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角度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2024-08-06陈伟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经历不同文化环境的留学生群体是此类交流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推动这类特殊受教群体成功融入中国社会和学术环境中,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富有很多挑战。在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来华留学生在大学校园的文化融合和适应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之一。该文深入研究跨文化融合和适应在管理来华留学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对来华留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和管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对维护该群体的稳定,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高校;跨文化能力;来华留学;留学生教育;“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62-04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CHEN Wei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the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d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is a core component of such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 influence and attractiveness of China,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choosing to study in China. Promoting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such special educated groups into Chinese society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but also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I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ampuses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role and challenges of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t will educate and manage the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helping them better adapt to China's learning and life.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is group and creating a safe and harmonious campu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Universities;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Stud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全球化时代,依托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跨国间的学生流动近几十年来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国际学生人数不断攀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人数由2001年的227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636万人,20年间增加了409万人,增长了接近两倍。但在近几年,增速放缓,2020年在连续6年年增长率超5.5%后回落至2014年增长水平[1]。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多通晓各国语言文化、擅长国际沟通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截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已近50万人,其中不乏专业扎实、视野广阔、对华友好的可造之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复在华国际学生、国际青年来信,一再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来华留学的重要生源国,其来华留学生人数近年来也在不断增长。跨文化适应角度下教育和管理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应对全球竞争和高校教育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1 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
跨文化适应是处于不同本体文化氛围中的居留者逐步调整、接受、适应、融入文化的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现象,是个人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多方面互动过程。跨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跨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和学术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关注点是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是促进文化理解和尊重。跨文化研究可以提供了解和解析其他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对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和尊重,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也可以帮助防止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持。
二是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跨文化研究能跳出自身的文化视角束缚,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和理解各类问题。这将赋予人们对事物的多元化视角,理解和欣赏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观点和见解。
三是提升人际交流能力。跨文化的理解和接纳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个体交际能力中的一部分。尤其在多元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将能够提升人际交流能力,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四是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领域,跨文化研究使得教育机构可以在构建课程和提供服务时考虑到学生的文化需要。以此种多元化和包容性视角的教育方法,可以让教育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并能够让所有的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均等参与。
2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在来华留学生顺利进入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克服以下困难:一是要为接受汉语或双语教育教学(语言能力)和高等教育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要适应新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以及新的教育体系和新的交流体系。
适应是个人渗透到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使环境“适应”特定个人需要的复杂阶段。来华留学生具有个体的民族心理特征,在掌握新型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社会、言语、文化、认知等障碍,达到文化层面的理解和接纳。留学生的适应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层次、多边的过程,周围不断变化的新条件使得留学生不断将现有的技能、能力和习惯进行调整,实施适应,这需要巨大的体力和心理资源的消耗。目前,学者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留学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适应类型[2]。
一是留学生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开始接受并了解该民族特征的习俗、传统、规范、价值观。他们开始主动加入中国校园环境,结识中国朋友,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有意识地接触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并很快能适应新环境的学习和生活。
二是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片面认知,表现为采用“社会强制性规范”,但同时因其生活圈为同一生源国聚集形成的小团体,因而保留了其主要的民族特征。他们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但通常以2—3人的小群体形式出现。与中国学生接触不排斥,但也不主动。对中国文化可以了解,但不是十分好奇。掌握的新生活技巧足够日常学习生活使用即可,对周围其他方面没有更多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三是社会环境中大多数留学生拒绝或“孤立”和排斥接受新文化规范和价值观特征。此类特点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表现较为明显:对学校的校纪校规表示不理解且不遵守;对中国文化表示陌生且不愿了解和接触;拒绝参加各类活动,生活圈狭窄,交友人数不多;有一定的自闭心理或极端的敏感情绪等。
上述三种类型主要表现方面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3]。首先,生理适应被理解为一组生理反应,是身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基础,以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身体的特性之一是根据环境的要求重新调整生理功能。不完全的生理适应往往会影响个体其他认知功能状态的变化,导致对任何压力都极为敏感、健康状况恶化或旧病复发等。乡愁、孤独、孤立等情绪使得来华留学生群体比同龄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生病,此种情况下极易影响来华留学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其次,心理适应是由个人的活动决定的,是适应和同化的统一体。心理适应的主要参考指标是与他人关系中的积极情绪、满意的幸福感和精神舒适感。产生的心理压力与外部条件的干扰和带来的紧张感有关。个体的心理适应需要具备在心理上“适应”他人的能力,在必要时表现出相互理解和顺从,抑制情绪冲动,并采取与自我选择倾向相反的行为。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分为客观因素(语言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地理环境、衣食住行等)、主观因素(学生的不确定性、焦虑等心理情感特征)及其本身具备的心理特征(学习某些学科的能力、学习和接受水平)、学习困难(新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节奏快、适应时间少,理论和实践发展不足)和教学困难(一些教师未能考虑外国学生的年龄、种族和个人特征)等。在每个对应方面进行的活动若不能顺利开展,无法做到心理接受和心理适应,形成的心理障碍最终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状态。最后,社会适应是个体或社会群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体的要求和期望与其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协调。社会适应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状况的能力、对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认识能力,以及根据学习生活的主要目标维持行为的能力,确保一个人适应现有的社会环境。留学生对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社会文化环境的态度是一项复杂而差异化的任务。对于许多新生来说,个人潜力的实现和发展,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完全是通过改变刻板印象和行为方式来实现的,与此同时,他们仍然与之保持着内在的疏离。在世界认知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学生需要了解当地社会环境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小到衣食住行和沟通规范,大到周围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新见闻和新规范无时无刻不在刷新原有认知和想法,同时指导其改变原有思维和行为,以适应当地生活[4-5]。
3 跨文化适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影响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跨文化适应不仅局限于语言沟通,更涵盖了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一带一路”囊括多个区域,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具有很鲜明的统一特性,内部呈现出较大的异质性[6]。各国经济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来华留学生则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带着自己原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来到中国,需要理解和接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也应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华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跨文化适应对来华留学生管理的目标设定与实现产生影响。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帮助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成功,而这项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如果留学生能够有效地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那么他们在华的学习和生活就更有可能顺利。反之,如果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上遇到困难,那么他们可能面临学业滞后、人际冲突等问题,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学校和管理者的工作难度。
跨文化适应对来华留学生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确有影响。如何从学校、社团、导师等多个角度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其更快地适应在华的生活,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开设相关的语言课程,以增进他们的语言能力;提供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设置跨文化沟通培训和辅导,以提高其跨文化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了解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需要的基础上进行。
跨文化适应对留学生管理人员和机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应对和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及留学生与学校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此外,管理者还需要为来华留学生组织和提供各种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顺利适应新环境。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需要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和困扰有敏感度和洞察力。
4 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策略
在来华留学教育领域,尽管我国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发展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各校具体管理措施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未能形成统一标准。我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体系存在跨文化整体设计与具体实践指导缺失问题,教育管理工作的跨文化意识也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更多关注文化,更多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中国,形成文化交流。
跨文化适应的成功与否与来华留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主导积极性有关,也意味着他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是否掌握了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及作为其他文化代表的交流行为模式。成功的跨文化适应的表现是:来华留学生采用适应性和互动式的行为方式;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积极的民族认同(在民族宽容和包容的基础上);微弱的文化冲击症状;来华留学生参与新群体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与留学国文化和其他文化代表(留学生群体)的有效互动。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7]。
第一,学校应积极行动,注重在制度设计、课程开设和辅导服务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制度方面,可以设计一个公平、有利于来华留学生适应的制度,例如:适当的学习评价制度,让留学生理解这个新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如何逐步达到。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一些跨文化交际和汉语语言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在辅导服务上,可以提供心理咨询、生活指导等服务,帮助来华留学生解决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扰。
第二,作为个体,留学生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法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留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活动,增加与当地人的交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明确自身目标,调整自身期望,建立积极的心态,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8]。综合利用这些策略,留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第三,随着来华留学生群体的逐渐增大,除了学校和个体的努力,社会的共同参与也变得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留学生友好政策的制定,为来华留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他们适应的环境。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强社区居民和留学生的交流,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纳[9-10]。
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秉持求同存异、文化共鉴的原则,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博采众长,营造校园的国际化氛围。来华留学生也需要学习如何在不放弃自我文化特性的前提下,适应并参与新的文化环境。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平衡过程,实则对他们的未来生涯和职业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5 结束语
来华留学生教育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需要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实施。具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是需要综合考虑沿线各国的文化差异,以实现真正的全球融合和发展。我们应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积极适应并接受东道国的文化,并尊重和欣赏各自的文化差异。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认识到留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苗绿,曲梅.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 殷雪莉.为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赋能[J].神州学人,2023(11):45-47.
[3] 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1):130-138.
[4]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704-710.
[6] 李国宏,裴庆祺,郭彤,等.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2):81-82.
[7] 田德新,王凌宇.新全球化背景下水与博弈跨文化交际理论构建[J].中国文化传播,2022(1):17-34.
[8] 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114-118.
[9] 刘宏宇,贾卓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来华中亚留学生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171-176.
[10]陈建,岳福新.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J].现代交际,2016(2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