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视角下电影《钢铁意志》的叙事架构与精神内核
2024-08-19邓笑然
【摘 要】 由宁海强执导,刘烨、韩雪、林永健等人主演的新主流电影《钢铁意志》,讲述以“战斗英雄”赵铁池为代表的第一代钢铁工人为了恢复鞍山钢铁厂的生产目标,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最终为钢铁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故事。该片以真实历史为叙事基础,通过采用戏剧式叙事结构,用细腻深入的叙事方式,创新人物塑造形式,将赵铁池的人物故事置于危机、困境之中,用鲜活的电影视听语言讲述了极具张力的故事内容。本文以自然主义视角,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等维度出发,对电影《钢铁意志》的叙事架构与精神内核进行解读。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叙事架构; 精神内核; 《钢铁意志》
20世纪40年代中期,意大利通过继承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开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通过将摄影机放到真实的生活之中,选择源于或贴近于日常生活的事件,使观众获得质朴的、真实的美学体验。[1]1948年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执导的影片《德意志零年》采用实景拍摄、无剧本、即兴创作、抓拍和纪实跟拍等手法,成为新现实主义的标志性手法。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一书中,提出了“真伪”两种现实主义,其中,真现实主义是美学追求,意图把握世界的精神本质,伪现实主义是心理需求,通过复制外部世界达到以假乱真的幻想。电影最终以追求美学为目标,但以伪现实主义为起点。[2]新主流电影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对叙事情境进行重新架构,在创新叙事手法的同时,更好地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电影《钢铁意志》主要讲述以“战斗英雄”赵铁池为代表的第一代钢铁工人为了恢复鞍山钢铁厂的生产目标,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最终为钢铁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故事。该片通过对工业题材进行创新表达,采用递进式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框架,塑造了真实、鲜活的钢铁工人群像,客观讲述钢铁意志与民族精神,在成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情绪共振的基础上,始终保持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注意力,为其他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有力借鉴。
一、叙事架构
从叙事理论看,叙事形态主要包含故事、论述两大构架要素。现实主义强调尊重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倡导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叙事,注重再现真实故事,并拒绝夸张奇观的故事内容,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原貌又高于现实的艺术作品。电影《钢铁意志》通过以钢铁工人英雄集体群像为基础,以创业史、奋斗史为叙事线索,以戏剧式的叙事架构为支撑,将人物塑造、精神表达与情节推动相融合,由角色推动故事情节,强调对个人命运的客观描写,讲述赵铁池在实现目标前,逐一克服废墟中重建工厂、制造好钢和建设好鞍钢等各种“递进式”挑战和障碍,构建了人物“精神进阶式”的全面成长架构。
(一)叙事范式:基于现实主义的工业题材美学阐释
美国传播学者沃尔特·费希尔(Walter Fisher)提出“叙事范式”理论,认为:“叙事指的是象征性行为,是可以被听者赋予意义的叙述。范式特指概念性框架,它是引导人们透过共同的阐释镜头看待事件的一般模型。”[3]目前聚焦工业题材的电影作品呈现出数量较少、规模不成熟的现实态势[4],在艺术创作、主题表达等范式方面,缺少有效参照。电影《钢铁意志》通过立足新现实主义创作基调,在叙事技巧、美学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了工业题材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范式。
国内学者倪祥保指出我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积极反映社会民生现实,自觉表现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及美好人性,努力关注影片的社会接受效应,既体现了社会进步思想、民主倾向,又产生了难能可贵的文化价值及传播影响”[5]。该片作为新主流电影,通过立足新现实主义创作基调,充分利用美学意象,营造充满钢铁工业美学的叙事氛围,调动观众的联想机制,使观众不仅参与故事叙事,也依托直观的、强烈的视听画面生发出真实的、感同身受的观赏体验。
(二)叙事语境:基于现实主义的主流价值表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认为:“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6]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观点、方法,其中排斥夸张、想象、虚幻等浪漫主义叙事,倡导简单、自然地描摹现实生活,主张对现实生活进行“记录式”的写照。[7]在新的审美语境下,为使观众真正接受、认同主流电影,需要注重立足叙事语境,选择合理的叙事手法,以“价值内嵌”的形式,实现主流价值的深刻表达。[8]电影《钢铁意志》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生动再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代钢铁工人的担当、拼搏精神,不仅真实地还原了鞍钢的发展历史,也成功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该片通过描绘支援抗美援朝、制作国徽和完成国家首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真实的生活场景,使用东北火炕、冰雪、酸菜和灶台等极具地域辨识度的叙事符号,成功唤醒观众的精神记忆。
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指引下,电影艺术以“叙事场景化”的技巧进行创作,不再强调或关注故事的戏剧性,通过淡化故事情节,减少情节叙事,增加场景描述,依据生活的“本真面目”来反映现实。[9]在放弃离奇故事情节的建构过程中,展现自然、生活的叙事场景。[10]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薛晓路,2021)并非简单再现历史情景,而是以“再发现”的视角,讲述了普通民众在特殊情境下的伟大壮举。从现实主义视角看,影片通过选择“以人物为章”的创作方式,对快递员、厨师等不同职业群体的人物群像进行描述,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与生活气息,使观众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质感和厚重感,也成功弥合了现实描写与艺术表达的间隙。
(三)叙事修辞:基于现实主义的叙事交流
修辞实践是从传播动机到编码再到解码的过程,若要实现理想的叙事修辞效果,需要结合特定的修辞文本,对人物符号进行生动凝练,推动文本内外的叙事交流。现实主义擅长描写群众场面,重点描述人物的精神心理、气质特点,注重人物群像的生动写照。[11]在现实主义指引下,电影《钢铁意志》通过合理利用叙事修辞,不再简单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点表达了人物的果敢、坚毅和正义感等人物气质,与其他主旋律题材的“英雄”塑造不同,该片通过描述贴近现实生活的普通人形象,塑造了赵铁池、王崇伦等鲜活的“年轻人”形象,讲述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历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手法不仅是电影艺术的创作、剪辑技巧,更是影响观众思维和审美认知的表意手段。电影《钢铁意志》以现实主义为创作视角,采用声画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和吸引力蒙太奇等手段,将原本松散的历史人物纳入完整的叙事体系,使不同叙事画面产生强烈的意象关联,从而在重现历史、抒发情感的同时,拓宽了审美表达空间。
(一)声画蒙太奇
俄罗斯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Eisenstein)和伍瑟沃罗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在《有声电影的未来》宣言中,提出:“只有利用电影的对位法,才可能给电影以新的蒙太奇和更加完整的形式。”[12]在声画蒙太奇中,通过将声音与画面进行灵活、巧妙地配合,从而增强电影叙事的感染力、沉浸感。现实主义电影通过使用长镜头、实景拍摄和即兴表演等拍摄手法,采用朴素、真实的镜头语言,以自然、流畅的叙事方式,营造朴实、自然的叙事氛围,营造了贴近现实生活的沉浸式场景。电影《钢铁意志》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历史场景,充分利用声画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使观众从镜头语言、视听画面中,体悟其中蕴含的真实情感,并成功关联起现实生活,领略叙事主题的现实启示。在讲述鞍钢成立的重大使命时,通过采用画面与电影旁白并行的蒙太奇手法,将钢铁生产与保卫国家相融合,使观众对赵铁池内心的革命热情产生了深刻认识。
在叙事过程中,该片通过使用声画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全面、完整地揭示赵铁池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变化,以“声画互文”的形式,实现了视听元素与人物内心的连接。原本赵铁池的任务是带领部队摧毁国民党残部炸毁鞍钢厂区的计划,当完成该任务后,他被任命为厂长。此时,鞍钢厂内不仅面临高炉被损毁、潜伏特务搞破坏等困难,还面临着没有图纸、没有零件,以及赵铁池本人不懂技术等一系列挑战。在音效方面,该片通过将钢铁工人的高亢口号与钢铁金属敲打的声音相融合,以独特的金属质感,彰显强烈的精神力量。通过利用中提琴、小提琴、弦乐和钢琴,不仅突出了重击音效,也诠释了激扬又厚重的叙事基调。例如,当一、二开第一炉铁水的号子声与钢花飞溅的视觉画面相融合时,当钢铁厂灯火通明的生产场景与集体呐喊“万岁”的仪式场景相融合时,观众也在增强影片价值认同的同时,融入叙事过程。
(二)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是电影中常见的手法,通过围绕事件的逻辑、因果关系来整理场景、段落,从而帮助观众更好理解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一是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让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里活动,给读者以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13]现实主义主要指向手法、精神两个层面,电影《钢铁意志》通过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打仗和炼钢两条线索相关联,对鞍钢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劳模形象进行艺术化重构,深度挖掘其中反映的“工匠”精神,引导大众从中汲取钢铁意志、劳模精神。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看,东北正在面临重振老工业基地的新使命,这也是新时代的明确目标。大国工匠孟泰、技术专家孙雪飞等人物故事,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鲜活的劳模群体进行提炼,并以新的表现方式所形成的故事内容;二是采用了积累蒙太奇的手法。“积累蒙太奇”是将内容、类别或者运动形式等相似的镜头进行衔接,通过不断叠加重复,实现宏大主题的生动渲染与表达。例如,影片中,人们三次合唱《我们工人有力量》,借助群情激昂的叙事情绪,不仅展现了钢铁意志的强大力量,也满足了观众对集体精神的期待。该片通过三次提到地域符号“酸白菜”、磨剪刀人的三次吆喝等多种积累蒙太奇,使现实主义延伸出无限可能。
(三)吸引力蒙太奇
1923年,爱森斯坦发表了《吸引力蒙太奇》一文,认为吸引力蒙太奇是通过创造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从而吸引观众,渲染叙事主题。[14]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提出:“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这两个术语其实也只是一般的说法而并非绝对。当说到一部电影有那种倾向时,使用这种名称也可能还是有用的,但说到头也只是一种名称而已。至于完全现实主义的影片那就更罕见了。”[15]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现实主义更多在于为创作者提供叙事指引,并非绝对的框架束缚。电影《钢铁意志》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以真实、自然的故事情节为基础,按照现实主义的叙事节奏,将创作焦点对准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人克服一切困难,恢复鞍钢生产的艰难过程。作为工业题材电影,该片通过发掘钢铁生产场面中的形式感、挖掘工人的集体精神,借助赵铁池的人物经历、行为举止来推进剧情发展,不仅成功塑造了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人的人物群像,也向观众传递了家国情怀、钢铁意志等精神理念。
(四)色彩蒙太奇
电影《钢铁意志》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使用色彩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将红色钢铁冶炼与白色雪地、黑色工厂等场景进行交叉剪辑,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展现我国钢铁工业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奉献史的一体交织。该片的黑白色基调符合鞍钢成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也隐喻了其起步的艰难。而红旗、红色国徽、红色钢铁冶炼场景等大量红色元素的应用,不仅生动刻画了集体英雄群像,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该片通过使用黑色、灰色为主的色彩格调,彰显了粗犷的工业品质,真实再现了鞍钢恢复生产前后的历史背景。红色炉水、火花以及黄色军服,以暖色调的方式,诠释了钢铁工人的高昂斗志,使观众获得了应有的暖意。
三、精神内核
我国学者富澜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及其替代选择》一文中,认为现实主义强调“现实的世界”,并提出:“现实主义还强调反对戏剧性和虚构性,反对描写虚拟的世界。这种世界是基于以前的作品和过去的时代,基于‘幻想’与‘事实’的背离。”[16]钢铁意志、工匠精神、民族精神是电影《钢铁意志》的精神内核,其中描述的是一种“崇高的现实主义”,通过将情感流露、精神阐释作为叙事手段,带动观众深切关注叙事内容,触发更加强烈和直观的精神共鸣。
(一)精神表达: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强烈共情
“电影的主要情感效果是营造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前状态,它使观众为特定的情感爆发做好准备。”[17]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情绪处于核心地位,通过以开头、高潮、结尾的结构,为观众提供生动、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产生强烈共情。[18]电影《钢铁意志》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时间线索,将情感作为一种叙事手段,设置清晰的故事线,逐一展现赵铁池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也将真实精神作为叙事动力,使钢铁意志、民族精神成功转化为电影美学,从而在成功“唤醒”大众的同时,使观众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并与审美期待相耦合,实现与银幕共情、意义增殖的叙事效果。
“缝合理论”认为观影行为本身是一种阐释过程,影像意义的产生与获得,事实上是在一个逆推或追溯的过程之中。[19]重工业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毛卫宁,2022)通过流畅的叙事节奏,将大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如何转型、向何处转型等时代问题进行拼接,不仅生动、准确地塑造了企业家、科研人员等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也使观众在不断递进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中国人为国造器的责任心和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该片通过描绘金牌焊工金燕子、技术研发员卫丞和全国劳模宋春霞等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不仅生动赞美、讴歌了工人群体,也将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奋斗精神相结合,使观众能够充分体会其中表达的拼搏、创新和匠心精神,从而获得最深刻的心理触动与精神体悟。
(二)精神内核: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情绪共振
1985年,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通过引入认知心理学的“图式”和“常模”概念,将电影叙事划分为情节类型和艺术风格两个维度。[20]电影的情节类型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唤醒不同的心理认知图式,进一步引发观众对叙事元素的具体感知和整体判断。[21]电影《钢铁意志》的叙事架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均蕴含了创作者真实、深切的情感流露,反映了其对钢铁意志、民族精神的深层次思考。该片中,赵铁池说道:“从今天起,我以生命为熔炉,一定要造出最坚硬的钢铁,只要我赵铁池还活着,这炉火就会永远燃烧下去。”通过找寻新中国第一代钢铁人的“精神灵魂”,生动传达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当赵铁池脱下军装,从连长到厂长,他面临没有图纸、设备缺少,敌人破坏和外籍专家嘲讽等各种困境。为化解企业困难、个人困难,赵铁池以钢铁般的意志为指引,无论是动员讲话,还是冲向困难,他每时每刻都冲在最前。
“电影不是被思考的,而是被知觉的。”[22]现实主义电影提倡真实性和参与性,鼓励观众参与叙事,通过让观众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成因,促使观众对叙事主题产生有效感知,并逐渐形成深度思考。
(三)精神阐释: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情感共鸣
电影作品通过将不同时空下的人物、故事进行整合重构,既丰富了叙事文本的阐释空间,也有效激发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作为“钢铁意志”的直观呈现,电影《钢铁意志》通过描述赵铁池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的态度、行为,深度剖析他如何从“战斗英雄”转型为钢铁工业奠基者,生动演绎了“钢铁意志”、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与孟泰、王崇伦不同,赵铁池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原型人物,而是集合军人、劳模、大国工匠等多种身份的人物重塑。当他从辽沈战役的“战斗英雄”到工厂的建设者,面对身份转变、对部队和战友的不舍,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咱扎在这儿,咱就扎在这儿”生动演绎了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当他被派往祖国各地支援新的钢铁厂建设,即使此时他对工程师孙雪飞已经萌生爱意,但是面对国家需要,他毅然前行。此外,老兵祝贺发现破坏钢厂的特务,毅然选择与其同归于尽;刚刚收获幸福的周刚,告别家人奔赴前线,最终牺牲在战争中。
结语
在工业题材电影中,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美学思想,更是一种创作方法。新主流电影《钢铁意志》以真实历史为叙事基础,通过采用戏剧式叙事结构,用细腻深入的叙事方式,创新人物塑造形式,将赵铁池的人物故事置于危机、困境之中,用鲜活的电影视听语言讲述极具张力的故事内容。工业题材电影不仅是对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生动记录,也在现实主义指导下,通过赞美“工匠精神”,唤醒大众对“劳动楷模”和集体精神的鲜活记忆。面对新的审美语境,主旋律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还原真实叙事场景,通过抒发真实情感,激发受众从真实、可感的叙事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主流价值的有效表达。
参考文献:
[1]余源伟.潜行的规则——中国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手法的比较[ J ].电影评介,2006(14):31-32.
[2]BAZIN André.What Is Cinema?[M]GRAY Hugh.tra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11-12.
[3]胡康.国际传播中“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基于沃特·费希尔叙事范式理论的思考[ J ].现代视听,
2022(12):24-28.
[4]张东航,洪潇楠.21世纪工业题材电视剧中的工人形象建构[ J ].文艺争鸣,2021(09):168-172.
[5]倪祥保.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前世今生[ J ].江苏社会科学,2018(06):196-201,275.
[6]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4.
[7]贾媛媛.自然、经验与艺术——约翰·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艺术观[ J ].理论探讨,2020(03):73-79.
[8]赵伟东,佟彤.新世纪民生电影的审美特质与镜像表达[ J ].文艺评论,2022(04):112-120.
[9]张鹏程.中国式超级英雄新范式——《姜子牙》的符号融合与内核重构[ J ].电影评介,2021(06):102-105.
[10]刘春龙.精神田园:自然主义情怀与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 J ].美术观察,2022(02):138-139.
[11]涂彦.《中流击水》:历史情境架构·人物形象突破·青春化叙事探索[ J ].中国电视,2021(10):36-40.
[12]胡星亮,周振华.西方电影理论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20:25.
[13][法]左拉.实验小说论[M].修勺,译.苏州:美的书店,1927:6.
[14]胡兰兰.浅析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理论[ J ].电影评介,2012(15):75,98.
[15][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95.
[16]富澜.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及其替代选择[ J ].世界电影,1999(04):8.
[17]Greg M.Smith.Film Structure and the Emotion Syste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42.
[18]杨韵莟.试析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华美学精神核心价值的呈现[ J ].电视研究,2022(04):49-52.
[19]叶珲.缝合理论与理论研究的缝合——《古典电影引导符码》读后感[ J ].大众文艺,2014(11):211-213.
[20][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132.
[21]杨小雪.科技飞跃视角下的戏剧——以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与当代戏剧为例[ J ].戏剧艺术,2023(01):165-173.
[2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电影与新心理学[M].方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16.
【作者简介】 邓笑然,女,陕西汉中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家形象传播、视听新媒体传播及有声语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