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研究

2024-08-06李贞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提出诸多保护意见措施,以及“十四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短视频领域中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公众对传统非遗技艺制作过程的了解,还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探索。同时,“文旅+”模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广泛而开放的展示平台,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结合,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增长。该文通过非遗技艺类短视频用户生成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广西非遗织染绣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提取元素进行IP化处理、提升多样化视听语言手法、平台渠道选择和有效推广传播等,以期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非遗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08-05

Research on Short Video Creation Strategies of the Skill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ases of Weaving and Dyeing Embroidery in Guangxi Ethnic Minorities

LI Zhenying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Abstract: As the state has put forward many protection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n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esen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in the field of short video.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help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al tourism +" model also provides a broad and open display platform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short video creators, combining traditional skills with tourism,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Based on the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short video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IP processing of elements extracted from short video creation of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aving, dyeing and embroidery skills, improving diversified audio-visual language techniques, platform channel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promotion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Key words: Cultural and tourist integr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chniques; Short video; Creation strategy; Guangxi minority weaving embroide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semin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认同程度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中,非遗与旅游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旅游活动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通过将非遗纳入旅游景点和主题活动中展示推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并感受到这些独特珍贵的传统文化,加深公众对非遗的理解和认知。

在智媒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且普及度较高的媒体形式之一,在推广与宣传非遗方面,“短视频”以移动化、轻量化的优势,运用越来越广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交融既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1]。通过制作生动且内容兼具教育意义或娱乐价值的“短视频”,可以将那些复杂而奇特的非遗文化展示给更多的观众,“短视频”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关注、评论,扩大非遗的影响范围,提升公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虽然短视频作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新媒介,但对于非遗技艺传承人与传播者来说,创作非遗文化短视频面临着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和繁荣文化事业、产业的新挑战[2]。

1 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织染绣技艺概况

1.1 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历史资源,其中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独具特色且历史悠久,这种手工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利用天然植物纤维和动物毛发进行编制和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手工艺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精湛的技艺,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并传承至今。广西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织染绣各具特色,壮族、瑶族、苗族等群体以其复杂而精美的刺绣工艺闻名于世;布依族、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群体则善于运用自然植物提取出来的颜料进行染色;而土家族、侗族等群体则注重将刺绣的图案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服饰上表达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祖先的敬意。

近年来,广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其发展。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培训师资队伍、组建合作社支持农村手工业者及开展相关宣传活动等方式,成功复兴了许多濒临失传的织绣技法与图案。如今,在全球文化交流与市场需求推动下,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以细密精致、艳丽多彩的图案、创新的设计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越来越多外国人士对这些精美纷呈的手工艺品产生浓厚兴趣,并愿意购买收藏或学习相关技巧。

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广”泛而“盛大”地汇聚着多个少数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千姿百态、万千式样、别具风格的织染绣非遗技艺,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现代发展角度看,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织染绣技艺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文旅深度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已逐渐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推动相关产业链条上下游协同发展,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文旅+”模式正在逐渐形成,“文旅+非遗”“文旅+电商”等方式也使得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并且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1.2 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首先,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每一个纹饰、每一种色彩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美学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广西少数民族独特而精湛的手工艺术。

其次,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作为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技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购买相关产品,并推动了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同时,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为当地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区域的振兴和经济的增长。

最后,宣传与推广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还能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实现身份情感的认同,通过学习、参与、宣传与传承等相关活动,当地居民能够更好认识自己所处的社群与文化背景,并增强自豪感与归属感,这有助于增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过程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3]。所以,在非遗保护中重视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技艺具有重要和积极意义,不仅代表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还对经济繁荣、社会凝聚力及个体成长等众多方面有重要贡献。

2 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现状分析

随着智媒时代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及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非遗技艺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这种新兴媒体形式进行呈现和推广,已有较大程度的观众基础。在当今快节奏、碎片化阅读习惯盛行的社会背景下,短视频传播非遗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短视频[4],以非遗技艺为内容的短视频能够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知识。通过运用画面剪辑、音效配合等视听手法,可以将复杂抽象或陈旧枯燥的传统工艺过程转变为直观易懂且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提高观众对于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认知。在数字时代大数据普及和网络平台发达情况下,利用网络优势开展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和直播赋能[5]也具备巨大潜力。通过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发布与分享,并结合用户评论反馈机制实现即时互动沟通,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并增强用户参与感。此外,在线教育平台也可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或培训班,促进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非遗文化需要借助于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由于语言限制及距离等原因导致很多海外民众无法直接接触非遗特色文化产品,然而通过将精心制作并融入本土风格元素的短视频上传至国际应用共享平台分享给全球用户,则能够有效地突出中国特色文化,并使得更多群体对中国民族历史底蕴和民间智慧有所了解。

通过抖音、西瓜视频、快手等网络平台的短视频桌面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广西非遗织染绣技艺类短视频的博主(素人)其创作内容、试听语言手法、技术应用和传播方式等存在一些问题。

2.1 主题内容随机,连贯性不强

短视频博主(素人)在创作过程中普遍显现出文化内涵本真遗失,内在价值缺位[6],以及非遗技艺传承人视觉形象同质化[7],造成短视频内容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思路。由于视频多出自博主自身的艺术表达,账号(个人)主题的选择和内容较为随机和分散,导致制作的短视频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作品中没有处理好整体宏观和细节微观展示,流于表面符号性的谈论或仅是图像性的观赏[8],因此,在进行创作时应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与连贯性,并注重选取合适且有机联系紧密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展示。

2.2 视频创作手段单一,缺乏专业知识

博主在创作过程中面临一些技术上的限制和挑战,传播模式和技术应用滞后,非遗数字化传播理念和传播媒介单一,缺乏视听语言专业知识,导致视频画面质量不佳、剪辑效果欠缺或音频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对短视频制作流程和工具了解有限的情况下,创作者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各种特效、转场和后期处理技巧来提升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另外,创作手段的单一性也给内容表达带来了局限性,因为只依靠比较单一方式进行创作,很难满足短视频多样化的需求和激发观众兴趣。

2.3 媒介素养不足,传播范围有限

由于信息爆炸和用户注意力分散的原因,非遗技艺类短视频很难获得足够曝光度和传播性。在短视频信息内容众多的环境下,创作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吸引观众并传达信息,非遗技艺短视频存在受众代际失衡和受众群体模糊问题[9]。根据短视频推送机制,观众对新鲜、刺激或具有情感共鸣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制作高质量、富有创意且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的短视频成为挑战。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碎片化信息,用户又偏向快速浏览与跳转,导致用户对长篇深度思考型内容缺乏耐心和兴趣,使优质正能量的短视频难以突出自身价值,并可能被埋没在庞大信息量中。

另外,在某些特定领域或话题上进行专业性探讨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时间限制和知识深度要求,部分专业领域内容能否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给普通公众仍然存在争议。所以非遗技艺内容的传播,既需要在技术与创作层面上攻克难题,也需要平衡好公共价值与商业利益关系。

3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探讨

从非遗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再到非遗短视频,多种形式的融合扩展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影像空间[10],各视频平台的非遗织染绣短视频创作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何将历史悠久、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更有效地传承与传播,如何进行广西非遗织染绣技艺短视频的高质量创作,显得尤为重要。

3.1 视频生成内容选择

3.1.1 挑选极具代表性、吸引力、教育价值的元素

在非遗技艺短视频的创作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主题和内容,挑选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元素来展示,明确账号(个人)定位,深度开发和延伸内容,塑造特定地区和风格的IP化账号,使其具备更多元化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其次,在创作上需要突出非遗技艺本身所包含的价值与魅力,可以通过讲述相关故事、介绍工艺流程及展示制作过程所需材料等方式呈现其内涵与特色。同时,必须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或历史背景进行媒介场景构建[11]来衬托传播的新兴场景,使观众更好理解并感受广西织染绣非遗技艺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3.1.2 以成功案例为基础,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确定选择标准,进行同类案例分析。通过借鉴成功案例并总结经验,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加明确如何选择适合的元素,并提出改进方向。以其他民族织染绣技艺生成用户的成功案例分析作为参考,从中发现创作共同点和规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内容创作质量。

抖音账号“针传绣庄”(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拥有粉丝30多万,创作的113个短视频作品中上万获赞的短视频作品有28个,其中最高获赞193.8万的作品时长仅22秒,是拍摄博主制作一副双面三异绣的展示。其短视频作品虽然都是以博主制作苏绣作品为主,但是获得上万点赞及评论数量的作品都是双面三异绣或是用苏绣技艺绣制写实的青铜器作品,整体账号短视频的内容多偏向以苏绣三异绣技艺和写实图案的苏绣制作为主。

抖音账号“缂丝大师”(奇人匠心),拥有粉丝超过15万,创作的240个短视频作品中上万获赞的短视频作品有13个,其中最高获赞41.3万的作品时长仅6秒,是博主缂丝制作一副书法图案作品。其短视频作品中以缂丝万历皇帝龙袍、中国名书画作品获得点赞数量较高。

通过生成内容甄选和案例分析可知,应全面、科学地考虑视频内容选择因素,并确保所选取的广西少数民族织染绣元素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吸引力和教育价值,这样在展示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观众对其产生兴趣与认知,更好地达到传承与传播的效果。

3.2 运用多样化创作手法,提升观众体验,增加互动性

3.2.1 故事情节设计

在短视频创作中还应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通过编排精彩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关注,一个好的故事情节是吸引观众注意力并保持他们对短视频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用户生成内容可以通过设置扣人心弦的冲突、展开令人期待的转折及塑造鲜明丰满的形象来设计精彩纷呈、富有张力和深度思考价值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能够增加用户黏性,还能够引发用户对于织染绣技艺产生更多探索与思考。

3.2.2 善用剪辑技巧

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专业拍摄提炼视觉语法更好地展示非遗文化内蕴,合理选择画面、镜头蒙太奇衔接、音乐、音效来打造独特的氛围,展现不同的视频生成内容。通过剪辑技巧对原始素材进行甄选、组织和处理,以达到传达织染绣非遗技艺最佳的叙事效果和观赏体验。剪辑技巧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技艺制作的节奏感和内容情绪表达,并运用一些新颖剪辑手法、配乐设计及字幕说明等方式丰富视听效果。如抖音账号“蓝靛草”(丹寨靛蓝蜡染坊)博主展示制作一件蜡染裙子的过程,最高获赞2.1万,其短视频作品大量以蜡染图案绘制和蜡染服饰制作为主。

3.2.3 增强互动性

为了提升观众体验,并使其参与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增加互动性。例如,在视频内容上留下可以探讨的问题,制作过程中设置实时评论功能、社交分享功能等。这些互动元素不仅能够拉近制作者与受众之间距离,也能够让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丰富视听语言、多样化剪辑手法、引人入胜故事创意和增加互动性元素都是为了提升观众体验并吸引他们对作品产生兴趣和提高参与度,这些方法旨在给予观众全新而丰富具有深度的思考价值。

3.3 平台渠道选择与制定推广策略

3.3.1 根据目标受众群体特点选择适宜平台

在短视频平台选择方面,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筛选。不同的视频平台有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使用特点,综合考虑目标受众特点、内容定位及用户喜好等因素,结合不同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才能找到最适合自身需求并能够有效传达信息与影响观众心态情感态度变化的平台。因此应该根据生成内容或服务需求的定位,以及目标受众的喜好和使用习惯来确定适宜的平台[12]。

3.3.2 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优势,采取有效推广策略

在制定推广策略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推广手段来提高广西织染绣非遗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准确投放、发布有吸引力且易于引发关注、分享的内容,增加非遗传承人曝光度,并多采用与用户互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同时,在制定推广策略时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和趋势,以便更好地与观众建立联系并产生共鸣。此外,结合数据分析工具对推广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并优化投入产出比。

总之,在选择平台和制定推广策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非遗织染绣技艺特点、目标受众需求及市场竞争情况等因素,并灵活运用社交媒体平台上丰富多样的功能和工具来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4 结束语

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探索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运用生动、简洁、碎片化的短视频媒介形式,吸引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参与,在传统与现代中融合发展,更好地形成非遗题材短视频IP,促进非遗技艺活态化传承。同时,在探索非遗技艺短视频创作策略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影响。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突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并结合当下社会问题进行巧妙融合;在表达方式上则应该尽量符合当代审美习惯,并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在推广渠道上则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线下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只有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并不断注入新思维和新元素,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魏韬.短视频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逻辑[J].中国编辑,2024(2):11-15.

[2] 李波,王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视觉文化再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13-18.

[3] 蒋建华,张涵.非遗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J].民族学刊,2023(8):13-20,157.

[4] 乔帅.非遗短视频类别与受众兴趣的实证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8-33.

[5] 梁莉莉,布瑞丰.非遗视频直播的技术逻辑及其潜在风险:基于抖音平台的“田野”观察[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3):136-141.

[6] 申楠.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 模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1):58-67.

[7] 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9):87-94.

[8] 魏鹏举,魏西笑.非遗短视频发展的现象学分析:以三位抖音头部博主为观察对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6):61-63.

[9] 薛可,龙靖宜. 消弭数字鸿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新思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99-106.

[10]王艳玲,沈舒一.记忆重构与媒介仪式:非遗影像的创新特色研究[J].出版广角,2023(19):19-24.

[11]杨非凡.媒介场景理论下非遗技艺短视频传播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45-47.

[12]司若,宋欣欣.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J].中国电视,2023(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