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武侠话语分析

2024-08-20贺明洋

今古文创 2024年30期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借鉴生态学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而形成的研究范式,主要聚焦于研究语言与生态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学科体系。目前,对生态语言学进行研究,学界公认的有两种研究范式和途径:一是将“生态”定义为言语社区生态,也就是所谓的“豪根”模式,也称为“机构生态语言学”,即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另外一种当今学界主流的研究研究模式当属韩礼德模式,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学科范式,也称“系统生态语言学”,它关涉的是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模式,聚焦于话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小句层面,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取向,研究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文聚焦于非隐喻模式下的生态语言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生态话语分析,试图挖掘隐藏在武侠小说的语言生态特征,从而为之后的学者进行武侠话语分析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思路参考。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豪根模式;韩礼德模式;生态意识;话语分析;生态行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0-001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06

一、生态语言学简介

“生态语言学”又称作“语言生态学”,指的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对语言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7]3,生态语言学的主流研究包括两种研究范式,即“隐喻模式”和“非隐喻模式。”豪根(Haugen)开创了生态语言学隐喻模式的研究,韩礼德奠定了“非隐喻模式”的研究范式。

对于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来说,它是生态语言学的肇始。正如王晋军所言,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6]54。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豪根1972年于奥地利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On the ecology of languages”的学术报告,把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来类比语言与其所在的言语社区[10],生态语言学隐喻模式由此诞生。

就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模式而言”,可以追溯到1990年召开的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韩礼德针发表了以“意义表达的新方式: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为题的主旨报告[1],着重强调了语言表述系统中存在的不合的生态语言现象,比如隐藏施事动词的主体,运用语法隐喻来掩盖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认知,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进一步阐明了语言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除此之外,他还用一些生活中具体的语言使用实例,进一步阐释了语言学研究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效论证了语言学在生态问题层面的运用,从而号召语言学家行动起来,运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去解决生态危机相关问题。他将语言对世界的影响描述为“系统与事件之间的辩证法”[3]186,认为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语言主动建构现实”[3]196,在文中,他着重对增长主义、物种歧视、环境污染、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等生态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强调这不仅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应该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语言学家应该重视的问题[5]3。韩礼德关于语言和生态内在关系的深刻论述,引起了语言学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这也标志着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模式”的开启。

无论是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还是非隐喻模式,都聚焦于生态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所不同的是,隐喻范式下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着重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话研究,研究倾向性自上而下,而非隐喻模式范式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词汇,语法小句层面的研究,研究路径集中聚焦于自下而上的研究。但是,无论如何,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各个学科之间彼此融合,相互借鉴,试图挖掘生态背后影响因子,揭示生态系统内部不和谐因素,进而起到警示后人,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武侠小说简介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深受国人的喜爱和追捧,究其原因,不仅是武侠小说蕴含着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蕴含着为国为民,侠义行天下,以和为贵的侠义精神。除此之外,武侠小说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金庸的武侠小说尤为如此,其武侠世界充斥着保家卫国,忠肝义胆的侠义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学术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翻译领域的研究,鲜有研究其中的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话语研究中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金庸小说中的生态话语,能够揭示武侠小说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取向与生态意识,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态行为。金庸小说传播快,影响大,受众广,研究金庸小说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哲学观,通过语言的力量来激发人们的生态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各类生态实践行为,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文尝试运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从生态话语的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出发,试图揭示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蕴含的生态话语特征,从而为生态话语分析武侠小说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参考。

三、理论基础:经验意义系统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对现实世界经验的描述和表达,反映了主客观世界之间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系统。及物性系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理论框架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分析工具,更是一种理论透镜,用于深入解析和详尽描述动词及其相关结构在句子中所承载的各类过程、参与者和情景。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对动词与其他语法单位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细地解读,从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丰富的内在语义潜势网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及物性系统深入探讨动词如何表达诸如行为者(actor)、行为本身(action)以及受事者(goal)等关键语言元素。

在及物性系统的分析中,行为者一般是指那些执行动作或表现出某种状态的主体,而行为本身则涉及具体的活动或状态本身。与此同时,受事者通常是行为影响或指向的对象。这样的分析方法不局限于表面的语法结构,而是深入挖掘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展示了句子是如何通过其结构反映出丰富的人类经验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而且,及物性系统的研究不仅限于行为者、行为和受事者这些元素,还包括语境(context)和情景(circumstance)的考量。语境元素为行为提供了发生的背景信息,例如时间、地点和方式,而情景元素则为句子增添更多细节,使之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行为描述上,而是转化为一幅生动的故事场景。

通过这种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及物性系统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构建和传达我们在复杂社会现实中的体验。它不只是语言学家用来分析句子结构的工具,更是一种深刻理解日常生活中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和意图的关键途径。因此,熟悉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于从事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乃至跨文化交流的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及物性系统分析

例1:

钱塘江浩浩江水(Ag) ,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CR) 从临安牛家村边(CR) 绕过(Pro) ,东流(Pro) 入海(Af) 。江畔(CR) 一排数十株乌柏树(CR) ,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MR)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PRTgrp) 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一回“风雪惊变” )

参与者角色:分为个人参与者“瘦削的老者”,群体参与者“一堆村民”和“男男女女”以及“十几个小孩”,其中群体参与者包括的要素有个人参与者“一堆村民”“男男女女”以及“小孩”,以及自然要素“钱塘江”“江水”“海”和“乌柏树”“叶子”“野草”,“斜阳”和“大松树”,并且有社会性要素“临安牛家村”。生态样子的多样化分布特征,有助于增强话语的生态有益性。

动作过程的参与主体:主要为自然要素,参与者角色之间人与社会因素,非生命体交替出现,且非生命体参与者反复出现,地位平等,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系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依附共存,和谐交融,符合“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另外,参与者的呈现模式呈现韵律性结构,体现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主体间性特征。

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下,对过程意义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自然因素参与者的高频出现构建了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前后的语义关联和语义衔接所营造的情景语境引发了深层的评价性心理活动。标记性环境角色“两株大松树下”为标记性主位,自然因子做标记性主位,突出强调该语篇的生态性,该篇为生态有益性话语,环境角色“聚精会神”表明了主人公专心致志的情态。参与者角色的生态属性、呈现方式、过程类型动词的评价意义以及环境角色的评价意义,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达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该句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在词汇语法层面,该话语采用了自言的介入方式,将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事实性的描述,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祥和安静的画面。没有其他声音或观点的存在,介入取向非常明确。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说话人对小说的背景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对自然因子的大量描写,对社会因子的无标记描写,弱化了人类参与者角色的施事作用,自然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此外,说话人以“自然本位”的情感缘起,体现了自然生态因子的多样化特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统一关系,从而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彼此和谐。

五、生态话语分析基础:人际功能

语言是意义资源的集合,是具有表达语义含义的潜势的资源系统,在构建人际关系,交换物品以及人际互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不仅能够描述经验,还能够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和对事物的判断评价。Halliday指出语气和情态是体现人际功能的两个重要方式[2]68-88, Martin&White则认为除语气和情态之外,词汇层面的评价资源也是体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他们构建的评价系统进一步扩展了人际意义分析框架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领域的理论基础[4]。近年来,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探讨人际意义层面。该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延伸,着重研究语篇中的各种可协商态度,以补足系统功能语法在人际意义层面的不足。评价理论由三大子系统构成,包括介入、极差和态度系统,其中态度系统为核心。态度系统进一步分解为情感、判定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子系统强调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事件对其情感的影响及其对事件的态度,判定子系统涉及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性评价,即正面或负面的判断。鉴赏子系统则是评价产品和过程,涵盖美学价值和“社会评价”等非美学范畴。总体来看,在这三个子系统中,情感是核心,而判定和鉴赏则是情感的规范化或体制化表现。

本文聚焦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系统,在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方面,何伟和张瑞杰在探讨自然生态系统的话语人际意义的时候,发现评价系统单纯从词汇语法层面对小句进行分析,未能对话语的积极性态度和消极性态度进行有效界定,不利于揭示话语的生态性意义和特征[5]56-64。基于此,他们在态度分析模式上,进一步增加了情感缘起、判断标准以及鉴赏对象三个维度,从而使得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系统的话语分析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另外,何伟和马子杰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对精密度进行了细化,使得该理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进一步增强,即不仅适用于自然生态语篇的话语分析,而且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态语篇的话语分析[9]48-58。本文基于该态度系统进行金庸武侠小说生态话语分析,尝试分析武侠话语体系的生态特征,揭示武侠世界的生态因子如何构建这个宏大武侠世界的话语身份和体系的。

六、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

例1(情感):

郭靖住了手,抬起头来,只见那头白雕盘来旋去,不住悲鸣。华筝道:“你瞧这白雕多可怜。”郭靖道:“嗯,它一定很伤心!”只听得白雕一声长鸣,振翼直上云霄。(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二回)

该语段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自然生态系统。首先“悲鸣”一词属于情感种类中表达不高兴的心理状态,其次,根据Martin&White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判断标准[4],“悲鸣”是消极倾向的判断类别。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话语进行分析,无论是情感取向、判断标准还是鉴赏取向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由评价词汇本身的意义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对评价词汇的态度取向进行辨别语篇的生态属性会有失偏颇,得出的结果仅仅作为判断态度生态取向的一个维度。因此当语篇中出现评价性词汇的时候,在分析态度资源时,需要在确切的生态语境下,换言之,在具体的情景语境框架下,研究者需要对态度资源的种类、生态价值取向以及情感缘起、判断标准进行综合考量和研判,方能鉴别语段的生态属性。主人公郭靖看到空中的白雕来回盘旋,发出阵阵悲鸣的声音,引起了悲悯之心,生态系统非人类生命体的群体参与者出现,激发了外在人类群体参与者的传递效应,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有益性生态属性特征,从而产生人类生命群体强烈的心理体验,激发保护非人类生命体的情感反应。本段文字使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把主人公的伤心情感转移到了大雁身上,情感缘起基于主人公保护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判断标准遵循了“自然本位”的生态价值观,而非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体现了主人公郭靖悲天悯人、侠肝义胆的侠义形象,构建了武侠世界主人公有血有肉,多元一体的人物个性。

例2(判断资源):

洪七公向郭靖正色道:“你跪下立个誓,如不得我允许,不可将我传你的功夫转授旁人,连你那鬼灵精的小媳妇儿也在内。”郭靖心下为难:“倘若蓉儿要我转授,我怎能拒却?”说道:“七公,我不要学啦,让她功夫比我强就是。”洪七公奇道:“干么?”郭靖道:“倘若她要我教,我不教是对不起她,教了是对不起您。”洪七公呵呵笑道:“傻小子心眼儿不错,当真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这样罢,我教你一招‘亢龙有悔’。我想那黄药师自负得紧,就算他心里羡慕,也不能没出息到来偷学我的看家本领。再说,他功夫的路子跟我全然不同,我不能学他的武功,他也学不了我的掌法。”说着左腿微屈,右臂内弯,右掌划了个圆圈,呼的一声,向外推去,手掌扫到面前一棵松树,喀喇一响,松树应手断折。(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

该语段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范畴,其中“鬼灵精”是属于对社会评判中评价对象行为和性格进行可靠性的判断,表达了评价对象的精明古怪、聪明伶俐的性格。由上下语境可知,黄蓉为了让丐帮帮主洪七公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的章法,绞尽脑汁,用了一些小技巧来让洪七公传授这种绝世武功。可是黄蓉这丫头头脑精明,甚至连闯荡江湖一辈子的洪七公都多少有点佩服,所以他戏谑地评价黄蓉这种机灵古怪、活泼可爱的性格,一方面该词语属于积极向上的判断取向,不仅拉近了双方彼此的关系,彰显了洪七公对黄蓉的疼爱,也为下文黄蓉拜洪七公为师,洪七公传授黄蓉打狗棒法以及帮主职位做了很好的铺垫,遵循了“义本位”的生态价值观。洪七公不顾世俗的标准,把打狗棒法和丐帮帮主职位传授给一个女流之辈,在当时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约束的大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也进一步凸显了洪七公的个人魅力和侠义精神,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敢于抛弃和背离当时的社会传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来说,有利于构建洪七公与黄蓉和谐的师徒关系,稳定丐帮内部的团结,为黄蓉带领丐帮救弱扶贫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开武侠小说之先河。另外,“说一是一”和“说二是二”是洪七公对郭靖为人的客观评判,主人公郭靖虽然自小资质平庸,生性愚钝,领悟能力比较差,但是为人坦诚,诚实守信,而且宽以待人,在整部小说中,他的个性憨厚,坦率,他对别人的承诺是一诺千金,所以洪七公很放心地把降龙十八掌传授予他,而且对于郭靖的诺言也是万般相信的。总而言之,该语段无论是对郭靖的评判还是对黄蓉性格的断定,都有利于构建人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侠义的武侠世界,侠义精神被彰显得淋漓尽致,因此该语段属于生态有益性判定,有利于构建和维护融洽和谐的武侠世界。

例3(鉴赏资源):

黄蓉道:“刚才我见他一掌击折松树,本事已比我好啦。”洪七公摇头道:“功夫不行,不行,须得一掌把树击得齐齐截断。打得这样弯弯斜斜的,那算什么屁本事?这棵松树细得像根筷子,不,简直像根牙签,功夫还差劲得很。”黄蓉道:“可是他这一掌打来,我已抵挡不住啦。都是你不好,他将来欺侮起我来,我怎么办啊?”郭靖忙插口道:“我决不欺侮你。”(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

该语段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文中的树木被击断,对生态系统的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失衡,黄蓉对郭靖的武功表示肯定和称赞,但是洪七公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树枝需要“齐齐截断”方能表示掌力练到火候。但是判断事物的生态属性,不能仅仅从词汇角度去辨识话语的生态属性特征,需要结合话语的具体情景语境来判断。由上下文可知,黄蓉想要洪七公传授郭靖绝世武功的掌法,基于行侠仗义,为武林除暴安良,造福广大武林同僚的“义本位”的价值观,在生态语言学的积极话语的分析框架下,基础是以人本位为出发点,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保证人在良好的环境状态下得到有效得生存保证之后,再来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11]。结合下文可知,正是因为有了洪七公的亲身传授,现场指点,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才渐成火候,为以后的武林除暴安良,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奠定了基础。因此,该语段属于生态有益性鉴赏,有利于构建侠肝义胆的武侠世界,号召更多的武林有识之士加入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道路上来。

七、结语

生态语言学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科定位不明确,研究方法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也就不存在一个融合多个范式的理论框架[8]。此外,学界对于生态话语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生态语篇以及新闻语篇的纵向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武侠小说中的话语的生态性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鲜有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中的武侠小说,蕴含着有血有肉的武侠形象,以及这些武侠人物形象所彰显的大无畏的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了很多有志之士,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侠义精神所构建的武侠世界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弘扬。

本文通过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话语特征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金庸小说充斥着以和为贵,侠义行天下的语类特征,一方面验证了生态话语分析在武侠小说领域的适用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彰显了我国自古来重视和谐统一,尊重差异的传统。在当今大力提倡构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期,这项研究不仅响应了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而且有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生态系统,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整体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1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3]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C].2001.

[4]Martin,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5.

[5]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7,14(5):56-64.

[6]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53-57.

[7]何伟,高然.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观[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01):1-12.

[8]何伟,魏榕.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国外社会科学,2018,(04):113-123.

[9]何伟,马子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1):48-58.

[10]何伟,刘佳欢.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06):36-45.

[11]赵蕊华,黄国文.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53(01):42-53+159-160.

作者简介:

贺明洋,宁夏大学外国语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