊了一声“妈妈”,违反了与仙人的约定。杜子春心中对母亲的爱,或者说人类的本能,战胜了世俗的私欲,“忠孝”主题也得到了强调。总的来说,小说的利己主义表现为“对金钱与名誉的欲望”,考验的对象应该为“面对亲情时的人心”。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次成功的考验。这是因为杜子春克服了利己之心,成功实现了人性的回归。通过这次考验,芥川龙之介向儿童展现了不计较金钱、孝顺父母的杜子春形象,既传播了“惩恶扬善”的观点,又赞美了人性中最为质朴的、本能的善。另外,芥川龙之介逐渐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有限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站在读者的角度,相较于枯燥的说教形式,能够借助具体的人物形象、简单有序的行文结构、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暖真情的结局,有助于儿童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教育性,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三件宝物》中的人性救赎与童心

《三件宝物》是芥川龙之介的第六篇儿童文学作品,主要由三部短篇组成,这也是芥川龙之介唯一的童话戏剧。从儿童文学创作角度来看,无论是在主题的选择上,还是在内容与行文结构的表现上,该作品均比以往的作品更加成熟。

《三件宝物》写了一位途径森林的王子用自己身上的值钱物品为正在争夺三件假宝物(能飞数千里的长筒靴、能隐身的斗篷与能将铁一分为二的宝剑)的强盗们调解争执,然后听闻公主要被强迫嫁给黑人国王后,决定利用宝物前去解救,最终用自己的真心战胜了国王的故事。在《三件宝物》中,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两种形态的利己主义。首先表现在三个强盗身上,三个强盗凭着满口谎言骗得了王子身上的值钱物品,这种私欲为“对金钱的欲望”。而国王想尽一切办法迎娶公主的“对爱情的欲望”则可以视为第二种利己主义的表现。总而言之,作品中潜藏着两次考验,对象为“面对金钱时的人心”和“面对爱情时的人心”。

同时,作品中也贯穿着克服利己之心的人类善良,芥川龙之介主要将其呈现于王子身上,王子是一个纯真正直的舍己为人之人。骗取王子的钱财之后,三个强盗笑着扬长而去;在酒馆里,穿着破破烂烂的长靴却无法飞行的王子受到了大伙嘲笑。读者或许会觉得王子“傻”得令人心疼,但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本无须伸手相助的王子在了解原委后,毫不吝惜地交换出自己昂贵的物品。强盗心胸狭隘饱其私囊,王子乐于助人慷慨解囊。相比之下,王子与生俱来的真诚、质朴与善良得到了自然流露,无形地讽刺了盗贼们的贪欲,这是第一次成功的考验。在与国王的对决中,手持三件假宝物的王子用真挚的品格打动了国王,赢得了第二次考验。请求和解的国王说:“不,是你赢了我。而我赢了我自己……王子的宝剑没有砍断铁,却刺中了我那比铁还坚硬的心。” ⑪以此高度评价王子之善,同时也反映出自身也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善为人类质朴且本能之物,这一点再次得到了证明。芥川龙之介借助超自然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对峙,肯定了后者,强调了人性中有一股对抗利己主义的力量——善,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他试图相信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可能性,并认可了具有现实性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件宝物》虽然只是部昙花一现的作品,却是表明芥川龙之介从不信任人到信任人的态度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看,芥川龙之介在这部作品中明确地克服并超越了利己主义,赞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向儿童诉说着其蕴含的对抗人性之恶的无限大的力量。在结尾处,芥川龙之介借助王子的口吻呼吁儿童回到实际生活,去发现人类的善良,凸显了芥川龙之介不让儿童游戏于只有天使的童心世界的独特的理性。并且他在创作通俗易懂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也明确表明了作品的教育与现实意义。从多方面来看,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已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

四、结论

1927年7月24日,芥川龙之介于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对于一生充满悲剧的他而言,这似乎是必然的结局。但芥川龙之介并非时时刻刻深陷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他试图在创作中挖掘人性之美。儿童文学创作期间,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利己主义形态,希望儿童相信人性之善能够克服并超越人性之恶。他心系儿童,努力传达待人接物之诚实与善意、直面现实生活之勇气等人性积极的一面。从中可以窥见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努力,试图从黑暗中寻觅人性的光辉,在冷酷无情中感受人性的余温。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价值观等各种利己主义使其心力交瘁。最终无法说服自己而感到“茫然不安”的芥川龙之介未能克服眼前的困难而选择了死亡。

注释:

①②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日本学论坛》1999年3期,第52-55页。

③(日)芥川龙之介著,郭勇译:《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作品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页,第43页。

④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日本学论坛》1999年3期,第52-55页。

⑤杨洁:《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北方文学》2019年26期,第83-84页。

⑥⑦⑧⑨⑩⑪(日)芥川龙之介著,郭勇译:《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作品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1页,第51页,第53页,第53页,第73页,第333页。

参考文献:

[1](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作品选[M].郭勇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2]関口安义.芥川龙之介と児童文学[M].东京:久山社,2000.

[3]鸟越信.芥川龙之介における“童心”[J].(日)国文学,1972,(17):93-99.

[4]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J].日本学论坛,1999,(03):52-55.

[5]吕佳.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沈韵.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

[7]应典.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9.

[8]杨洁.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9,(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