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

2024-08-16李亚兵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7期

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通常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然而,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问题成为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对我国的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身的知识产权提升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

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方面首要的策略是积极申请并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对于自己的创新成果,企业应及时进行专利、商标或版权申请,确保这些创新成果得到法律保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包括对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等环节,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对于已经获取的知识产权,企业需要定期进行知识产权审查,防止他人侵权。

有海外市场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活动,熟悉并遵守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规,以便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例如,某外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药品专利链接诉讼,请求确认温州某公司的艾地骨化醇软胶囊仿制药技术方案落入涉案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温州某公司未就保护范围最为广s9pHuOtIwZBQNFaJ6x8Uiw==泛之权利要求作出明确声明,且未将相关声明及其依据及时通报于上市许可持有人某外企,其行为有所不当,应赔偿某外企造成的经济损失。此案引发了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对于药品专利链接诉讼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对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创新药品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这提醒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和上市前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可能涉及的专利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因此,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应该把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作为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策略,通过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二、合同约束与合作研发

(一)合同约束与风险防范

除了积极申请并保护知识产权外,高科技技术开发型企业在技术交流、合作研发或产品销售时需签订严谨的合同,并详细审查其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合同内容需清晰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防止出现侵权行为。同时,设立争议解决机制,以便在出现知识产权争议时能通过协商、调解或仲裁快速解决,避免合作受阻。

(二)合作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

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研发对提高效率、分散风险至关重要。合作研发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进程,同时降低单一主体承担的风险。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需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益,尤其是关于新技术或产品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通常可以根据各方在研发中的具体贡献确定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明确规定使用权。

以“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两案为例,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各方共同侵权人构成共同故意侵权,并依法判令其对外承担全部连带赔偿责任,判赔总额高达2.18亿元。为确保合作研发成果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合作各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并就合作成果的商业化策略、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及管理机制进行深入讨论。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需制定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员工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培训,增强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能力。企业内部还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护、风险防范等工作,以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的安全与稳定。

三、保密协议与竞业禁止协议

(一)保密协议:守护企业机密

企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保持市场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成为企业保护这些关键信息资产的必要措施。保密协议的主要作用在于明确员工在工作中对企业机密信息的保密义务。在协议中,通常会详细列明哪些属于企业的机密信息范畴,员工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的保密期限有多长,在保密过程中应采取哪些具体的保密措施,等等。这种制度性安排旨在强化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机密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有效预防机密信息外泄。一旦机密信息外泄,则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带来法律纠纷。

(二)竞业禁止协议:限制竞争风险

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常用的一种保护自身利益的措施。该协议明确规定离职员工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原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里从事相关工作的限制条款。通过合理界定禁止范围和时间限制,这一条款可有效限制员工携带商业机密转投竞争对手。

通常情况下,协议会规定员工离职后的1年或2年内不得在竞争对手处任职。这样既避免了对员工就业权的无限期限制,也足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不被泄露。企业必须权衡自身利益与员工权益,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若员工违反协议,企业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协议通常规定了违约金的数额,这种经济制裁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守约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违约的严重后果。

四、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特点设立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部门或招聘知识产权经理,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申请程序和标准,明确哪些成果需要申请专利、如何申请、由谁负责等。同时,企业要完善审查机制,对申请的专利进行严格审查,防止无效或重复申请。企业还要完善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在使用企业知识产权时应遵守的规定。

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知识产权进行定期清点和维护,防止知识产权丧失。例如,某某公司为油气微生物勘探相关技术秘密权利人,其以前员工罗某某、李某、胡某某、张某某违反保密义务。某某公司以他们将涉密技术披露给某油公司使用为由,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判决某油公司、罗某某、李某停止侵害,某油公司、李某连带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支付维权合理开支25万元。因此,企业应严格规范知识产权保密制度,防止商业机密泄露并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其中应包括如何发现侵权行为、如何收集证据、如何选择维权方式等。当知识产权被侵犯时,企业应立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员工知识产权培训与文化建设

首先,企业应让员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其中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专利、商标、版权等,还包括他人的知识产权。员工需认识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基础。

其次,企业应定期组织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企业可通过内部培训、外部研讨会、在线课程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针对工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如如何申请专利、如何防止侵权等)进行深入培训和指导,使员工充分掌握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使用、保护、维权等流程以及在各环节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企业通过实践活动,如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使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企业应建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企业文化,向员工传递尊重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对于关键技术、商业机密等,企业应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敏感信息传播,持续监督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这便于企业在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或侵权行为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五、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的预警与应对

(一)及时监测动态

首先,定期检查自身知识产权是否被侵犯是预警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对自身的专利、商标、版权等进行周期性审查,确保不受侵犯。如果企业发现有被侵权行为,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监测行业动态。企业应动态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分析对手未来可能的发展策略,评估这些因素可能对企业知识产权带来的影响。同时,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尤其是可能改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相关条例,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策略。

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信息,如行业报告、专利数据库、法律文献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当面临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时,企业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通过相关专家的帮助,更准确地判断风险,制定出适配的应对策略。

(二)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在可能出现的风险面前,企业需要预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快速、准确地应对各种情况。企业的应急响应计划应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应急响应计划还应包括内部管理和协调机制。当发生知识产权争端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共同应对。例如,法务部门负责处理法律程序,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证据,公关部门负责处理媒体和公众的关系等。

此外,企业应考虑应急响应计划的更新和演练。随着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应急响应计划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定期的演练也可以检验计划的有效性,并帮助员工熟悉处理流程。除此之外,企业还可考虑到与其他机构的合作,通过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外部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得到专业的帮助。

结语

企业在积极投入创新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重视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策略,如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法治观念教育、提升法律应对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保障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行稳致远。企业应积极践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和长期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