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艺术歌曲《诺言》艺术特点及演唱诠释
2024-08-07赵雅星
摘 要: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与意大利歌剧“三杰”之首齐名。他创作了多部广为传唱的佳作,其代表作品有《诺言》《威廉·退尔》《唐克雷迪》《圣母悼歌》《鹊贼》等,这些作品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新颖的音乐风格。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反映了十九世纪人民迫切要求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愿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诺言》是一首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艺术歌曲,全曲音律悠扬,情感真挚,给人生动灵活之感。歌词依然采用的是最具特色的爱情诗为题材,艺术特色鲜明。本文力图从罗西尼整体的音乐创作特点、作品风格架构、伴奏的艺术特征以及二度创作时需强调的要点来深入分析与研究艺术歌曲《诺言》的独特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罗西尼;《诺言》;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060-05
作者简介:赵雅星,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安徽 铜陵 244061)。
一、罗西尼艺术歌曲音乐价值
(一)罗西尼生平简介及音乐成就
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座小城佩扎罗,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号手,个性活泼,无拘无束,人称“乐天派”,母亲长相温婉大气,拥有一副天生好嗓音。因父母工作的因素,罗西尼自幼就常年跟随父母在外演出,在歌剧院长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罗西尼的个性既有趣又有幽默感,喜欢创作。罗西尼十岁时就在教堂的唱诗班担任歌手,十四岁担任乐队队长,后又进入波伦亚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大提琴。但他天性过于活泼,敢于探究,对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与内容感到不适应,随后便自己独立学习,对莫扎特、海顿及其他前人著作进行大量研究。他善于思索、总结,在抄写歌唱谱的同时自己编写伴奏,然后把它和其他曲子做比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作曲水平。
罗西尼因创作《坦克雷迪》和《阿尔及利亚的意大利女郎》作品成名,被公认为是当时最有名望的歌剧作曲家。但在当时,罗西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甚至被批判为“放荡的艺术家,不懂艺术规律和缺乏高尚趣味”[1]。但是,在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动荡时期,罗西尼所表现出来的爱国英雄气概,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与认同。《诺言》这部作品的诞生是在罗西尼完成《威廉·退尔》歌剧后,由于患上抑郁症停止了创作,之后在享受烹饪美食过程,才渐渐又有了一些创作兴趣,并且收集了一些贴近生活的题材。1833年,与文学家和诗人乔瓦尼·塔多里尼和彼埃德罗·梅塔斯塔修通力合作,创作了《诺言》这一作品,作品旋律悠扬,情节曲折,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这首本无感情色彩的情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罗西尼艺术歌曲特点
罗西尼虽然只写了几首艺术歌曲,却以其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及卓越的作曲才能,在十九世纪艺术歌曲中凸显他特有的魅力与影响。早期的艺术歌曲,例如《轻柔的微风吹过》《游吟诗人》《威尼斯狂欢节》等不难总结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题材广泛。作品既继承了歌剧的戏剧化、抒情性,又受到歌剧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传达的微妙情感。在旋律、节奏上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在华彩乐句、装饰音及强弱弱化等方面的应用,使歌曲的情绪得以充分表现;在花腔、装饰音、经过句等方面,表现出古典音乐的风格。罗西尼艺术歌曲主要是以小曲和各种风格的舞曲形式呈现,《诺言》就是短小精致的小曲为体裁的室内乐声乐曲,在诗词方面诗人梅塔斯塔修和罗西尼的观点不谋而合,反对当时歌剧偏重歌唱而缺乏戏剧性,只是一味地追求声乐特色而忽略音乐本身的旋律。罗西尼感知着诗词中细微的情感波动起伏,并结合韵律特色,将音符和诗词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从而表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根据罗西尼的艺术歌曲特点,将其与德奥时期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比较存有差异,又与贝里尼、多尼采蒂等人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都注重风格的多样性,优美的旋律及感染力,但是,罗西尼的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影响却更大。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罗西尼对诗歌进行了慎重的选择,他继承了意大利古典的美声和戏剧风格的特点。就发声技术而言,强化头腔共鸣、声音的传播性,利于歌唱者集中精力,统一位置和扩大音域。罗西尼是美声流派的继承者,他非常注重声音的柔韧性和呼吸的稳定,因此,他的艺术歌曲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和训练意义[2]。
二、罗西尼歌曲《诺言》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前文提及《诺言》是在罗西尼患病后又重拾创作兴趣完成的作品,是一首具有特色性的小曲体裁。歌曲的词作者梅塔斯塔修,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对欧洲和意大利歌剧、戏剧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梅塔斯塔修早年以创作诗歌为主,后来的研究方向逐渐侧重于创作歌剧、戏剧等[3]。十六世纪的作品多数迎合达官贵族,整体偏向于歌唱效果,从而忽略了戏剧本身的内容。梅塔斯塔修对这种一味地迎合达官贵族而不追求艺术音乐整体感觉的世俗风气进行改革。以爱情为主题,在创作手法上罗西尼用每个乐句间的强与弱的对比来表现出一种渴望美好爱情的兴奋,歌曲中小间奏和前奏的主旋律材料一样,都是以级进上行的八度和跳跃的方式,从而给人一种明朗清亮之感。诗歌文辞秀丽,情节紧凑,格调高雅,体现一种浪漫优雅的艺术格调。
(二)作品架构的风格运用
瓦尔特·帕特曾说过“一切艺术都力求达到音乐的地位”。由此可见音乐是体现艺术形式的最好手段。一切艺术都要以达到最高音乐境界为目的。罗西尼创作的艺术歌曲多数为独唱曲,格调大多是小曲与舞曲。旋律悠扬,表达浓郁的情感。《诺言》在表达婉约与细腻的同时,又不乏激动与亢奋,让人不难感受到主人公对所爱所想的强烈爱意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可谓“我心倘背白头誓,天地神明请共诛”。《诺言》这首艺术歌曲是典型的ABA’+尾声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6/8拍的节奏,速度标记为每分钟8拍,Allegretto,是一首优雅的小快板。引子部分在降A大调上展开,并且采用了Ⅰ—Ⅴ—Ⅰ的分解和弦进行伴奏,旋律以大跳为主,并配之以八度上行级进。给乐者一种恢弘壮阔之势,旋律的流动感丰富,将乐者很快地带入其音乐的意境之中。乐曲在表达婉约感情的同时,又不乏灵动与活泼。诚然,曲调里出现一些临时变化音,但是介于音乐整体的色彩和情感,音乐的基调并没有被破坏。流畅中加入了一些跳动,增加了欢快活泼之感(第41-55小节,见谱例1)。
谱例1乐曲中跳音和连音的运用,使旋律此起彼伏,音乐情感在心里也随之发生变化,加上节奏的巧妙运用,表达出主人公在面对爱人质疑感情时,迫切要求解释的强烈诉求。这与前半段挥洒自如的闲散而淡定的旋律形成一种显著的对照,让整体的音乐更加具有张力,由此可见其灵动之处。乐曲的后半部分开始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希望爱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一片忠心。通过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以及独特的钢琴伴奏将音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的尾声部分用了一个八度的大跳,仿佛是将所有的情绪一并宣泄出来,增强音乐结束的高亢有力之感。
罗西尼创作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多样,其中有单二部结构,带再现单二部结构,单三部结构以及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诺言》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从一个主题开始最后依旧回到原本的主题,使音乐更具有完整性。作品旋律在主题处逐渐展开,并在调式、调性、速度、节奏与节拍上都发生了变化。罗西尼用单纯的曲式结构灵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发展,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向往。
(三)作品伴奏的艺术特征
钢琴伴奏是乐曲的灵魂,钢琴织体的运用是乐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钢琴伴奏不仅能够调动歌唱者的情感迸发,而且将整首歌曲的氛围烘托到极致。艺术歌曲中对于钢琴伴奏的运用尤为重要,是画龙点睛之笔。罗西尼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对于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颠覆了传统钢琴伴奏单一的形式,他所创作的织体丰满、灵动、活跃。每一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都被罗西尼赋予其别致的思想内涵。罗西尼在创作一首歌曲时,会先选择一首歌的情绪基调,然后将这些情绪基调单独对应地运用到钢琴伴奏的每一小节中,并且以这情感基调为根基进行后面一系列的创作。罗西尼在《诺言》引子之处运用了高八度模进的手法,使之具有流动性、跳动性。从乐曲的引子就能大致看出整首作品的一个主题音乐并且这一主题将围绕此曲而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展开。钢琴织体的伴奏好似和声乐演唱相辅相成,左手以跳动音阶为主,右手则多数跟着声乐演唱者的演唱进行弹奏。乐曲的中间段落,主题乐再次出现在钢琴伴奏的部分,好似提醒乐者记住乐曲的主题基调。丰富的旋律,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演奏者在演奏钢琴伴奏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演唱者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抒发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为乐者带来听觉上的盛宴。乐曲中变化音的运用也是富有特色,调动着主人公情绪,八度音程为低音,使和声织体更为丰富。乐曲最终巧妙地运用了八度大跳以强劲有力的高音结束。多次运用主和弦到属和弦的链接(T-D),饱满的和弦进一步抒发乐曲情感,呈现了音乐的整体走向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对爱人的那一份深情的爱恋。罗西尼所创作的音乐旋律此起彼伏,华美流畅,配上独特的钢琴伴奏织体从而形成了罗西尼式独有的音乐创作风格。除此之外,罗西尼还创作了一种终止式,被后人称之为“罗西尼终止”,在之后的音乐中也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一个特色标志,对意大利歌剧发展新方向,影响深远。
三、艺术歌曲《诺言》的‘二度创作’探析
(一)演唱特色的二度创作
《诺言》是一首6/8拍节奏型的艺术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旋律的流动性和连贯性,整首作品中要点之一便是换气,若是随意换气,则破坏整个乐句的听觉效果,找到适合的换气点是演唱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例如作品的第一句:“Ch'io mai vi possa, lasciar d'a-ma-re”这句旋律相对活泼跳跃,富有流动性,但如果只单纯地想着音高,突出高音的漂亮音色,不仅情绪无法到位,换气也会显得很仓促。一个乐句中最多只有一个最高音,所以在演唱这句时在未到最高音的地方可以收着唱,存留部分气息,适当地控制音量,在最高音的位置,加强气息对声音的推动,做到音量与音色并存,抒发情感。第一句歌词的中文意思是:我永远不会抛弃对你的爱情。从中文的语气词中不难判断在“不”字的地方应是最强调语气的,那么乐曲中最高音也无疑是它。一个“不”字,铿锵有力,能够体会主人公迫切希望爱人能够感受到那一份浓烈的爱意,承诺着对爱情的坚定。纵观全曲,罗西尼擅长在乐句句尾较低的音上标记重音符号,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和情感的保持。乐曲中第二个要点出现在第90小节:“no,no vin-gan-ne-ro”,由于此句跨度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则要注意音准,刚开始慢练,把握好音准之后慢慢提速。这首歌曲是一首小快板,所以在演唱这句的时候一定要欢快活泼,给人一种轻盈跳动起来的感觉,三拍子的乐曲在演唱时无须刻意唱满时值(第90-95小节,见谱例2)。
通过谱例3可以看到第一拍的第一个no是重音,需要强调,随之渐弱下来,接着再强起来,产生一种鲜明的对比。在演唱过程中跳音的演唱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首先它需要有足够的气息,其次腹部的气息与横膈膜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在平时的练声中需要加强对跳音的基本练习,做到张弛有度。在全曲的尾声部分出现八度大跳的高音。著名女高音苔巴尔迪在演唱这首歌时,她会先把长音弱化,然后再一鼓作气将气息推向高潮,最终气势如虹地了结本曲。苔巴尔迪之所以能够这样演唱,是因为她对于声音的控制和演唱的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4]。对于最后一句若未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可以尝试在最后一个高音之前换口气,但保持好位置再运用横膈膜和气息的配合完成最后一个高音,将情感推向至高点。尾声部分的钢琴伴奏是以柱式和跳跃以及休止交替的形式伴奏,旋律是活泼生动的,在演唱时应表现得像是从山间涌出的泉水,清澈而又流畅,重音和跳跃的音符,让人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充满灵动性[5]。在二度创作时既要表现出作品的真实性、历史性和技巧性,同时又要具有创新能力(第102-106小节,见谱例4)。
(二)钢琴伴奏的二度创作
在音乐创作中,钢琴伴奏是必不可少。通过钢伴为歌曲营造与之相契合的歌唱氛围、环境氛围以及表演氛围,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歌曲的欣赏“立体感”,从而为观众提供更佳“视觉”的“听觉”感受[6]。歌曲《诺言》的情绪与伴奏的情绪是相互共鸣的,谱面中的每个音节、每个曲式、每个旋律都要与之对照,了解每一段每一乐句的情感内涵,加深剖析每个音符所要“踩”的情感“点”。在罗西尼的艺术歌曲中,最常用的就是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诺言》中柱式和弦最为明显,其特点节奏鲜明、和声清晰协和,在演奏时需掌握其中要素,在音乐结构的过渡与衔接中应掌握好情绪的变化。整部作品是由宁静、单纯向高亢、复杂的情感逐步发展的历程。《诺言》这首作品钢琴伴奏还有一个特点:顶针与模进。通过重复前结构结束音或以某一词为基础进行不同音调的演奏,使音乐前后连贯,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效果。伴奏过度平滑,演唱内容互相衔接,对于演唱者的演唱能力、节奏把握具有一定要求。乐曲尾声中的华彩句是通过连续的旋律变化来强调乐曲情感的变化,也可以在旋律改变之后立即终止,使情绪留在旋律之中,演唱时要注意行而不断。
(三)音律与词的二度创作
罗西尼艺术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并非做作,而是一种感情上的自然体验。仿佛每一句歌词都像是演唱者的心声。罗西尼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存有差异性,有的激烈;有的安静;有的悲伤;有的欢愉。乐曲中旋律是富有生机的。重音、停顿、休止的运用使得旋律犹如海浪时而猛烈、时而温柔[7]。《诺言》在演唱时除了要对气息有严格地控制,在出现回旋音重音的地方也需多加注意。歌曲的尾声处运用了快速的上行音阶,将情绪推向高潮。《诺言》在歌词的创作方面富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在选词上经过反复地推敲、斟酌,充分体现文学语言的韵律感,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和张力。
(四)罗西尼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旨
1.语言的诗意性和精确性。意大利语被认为是“最适合的歌唱语言”[8],这是由于它的元音位置朝前,并且有很多的开音节单词。因此,它的发音更加的一致和集中。罗西尼在选择歌词时,在音节、段落、句式和韵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演唱一部作品之前应先对意大利语中声调的停顿和韵律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2.气息的稳定性和控制性。罗西尼的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旋律流畅、明晰,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了装饰音和华彩的乐句,并且在强弱变化上也是非常的丰富。在演唱艺术歌曲的过程中,气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最常见的“快吸慢呼”法,在歌曲气口或休止符时迅速吸气,然后再平稳地吐出来,这种方法适合罗西尼作品中节奏紧凑,乐句较长和强弱变化的曲子[9]。“慢吸快呼”多数指气长而有力的句子,例如《诺言》的最后一句,在平稳地吸入气体,打开胸腔并保持长音在接入结束音时如“叹气”一样,利用叹气的方式唱出,更具有爆发力。
3.声音的灵动性和自然性。罗西尼的艺术歌曲具有戏剧性的艺术特征,如大量使用装饰性的音调,大跨度的音程及长线条的乐句。在演唱时做到头腔、胸腔及口腔的配合与协调,练习出稳定且富有弹性的气息而获得圆润、自然且松弛的声音。
4.情感的表现性和戏剧性。罗西尼本人被看作是一位幽默豁达热爱生活之人,他的作品也是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诺言》中,歌曲描绘了一位急切地想要向他所爱的人倾诉的音乐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感交织在一起,既兴奋又坚决;但又害怕自己所爱的人被吓到,在爱的人面前一切都显得笨拙无措,情感的表达十分细腻,温暖且充满爱意。音乐旋律的走向、歌词的韵律、作曲家创作的意图等多种角度都在提醒我们对于歌曲的解读和演唱不仅仅是停留于谱面的表情记号和力度术语的标记,更应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理解性,进行“二度创作”演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演唱时的要旨归纳,不难发现罗西尼创作的作品不仅在旋律上悠扬远长,情感真挚细腻,温暖柔情;在表现力上富有戏剧性。无论是从钢琴伴奏的织体抑或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曲式结构的安排上都颇具风格。艺术歌曲的实质就是一种在创作者的精神层次上进行表达的艺术,演唱者必须要对它的本质及其精神内涵进行探索。罗西尼作为美声学派继承人,创作的不仅仅是旋律的主体部分,也是从演唱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发声以及气息的合理运用,将人声与旋律相结合,使得演唱者在进行二度演唱中体会不同的情感与认知,真正地做到演唱时的创造性和情感的融入性。
[参 考 文 献]
[1] 贺廷瑜.罗西尼艺术歌曲及二度创作研究——以三首歌曲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5.
[2] 苏畅.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及演唱技巧之初探[J].音乐生活,2017(10):60-61.
[3] 李韵琴.罗西尼艺术歌曲《诺言》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6.
[4] 徐扬.罗西尼三首花腔女中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5] 李姝柳.罗西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风格——以《诺言》为例[J].当代音乐,2020(7):85-86.
[6] 站宇.贝利尼艺术歌曲二度创作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音乐学院,2020:3.
[7] 赵梦寻.抒情婉转、同音共律——贝利尼六首小咏叹调演唱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6.
[8] 曹颖.以罗西尼的咏叹调为例浅谈其歌剧的演唱风格特征[J].才智,2015(28).
[9] 周晓玲.罗西尼歌剧之花腔艺术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3.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Interpretation of Promise Composed by Rossini
Zhao Yaxing
Abstract: Joaquino Antonio Rossini, a famous Italian composer of the 19th century, is the head of the Italian opera “Three Masters”. He created a number of widely sung masterpieces, whose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Promise, William Tell, Tancredi, Madonna, Magpie Thief and so on, showing his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novel music style. The work has a distinct contemporary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reflecting the 19th century people’s urgent desire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nd liberation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alian opera in the romantic period of the 19th century. Promise is an art song with representative value. The whole melody is melodious, the emotion is sincere, and it gives people a vivid and flexible feeling. The lyrics are still the most distinctive love poems, with distinctive artistic feat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deep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unique musical charm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art song Promise from Rossini’s overall music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tyle structure of the work,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mpaniment, and the key points that need to be emphasized in the recreation.
Key words:Rossini; Promise; recreation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