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继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08王素霞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必要性课程思政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肩负着为社会培育精英、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深入剖析了在继续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紧迫性,认为此举对于提升学员综合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与可行路径,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实现育人的全面性与深刻性。通过细致分析,为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指导,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必要性;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9-0012-05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继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在此过程中,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其目标不仅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其高尚的品德修养,确保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成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员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学员在学术和思想道德层面实现双重提升,成长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已然提升。除了专业技能,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这一转变与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密不可分,它要求现代人才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更要坚守道德原则,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挑战。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价值观的熏陶。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政素养,更为他们未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思政的实施彰显了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的决心。它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通过这一创新举措,高校为社会培育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

(三)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施课程思政在继续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教育的内涵,还能够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并为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传统的继续教育中,往往侧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更新,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仅仅拥有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立体,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课程思政的实施还能够有效提升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推动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思政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继续教育在融入课程思政时,首要任务是确立清晰、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及实施策略,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与深入性。在教育目标上,继续教育应明确,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意味着教育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通过课程思政,高校期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成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在内容选择上,高校应紧扣时代脉搏,选取与当下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这些内容应当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面、深入的思想认识体系[2]。 在实施策略上,高校继续教育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既可以采用案例研讨、主题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可以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线上思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举措,高校继续教育可以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为社会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拥有敏锐的思政意识,能够在教学设计中精准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以往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全面育人,要求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时,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如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形成富有思政内涵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融合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纳入考核范围,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真正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这些方法摒弃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互动,有力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思想的深度融合。

案例教学以生动具体的实际案例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知识内涵。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着重于挖掘案例中的思政要素,如社会责任感、道德伦理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讨论式教学则通过鼓励学生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议题,如社会公正、人生价值等,引导学生在深入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翻转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的问题解答和深度探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提升,教师也能更充分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富有思政内涵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验思政教育的力量,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学校需精心制订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计划,确保教师能系统掌握党的理论和政策,进而增强其政治觉悟和判断力。此外,通过高层次讲座、深度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精髓,认识到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方法创新。学校应创设条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专业指导,助力教师掌握富有成效的思政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表彰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以此激发教师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实践动力。

3.构建有利于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生态非常重要。学校需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完善相关支持制度和机制,为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并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能更加专注和热情地投身于课程思政的伟大实践中。

三、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

结合继续教育的特性和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资源,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众群体广泛且多元,他们的学习背景、目标及方式各异,这就要求在开发课程思政资源时,必须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特性和需求,以确保资源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1.自主性和自我导向性。学习者往往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在开发课程思政资源时,应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形式,如互动式在线课程、情境模拟、研讨交流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资源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实践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学历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更加关注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技能的提升。在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中,应坚持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开展社会调研、引入现实案例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3.时代性和前瞻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革新。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吸纳最新的思政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将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动态等融入资源中。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4]。

4.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发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开展教学评估等方式,及时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定期对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布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政素养的提升。

在当今时代,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全面素质。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进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课程思政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具体而言,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小组讨论互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以及调研报告撰写等多种形式。这些评价方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政素养水平。

为确保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在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时需注意以下四点策略。首先,明确评价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定清晰、具体的评价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其次,注重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习记录、及时反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进步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再次,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应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的思政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性评价,又通过分数、等级等量化指标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全面[5]。

注重课程思政的实施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多元化评价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科学的支持。

(三)实践教学与拓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作为两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亲身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增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是必要之举。通过开设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课程,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与企业、社区等机构的紧密合作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价值。此外,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为实践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新力。实践教学的深化与拓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无疑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最好检验。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丰富和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公益慈善等志愿服务项目,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民生需求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此外,企业参观、实习等活动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其运作和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的脉搏和发展的趋势。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与多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空间,更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企业参观、实习等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适应环境、融入团队并创造价值。这些经历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人生财富,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教育方式。通过将二者紧密结合,学校可以更加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现实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技能的掌握并增强对社会的认知。通过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学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实验室里验证知识,在企业里应用知识,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体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和创新发展,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竞争力。

(四)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实施至关重要。学校应发挥核心作用,与家庭和社会形成紧密的教育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需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框架,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讲授、实践体验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分享学生成长进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道德培育,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此外,家长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

社会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舞台,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温暖与责任。在此基础上,社会各界还应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云贵.高校继续教育的误区及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5):1-4.

[2]王娟.管理者参与下继续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7(5):131-134.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5]李军靠,白秋颖.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问题省思[J].继续教育研究,2023(6):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ang Suxia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 Silicon Lak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elites for society and driving social progress.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urgency of integrating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ntinuing education, recognizing its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feasible pathways for implementing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aim of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educatio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it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cessity;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必要性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