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美育浸润实践中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08-06杨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桂林自古以来拥有浓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底蕴,是八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挖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精髓,利用其美育价值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推动美育实践创新性发展。美育浸润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对标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的新要求,促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民族团结繁荣的重要渠道。该文深挖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当代美育价值,探寻二者内在联系并创新发展路径,使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浸润实践中得到升华与转化。

关键词:桂林;音乐文化;美育浸润;创新路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31-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Guilin Local Music Culture in the Practi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YANG Ying

(School of Music,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Abstract: Respec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ak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fundamental project of consolidating the soul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re the direction and action guid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Guilin has a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Eight Gui Culture. It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Dig deep into the essence of Guilin's local music culture, utilize its aesthetic education value to cultivate and educate people, and promo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The infilt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enhancing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meeting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self-improvement, and national unity and prospe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value of Guilin's local music culture, explore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innovates the development path, so as to elevate and transform Guilin's local music culture in the practi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Guilin; Music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novation path;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发挥自身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1]。当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嘱托,立足广西,在根植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探寻桂林传统音乐文化在大学生美育浸润实践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吹响美育赋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的号角。

1 立足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中已有了重要变化,既有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共性,也有新时代语境赋予的创作个性。共性在于其在形成与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即使面对物质匮乏、精神匮乏的困境也依然保持乐观,精神因素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即使现代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因接地气的创作方式不断前进。深入挖掘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精髓与内涵,拓展内容形式,创新题材载体,在广泛参与中丰富体验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桂林地方音乐文化最具有美育价值的社会功用。

1.1 文化底蕴是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核心内容

广西在秦汉以后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大一统”的思想就在广西各族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点促使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局面,所以在广西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没有非常明显的界线,也有“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说法,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团结基础。桂林音乐文化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雨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体系,有桂剧、粤剧、采茶戏、文场等汉族剧种,还有壮剧、壮族师公戏、唐皇、苗剧、毛南剧等多个少数民族戏曲、曲艺等。桂林地方音乐文化与广西其他十余个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借鉴,包括桂剧、桂林彩调、桂林渔鼓、广西文场等各种丰富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传承的地方特色传统音乐体裁和表现形式[3]。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桂林人文底蕴深厚,是广西桂剧、桂林零零落、广西文场、桂林渔鼓、桂林彩调等戏剧曲艺的故乡,这些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背后凝聚了一大批造诣深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感极强的国家级、区级传承人,戏曲曲艺专家,表演艺术家。桂林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延续至今,桂林的研究学者们也对“家门口”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桂林不止有闻名天下的秀丽山水,还有桂林戏曲和曲艺,有着“桂林有山、有水、有戏”的说法。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发起并精心打造的《桂林有戏》栏目集桂林渔鼓、桂剧、彩调、文场等多种戏曲曲艺表演形式为一体,将传统的非遗活态传承与新时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实现了创新和传统的双向奔赴,呈现了桂林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人文美。

1.2 桂林抗战音乐是桂林地方音乐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桂林这片热土曾有众多革命烈士留下的足迹,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与信仰。坐落于桂林市解放西路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是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中国第一座话剧专业剧场”“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之称,留下了“中国戏剧运动的里程碑”西南剧展等超越生命的艺术遗产。1938年至1944年,戏剧家欧阳予倩、国歌之父田汉、教育家马君武、音乐家张曙、归国舞蹈家戴爱莲、桂剧名伶方昭媛等数以千计的文化名人云集桂林,汇聚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彰显了音乐人的责任和担当,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现在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以史为鉴,用桂林音乐“非遗”讲述桂林最光辉的文化抗战历史,将当年爱国进步人士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壮剧进行群像式全景呈现,以艺术表现的形式讲述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动人故事。

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围绕红色文化和廉政教育题材,陆续产出桂剧《燕歌行》“英雄母亲”、桂剧《江姐》“烈火中永生”、桂林渔鼓《除五瘴》、广西文场《过雪山》、情景剧《记住你》、歌曲《半条红军被》等出彩的剧目和曲目[4]。这些结合传统曲调创作的新时代作品就是行走着的思政课,令人仿佛走进真实历史现场,让当代大学生们在重温历史的震撼之余,复有沉思。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时代标签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旋律与桂林方言音韵巧妙结合,极具桂林地方语言特色,唱词也是以真善美作为媒介,来体现桂林人民情感的传递,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一个民族音乐艺术中最有特点、最值得珍藏的音乐文化[5]。2016年,桂林与央视携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打造《歌从漓江来》端午特别节目,也是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一次全新展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多种桂林地方音乐文化聚焦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创作新时代音乐作品。大多数桂林传统曲艺、戏剧包括以长篇神话传说为主的传统曲目、历代传承人创作曲目等。桂林地方曲艺音乐渔鼓的国家级传承人原创作品就运用桂林渔鼓的规律来编曲,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声声祝福送吉祥》《农交会上把曲唱》《四胡新韵》等就是利用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来宣传桂林旅游品牌。《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永传扬》《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梦圆》等都是紧跟时代潮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曲目。还有彩调剧《五子图》《山水传奇》、桂剧《龙隐居》等,都是反映桂林本土音乐特色、极具新时代审美特点的音乐文化佳作。老一辈传承人在原本的传统曲目、剧目中衍生出自编作品,在构思、编排、表演上都体现出桂林地方音乐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 根植桂林地方音乐文化,探寻其当代美育价值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提出为壮美广西建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广西发展明确了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美育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所以用“以美育人”回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是当下的教育核心。时至今日,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涉及历史、非遗、民俗、文学诗词、廉政教育等多元题材,全面、多角度地充分考虑和挖掘其中所富含的“美”的教育因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建立八桂大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内容之美”“过程之美”“主体之美”与塑造个人的“内在美”、丰富校园的“体验美”、提升社会的“精神美”之间的内在关联。

2.1 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具有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内在美”的价值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不能仅是音响层面的感知,要充分认识其文化功能和特征,真正走进去理解内在的人文内涵[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是广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在桂林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为其具有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意识,具有质朴、自然的美育形态。经典传统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五分钱》都具有教化意义,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桂林渔鼓在老一辈传承人的努力中,至今传唱不衰,在八桂大地上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并演绎着,引导大学生领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涵养品格、感受道德教化之美。我们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其高尚的精神追求塑造人,通过新时代的美育浸润、音乐教学,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从更广阔的文化、自然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高尚的、历经百年传承的优秀音乐文化中形成独特品格与格调。

2.2 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具有丰富大学校园“体验美”的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提出的“人文实验室”建设,以人文教育为主体,校园环境为依托,人文要素为内容,基于共享场景理念,构建公共的、融合交流、体验和实践的跨学科文化场域,结合思政美育工作,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天然的美育实践场所中,校园体验美、精神美的教育维度提升,使高校美育具有文化性、场域性、潜移性的特点。引导校园中的各族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师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和接触身边的音乐文化,让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在学生心中发芽,助力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同时将校园和社会场域相连接、将传统文化和校园生活相贯通,让地方音乐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把桂林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与学生特点、地域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营造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至臻至善的浓厚氛围,发挥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3 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具有提升社会整体 “精神美”的作用

1995年的歌曲《我想去桂林》一时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掀起20世纪90年代桂林旅游的热潮。“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轻快明亮的语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桂林秀美山水的向往,时至今日,也依然朗朗上口。广西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近年来也越来越被全国人民关注,是广西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是广西多民族“美美与共”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人们以歌为媒,对歌、赛歌,歌颂桂林山水,享受山歌意趣,逐渐形成闻名世界的歌圩音乐民俗文化。在三月三节日的氛围中,桂林人沉醉在歌海之中,人人都能够唱几句当年《刘三姐》中对歌的经典歌词:“嗨,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嘿了了啰,什么水面起高楼嘞嘿了了啰”。在对歌时,人的内在心灵也能得到洗礼变得明亮清新,所以繁荣桂林地方音乐文化、提升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广西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提升社会整体“精神美”的作用。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广西地区的艺术魅力,对广西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运用和弘扬桂林地方音乐文化中歌词的“内容美”、音乐本体的“主体美”和传承变迁的“过程美”,能够实现其对于当代个人“内在美”、校园“体验美”、社会“精神美”的美育价值。将桂林地方音乐文化中的文化自信融入个人、全社会、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奋斗、事业熔铸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伟业中去,能够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发出新的时代强音。

3 创新求变,积极构建桂林地方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浸润的实践路径

用音乐探索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径,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见证精神伟力、推动时代前行的美好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应不断提高审美品位,让高校大学生接触美、亲近美、认识美、体验美,将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时代的美育精品,转化为多样的美育课程、丰富的美育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文化自信,积极开拓桂林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进校园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种最佳美育形式,使学校美育的浸润效应最大化。它能够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种方式进行,为“个人—高校—社会”美育协同发展提供创新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3.1 “校本+体系”“思政+专业”,促进美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至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桂林高校大学生地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场域中是非常幸福的,面对桂林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唱家乡的歌”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当前,桂林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是比较认可的,但是身边的音乐文化在校园中出现、传播却比较小众[7]。地方特色的、优秀的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文化之根,在目前的音乐课堂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地方音乐文化是恰逢其时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音乐文化校本课程在通识素质课的运用,完善此类通识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夯实此类美育课程师资队伍。

尝试用音乐“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舞台”,通过“同心”音乐会、“民族情 一家亲”民族管弦专场音乐会等舞台实践载体,使校园中各族青年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用青春的风采传递同心向党的深厚情怀,将弘扬优秀音乐文化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3.2 “课内+课外”“社团+名家”,拓宽艺术实践美育大课堂

坚持把课堂作为桂林地方音乐文化融入美育浸润实践的主阵地,将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引进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当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在大部分高校落地铺开,高校社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朋辈育人作用,但地方音乐文化类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较少、相关社团更少。社团是青年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小团体,同学们之间爱好的交流碰撞或许会比教师的讲授更让学生喜闻乐见,从社团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促成地方音乐文化社团成立,开拓高校美育育人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

老一辈戏剧、曲艺名伶名家效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的关注度[8]。现如今,我们需坚持高雅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邀请桂林渔鼓国家级传承人、桂林彩调团艺术家等亲临课堂,进行桂林山歌现场教学,拉近学生与地方音乐文化之间的距离,从网络回归现实。课余通过“壮族三月三”校园民俗节、少数民族学生主题沙龙、地方民俗体育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发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民族文化作品创作比赛,在实践中抓好学生思想培养,播种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9]。

3.3 “硬件+软件”“实践+体验”,实现大场域美育文化浸润

全面加强自身文化环境建设,设置少数民族文化展厅,举办地方音乐文化小展演并开展相关参观讲解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立体呈现意蕴厚重、内涵丰富、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结合寒暑假社会实践开展桂林地方音乐文化专题实践,组建实践团,助力地方文艺演出,在实践中感受桂林地方音乐文化魅力,争做地方文艺轻骑兵;赋能公益艺术教学,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美育浸润践行者;聚焦非遗文化传承,争做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进行地方音乐文化理论研究,争做地方特色传统理论梳理的继承者。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桂林地方音乐文化美育浸润实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10]。

4 结束语

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桂林地方音乐文化及时地穿插在大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推动学校美育浸润实践工作再上新台阶,可以推动学生五育全面发展,实现思想与素质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广西考察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N].人民日报,2023-12-17(1).

[2] 本报评论部.推进文化自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4- 01-04(6).

[3] 甘群.品识传统音乐韵味 传承优秀文化内涵:以桂林市中小学校园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为例[J].文化心旅,2019,11(15): 146-147.

[4] 魏艳,郭彦玲.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生活,2022(10):62-68.

[5] 杨莹.桂林渔鼓文化传承的考察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6] 肖炜.民间文艺的美育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9):15.

[7] 张雅婷.“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价值和实施路径[J].乐器,2023,10(5):60-63.

[8] 谭飞.高校戏曲美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31(4):76-80.

[9] 刘翱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传统文化在美育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2):146-152.

[10]毛琳.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化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