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观我 , 以景观人”
2024-08-20曲倩玉
【摘要】隐喻是古代文人写景抒情常用到的写作方式,它扎根于当时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当中。与其他诗歌所表现的直白显豁相反,它是古典诗歌所追求另外一种美学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后世称为千古美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也被后人屡屡称赞,景物描写的两个排比段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反差刚好表达了范仲淹政治抱负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读者读《岳阳楼记》读的不仅是岳阳楼之景,更是范仲淹背后的思想。范仲淹将自己现实仕途的坎坷和对“理想国度”的建构在文中通过景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他的思想精神也构建了当时宋代文人的精神坐标。
【关键词】岳阳楼记;景物;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2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08
宋朝写游记散文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临其境,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文学家要有经验,但是不必有经历”,《岳阳楼记》也是如此。这篇文章完全是范仲淹凭借友人滕子京的一幅《洞庭晚秋图》所作的看图作文。这篇游记当中描写景物之多、境界之宏阔完全超出图画所描述,后人称《岳阳楼记》为千古美文,岳阳楼也因此闻名于世,可谓是名文成就名胜。此文中无数的景物隐喻也值得人们研究一二。
一、隐喻的存在原因
(一)表达受限,隐晦抒情
作者用隐喻将两个不同领域但有一定相似性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在表达中揭示新意义,这是我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写作现象。古代文人迫于封建王朝的压力,表达受到限制,写诗记文经常会用隐喻来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某种情感。隐喻又包含着移情,通过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怨愤全部宣泄到文字当中,而这种文字又是在借着其他的景物风光或是神话故事来表达作者隐晦的情感,因此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当中,隐喻是缺少不了的修辞手法。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等等,这些诗句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达到一种“闻之伤心,听者流泪”的境界。在现代文学研究看来,很多隐喻的表达都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值得人们仔细赏析。
身处官场,一边是功名利禄和与狡诈小人狼狈为奸;一边是正直善良与奸佞小人的污蔑陷害,生死存亡只在一线之间。很多文人虽对当时官场有众多不满,但以他们自身的力量无法和庞大的封建王朝相对抗,而内心的阴郁情感又想一吐为快。所以只能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记录,隐喻的写作方法可以细腻的描绘作者的思想情感,将抽象的愁绪通过某些具体可感的景物变得具象起来,从而丰富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于是这种方法就逐渐在文人圈中流传开来。不同文化下对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隐喻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理解隐喻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基于不同的文化,作为古诗词中特殊的写作方式,是传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寄托情感,增添魅力
隐喻的写作手法使得目前很多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如月亮经常代表团圆、相思;柳常被用来寄托惜别之情;竹、兰多象征君子的高洁正直等等。但是不同词人在面对相同景物时基于不同的情感,景物也会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岳阳楼记》中的许多景物就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内涵,这些景物都与范仲淹内心的情感底色相贴合。无论是《岳阳楼记》或是其他古诗词都凭借其独特的隐喻意义而被后人反复研究,其中的景物描写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鉴赏力。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品读理解诗词中丰富内涵,获得更多阅读体验。正是因为隐喻在文中组合了不同的意象构建了别样的意境,使得富有隐喻意义的很多诗词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三)揭示矛盾,引发思考
隐喻的手法不仅是作者宣泄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是揭示了当时时代社会不公、朝廷黑暗、官员无能的普遍现象。比如《红楼梦》通过宝玉和黛玉的爱情隐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表达了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批判和对社会制度的反思。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又是在吐露自己的哪种情感呢?他只不过借着景物暗喻朝堂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这是本篇文章的主旨句,也是本文最想告诉人们的哲理。作为读者想去了解一首诗词或是一篇文章的具体思想,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语境知识,对文字内容深层思考并通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理解作者隐喻的意图和思想。从而去理解隐喻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象征意味。
二、现实的淫雨霏霏
联系范仲淹的写作背景,当时宋朝文官集团权力膨胀,但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却不复之前,由此产生了很多低效和腐败现象,削弱了国家面对外敌的应对能力,北宋内忧外患,政治逐渐混乱。在这种时刻,范仲淹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他的一系列行动定然会触及相关权贵的利益,所以他受到了朝堂的联合打压,最终落得被贬谪的下场。可以说他内心的苦闷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于是他将万千愁绪全部倾注到了《岳阳楼记》两种景色的描写中。
(一)洞庭大观,动静相生
开篇第一段作者介绍写作本文的原因是“谪守”的滕子京求记,此时的滕子京因“泾州公案”和支持范仲淹的政治变革等缘由而惨遭流放,被贬后的他为宣扬自己的政绩重建岳阳楼,并向范仲淹求记。而范仲淹同滕子京遭遇一致,因自己推行“庆历新政”而遭到朝堂一致反对,被贬至邓州任知州。所以写作此文时,范仲淹正处于事业的低谷期。虽处江湖之远,但他依然心忧天下,渴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当时社会,因此范仲淹应滕子京要求并为抒发自己内心无限感慨乃作《岳阳楼记》。但“前人之述备矣”,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等,既然前人描述已极尽周全,范仲淹便无心重复前人已有的景物描写,他的重点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他接下来所提到的相关景物描写都是源于他的想象,更是源于他内心的各种情愫,因此这里的景物不免就带有了很多的隐喻色彩。第二段是对洞庭湖景色的总体描写“衔远山,吞长江”,“衔”“吞”两字让人切实有一种生命之感,仿佛远隔千里却从一个高处看到了洞庭湖景如此宏大磅礴的场面。在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之后,作者抓住了洞庭湖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又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结论。为下文的“以物喜,以己悲”找到了感受主体。
(二)感极而悲,有感而发
本篇三、四部分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不同季节下岳阳楼的别样景致,通过阴雨和晴朗时对景色的不同感受引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有了对比方能更好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因此它不只是对客观景物的描绘,还隐藏着丰富的隐语意义。从意象上去看,第三段所描写的景物是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倾、薄暮、虎、猿等等。但是滕子京目的是求记,因此《洞庭晚秋图》应是不会出现如此压抑阴暗的场面的,而且这些景物在现实生活中、在洞庭湖上未必是存在的,之所以写是因为这些景物存在于范仲淹的想象里、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因此洞庭湖上的景物都变成了作者的心情隐喻。以“若夫”起笔,通过“阴风怒号”写出洞庭风浪的汹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表达了天色的晦暗;“樯倾楫摧”体现了航行的危险;“虎啸猿啼”衬托了气氛的凄凉。第三段所以描绘的这十个意象与第四段的美好景象产生了一种比较,景物不同,迁客骚人所触发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一段主要写“览物而悲者”的感受。从天气的恶劣到景物的悲凉,为下文引出“古仁人”做了铺垫。范仲淹旨在通过这幅淫雨霏霏图中的景物引起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用天气的变换立足个人的荣辱得失和悲乐变化,将写景、抒情、议论很好的融到了一起。表面写自然景色变换,但是却通过一系列的视觉、情感、生理等变化暗示人生本身就是风雨不定,有起有落,不要在意目前处境的好坏,无论身处何方,内心依然要心忧天下,何时何地都需忧国忧民,正如他最后一段所写的“是进亦忧,退亦忧”。通过景物的阴晴变化,进而将自己的写作重点放到了个人抱负上,用这种写作手法警醒其他人合理看待自己上下起伏的处境,也是对同被贬谪的滕子京的劝告。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笑看云卷云舒,安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三、向往的春和景明
(一)现实黑暗,寄于幻想
从第三段的淫雨霏霏转入第四段的春和景明,色调为之一变,描绘出一幅春色和煦、景色明丽的春景图,让人悠然神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景物应该有的样子,是一种万物各得其所的状态,也隐喻了范仲淹心中社会井然有序的理想形态。不禁让人想到了《礼记》中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虽是只有理想社会才会存在的形式,却是作者实际对社会历史、对政治制度以及对天道的一种反省和思考。范仲淹的写作并没有停在美好的景物描写上,他还加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沙鸥、锦鳞、芷、兰这几个意象都是古代高雅善良的象征,作者将其看成社会上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他认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存在方式就应该是这种“郁郁青青”的状态,但是这种追求也只能在君圣臣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春和景明也是他所向往的君臣贤明的社会状况。该段描写的景物和画面完全没有人治的痕迹,而是达到了一种社会和谐、充满活力、公平正义的境界,这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些都只存在在作者的理想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刘祥老师认为“渔歌”多象征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而在本文中主要指理想社会中人们的自在生活。这一句将春和景明和理想社会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将两方面联系在一起就凸现出了范仲淹此文的真正用意,他所传递的是一种社会和平、百姓无忧、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此乐何极”。一方面是“商旅不行”,一方面是“渔歌互答”,这种相互对照就显得悲情更加可悲,喜悦更加喜悦。柳永在《望海潮》中也有类似记叙“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如此一幅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场景可以说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所梦所想。朝堂上下一心,国家治理上才会国泰民安,这就是范仲淹所期待的美好政治、人间盛世。所以想到这里当下的他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发自内心的感叹“此乐何极!”这种乐趣当真是无穷无尽,又有什么能赶上它呢。此时的范仲淹已经从小我的悲喜中挣脱,产生了更加高远的神思。
(二)以乐衬哀,不以物动
三四段排比段一明一暗,以“若夫”和“至若”开头,点出内容是作者的想象,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图。用以乐衬哀的写作方法,以向往的春和景明衬托现实的淫雨霏霏,更显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阴暗,也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处境,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直接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外界环境再怎么变化,内心也要毫无波澜,以风景描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不得不说范仲淹文笔的力量之强。为什么作者选择春秋而不选择另一对季节冬夏进行描写呢?因为春天是温暖的,它象征着新生,代表着生命的活力,是最适宜改革进取的季节。但夏天代表着热情,它应该是在春季之后才会慢慢出现的场景。而秋天比冬天更添了一份凄凉、高远,恰好能照应作者的情感。而且对于古人来说写文抒情总是多写春秋而少写冬夏。那范仲淹为什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就是因为他也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些风景等外在的东西完全撼动不了一点范仲淹内心的信仰和坚定。其他迁客的悲喜没有触动范仲淹的情感,反而促进了他思想的升华。
其实这种写作方法并非范仲淹首创,早在《诗经》中就曾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也是通过特定时空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情景交融,言浅意深。杨柳依依对应着本文的春和景明,雨雪霏霏与淫雨霏霏遥相呼应。杨柳既代表了春天的美景,又隐喻着离别的伤感,雨雪霏霏既是天气的凄冷也是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杨柳”和“雨雪”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描写出士兵出乡和回乡的两种状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情节。
四、时代的精神坐标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惜作者所营造出的一幅“春和景明图”只是他的想象,只有朝堂上的阴暗如同一片巨大的乌云切实地压在了范仲淹的头上,但他能做的也不过是借着岳阳楼写篇文章借以抒情罢了。虚无的快乐,真实的忧患,所谓“黄粱一梦”不过如此。刘祥先生曾说过“这两幅图景,前一幅客观存在于范仲淹谪居邓州时的北宋政治环境当中,后一幅则驻扎在范仲淹的灵魂深处”[1]。范仲淹和滕子京同被贬谪,起初难免会有失意感叹,但他们很快从失意中走了出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其他方面也颇有政绩,又有一番新的建树;范仲淹也居其位、谋其职,时刻为百姓操劳。有着阴晴圆缺的月才是世间常态,可能刚开始范仲淹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才会感叹“感极而悲者矣”。但是后来如果他真的没有接受现实又怎会豁达的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歌舞升平的当下未必有人能看到社会中隐藏的危机,守旧派的利益在当时也是不可侵犯,所以范仲淹的忧患意识让他注定只能独自孤苦的“看”着,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注定无所作为,清醒地看着世间的浑浊。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却给了后人很多启示,构建了宋朝当时很多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坐标。宋朝张载的著名言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基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提出的。所以要论《岳阳楼记》隐喻的价值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它为当时的宋代文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谱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一个世界纷纷扰扰,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功利诉求,步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范仲淹不仅自身做到了这一点,他还想把这种状态推广到全社会,希望和他一起同遭贬谪的官员能够放平心态,成为无论在哪都心忧家国天下,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人。他的不一般就在于他能够把这种个人的情感上升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并用它时刻来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他能于悲喜之中探求内心,寻求一种与外界相处、应对变化的和谐之道,正如他所探求的“古仁人之心”一样。从此,个人的得失和仕途的起落不再是能深度影响他的外物,所以当他在看到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时内心也不会再起波澜。
(二)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简单几句话化作了鼓舞人心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五段一共提到了六次“忧”字,集中反映了当朝的危机,浓缩了范仲淹一生经历。[2]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当时奸佞当道,君主蒙蔽的情况下当朝者没有办法看到真实的民间生活,即使范仲淹能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他虽有着入则可为相,出则可为将的能力和巨大的政治抱负,但他也只能清醒地看着这世间的沉沦。所以仔细一看全文无一字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字不是在讲范仲淹的理想和无奈。真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既忧国又忧民,范仲淹的仕途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有如赤子之心般的报国情是难以被消磨的。他的写景散文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虽没有确切地登上岳阳楼但是想表达的东西是能够超越肉眼的局限、超越时空的距离,因为所讲之物、所发之声都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范仲淹看到了阴天、晴天的不同景色,其他“迁客骚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是被贬,但他的心情是不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留给当时那个时代的东西绝不会是简单的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的精神图标。
(三)纵议理想,扩大境界
虽说此文名曰《岳阳楼记》,但实际细细数来文中很多内容都是在写洞庭湖景,对于岳阳楼的叙述不过了了,因为洞庭湖上四季的风景变化更有利于作者的情感抒发,于是借景抒怀作记描写了大量的洞庭湖景。此文的伟大之其一就在于范仲淹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他能从简单的一幅画中描绘出境界如此之大的洞庭湖景,并细心地观照到不同季节的景物和色彩变化。洞庭湖景上的景色变换就如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有时会风雨飘摇、世事无常;有时又会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有难以预想的顺境和逆境,但只要我们能控制住自己的心态,不以外物的变化来改变自己,时刻保持一颗“古仁人”之心,保持心态、积极进取,那么不管是再大的风浪都可以坦然面对。其实,被贬谪后的迁客骚人面对美景内心不免生出几丝慰藉,面对阴雨狂风也难免想起自己的处境而怨天尤人,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变化。但是范仲淹所寻求的是“古仁人”这种高远的理想境界,因此他不会允许自己在逆境中自怨自艾。“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不同就在于两者的心境是否易受外物影响,“古仁人”的心理之所以不受触动,因为他们不局限于“小我”,而是“心忧天下”。“吾谁与归?”范仲淹内心也不知道究竟谁能从这篇记叙文中去理解他的情感,但是他在期盼着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抱负、有一个人能和他有着相同的抱负然后走上共同的道路。这个人可能是滕子京或是其他像他一样心怀家国、高尚高洁的人。但是天下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范仲淹最后的“吾谁与归”不仅是一个号召,更是一句感慨,普天之下知音难觅!这时候的范仲淹既没有可以一起心怀抱负、实现理想的同路人,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内心坚持已久的向往。体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舍身忘我、积极进取的志士仁人形象,也将全文推向了高潮。
时代的洪流冲刷着宋代每个文人的命运,一己之力终是渺小,尚不能撑起宏大的改革计划。但要想范仲淹一样怀揣着一颗“古仁人”之心。人生的起伏并无好坏,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跌入谷底才有触底反弹的机会,眼前的成功可能只是一时的奖励,命运就像天气一样未知。正如《红楼梦》所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范仲淹在鼓励世人争当“古仁人”,保持自在心。但是他已经无法凭借自己的才干继续推行他的“庆历新政”,也无法安心地活在内忧外患当下。所以他时刻告诉自己待人接物要抱有忧患意识。所以本文的景色既反映了范仲淹现实的仕途,也反映了他理想的政治蓝图。
范仲淹或许不是一代名臣,但绝对是一代能臣,他如一颗流星般划过宋朝的天空后又消失,但是他留下的光辉被很多世人看到,他的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后人。他所欲所求都是为民、为天下,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直至现在,他所提出的名言警句依旧振聋发聩,仍具有很强的价值,对当今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祥.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16-123.
[2]刘爱丽.浅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思想性[J].名作欣赏,2023,(35):84-86.
[3]文史后花园.范仲淹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一篇藏着北宋灭亡密码的文学经典[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233878688715406&wfr=spider&for=pc,2023-12-25.
作者简介:
曲倩玉,女,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