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与现代传承
2024-08-06陈娟莉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的摇篮,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其重要的时代使命。中华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匠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包蕴着德艺兼求、强勉拙诚、持规破矩等优良的文化基因。同时,时代的变迁也让中华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气质,在当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华工匠精神依然具有化育理想人格、传承文化基因、促进学生成才等丰富的现代价值。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发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路径重塑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文化;文化基因;文化传承;高职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36-05
The Cultural Gene and Modern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Craftsman Spirit
—Tak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Examples
CHEN Juanli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As a cradle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craftsmen in the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Chinese craftsmanship is rooted in the craftsmanship culture formed du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 vivid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t contains 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such as seeking both virtue and skill, being diligent and sincere, and adhering to rules and breaking ru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have also give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raftsmanship a new era temperamen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talents, the spirit of Chinese craftsmanship still has rich modern values such as cultivating ideal personalities, inheriting cultural genes, and promoting student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tal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reshape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various paths such as developing cultural courses that inherit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nriching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Craftsman culture; Cultural gene; Cultural inheritance; Higher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华工匠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超越劳动实践而进入文化领域,其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中华工匠精神。中华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充分发掘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对振兴民族产业具有重要价值,对促进高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引作用。
1 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
自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中华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精神的代名词。中华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工匠精神的构造储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信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价值。在生物遗传学上,基因维系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藏着生命生长、盛衰、凋亡等关键过程信息。基因具有物质性和信息性双重属性,物质性是基因的存在方式,而信息性是基因的根本属性。文化基因支撑着文化的基本构造,存储着文化软实力的多重丰富信息,浓缩着文化孕育、生长、成熟全过程的规律与秩序。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也具有物质性和信息性。中华工匠精神的物质性主要体现为工匠的造物形式,主要存在于工匠造物的实践过程中;而信息性主要展现的是传统工匠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人生追求、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其信息性这一根本属性。纵览中国历史,中华工匠精神主要有以下文化基因。
1.1 德艺兼求的职业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重德。上古时期,禅让制的禅让标准为“选贤与能”。夏商周时期,周公倡导“敬德保民”,以身示德,后世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孔子作为周公德化思想的传承者,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文化影响深远。汉代以后,独尊儒术之政把儒家推向文化正统之位,自此一直到清代,从孔孟经典到《弟子规》等流行范本都尽显崇德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中华工匠德艺兼求的人生追求。
百家争鸣时期,墨子作为“百工之祖”,精通车械等手工之物的制造发明,在战国时期也曾设计多种防御武器。墨家倡导“兼爱”,重视“兼士”的技艺培养,同时倡导在德行基础上要懂得治国安邦之术与实用技术,追求“爱”与“艺”的结合。面对“做仁义的事情,什么最重要”的提问,墨子回答说:“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的“筑墙”一事为譬,巧妙说明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体现了墨子倡导的德与艺并行发展的“兼士”思想。汉代徐干主张以六德、六行和六艺来教育学生,并认为“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既注重德行的培养,也强调艺的作用,认为德艺兼求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唐代,有成就的工匠也强调德与艺的辨证关系。医家孙思邈将医生视为“仁术”,并告诫后世“人命贵重,有贵千金”,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品德的戒律,要求后世学医者要“不淫声色”“济扶苦难”。《黄帝内经》也有“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论述医德重要性的篇章。明清时期,行业会馆多立有行规,既防范同行竞争又规范匠人之德。工匠行会道德精华《水木工业所缘起碑》(1911年立)曾提出上海工匠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过相规,善相劝,弊相除,利相兴,相师,相友,共求吾业之精进而发达”[1],这是隋唐以来行会道德发展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中华工匠德艺兼求的职业追求。
1.2 强勉拙诚的职业精神
强勉作为一种职业精神由来已久,为努力而为之意。“强勉”经先贤日积月累而成“强勉”文化,儒家在《易经》中勾画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墨子以知行合一为教育方法,躬身践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2],极力践行强勉精神。强勉文化对后世“四民四业”的职业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华传统工匠的“强勉”,在中医、天文、手工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体现。有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强勉”,才有了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的出现。有了天文职官的“强勉”,才诞生了落下闳、张衡等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手工业工匠更是从原始瓷器开始就创制出不胜枚举的精艺。商代后母戊大方鼎重832.84 kg,由锡、铅、铜等金属按一定比例的配方浇铸而成,工艺相当复杂,需要上百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的专门人士的分工和合作才能完成,更是手工业匠人强勉精神的集中体现。
拙巧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琢”显“拙”,说的是制造器物用工之久和所费功夫之大。《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说的是匠人对象牙、玉石等进行切割和打磨的过程中,先有了“琢磨”之“拙”,才有了制作工艺之精,比如汉代闻名天下的漆木器。汉代以蜀产漆器最为精致,据记载,当时蜀地漆器制造历经复杂的八道程序,此外还要加上镂金错银、雕文彩绘,制作起来旷时费力。因而宋代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将“琢磨”直接与精益求精做了深度关联。另一方面是以“拙”致“巧”,说的是“拙”为“巧”的根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可以说是“拙”的典范,但这个“最笨”的人最终取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因此,文化史上均认为“拙”可生“巧”。拙巧精神为中国手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不管是“强勉”还是“拙巧”,都离不开 “诚一”二字。“诚一”说的是专注一事的职业精神。东周管子将“诚一”思想表达为“攻干一事,事之不可兼也”[4]。西汉时期,司马迁进一步提出商业巨贾的成功之道是“皆诚一之所致”,此后,“诚一”被总结为士农工商“四业”之民成功的诀窍。魏晋教育家颜之推推崇“博闻执一”,强调专攻的重要性。历史上不论雷家琴、葛家笔等声名赫赫的工匠世家,还是明清时期的荣宝斋、同仁堂等“老字号”的成功,都离不开“诚一”这一文化基因。在工匠文化史上,“诚一”思想为历代诸业所推崇。
德艺兼求是中华工匠追求的至高境界,而强勉拙诚是中华传统工匠精艺强技的基础。“强勉拙诚”造就了具有中国特征的匠人基因,这一文化基因对传统工匠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强调强勉守拙,也注重诚一专注之道。当下,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字号和非遗的存世都离不开这两种重要的文化基因,相反,疏懒怠惰、投机取巧、博而不专一直被排除在这一文化基因之外。
1.3 持规破矩的职业追求
规矩,原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后引申为标准、规范等。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强调遵循规矩的重要性。百工之祖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5]所谓法仪,就是法规和准则。“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认为,其实各行各业做事均需遵守法度。小到画出圆形,大到治理天下。对规矩的恪守一直是工匠所奉行的标准。《隋书·何稠列传》记载了建筑家、工艺家何稠在工事开始前先让人“立样”(即做样本)。唐宋以后,“立样”和“程准”已成为官府手工业中的基本规范,学徒学习和制作时掌握“程准”也意味着基本掌握了技术技能,这为工匠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在中华工匠文化中,对规矩的遵循就是对技能规律的探索,也包含着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的修炼和养成。《墨子·经上》里提出的“巧传则求其故”的思想,说的是作为工匠要探求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形成的原因与规律。东汉严遵撰说:“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说的是一个人内心有规矩和法度时,志向坚定,内心平静,处事正直。这样的人,能守住原则,能获得信任,能成就自己。
同时,各种技艺在循“规”的同时,也在批判吸收中开拓革新。以医学和手工业为例,药王孙思邈认真研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和名药名方,既博采众长,又去粗取精,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中提炼出新的医药思想,因而他的方剂和药物都有独创成分。因而清代徐灵胎称赞孙思邈的创新精神是“医道之一大变”。又如宋代缂丝工艺的改进。缂丝是宋代在唐代印花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工艺,工序复杂,技术精湛。宋代缂丝题材广泛,晕色巧妙,形象生动,风格古雅,深受时人喜爱,许多名家作品还成为文人显达争相购买的艺术精品。又如清代宫廷样板房总设计师、建筑艺术大师雷发达虽为木匠出身,但能博采众长。在设计皇家宫殿时,雷发达不墨守成规,既继承了前朝建筑家在建筑设计上轴心对称的布局,又对主轴两侧轴线上的建筑采用大致对称的策略,彰显了灵活多变的新风貌,不但体现了尊者为中心的思想,也形成了统一且有主次的整体建筑风格,因而获得了“样式雷”的美誉。
“持规破矩”的文化基因既刻录了中国匠人对前人技艺和传统的继承和传扬,又叙写着中国工匠对技艺的改革创新。过于拘泥规矩,容易走向守成与落后;过于破矩,又容易改变本来的底色。而恰到好处的持规破矩则会在“持”与“破”、“守”与“创”之间推陈出新,遵循规矩又富有勃勃生机。
2 中华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
文化9d68b64cfd0d31203daa449cc66a8c11fcb63354b5d726b892f851a8ca183caf是精神的底蕴,而精神是文化的升华。横向来看,中华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匠文化,而时代的变迁也让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烙印。放眼未来,我国将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之途中,我国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和产业新人,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并充分挖掘中华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
2.1 化育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人带有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理想人格是指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化高尚人格,是社会共同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完美人格形象。因此可以说,人格体现着社会道德理想。从社会评判的角度,工匠精神是一种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6]。工匠精神包蕴着优秀的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变迁,至今具备丰富的实践价值与时代价值。秉持工匠精神的主体具有既立足实际又追求高远的理想人格,蕴含着使人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用工匠精神涵养学生的私德,进而涵养学生德技兼修、精诚专一、开拓创新的品德,从而将工匠精神化育为高职学生的理想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专业技能,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自主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力争上游,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2.2 传承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7]。在古代,我国国力强盛,中华文明光辉璀璨,茶、瓷和丝绸蜚声海内外,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三星堆、京杭大运河等世界奇迹惊艳世界。这些文明和奇迹的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工匠精神。当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的诞生,华为、海尔等民族企业的崛起等,再次让中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现代工匠对中华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探寻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是对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发展密码的理性审视,而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则是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时代书写和现代传承。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工匠精神具有高实践性,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工匠人才,传承工匠文化基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活力。
2.3 促进学生成才
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匠心聚方百业兴,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不论是谁,不论现在做什么工作,工匠精神都是其职业精神所抵达的崇高境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跨越了时间,超越了工匠群体,延伸到更广泛的行业和群体。当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具有典型的成长导向”[9],其德技兼求的职业追求是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强勉拙诚的敬业品质是对人才素质的提升,帮助高职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勤学苦练技术技能,涵养其执著专注、守正创新的匠人情怀,塑造其“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品格,帮助高职技能人才打破技术壁垒,成为炉火纯青的技术能手,甚至成为行业专家和领军人物,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每个学生不管未来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就能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展现风采、收获快乐。
3 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在高职院校的现代传承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充分发掘并传承中华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其重要的时代使命。但由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偏颇,以及教育实践发展的滞后性,当下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存在不足。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努力重塑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3.1 以德润心,开发工匠精神培育课程
榜样是一面旗帜,能给人向上的力量。高职院校可以以杰出工匠的匠言匠行为榜样,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高职院校可以新增传承匠心文化的选修课或在现有课程中增设工匠精神相关章节或内容,提高工匠精神的传承质量。一方面,要广泛搜集整理工匠文化典型案例和文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工匠精神的内容数量庞大、内涵丰富,高职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中搜集易于理解、直击工匠文化内核的教育素材。比如:在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阐释上,可用墨子与公输班的拙巧之辩、历代医者厚德仁心的故事等为例;对强勉拙诚职业精神的传承可以举世闻名的唐代“雷公琴”“九霄环佩”、商代青铜器和秦汉丝织手工业的进步等为例;而对持规破旧创新精神的传承,可以医学、历法的博采众长、批判革新为例,比如百年九芝堂对三百年制药传统的坚守和对生物制剂国际化的创新化发展选择等。这些素材在现代依然得以传承,留下了实物或图片,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工匠文化,组织汇编中华工匠文化图文资料,并向学生下发,同时也可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泛在学习功能,拍摄宣扬匠心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源,相关视频和课件资料可以在学习平台发布,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借鉴,线上线下课程联动,提高匠心文化的宣传推广质量。
3.2 以行促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匠精神的落地最终体现在践行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本就存在较多的实践性内容,如技能实训、模具实习等。这些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使用一定工具学会某项技能或制出某一实物。中华工匠精神与这些实践性内容存在密切联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深入融合工匠文化,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培育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次尝试,并给予其充分的锻炼机会和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将每次动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亲悟工匠精神。其一,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技能大师进校园,传授技能技艺。高职院校可以整合校企资源,建立现代学徒制,邀请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亲自向学生面授技术技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使其认同、尊重并主动追随工匠精神。其二,要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技能人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自我提升。其三,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着力培养创新人才。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激励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技能人才锤炼技艺的有效平台,更是推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技能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触手可及。
3.3 以文铸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当下高职院校的校园基本做到了环境优美,但更多突出的还是传统普适性的价值理念和校园文化风尚,既没有体现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精神气质,也没有凸显当下的发展主题,对工匠精神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十分欠缺。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德技兼求、强勉拙诚、持规破矩等精神文化能彰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具有为高职学生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精心打造工匠文化品牌”[10],构建崇技尚艺的校园文化风尚。一是要加强工匠物质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造中打造工匠文化特色。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案例作为宣传素材,建造工匠文化展示长廊,树立典型工匠雕像,创设古今工匠成长故事文化展示栏等,让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彰显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文化。二是要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着力建设和打造工匠精神培育项目,把强勉拙诚、持规破矩等职业精神的塑造、对工匠典型的学习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扶持工匠精神研究项目,增强教师对工匠文化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专业技能传授和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用身边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鼓励学生向工匠典型学习;打造青年工匠工作室,通过展现优秀青年工匠风貌,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高职学生中生根发芽,主动传承工匠精神。
4 结束语
从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寻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谱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在中国历史上曾诞生了无数匠心独具的中华瑰宝,其间潜藏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工匠文化基因。中华工匠德艺兼求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崇德向善的职业初心、德技兼修的职业境界,强勉拙诚的文化基因里蕴藏着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专心致志的职业精神,持规破矩的文化基因里包含着遵守法度的职业修养、开拓创新的职业追求,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曾在某一段时间因不能让高职学生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而备受冷落,但在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急需工匠人才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发挥着重塑高职学生理想人格、传承工匠文化基因、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发展等价值和功能,通过开发工匠文化课程、强化专业和文化实践,以及创设工匠文化环境等多种手段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传承中华工匠的匠心匠技,绘就技能人才特有的文化谱系,培养更多有时代灵魂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505-506.
[2] 萧无陂,注译.庄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8:327.
[3] 刘毓庆,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4.
[4] 管仲.管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81.
[5] 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21:395,20.
[6] 牛亚飞,李亚元.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53-56.
[7]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1):1-4.
[8]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9] 何永强.OBE理念下制造类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70-175.
[10]孙杰.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22):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