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圆锥曲线证明题探究的教学指导

2024-08-07计梦雅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4年7期

[摘 要] 圆锥曲线证明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问题,解题过程对思维要求较高,需要整合条件、转化构建. 开展解题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文章结合圆锥曲线证明题,开展教学探究与分析指导,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圆锥曲线;证明题;教学指导;思维

教学综述

圆锥曲线证明题是高中数学重要问题之一,问题类型众多,总体上分为两类:一是证明位置关系,如证明相切、垂直、过定点等;二是证明数量关系,如存在定值、恒成立、三点共线等. 问题解析需要充分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在解题探究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开展过程探究,总结解题方法. 因此,解题教学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环节1:问题分析,考点定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

环节2:思维引导,引导学生构建思维链,形成相应的解题思路.

环节3:过程引导,分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题过程;

环节4:技巧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探究

圆锥曲线类问题总体上分为两类:数量关系证明题、位置关系证明题. 在教学探究中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分环节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总结方法. 下面结合实例探究总结.

1. 教学指导——数量关系证明

问题1 已知顶点为坐标原点的抛物线Γ的焦点为F,位于y轴的正半轴上,又知圆心在直线y=x上的圆E与x轴相切,且点E,F关于点M(-1,0)对称,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E和Γ的标准方程;

(2)过点M的直线l与圆E相交于A和B,与Γ相交于C和D,证明:

.

【问题分析】

本题为圆锥曲线综合题,题设两问,其中第(2)问为核心之问,证明线段间的关系,涉及直线与圆相切、点对称,融合直线、抛物线、圆. 探究解析需要关注其中的位置关系,提取数量关系,通过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加以证明.

【思维引导】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整合问题条件,根据题设进行思维推理,运算求解. 对于上述两问,可以按照图1进行思维引导.

对于第(1)问,可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对称的条件,设定圆心E的坐标,构建方程获得曲线的特征进行参考. 而第(2)问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时,引导学生联立方程求解

【问题分析】

本题为以椭圆为背景的圆锥曲线综合题,题设两问,其中第(2)问为核心之问. 探究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本质为位置关系证明问题.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其中的位置关系,包括椭圆、直线、点,以及特殊曲线之间的关系. 探究中可引导学生绘制具体图象,适当提示关注点、重点、易错点,促使学生把握解析过程.

【思维引导】

解析过程实则为思维推理过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本题有两问,可引导学生理清其中的位置关系,构建推理过程,具体如下:

(1)该问求解的是椭圆C的方程,解析关键是用离心率和焦点坐标求得特征参数.思维过程为:处理离心率和焦点坐标→求出a和c的值→求出b的值→椭圆的标准方程.

(2)该问证明的是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问题综合性强,证明分两步进行:先证明充分性,再证明必要性. 思维过程为:先证明充分性,设直线MN的方程→利用圆心到直线MN的距离公式求出m的值→联立直线MN与椭圆C的方程→求出

的值→结论;再证明必要性,设直线MN的方程→由圆心到直线MN的距离公式求出m与t的关系→联立直线MN与椭圆C的方程→求出m和t的值→得到直线MN的方程→直线MN必过点F→结论.

【过程引导】

(1)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核心条件有两个:①右焦点为F(,0);②离心率为.

根据题意可得,离心率e==,又c=,所以a=,则b2=a2-c2=1.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1.

(2)证明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图象,再引入两步过程,同时提示关键点.

绘制图象:椭圆C的焦点位于x轴上,即点F在x轴正半轴上. 直线MN与曲线x2+y2=1(x>0)为相切关系,探究的是M,N,F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 综上分析,可绘制如图2所示的图象.

【技巧总结】

上述第(2)问证明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通过求MN的方程来分别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将位置关系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该类问题的破解思路,树立“转化”意识,了解证明位置关系的关键是转化为代数关系.

常见问题的转化策略如下:

(1)几何性质证明→代数分析.

(2)对边相等证明→①斜率相等或向量平行;②横(纵)坐标差相等.

(3)对角线互相平分→中点重合.

(4)两线段垂直→两向量的数量积等于0.

教学感悟

圆锥曲线证明题的探究教学,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总结问题类型,关注问题的知识考点;二是关注探究过程,总结方法技巧.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重点.

建议开展节点式引导,视问题为节点结构. 先将解题过程拆解为各个节点的思维活动,再引导学生将思维汇聚到每个节点,如思维过程分析、构建过程探索、方法技巧总结等,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活动中充分激荡,从而清晰地认识问题、理解条件、掌握方法. 教学中为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适当设问、提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所得、所悟、所惑. 教学中明确每个节点的中心任务,适度归纳总结.

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延伸,尤其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类型题的解题策略.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上述的方法技巧总结是常用的一种. 另外还可以采用多题一解的方式,即利用同一种方法求解多道问题,从中提取对应的解题模板. 教学时还应注意思维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思想方法,如模型构造、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充分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