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时代普通人立传 向老一辈建设者致敬
2024-08-16罗璀方晴
“他们走到了人生的黄昏,他们为共和国付出了许多。我们的出版需要走近他们,给他们的心灵以安慰,温暖拥抱他们的背影。”《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一书,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部传记作品以两位耄耋老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为切入点,以“小家”见“大国”,以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对故土、家庭、生活、事业的热爱,映衬出他们对国家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爱,映照出老一辈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为该书作序,认为它内涵丰富,蕴含着时代延续性的精神品质,弘扬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讴歌了这个时代孕育而涌现出的奋斗不息的一代人。科学史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评价说:“这是一部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大主题的精品佳作。”出版家、复旦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贺圣遂称:“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书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
“国家的伟大取决于她的普通百姓的伟大。”该书以作者经历的历史材料,展现了自己从小学徒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力量一分子的奋斗历程;从劳动者一生的道路再现了共和国的曲折坎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身体力行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该书从1936年的浙江省宁波鄞县乡村生活铺陈开来,近九十高龄的老知识分子饱含深情地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宁波、老南京、老上海的长街短巷、市井烟火,记录了甘肃各地老百姓的真实工作生活情况和社会面貌。该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作者的人生沧桑,并以精彩片段处穿插老日历的形式,在微观史料和大历史大时代之间建立了联系,折射出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巨变和时代变迁。
“下笔情深不自持。”该书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为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发展的历史显影造像,诸多细节毫发毕现,令人读起觉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该书结尾的“与未来对话”部分,将当代人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人生选择与人生理想的疑惑,以祖孙对话的形式呈现,引导青年读者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全书以白描的手法和饱蘸情感的笔墨娓娓道来,其中的真情实意发自肺腑,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有助于启迪当代年轻人感悟人生价值,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追求。以国家之任为任,以大众之心为心,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几十年离乡背井、远离父母,把青春交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新时代建设者手中创造。该书既是一部致敬建设者、回望大时代的抒怀之作,又是一部注目当下、探寻人生意义的智性之书。在家国大爱、个人命运、理想爱情的并置中,该书蕴含着时代延续性的精神品质。
(《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作者:陈青法、方灵兰,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