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头传统规约下的《水浒传》叙事

2024-08-06唐祥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口头传统与《水浒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口头传统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间素材和生动的口语特色,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亲和力。同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传达的道德观念也离不开口头传统文化的影响,展现了对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和人性探究的深刻思考。该文通过对《水浒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也能拓展人们对口头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挖掘和传承《水浒传》及口头传统的价值,让这部经典作品在当代文化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水浒传》;口头传统;叙事结构;人物形象;道德观;性别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12-05

The Water Margin Narrative under the Oral Traditional Statute

TANG Xiangguang

(New Territories School, Hong Kong Chu Hai College, Hong Kong, 999077, China)

Abstract: Water Margin, as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howcases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harm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 depiction, and moral concept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traditions and Water Margin enabl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asterpiece. Oral traditions provide Water Margin with abundant folk materials and vivid colloquial features, enhancing the realism and approachability of the work. Moreover, the character images shaped in the work and the moral concepts conveye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oral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ing profound contemplation on the value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human nature exploration. An in-depth study of Water Margin not onl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lassic work but also expands our knowledge of o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holding significant academic and cultural value. It is hoped that the future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inherit the value of Water Margin and oral tradition, allowing this classic to flourish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Key words: Water Margin; Oral tradition; Narr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 depiction; Moral concepts; Gender perception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水浒传》无疑是一部璀璨夺目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道德观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在传承口头传统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成就。通过对口头传统与《水浒传》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口头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1]。

口头传统,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方式,具有生动、多样和易记的特点。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口头传说、歌谣、谚语等形式传递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口头创作的作品,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水浒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其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等口头传统资源。

在《水浒传》中,可以看到口头传统对叙事结构的影响。作品以梁山好汉的起义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英雄们的悲欢离合和英勇善战。这些故事情节往往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经过作者的巧妙加工和再创作,成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口头传统将《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如宋江的智勇双全、武松的豪勇善战、林冲的忠诚正直等。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形象,经过作者的刻画和描绘,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口头传统还赋予了《水浒传》深刻的道德观念,作品通过英雄们的行为和言论,传达了忠诚、义气、勇敢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对后世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道德观念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1 口头传统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

口头传统是指通过言语来传达和记忆社会经验、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事件的一种古老方式。它在书写或印刷材料没有普及的时代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文化和故事得以代代相传。口头传统的特点包括重复、公式化的表达、即兴性、节奏和韵律的运用及故事叙述的动态性。这些特点不仅使得故事容易记忆和传播,而且还增加了叙述的吸引力,使听众能够更加投入。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宋朝初期的梁山泊英雄好汉为背景,讲述了108位好汉反抗官府、讨伐腐败的故事。《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深受口头传统的影响,这一点从其叙事技巧到故事内容的表现手法中都能得到体现。《水浒传》中充满了重复的叙事模式、人物介绍,以及公式化的言语表达,如在介绍英雄人物时常用一套固定的公式来描述其外貌、性格和技艺等,便于听众记忆。此外,《水浒传》的叙事中还频繁采用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都是口头传统的典型特征[3]。

口头传统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口头传统的即兴性使得《水浒传》中的故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作为一部逐渐在口头传播中形成并最终被文字记载的作品,《水浒传》在不同版本中存在诸多变体,这种多样性正是口头传统易于适应听众需求和口味变化的体现。其次,口头传统中的重复和公式化表达,增强了《水浒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这部作品在朗读或表演时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提高了故事的传播效率。最后,口头传统的动态性也促使《水浒传》作为一个开放的文本体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声音,是民间智慧和集体记忆的载体。

口头传统不仅塑造了《水浒传》独特的叙事结构,其特点如重复、公式化的表达、即兴性,以及故事叙述的动态性等,都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口头传统的元素不仅增加了《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继续在今天传唱。通过《水浒传》,我们能够窥见口头传统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文学作品的形态和内容[4]。

2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与口头传统

2.1 人物形象的口头传统创造技巧

在口头传统中,人物类型化是构建和传播故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将人物归纳为易于识别和记忆的类型,有助于听众在没有书面文本的情况下记住复杂的故事内容和角色关系。类型化的人物往往具有一些夸张的特征,如英勇、奸诈、智慧或愚蠢,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故事中以类似的形式反复出现,使得听众能够快速识别和记忆。例如:智者形象常常利用其智慧解决难题,而强壮的战士角色则以他们的力量和勇气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方式,人物类型化既满足了口头记忆的需求,又丰富了叙述的多样性[5]。

在口头传统中,英雄典范常被塑造成具备某些超凡品质和理想化特征的人物,以启发听众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水浒传》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梁山好汉”108位英雄的壮丽史诗,展现了反抗压迫、追求正义的英雄群像。这些英雄形象在故事中以其独特的个性、技能和道德准则脱颖而出,从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英雄典范系统。尽管这些英雄各具特色,但共同的反抗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成为串联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在口头传统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公式化的,这一技巧可以帮助叙述者更有效地传达故事,并协助听众在记忆中重构故事情节。人物的对白或独白通常采用特定的句式、术语和节奏,这些都是提升故事吸引力和可记忆性的重要因素。例如:英雄在面临挑战时往往会重复某些鼓舞士气或表明决心的口号,而智者则可能使用含蓄或谜语式的言语来传授知识。这种公式化的语言风格不仅能够加深人物形象,还可以加强故事的节奏和张力,使之在口头传播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持久。

2.2 具体人物分析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梁山好汉反抗封建压迫、讨伐腐败官员的故事为蓝本,通过口头传统和文学加工,形塑了一系列鲜活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于正义、侠义的理解和追求。下文主要分析其中几位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及其与口头传统的关系[6]。

宋江,梁山泊的首领,被誉为“及时雨”,其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宋江极力维护传统的忠孝道德观,对国家忠心,不愿意做出真正的叛国之举,反映了传统英雄对朝廷的尊重与忠诚;另一方面,宋江积极反抗腐败的官僚,领导梁山好汉进行义军抗争,展现了对抗不公、追求正义的侠义精神。宋江这种忠于朝廷与反抗不公的双重特性,正是口头传统中英雄形象复杂性的体现。

武松,被誉为“行者”,其形象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勇敢和正义的理想化追求。武松在口头传统中的形象源于他不畏强暴、勇于挑战不公正现象的行为。例如:他在宰西门庆这一桩事迹中,体现出了为弱者伸张正义的侠义精神。武松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心中理想的正义英雄,这种形象在口头传统中的传播深化了人们对于侠义和正义的内在认同。

李逵,又名黑旋风,其形象在《水浒传》中极具特色。他勇猛、直率、重义气,却也粗暴、易怒。李逵的形象反映了口头传统中对“野性”英雄的典型描述,即不拘一格、敢爱敢恨,深受民间喜爱。李逵的形象展现了反抗封建压迫、渴望自由与公正的民众心声,与口头传统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相契合[7]。

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这些人物的形象同样深受口头传统的影响。林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忠诚、勇敢但受到不公对待的形象,他的流放和奋斗体现了封建社会下个人抗争的悲壮及对自由的向往。鲁智深的形象则兼具野性,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豪迈,体现了口头传统中侠士与僧侣形象的混合,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与侠义并重的特点。

这些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不仅是《水浒传》文本的特色,也是口头传统与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和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正义观,以及对于英雄的崇拜与期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2.3 人物命运与口头传统的宿命论

在口头传统中,英雄人物往往被赋予天命之力,他们的成就和失败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宿命和天意的体现。这种观念深植于民间文化之中,也反映在《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水浒传》中许多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命运深受口头传统宿命论的影响。这些宿命论元素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上,也映射在他们最终的命运上。这些英雄人物的兴衰成败反映了作者对于命运、社会和个人道德选择的深刻思考。

武松,作为《水浒传》中的代表性英雄之一,体现了强烈的宿命色彩。他的身世悲惨,性格刚直,经历了杀死恶霸、复仇杀嫂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武松的行为既体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也暗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宿命力量驱使他走上这条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道路。

林冲,原本是一位官府的教头,因被奸人陷害而被迫落草为寇。林冲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个人意志往往难以抗拒社会和命运的安排,他的人生轨迹仿佛早已被命中注定。

宋江,作为梁山泊好汉的领袖,展现了复杂的宿命观。一方面,他心存忠诚,期望通过起义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朝廷的招安,回归正途;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被卷入反抗和斗争之中,其间重复的悲剧和失败似乎预示了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

3 《水浒传》的道德观与口头传统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描写北宋末年108位好汉聚集梁山泊起义反抗腐败朝廷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多样的人物性格,展示了深刻的道德冲突与人性考验。书中的好汉们在追求社会正义和个人灵魂救赎的道路上,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选择。如何在忠诚与反叛、仗义与行窃之间找到平衡,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水浒传》的故事原本以口头传说形式流传,包含了丰富的民间道德观念和正义感。口头传统中的英雄是为了维护社区的利益和正义而战斗,他们通常具备仁义、勇敢、智慧和忠诚等品质。在《水浒传》中,虽然梁山好汉在行为上有时背离正统的道德规范,如抢劫和反叛,但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被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所迫,体现的是对抗压迫、追求正义的精神。这类反映了民间道德观和正义感的传统,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8]。

《水浒传》展现了一种复杂的道德观念,其中既有反抗不公和腐败的反叛精神,也有对朋友、对理想、对政权的忠诚。好汉们一方面反抗腐败的官僚,呼唤社会正义,另一方面,也尊敬皇帝,最终接受招安,展现了一种对传统皇权的尊重和认可。这种道德观,既体现了民间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复杂看法和理想国家的向往。通过这种方式,《水浒传》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邃的对于忠诚和反叛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与社会、正义与道德的多维度审视。

4 口头传统与《水浒传》叙事中的性别观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多样,既有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如林冲的妻子林娘子,体现了传统的贞节美德;也有勇敢独立的女性,例如扈三娘、孙二娘等,她们不仅在爱情中有着较为独立的选择,还能上阵杀敌、争雄沙场。这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浒传》对女性角色有着较为复杂的刻画,既有传统的约束,也有超越时代的人物塑造。

口头传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水浒传》。在口头传统中,女性角色往往受限于时代背景的性别观念,通常被塑造成服从男性的社会角色,例如忠贞的妻子、贤惠的母亲等。这类角色反映了社会期待女性扮演的角色,即依附于男性的配偶或辅助者。

尽管《水浒传》中存在传统的性别角色刻画,但也不乏对这些角色的挑战与再现。书中不少女性角色都展现了独立、勇敢的特质,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例如,扈三娘能够与男性英雄一较高下,孙二娘的独立和果敢更是体现了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角色的设置,既展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角色认识的逐渐深化。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逐渐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它既沿袭口头传统中性别角色的限制,也有对这些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重塑,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多维的性别观。

5 口头传统规约下的《水浒传》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口头传统文化中的传播极为广泛,不仅深入人心,还促使这部作品不断被改编和发展。口头传播使《水浒传》更具有生动性和接地气的特点,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水浒传》通过口头传播,形成了多个版本与解读,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

《水浒传》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海外。在中国,许多作家和诗人在创作时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还是文学技巧上,都有《水浒传》的影子。比如,明清小说中的许多侠义题材作品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启发。此外,《水浒传》中的某些角色,如武松、宋江等,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其影响力渗透到戏曲、民间传说乃至现代影视作品中[9]。

从口头传统到书面文学作品,《水浒传》的传播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其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水浒传》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矛盾和底层人民反抗精神的杰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水浒传》中反映的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最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水浒传》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探讨社会变迁、人性善恶的窗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水浒传》进行再评价,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对深化文学研究、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0]。

6 结束语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精细的叙事,作品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宋朝末年的江湖世界,108八位梁山好汉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刻的人性探究。

叙事上,《水浒传》采用了错综复杂的章回结构,并通过丰富的情节设计,展现了从梁山好汉单个起义到集体聚义,再到被朝廷招安等一系列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作家深邃的历史视角和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人物形象方面,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从而使这部作品展现了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

《水浒传》的产生和流传,离不开中国古代深厚的口头传统文化。早在成书之前,水浒故事已在民间口耳相传,积累了丰富的民间素材。这些口头传统不仅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也使得作品保留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动的口语特征。从这个角度研究《水浒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交融,以及口头传统如何影响和塑造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展望未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其与口头传统的关系,特别是如何从口头传统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及作品如何反过来影响后世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同时,随着数字人文学等新方法的出现,对《水浒传》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及艺术表达方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水浒传》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也能深化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莉.论民间水浒说话与《水浒传》小说的内在差异[J].明清小说研究,2015(2):107-126.

[2] 纪德君.口头传统规约下的《水浒传》叙事[J].文学遗产,2022(4):157-163.

[3] 王超.典型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水浒传》阅读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3(11):27-30.

[4] 张莉.论明清评话对《水浒传》小说文本的口头转换[J].明清小说研究,2016(4):63-86.

[5] 王金明.民间口头基础上的叙事话语结构阐释:以《江格尔》与《水浒传》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2):160-161.

[6] 纪德君.口头传统规约下的《水浒传》叙事[J].文学遗产,2022(4):157-163.

[7] 金荣.蒙译《水浒传》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

[8] 白存良.吴道尔吉《水浒传》的程式句法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3):10-17.

[9] 何书宇.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名著《水浒传》的语言风格探究[J].参花(下),2023(12):44-46.

[10]冯文开.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口头叙事[J].中国文学批评,2022(4):156-16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