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南阳武侯祠景区中的外宣翻译
2024-08-06王荣娟,沙小会
摘要:南阳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南阳城区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是南阳重要的古迹遗址和历史文化名片,借助景区内示意图及人文景观的中英介绍,可以更全面地向外界推介南阳。目前,南阳正处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本地特色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因此,外宣翻译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文化推广的效果。该文试以南阳武侯祠景区为依托,通过分析景区当前的外宣翻译现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其中的外宣翻译策略,为南阳更好地被外界认知及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铺路搭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南阳武侯祠;外宣翻译;景区翻译;文化推广;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28-05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Nanyang Wuhou Shr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WANG Rongjuan, SHA Xiaohui
(Nanyang the Fifth Vocational School, Nanyang Henan, 473055, China)
Abstract: Nanyang takes a key posi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 and the Wuhou Shrine at Wolonggang of this city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historic site and cultural icon of Nanyang. Via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introduction of the sketch map and human landscapes within the scenic area, Nanyang can be better known by the outside world. Nowadays, Nanyang stand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onstructing provincial sub-central city. Nanyang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lies on the local construction and publicity.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will affect the the efficiency of cultural promo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Nanyang Wuhou Shrine scenic area as the support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to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so as to let Nanyang be well recognized and pave roads and bridges for central plain culture to go aboard.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Nanyang Wuhou Shrin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cenic area translation; Cultur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在南阳市高质量推进文化强市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将起关键作用。南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河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南阳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因此在文化推广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南阳不仅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内在建设,还要借着“十四五”的东风及河南省所面临的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1],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南阳。本篇文章将依托武侯祠景区的各类文化属性,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从而更广泛地向外界宣传南阳,宣传中原文化。同时,在“翻译河南”工程的推动下,南阳武侯祠景区的外宣翻译理应走上一个新台阶,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外界了解南阳、了解河南的需要。
1 生态翻译学的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强调翻译对象和翻译实践要置于具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并由此提出了翻译生态、文本生命和译者生存的概念[2]。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翻译过程应以译者为主导,文本为依托,跨文化转换为宗旨,翻译实践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文本移植的选择活动[3],采用的翻译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因此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的完成是译者借助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三个维度将原语译为目的语,从而被读者所接受。在此过程中,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语言、文化、交际多维度选择和转换,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信息整合和转换过程,需要译者从翻译生态整体的视角出发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而不能将三种方法彼此割裂[4]。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引导下,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在走向世界,与国家、世界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为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南阳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也要被推介出去。本文选取南阳武侯祠景区作为切入点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策略,从而将南阳的官德文化、景区文化、地域文化推向世界。
2 南阳武侯祠景区中的外宣翻译现状
本文通过分析南阳武侯祠景区内部的中英对照指示牌、景点中英文介绍、景区宣传册、文物出版社的《南阳武侯祠》以及三秦出版社的《解读卧龙岗》中关于武侯祠的英文介绍,对南阳武侯祠景区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特点,探寻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专有名词翻译不一致、不规范
借助文献资料分析及实地考察,本文发现景区内及相关文献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存在不一致及错译的现象。比如:“诸葛亮”在部分景区示意图上出现时被翻译为“Zhuge Liang”和“Zhu Geliang”两个版本,后一个版本未遵循人名的英文拼写规则,是明显的错译现象,因为在中国的姓氏里面,“诸葛”是复姓,依照人名的英文拼写规则,名和姓需要分开,因此前一个版本“Zhuge Liang”才是正确的译法,同时由于诸葛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有名的,“Zhuge Liang”这样的译法出现时更容易被外国友人识别,不会让他们产生误解。此外,像“三顾堂”“三顾亭”“三顾祠”中的“三顾”,同样也出现了多个版本的翻译,在景区的指示图上被译为“Three Visits”,景区内的指示牌上被译为“Tri-visiting”,景区宣传册及三秦出版社的《解读卧龙岗》中又被译为“Sangu”[5]。“三顾”在以上的词汇中特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因此这样具有历史典故、历史场景感的专有名词,可以进行意译,译为“Tri-visiting”,更好传达出其中的文化意义。而像“小虹桥”“宁远楼”“古柏亭”这些表泛指的指示名词,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避免外国读者产生歧义和误解。
2.2 特定词汇翻译缺乏语境思考
缺乏语境的思考的翻译会让外国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比如:“武侯祠”的翻译就出现了多个版本,景区内指示牌译为“Wuhou Shrine”,景区宣传册和三秦出版社的《解读卧龙岗》中译为“Wuhou Temple”,而文物出版社的《南阳武侯祠》中译为“Wu Hou Ci”[6],“Temple”有“寺庙、寺院”之意,多与僧人修道有关,而此处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其死后谥号为“忠武侯”),因此设立“武侯祠”,所以“Temple”的译法与地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相符合;“Wu Hou Ci”的译法却又是简单的汉语拼音,会让外国游客不明就里,无法给他们提供有关景点的任何提示;而“Shrine”有“圣地、圣祠、神殿”之意,因此“音译+意译”的版本“Wuhou Shrine”在考虑到语境的情况下更为符合所用场景,容易为外国游客或读者关联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翻译“野云庵”的时候“庵”被译为“Convent”是不合适的,“Convent”的中文含义是女修道院,通过“野云庵”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诸葛亮躬耕时会友作歌的地方,因此,被译为“Hut”有“(简陋的)小屋或(花园中的)木屋”之意,更加适合此处的语境。
2.3 翻译整体缺乏严谨性
对南阳武侯祠景点中有关英文标识及英文介绍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统计,发现景区内部的景点示意图、指示牌、介绍牌及售卖的书籍里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现象,说明在景区外宣翻译中的严谨程度不够。同时,在景区的宣传册上出现的直译现象不能很好地诠释景观中的文化因素,缺乏对应的释义,而且词对词的翻译让译文显得生硬,比如在翻译“南阳古城”时译为“Nanyang ancient city”,改为“ancient Nanyang (a western city of Henan Province)”就依照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歧义,同时用括号里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让外国读者对河南这个西部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有个整体的了解。再比如,“留下了不少古代名人的佳句名篇”被译为“Many famous ancient celebrities have been left behind”,将“古代名人的佳句名篇”直接译为了“ancient celebrities”,中心语处理错误,留下的是“佳句名篇”而不是“古代名人”,因此正确的译法应为“Many famous enlightening sentences and masterpieces of ancient celebrities have been left behind”。这种类似的错译现象说明景区内的外宣翻译需要被重视起来,为南阳文化和景区特色文化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南阳武侯祠景区中的外宣翻译策略分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生态环境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通常相互交织,很难完全分开[7]。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整体层面进行考虑,避免追求单一的维度而顾此失彼,应该在不同的维度之间自由切换,实现文化表达的准确性。
3.1 南阳武侯祠景区中语言维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原语和译文之间同时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相通的地方可以直接翻译,对于不相通的地方,译者要充分理解原语及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性,进而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实践,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语的文化表达[8]。
例1:
诸葛草庐
又称诸葛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故宅旧址。现为八角尖顶茅亭,内有“汉诸葛孔明旧庐”碑石为证。
版本1:
Zhuge Thatched Cottage
"Zhuge Liang's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 Pavilion in Sichuan". It was originally Zhuge Liang's old residence. Now it is a thatched octagonal pavilion with pointed roof, in which a stele engraved: "Zhuge Kongming's old cottage in the Han Dynasty".
版本2:
Zhuge Thatched Cottage
It is also called Zhuge Hut. There used to be two verses from a poem, which reads: Zhuge's recluse cottage at Nanyang and Yang Xiong's hermit arbour in West Shu (a place surrounding Sichuan basin and Hanzhong basin), to prove its popularity even it is just a hut. Here used to be Zhuge Liang's old residence. Now it is a thatched octagonal pavilion with a pointed roof, and inside of which is a stele engraved with "Zhuge Kongming's (Kongming as his courtesy name) old residence of Han Dynasty".
例1中内容是对“诸葛草庐”的介绍,版本1为景区内介绍牌上原有的翻译,版本2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译。通过两个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从语言对等的角度分析,“诸葛草庐又称诸葛庵”在英文中也有两个词汇与“草庐”和“庵”分别对应,因此翻译时“又称诸葛庵”不应该依照版本1直接省去,而是可以把它翻译出来。此外,“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为刘禹锡《陋室铭》诗中的两句在此被引用,直接将其翻译而不做任何的解释很难达到语言维层面的对等,因此版本2用“There used to be two verses from a poem, which reads:”以及“to prove its popularity even it is just a hut”对这两句诗进行简单的标注,就是将原语与译文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适当的表达,这比版本1直接用引号将两句诗进行引用更好,更能让外国读者对“诸葛草庐”有全面的了解。最后版本1里面的“Zhuge Kongming”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姓名写法,因为英语中一个人的姓名通常包含名和姓,而在汉语里我们介绍一个人姓名的时候,尤其在古代,同时会介绍他的字号,而“孔明”正是诸葛亮的字,因此需要依照版本2对“孔明”进行解释说明,才能达到语言维层面的对等,避免让外国读者误以为“孔明”是另外一个名字。
3.2 南阳武侯祠景区中文化维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
文化维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是指译者针对不同的语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内涵表达与传递的策略,使外国读者可以借助相对应的增译、释译等方法准确地理解原文[9]。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尤其是汉语中的诗词、典故、计量方式等比较特殊,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我们自己的文化翻译出去,因此译者的文化自觉性尤为重要,不能简化为拼音或者想当然,会给外国读者造成误解或疑惑。比如名称的翻译,像“读书台”,既然是读书的地方,我们就需要把其中的内涵翻译出来,译为“Reading Terrace”要比译为“Dushu Platform”更能令外国读者理解;相反的,像“野云庵”的翻译,我们就不能想当然逐字对照翻译,在这个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为“Yeyun Hut”要比译为“Wild Cloud Hut”更不容易造成疑惑;再比如,在描述古柏亭的古柏“粗围丈余”时,依据目的语中的长度单位进行转换,一丈大约等于三公尺,因此翻译为“over 3 meters in perimeter”很好地解决了跨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在整个南阳武侯祠景区的外宣翻译中也较为常见,以下实例中的翻译及改译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例2:
《出师表》碑廊
岳飞武侯祠出师二表,草书,清代刻石,被誉为南阳“三宝”之一。
版本1:
Tablet Corridor of "Memorials on Going to War"
Zhuge Liang's two memorials in cursive writing by Yue Fei. The tablets were carved in the Qing Dynasty.
版本2:
Tablet Corridor of "Memorials to the King Liu Chan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
Zhuge Liang's two memorials in cursive writing by Yue Fei were carv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emorial is praised as one of three treasures in Nanyang (with jade sculpture and poker-picture as the other two).
例2的两个翻译版本中,版本1为景区内介绍牌的翻译,版本2为改译。在版本1的标题中《出师表》被翻译成“Memorials on Going to War”是一种泛指,而在改译后的版本2中加上了“to the King Liu Chan”就较为具体。版本1中为说明“出师二表”的作者,加上了“Zhuge Liang's”表所属,正是文化维外宣翻译策略的一种适应性选择,避免读者误解。但第一句“Zhuge Liang's two memorials in cursive writing by Yue Fei.”和第二句“The tablets were carved in the Qing Dynasty.”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会让第一句显得突兀,如果第二句改用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者像版本2中将两句合为一句,就能很好地避免歧义。此外,版本1中把“被誉为南阳‘三宝’之一”直接省略,不仅没有传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且这里的南阳“三宝”并非可有可无的信息,因为这里正好可以借此解释南阳“三宝”,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更好地宣传南阳,所以括号里面的释译“with jade sculpture and poker-picture as the other two”做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传递和表达。
例3:
躬耕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处为诸葛亮躬耕时存放农具的地方。
版本1:
Farming Pavilion
Zhuge Liang once said, "I was once an ordinary person farming in Nanyang". This was the place for Zhuge Liang to store farming tools.
版本2:
Farming Pavilion
Zhuge Liang once said in his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Liu Chan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 "I was once an ordinary person farming in my fields in Nanyang". This was the place for Zhuge Liang to store farming tools.
在例3的两个翻译版本中,版本2的改译增加了“in his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Liu Chan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指明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增加了其可读性,也透露出了位极人臣的一代伟人在成大事之前是怎样在自己文章当中描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这里外宣翻译传达的不仅是诸葛亮的一句话,而是他所撰写的整篇表文,因此版本2在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更能传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3.3 南阳武侯祠景区中交际维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
语言及文字的最终目的是传情达意、实现彼此交流,不只是面对面的沟通,任何以语言或文字呈现出来的文本形式都是为了最终的交际。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外交际习惯的差异,尽量在充分理解原语作者交际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外宣翻译,从而保证此交际目的在目的语中得以实现[10]。因此,南阳武侯祠景区中交际维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的探讨也需要将翻译实践置于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实现原语与目的语、原文与译文、译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比如景区内的公示语“无障碍通道”,在没有其他语境的情况下我们将其翻译为“Barrier-free Passage”可以被理解,但是如果旁边有坐轮椅出行的示意图,我们就要把“残疾人专用通道”的交际目的表达出来,通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策略将其翻译为“Wheelchair Accessible”,这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语之后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下面的实例中根据交际维的外宣翻译策略而进行适应性选择也是为了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
例4:其书法内敛外拓,波磔分明,方严峻利,布局疏朗,有古厚之风。
译文:The calligraphy has an ancient reserved and sharp style.
例4中是描述一个名叫赵菿的汉代人的书法特征,由于出现的位置是景区内部,此处是简要介绍立碑的目的,其上有此人的书法特征,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层面来看,虽然原语一再用规整的四字成语“波磔分明”“方严峻利”“布局疏朗”“古厚之风”等对其书法特征进行描述,但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提取其大意,简单译为“an ancient reserved and sharp style”就能确切地传达其意图达到的交际目的,不给外国读者在理解上造成负担。
通过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南阳武侯祠景区中的外宣翻译策略,可以得知: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不同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必要的时候进行“三维”转换,从而将原语转化为目的语,达到沟通交流、传情达意的目的。
4 结束语
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是衡量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南阳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侯祠景区文化是传播南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将对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武侯祠景区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彰显着中原文化,更是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外文化、东西方文明深度交流与融合的今天,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因此外宣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武侯祠景区现有外宣翻译的现状,提出了以下观点: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的外宣翻译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景区翻译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三维”转换和适应性选择,避免生搬硬套的翻译方法给外国读者、来访者带来误解,从实质上提高翻译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同时起到为整个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添砖加瓦的作用,让中外跨文化文明交流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雪原.南阳市高质量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9):183-186.
[2] 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42(6):5-14,190.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原佩.中原文化外宣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123-125.
[5] 刘红玉.解读卧龙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6] 南阳市博物馆.南阳武侯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7] 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19,40(4):24-33,188.
[8] 朱云云,熊丽.基于生态翻译视域非遗项目外宣翻译策略探究: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9):146-149.
[9] 鲁楠,刘磊.跨文化视角下红色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评《英汉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教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3):271.
[10]张艳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原文化“走出去”[J].英语广场(下旬刊),2021(1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