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体育微纪录片《村BA“全民心”》中的贵州叙事与贵州形象

2024-08-19杨波叶思博

电影评介 2024年10期

【摘 要】 由快手体育发布的《村BA“全民心”》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作为当前国内鲜有的乡村体育题材微纪录片,该片在形式上更加贴合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点。从叙事上看,该片在意象符号的选择上偏向具有贵州的本土风情,从叙事视角、语言及策略的维度展现了贵州叙事。同时,该片从贵州人、贵州经济及贵州景观的角度,重塑了网络空间中的贵州形象,为乡村振兴和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视野。

【关键词】 微纪录片; 村BA; 叙事; 贵州形象; 乡村振兴

2022年夏天,源自贵州台江台盘村的“村BA”篮球赛事迅速在网络出圈,从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村BA”热持续燃遍全国。“村BA”是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体育赛事,其不仅响应了当前“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多维意义。信息时代,乡村体育赛事传播离不开新媒体赋能,2023年6月,一场由快手体育、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省安顺市大西桥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快手村BA”篮球赛在安顺小寨村举行。与以往赛事不同的是,此次比赛不仅在快手平台安排了全程直播,还通过微纪录片进行了真实记录。

近年来,随着“村BA”“村超”等业余体育赛事不断出圈,以微纪录片记录乡村体育成为时代叙事下的重要探索。在小寨“村BA”举行期间,快手体育发布了赛事纪录片《村BA“全民心”》,讲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寨村村民的篮球故事。作为当前鲜有的乡村体育题材微纪录片,《村BA“全民心”》在讲好乡村体育故事的同时,开拓了独具贵州特色的叙事模式,也为新时期贵州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视野。

一、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是指利用声画语言、力排虚构,对真实生活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描述或重建”,并给人以信息交流和审美享受的影片[1],其基本特质包括声画性、真实性、文献性、人文性和艺术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在某些方面逐渐替代传统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更好适应这一环境,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播出,微纪录片应运而生。[2]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在继承其基本特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微”元素,形式上也完成了对过往的继承与超越。

(一)浅表性的意义表征形式

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在创作观念上受到微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不同于现代性大叙事的小叙事或微叙事,本质上是祛魅时代的平民文化,是精英时代的草根文化。[3]从技术可供角度上看,微纪录片的传播更多依赖于短视频平台而非电视等传统媒介,这也与其天然的新媒体属性相适应。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的深刻纪实,微纪录片不论是在信息生产还是情感交互上都指向了更为广泛的大众,而低门槛的信息生产也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的线性传受关系,在泛受众的媒介环境中更显意义之浅表。总体来看,微纪录片深度融合了媒介的工具与信息特质,凭借其强大的跨媒介叙事能力,让更多的小众文化以通俗之姿进入主流视野。

(二)碎片化的内容记录形式

传统的纪录片在时长的把控方面有更为充裕的选择,内容的深度往往根植于时间的厚重与素材的积累。然而在5G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极简主义逐渐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移动互联网作为智能终端的产物,首先在物质层面满足了用户对实时网络的需求,这也为人们碎片式的信息接收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持。为更好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化转变,微纪录片首先在形式上更加突出碎片化特征,解构原先“高大全”的传统纪录片样貌。此外,考虑到网络时代下受众需求的多样性转向,微纪录片又在内容、主题、风格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重构,更加贴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即时性的网络传播形式

由于体量轻小,微纪录片可以迅速完成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记录与关注,从一定角度来看,微纪录片可被视为现实话题的轻骑兵。[4]且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的传播更多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推送,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显示出即时性特征。具体而言,即时性一方面取决于当前新媒体语境的传播速度与形式,特别是竖屏时代的来临重构了过往的媒介景观与传播秩序,推动了纪录片行业的嬗变;另一方面,即时性又表现在自身的体量上,一般而言,微纪录片的片长在4到10分钟上下,这时长根本上加快了叙事节奏,使故事在人们有限的观看时间内得到有效渗透。

综上所言,微纪录片体现了新媒体与传统纪录片的双重属性,在保证一定效果的审美表达与纪实功能的同时,又展现出浅表性、碎片化和即时性等特征。回顾过往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得益于机构媒体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展现出征服时空的“媒介权力”;然而着眼于社交媒体勃兴的今天,事件策划者已然无法把控现实的传播效果,因此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事件也超越了既往的理论脚本,更多的“小事件”逐渐成为互联网传播的宠儿。且在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提出的“地理终结”指引下,“本土化”也将成为“全球化”的又一趋势。换言之,即便“村BA”的事件来源地仅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隅,但在世界范围内也能引发全球媒体的持续关注。[5]

作为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微纪录片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完成了对过往的革新,更加贴合全球化时代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且自微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业界与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讨与争鸣,但在乡村体育领域,近年来却鲜有涉足。乘着“村BA”之东风,探寻微纪录片与乡村体育融合的新模式,不仅丰富了网络空间中的文本生产实践,也为乡村振兴和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开拓了新视野。

二、《村BA“全民心”》中的贵州叙事

微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形成文本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叙事。[6]所谓叙事,是指某些在时间线索和因果关系上有所关联的一系列事件符号的重组与再现。[7]叙事学视角下的纪录片是对过往记忆的重现,它源自现实,通过对拍摄素材的剪辑筛选与组合而表达出更高层次的认知观念。《村BA“全民心”》通过镜头的方式,将发生于不同时空、人物的故事进行逻辑排列,再现了小寨村的篮球故事,在纪实与艺术的双重审美下实现乡村体育的新媒体叙事。整部影片根植于贵州村落,着眼于挖掘乡村民间文化,叙事上有着浓厚的贵州色彩,在意象符号的选择上偏向具有本土风情的人和事,将贵州特色注入乡村体育之中,打造了贵州叙事的新模式。

(一)叙事视角:贵州男女老少的篮球梦

叙事视角即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者对叙述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纪录片中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走进故事的窗口,还包含着叙事判断、明显或隐蔽的感情倾向。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根据叙事者对文本信息的掌握情况,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而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又将限知视角分为内视角与外视角。纵观近十年微纪录片的创作浪潮,基于人物主体的内视角叙事是较为常见的视角选择。《村BA“全民心”》主要通过镜头跟拍,讲述三位小寨村篮球运动员的故事,他们身份、年龄不同,因篮球站在了一起,在镜头前讨论贵州男女老少的篮球梦。

内视角叙事,也称共同视点,是指在叙事作品中,观众跟随人物的感官体验生活,是故事主人公自我叙事的视角。内视角叙事贯穿了《村BA“全民心”》,片中采用老中青三代小寨村篮球人的故事,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述,使影片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方斌是小寨村篮球协会副会长,年纪稍长的他代表了村里老一辈篮球运动员的形象。在这部分叙事镜头中,村里的长者占据了多数,相较于另外两位年轻球员,他的篮球故事与小寨村的发展息息相关。小寨村文体广场的建造得益于四次捐款,捐款者是各行各业的小寨村民。正如方斌所言:“他们NBA有全明星,但是我们村BA有‘全民心’。”即便他如今远离赛场,但从未离开小寨篮球,主要负责赛事安排、球队邀请等工作,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篮球梦。正是有方斌这样的村民传承,小寨篮球文化才得以延续。第二个故事以青年球员韦鸽子为叙述者展开,他是小寨村新一代篮球人的代表,本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的他却因伤病而未能如愿,如今他回到“篮球梦”开始的地方,在快手平台上记录自己与篮球的故事,讲述贵州青年的篮球情怀。第三个故事则以村里的新生代球员李想为切入,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依靠篮球充实自己,渴望通过篮球让父母看见自己。实际上,李想的成长背景与多数乡村青年一样,他更多地代表了独立、坚定的新时代贵州青年,他所述的篮球梦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共情。

在六分多钟的影片中,“男女老少”几个字多次在叙述中被提及,相关镜头较多。正如影片最后所言,小到三岁稚童,大到六旬老人,小寨村真正实现了篮球“全民心”。不同于以往体育题材的微纪录片,《村BA“全民心”》通过三个既交叉又独立的叙事视角,共同构建了小寨篮球的集体记忆,讲述了贵州男女老少共同的乡村体育故事。

(二)叙事语言:声画里的贵州文化

纪录片的意义表达离不开影像与声音的视听建构。影像不仅能准确传达文本发生的时空,还能通过镜头的切换实现场景的转移,是意义具象化的一种方式;而相比视觉模态,声音则更多以听觉的形式帮助观众辨别文本中的精彩片段。[8]与传统纪录片一样,微纪录片中的叙事语言也包括了影像和声音,声画符号的选择不仅体现了编导制作时的思想,还能更为立体地呈现故事,使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展现更为多维的层次。《村BA“全民心”》在制作时汇聚了丰富的贵州元素,从影视和声音两个层面传递了地道的贵州文化。

镜头是构成叙事的最小影像语言单位,相较于文字,它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要丰富得多。由于微电影的时长较短,因此在拍摄时一般不会选用眼花缭乱的镜头手法。纵观《村BA“全民心”》,长镜头和航拍技术的使用组成了主要画面。长镜头是相对短镜头而言的,它是指拍摄的开机点与关机点之间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片段的长短。在开篇讲述方斌的篮球故事时,镜头跟随方斌进入小寨村,村民的日常徐徐浮现,闲适、热情的贵州乡村生活得以建构。在这将近三分钟的片段里,影片通过长镜头的方式分别展示了安顺屯堡服饰、非遗技艺丝头系腰、安顺地戏等元素,颇具地方风情的开场镜头也为全片的叙事风格定了基调,在讲述贵州乡村体育故事的基础上展现地方文化。长镜头是增强影片真实性的利器,其拍摄视角完全符合人类观察生活的逻辑,在最大程度保证了画面的一致性与空间的连贯性。影片中,航拍技术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航拍在一定程度而言是对人类视觉的延长,它为观众提供了陌生的俯瞰视角。《村BA“全民心”》通过航拍展示了贵州乡村的大好风貌与篮球场上的火热场景,一静一动既呈现了黔山秀水与独特文化,也表现了贵州人民洒脱、随性的性格特点。

微纪录片是关于人和文化的影像,在传播地域文化时,人是不可避免出现的主题,而人物语言的选择,也是体现地域文化有力的特征之一。在拍摄时使用方言作为人物叙事的语言,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地域性。贵州方言复杂多样,但由于其语法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而在近年来逐渐出圈,为方言的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一部优秀的地方微纪录片需要掌握好方言使用的火候,《村BA“全民心”》在拍摄时采用“贵州话+普通话”的模式。例如,方斌的叙事通篇采用贵州方言,而韦鸽子、李想等年轻人的故事则采用普通话进行叙事。当方斌操着一口流利的贵州话向人们介绍起小寨篮球文化与安顺传统文化时,能使观众更为沉浸地体验其中,加深了人们对贵州文化的理解;而韦鸽子、李想在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自己的篮球梦想时,人们又会被其真实、质朴所打动,进而丰富影片的文化层次。

(三)叙事策略:体育故事中的“贵州式”共情

共情是指理解和回应他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能力,是两个独立个体间的情感交互,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分享。[9]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天差地别,这也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叙事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间软实力的比拼逐渐提上日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命题下,需要做好贵州故事的传播。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倾听贵州故事,《村BA“全民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共情传播的前提在于观众与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情节建立认同和情感联系,从而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叙事认同[10],以求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叙事共同体。近年来贵州乡村体育的不断出圈,实际上也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共情传播的叙事要素。[11]《村BA“全民心”》在讲述贵州故事时,首先关注到超越地缘关系的情感连接,影片将村民们真实的篮球故事作为叙事重点,在叙事时避免了政治、经济等容易产生分歧的主题,以体育为载体进行柔性叙事,通过体育主题,消弭不同文化间的误解,进而让观众更进一步地接纳影片所讲述的篮球故事,也为影片的情感输出奠定基础。当然,共情传播也要注意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建构,当前人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普遍面临巨大压力,高度紧张的社会环境解构了人们的原本模样,而《村BA“全民心”》却在体育叙事的过程中突出了“乡村生活”的描写,进而唤醒屏幕前的观众对原始自然、真实自我的憧憬,也由此实现了文学意义上“回归”的母题。从长期传播效果来看,影片向更多观众展示了贵州的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短视频用户的互联网记忆,为后续贵州题材的影片输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村BA“全民心”》中的贵州形象

地方形象往往与人们对某地的印象相关,“印象”即人类主体对客体产生的主观感知。在融媒体时代,这一感知常受媒体报道框架影响,因而与客体本身真实的样貌有所偏差,长此以往,人们便会对某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稳固的认知与预期的判断,也就是常说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虽然相对稳固,却并非不可逆转。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世界中的内容生产不再由主流媒体主导,不同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更加全面地了解某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解,改变此前的固有认知。建构主义则认为,地方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塑造不但依赖于地方本身的客观物质条件,还仰仗于主客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共同认知,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则为二者的互动提供了虚拟空间。受制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等历史客观条件的影响,过往人们对贵州的认知较为浅显,但形象资源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于当今贵州发展来说不言而喻。《村BA“全民心”》是贵州地方形象塑造与新媒体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还探索了贵州形象塑造的新的表达方式。

(一)多维饱满的贵州人形象

长期以来,贵州在时代与地域坐标中缺少明确的定位和标签,影视内容中的贵州形象大多隐秘而模糊、单一而匮乏。地域形象作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概念,其影视建构离不开内涵与外延的表征,特别是从深层次来看,精神风貌、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抽象的人文符号是展现地方形象的较佳的表现方式[12]。《村BA“全民心”》中选取的三位主人公风格各异,从不同年龄、职业的视角全面刻画了贵州人的影视形象,在更多观众心中建构起对贵州人的初始印象。

《村BA“全民心”》中的方斌是一位中年篮球爱好者,他的故事伴随了小寨村文化广场的建成始末。他说:“我们的文体广场,在建设初期还是比较困难的,捐款人有在外上班的、打工的,还有老人、小孩,甚至有学生和低保户。”通过他的叙述,人们可以感知到团结友爱的贵州人形象。而于他本人而言,从曾经叱咤赛场的篮球运动员到退居幕后的篮球组织者,这一份初心的坚守体现出新时代贵州人的奉献精神。在每天要投进三百个三分球的韦鸽子身上,观众体会到其执着、坚韧的性格。他与踏实、勤奋的李想共同建构起贵州青年人的时代形象。当然,除三位主人公外,影片中的村民、观众等群众影像也是不可缺少的。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看到勤劳、质朴的贵州农民形象,感受到贵州人爽朗洒脱的性格。多元的人物通过不同的故事巧妙穿插在一起,共同建构起立体丰满的新时代贵州人形象,也从侧面客观地塑造起人们对贵州的地域印象。

(二)与时俱进的贵州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3]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体育作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众文化形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过去,人们对贵州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贫穷、落后的层面,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BA也为贵州带来了流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贵州。《村BA“全民心”》通过乡村体育故事的叙述,展现与时俱进的贵州经济发展现状,也为新时代贵州媒介形象的改写提供了新思路。

《村BA“全民心”》的叙事依托村BA展开,因此在叙事时应注意“乡村体育”这一载体。整部影片在讲述体育故事时,着重突显了体育对乡村基础建设的改变。首先,村BA的开展夯实了乡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完善了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如今小寨村文体广场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其次,村BA吸引了大批外来观众,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乡村实体经济发展,扩大了贵州体育的知名度;再次,村BA的发展让更多如严鹏一样的年轻人选择返乡。虽然严鹏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占比较小,但观众通过相关镜头仍然可见贵州乡村学校的现状,朝气蓬勃的学生、崭新的校园设施等都在展示着贵州乡村正日益振兴。可以说,《村BA“全民心”》以影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从乡村基层的视角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贵州的某些刻板印象。

(三)原生态的贵州景观

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是指区域内呈现的景象,它不仅包括自然风光,也包含了地方人文建筑。过去,人们对贵州的景观印象大多停留在黄果树瀑布等知名自然景点,或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笼统认知。[14]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UGC(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用户在移动端上的内容生产,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人们重新塑造和了解城市形象的首要渠道,《村BA“全民心”》作为快手官方平台制作的贵州乡村体育微纪录片,其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多视角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记录,重构观众对贵州景观的认知。

新媒体语境下,空间生产的属性与功能发生了变化。自此空间不再是扁平的地理概念,而是关乎社会秩序与重建的过程。短视频时代,空间生产是指原本扁平的物理空间经由数字技术赋能后变得立体化与具象化,这也是如今短视频平台里城市形象塑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空间形态本身并未发生变化,但在数字影像的影响下,人们对当地景观的认知、概念、记忆发生了重构,且数字化也使各地的景观突破形态与时空的限制,走进了普通大众的视野。《村BA“全民心”》在摄制过程中兼顾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建构,镜头下的贵州村落既有山清水秀的森林原野,也有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为观众呈现出原生态的贵州景观,也为贵州乡村旅游起到了一定宣传作用。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5]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域缩影,是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进步之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应然诉求[16]。近年来,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乡村的文化个性、地方优势和现实需要,实现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借鉴与协调共生[17],成功打造了“村BA”“村超”等火爆全国的知名乡村文化品牌。“村BA”这项乡村体育赛事不仅成为贵州对外宣传的名片,也成为人们重新认识贵州乡村、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渠道,承载了乡愁记忆的地方体育赛事,其意义并不在于一朝一夕的热度,而在于对乡村文化的传播与记录。《村BA“全民心”》的意义,不止于记录一场盛会,更在于通过对贵州乡村体育的讲述,传播好乡村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我国广袤的乡村,参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来看,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固有的媒介格局,加之乡村文化的“全球在地”传播实践不断推进,可以说《村BA“全民心”》既是乡村体育新媒体叙事的一次尝试,也为日后的同类型题材微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借鉴范例。

参考文献:

[1]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7.

[2]韩亚利,彩平.明确发展方向 促进产业繁荣——《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 J ].

中国电视(纪录),2010(12):37-45.

[3]陶东风.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 J ].中国图书评论,2014(03):4-5.

[4]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 J ].电视研究,2013(10):49-51.

[5]洪长晖.参与·地方·情感联结:贵州村BA的传播学解读[ 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49-55.

[6]王帅臣,李凤兰.汉字类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的年轻态叙事策略建构[ J ].电影评介,2022(18):102-104.

[7]程锡麟.叙事理论概述[ J ].外语研究,2002(03):10-15.

[8]刘煜,张红军.政论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9):118-122.

[9]DECETY J,JACKSON P L.A Social-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Empathy[ 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02):54.

[10]MARSCHALL,SABINE.Migrants on Home Visits:Memory,Identity and a Shifting Sense of Self[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7(05):214-222.

[11]杨波,张焕焕.共情传播:贵州“村超”出圈的策略及效应[ 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56-64.

[12][14]陈海东.跨文化语境下地域纪录片的多维度审美视角——《这,就是贵州》的地域形象构建[ J ].电影评介,2020(07):45-48.

[13][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16]容中逵,何娟.乡村文化的式微及其教育激活[ J ].教育文化论坛,2022(02):36-41.

[17]李宜江,贾红旗.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教育振兴[ J ].教育文化论坛,2023(04):1-11.

【作者简介】 杨 波,男,贵州普安人,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编辑出版研究;叶思博,男,浙江青田人,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