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修辞视域下天津民俗文化外宣英译的接受效果分析研究

2024-08-06马力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民间宣传的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向世界各地的游客传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信息。在天津民俗文化外宣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面临着如何准确传达文化内涵、处理文化差异等挑战。然而,这也为译者提供了展现翻译创造性和文化敏感性的机会,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了了解天津民俗外宣英译的受众接受效果,该研究开展了天津民俗外宣英译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展现了当前天津民俗外宣的传播状态。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和解读,该文在新修辞视域下进行受众的接受效果分析,旨在为未来的中国民俗外宣英译和文化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修辞;外宣英译;天津民俗;接受研究;调查问卷;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57-05

A Study on the Acceptance Eff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Publ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hetoric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A Liyi

(Tianjin Sino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folk propaganda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s it conveys na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o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ianjin folk culture into English, translators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accurately convey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andl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However, this also provides translato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demonstrate translation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udience acceptance effect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anjin folk propaganda,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anjin folk propaganda, and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e current dissemination status of Tianjin folk propaganda. By summar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udience's acceptance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hetoric, aim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lk customs.

Key words: New rhetoric; Translation of external propaganda into English; Tianjin Folk Customs; Accept research; Survey questionnaire; Evaluation criterion

民俗,即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的风尚和习俗,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文化走出去”成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1]。民俗外宣材料的英译版本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备受国内学者的重视,对外宣英译文本接受效果的研究能够用于分析民俗外宣材料是否能让受众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否能够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外宣材料的重要影响,翻译实践不再是机械地将语言进行转换,翻译与修辞的跨学科融合对国家对外话语传播构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1 修辞与翻译

在中文语境下,修辞普遍被理解为修饰言词,即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不同语言手段来表达观点,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可信,修辞的使用旨在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3]。西方修辞学认为修辞具有论辩的说服功能和调整话语的适切功能,20世纪后的西方修辞学认为修辞是一种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修辞学,也称为“新修辞学”[4]。同样,20世纪后,我国现代修辞学研究开始多元化发展,吸纳多学科的理论[5],不拘泥于修辞的劝说受众功能与美化表达功能,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利用修辞向读者传达思想、意境、情感、价值观念等。读者即修辞行为的受众,有效的修辞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对受众接受效果的研究能够明确修辞行为是否起到有效作用。

翻译与修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利用语言和其象征含义向受众传递信息和文化的实践行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的交流愈发紧密,故外宣材料的有效性决定了中国是否准确高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新修辞视域下,翻译活动离不开受众,翻译者需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了解读者的意识和研究受众的接受效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6],外宣材料受众的反馈能够帮助译者了解是否传达了准确的信息、是否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是否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成功地架起沟通的桥梁。

2 接受效果评价标准

一篇接受效果佳的外宣材料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吸引游客,提高其游览景点及了解文化的意愿。根据陈大亮提出的译文读者接受的评价标准,翻译需要具有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7]。可读性是指翻译内容需要有丰富的内容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读者需要考虑:翻译是否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并使他们记住和分享信息;译文的语法和措辞准确吗;翻译是否使用修辞,如隐喻,使内容更加生动和吸引人。可理解性是指翻译内容需要简洁易懂。游客或读者需通过阅读宣传的翻译来理解所展示的内容,并且被这些内容引发观光或了解的兴趣。可接受性是指读者在翻译中对语言表达、思维模式、阅读习惯、期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一个高度可接受的翻译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思维模式,并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能够解决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外宣的翻译需说服游客或读者参与文化传播活动,并且认同外宣材料中的内容。从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差强人意的翻译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语言僵硬、句子结构不灵活或关键信息处理不当的翻译会降低游客或读者对景区及文化的期望程度,甚至造成歧义、引起冲突。值得一提的是,翻译需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错误内容或夸大事实的信息传播会误导读者,甚至对文化传播起到负面作用。总之,这三个特点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是宣传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只有考虑到以上所有因素,译文才能被目标读者高度接受[8-10]。

3 新修辞视域下天津民俗外宣英译的接受效果

3.1 问卷调查设计

天津市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一座经济技术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独具特色的美食、风俗、工艺、娱乐,无不体现着天津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天津民俗外宣材料是天津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受众对其英译内容接受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出读者对天津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明确译者是否能够结合修辞情境进行翻译,以消除文化障碍、传播及弘扬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问卷调查根据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重点研究天津民俗外宣材料英译质量的有效性。通过调查结果,在新修辞视域下研究英语读者对天津民俗外宣材料的接受效果,分析英译材料是否以英语国家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为准则,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效地传播并弘扬,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问卷调查的对象均为英语读者,调查内容选自研究者于线上和线下收集的天津民俗外宣材料资源。研究者走访了天津重点旅游景区,收集景区中英双语宣传册,如古文化街、天后宫、广东会馆、石家大院、挂甲寺等。除此之外,研究者通过线下渠道(天津博物馆)和线上渠道(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中国华鼎旅游网Top China Travel、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Travel China等),收集关于旅游景点、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内容的外宣材料并形成语料资源。

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础信息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宣材料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考察外宣材料的接受效果。接受效果从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两个层次进行考察,语言翻译注重新修辞视域下外宣英译的可读性(readability)、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文化传播注重考察英语读者对天津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兴趣程度。问卷包含18段介绍天津民俗的篇章,调查对象将以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为标准对篇章进行5个等级的评价(1代表“完全否定”,2代表“不是很好”,3代表“中立”,4代表“好”,5代表“非常好”)。同时,被调查者将回答针对每段节选内容的问题。问题围绕“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外宣材料对指定民俗内容的解释”“外宣材料是否能够激起读者兴趣”“读者是否理解节选段落所提及的某个文化意向”“读者是否能感受到节选段落所表达的文化意境”等内容展开。

3.2 问卷调查结果

3.2.1 被调查者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份。被调查者男女比例接近7:3,其中11.54%的被调查者母语为英语。其中22位被调查者(占比42.31%)表示曾经阅读过民俗外宣材料,17人(占比32.69%)表示只阅读过少量民俗外宣材料,13人(占比25.00%)表示没有读过,但是对中国民俗文化感兴趣,对中国民俗文化不感兴趣者为0人。76.92%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俗外宣材料的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90.38%的被调查者青睐于信息表述直白、流畅的外宣材料,38.46%的被调查者希望读到符合英语国家文化规范(归化)的外宣文本,46.15%的被调查者希望读到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异化)的外宣文本。由此可见,中国民俗外宣材料的普及性较好;中国民俗文化普遍吸引其他国家的人;七成受众认为外宣文本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影响接受效果;读者期待可以读到能够更加直白地传递中国元素的中国文化文本。这需要译者不仅要保障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更要注重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在内容上达到和谐统一。

3.2.2 问卷结果总评结果

总体来看,基于18段节选关于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的问题,被调查者对每一个节选的三个维度分别选择5(非常好)的比例都不低于30.00%。除此之外,近80.00%的被调查者认为问卷中的节选段落是可读的、可理解的且可接受的(统计结果均为选择3“中立”、4“好”、5“非常好”的百分比总和)。基于节选段落所涉及的民俗内容,关于“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外宣材料对指定民俗内容的解释”和“外宣材料是否能激起读者观览兴趣”两个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如表1所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表示肯定的平均比例为59.38%,第二个问题结果表示肯定的平均比例为65.70%。其中,“天津时调”的外宣材料的接受效果最佳,有6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理解关于“天津时调”的介绍,且有71.15%的读者认为该段外宣材料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关于“相声”的外宣材料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只有48.0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理解相关介绍;关于“南配殿”的外宣材料只激起57.69%读者的观览兴趣。

3.2.3 接受效果分析

天津民俗外宣材料能够阐释景区的基本内容和文化特色,且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意境。但从新修辞视域下的英译来看,还有修改和提升的空间。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天津民俗外宣材料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即直译、文化意向缺失、行文结构松散等。限于篇幅,本文选取3篇代表性节选段落进行分析。

第一,直译。

节选段落1:Yangliuqing Woodblock New Year Prints were named after the Yangliuqing Town of Tianjin where they originated. ...Nowadays, this traditional folk art features the technique Half Printing and Half Pain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400 years.

该段落介绍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其中的“the technique Half Printing and Half Painting”为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问题:What is “Half Printing and Half Painting”?

三成的读者误解了木板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选择“Half of the handicraft is printed, while the rest is painted.” ;六成的读者选择“The handicraft combines woodblock printing with hand painting.”;其余选择不知道答案。 “半”被直接译为“half”不妥,出于文化差异,英语读者易将half量化为物质的一半,无法理解两种中国传统工艺的融合。字对字的直译在这里无法传达民俗工艺的真正意义与意境,无法影响读者的认知。

第二,文化意向缺失。

节选段落2:This is the vat which is used for loading food in the past. In the painting, there are a lot of treasures as well as a rooster in the vet. The rooster represents the chicken, carrying the meaning of auspiciousness.

该段落介绍了天津民俗中代表富裕吉祥的图画,图画中为一个盛着许多财宝和一只大公鸡的囤。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问题: Do you understand why rooster carries the meaning of auspiciousness?

五成被调查者选择“源于十二生肖”;三成被调查者选择“源于‘吉’的谐音”;其余则表示不确定答案。结果表明,只有三成的读者理解了大公鸡寓意为“吉祥”的原因是 “鸡”与“吉”的谐音,半数的读者将“吉祥”的寓意联想到中国十二生肖,可见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的文化传播广泛,且海外受众普遍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外宣译文没有解释出谐音的文化意向,没有起到劝说、美化或传达思想意境的修辞作用。除此之外,仅用“vat(大桶、大盆)”来翻译“囤”欠妥,中国传统中习惯用竹片或草席制成储存粮食的“囤”,如果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器物,就会导致文化意向空缺。可以将“囤”采用音译辅以注释的形式翻译出来,既可避免原始生态元素的缺失,也可以将文化内涵移植到英语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可理解损失。

第三,行文结构松散。

节选段落3:Xiangsheng, with its crosstalk and dialogue or monologue with humorous and sarcastic tones, has been entertaining Chinese people for a long time. Ma Sanli is a prominent Xiangsheng artist, Xiangshe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th, as they think it as a fashionable to entertain people this way.

该段落是关于相声的简介,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这三个标准中选择“完全否定”和“不是很好”的比例较其他节选的结果要高。

问题:Do you think this excerpt contains too much information and lacks focus?

五成被调查者认为这段内容涵盖信息太多且缺乏重点,两成的被调查者不这么认为,其余表示不确定。英语说明性语篇使用文字来说明解释一种事物或理念,会对其进行定义、分类或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本节选内容没有对中心内容进行有逻辑性的解释说明,行文结构松散,不符合英语语篇表达方式,这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限制了外宣材料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在新修辞视域下,本文对天津民俗文化外宣英译的接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国际交流中促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新的研究视角为研究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改善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然而,在天津民俗外宣材料现有翻译工作中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进一步探讨并改进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传递天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外宣的效果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中,彭瑶.文化外译传播的多路径研究及演变趋势[J].科技传播,2021,13(22):58-60,73.

[2] 陈小慰.再论翻译与修辞的跨学科融合研究[J].英语研究,2021(2):131-142.

[3] 陈小慰.翻译教学中修辞意识的培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86-90.

[4] 鞠玉梅.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2):27-33.

[5] 谭学纯.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0-64,78.

[6] 宋平锋.西方修辞学翻译视域下的读者意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7-50.

[7] 陈大亮. 译文读者接受的评价标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0(1).

[8] 钟媛幸,蒋依萍,王鑫宇.罗城仫佬族刺绣的外宣英译实践研究[J].西部皮革,2023,45(12):142-144.

[9] 梁娟,黄坤.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研究[J].文化产业,2023(11):141-143.

[10]李观兰.广西金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的调查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26(1):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