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家何为?

2024-08-17王栓萌

人力资源 2024年7期

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地方考察,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为企业家人群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路径遵循。

企业家为何担责?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是企业家鲜明的精神写照。尽管部分企业家或许受其所属企业的企业性质、行业类别、业务规模、文化区位差异等因素影响,或许受其个人学习时间、体悟精力、实践机遇、反思总结不足等问题所困而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莫衷一是,但他们对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都推崇备至。一方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则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奋进新时代,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回报社会的典范,还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创新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这就意味着,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管理及成果转化的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等诸多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融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纽带作用。企业家发扬其优秀精神特质,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的生成与转化,以及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家投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要举措。

企业家以何履责?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主体论意义上,需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担责履责负责,通力工作协作合作;在方法论意义上,重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和产业相融合为关键,以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 。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做指引,坚决将从实际出发这一总的原则坚持、贯彻到位。只有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源禀赋、科技水平和产业基础,全面了解各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彼此支撑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条件,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的成熟度和适配性,才能廓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和卡点,厘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先手棋,打好提前量,避免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忽视、放弃传统产能的错误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深刻意蕴。“破”是“进”的前提,“立”是“进”的归属。“先立后破”强调“立”的优先性、“破”的从属性,在本质上以“进”为介体彰显“稳”的重要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说,“先立后破”以“立”和“破”的时空衔接,确证着“稳中求进,进中促稳”的应有之义和践行之道。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并不意味着不用发展其他科技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不意味着传统产能、模式的价值完全丧失,“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也并不意味着直接淘汰原有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也是在原有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家发挥历史主动性、积极探索和努力的结果,呈现为一个“新质”不断扩张,“旧质”不断收缩的动态过程,以及“先立后破”的演进逻辑。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总原则、先立后破的总策略,还需在空间领域坚持“因地制宜”,在业务领域坚持“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即要求各地企业把握自身在行业中的战略定位、在当地发展中的产业区位,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以及创新创业文化和制度生态,有选择、有重点、有节奏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跟风冒进,也要坚决克服僵化保守的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还要立足当地,将自主创新与耦合创新相结合,将自身产品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对接,以凸显自身的品牌优势、地理优势及技术优势。

“分类指导”即按照相关部门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的部署,由企业结合自身性质、产业类别、行业属性进行分类梳理、协同谋划、循序推进,不搞一刀切,也不搞模式复制粘贴,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分类、分步施策,既保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向不变,又兼顾各部门、各环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有规律和价值诉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家何以尽责?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在企业这一微观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继续保持爱国敬业的情怀、勇于创新的姿态、诚信守法的原则、回报社会的担当和放眼世界的视野,通过引入新的生产函数,优化生产力系统结构,用科技、管理、文化创新成果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而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材料工具设备、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竭力让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高效协同,从而达到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为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踔厉奋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镌刻在基因中的美好情愫。对于新时代优秀企业家而言,保持爱国敬业的情怀,就是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着眼“两个大局”,办好一流企业,将企业发展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社会担当、为国家分忧、为企业负责,主动投身于“卡脖子”“掰腕子”等难题的破解中,在缴纳利税、促进就业、科技创新、投身公益等领域做出实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家企业搏击市场、谋求发展的关键要素。时刻保持勇于创新的姿态是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企业家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不断推进企业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赋能员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和新领域,增强新势能和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和新亮点。

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保持诚信守法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家做诚信守法的表率,主动履行企业义务,优化企业文化生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以诚信经营和守法履责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同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提升员工投身企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其立岗奉献的无限潜能与活力。

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保持回报社会的担当,就是要求企业家开阔格局、提升境界,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将关爱员工、稳定就业放在首位,将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营造和谐劳资关系时刻记在心间,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献力献智。

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命运。企业家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新时代优秀企业家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明确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的具体定位,锁定和追求更为高阶的技术、产业和价值目标定位,同时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精准研判和把握国际市场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积极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交往风险,带领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系2023 年度“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点智库研究项目(2023ZD1073)]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