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普及化发展的意义、内容与路径探究
2024-08-06张森
摘要:以齐文化为视角,探讨地域文化普及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思想内容与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地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社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现实需求,通过阐发齐文化普及化发展对落实“两创”方针、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等的重要意义,挖掘齐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道义、人生哲学、治国思想、生态理念等主要思想内容,从规划设计、政策扶持、项目开发、品牌打造等四个维度提出了普及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当前,地域文化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应用平台,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项目化开发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普及化发展,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同,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齐文化;普及化;重要意义;思想内容;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77-05
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Content and Path of Regional Cultur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 Culture
ZHANG Sen
(Jixia Research Institute, Zibo Vocational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3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Qi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iming to enable regional culture to enter society more extensively, play a greater role and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 with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Gui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need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Qi culture for implementing the "Two Innovation" policy, shaping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 and enhancing public civilization literacy. It explores the main ideological content contained in Qi culture, such as patriotism, social morality, life philosophy, governance thought,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four dimensions—planning and design, policy support,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brand building. Nowadays,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gain greatest scope of recognition and rejuvenate with greater vitality, region culture is supposed to innovate its way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roaden the platform of cultural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e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losely through modern expression.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Qi culture; Popularization; Significance; Ideological content; Development path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全国各地都有其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这种因特定区域差异而呈现出综合表现有较大不同的地域文化,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智慧和审美,被当地广大人民所熟知,更具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是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的天然禀赋资源和潜在精神富矿[1]。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方针为根本遵循,充分挖掘、深入阐释齐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和精髓要义,与新时代发展理念耦合融通,进一步做好齐文化的普及应用,使之走出书阁、迈向实践,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1 齐文化普及化的重要意义
1.1 落实“两创”方针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为文化普及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源泉的齐文化,要实现普及化发展,其精神内核只有与现实语境发生触碰关联,有力阐释并解答现实困境,才能获得公众持续的情感认同和绵长的再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转化与发展。
1.2 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必由之路
城市文化品格的形成,或基于发展历程的积淀,或基于价值共识的追求,而对身处特定文化核心区的城市而言,地域文化则是铸就其文化品格的天然禀赋。比如:淄博位于齐国故都所在地、齐文化发祥地,自带转化应用齐文化的地缘优势,是形塑城市精神、铸就文化品格的必由之路。齐文化蕴含的“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等精神内核,正是锻造“重工厚商、尊贤尚功”“人好物美心齐”城市品格的底气与实力。
1.3 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的必须之举
地域文化普及化发展的行动主体是人,作用客体也是人。地域文化普及化发展的终极诉求之一便是将文化典籍中的君子之德厚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到公民信奉和行为规范中。推动齐文化普及化发展,用仁爱共济、行必正直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引领公众,是促进社会生活和谐,规范公共交往秩序,提升公民道德素养、规则意识、法治理念等公共文明素养的必须之举。
2 齐文化普及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齐文化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军事文化;既有科学技术,又有文学艺术;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进行科学分析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传承弘扬和发展。
2.1 “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家国情怀
从古至今,人们认同家国一体的观念,深知家与国的关系恰如向鱼问水、向瓜问秧,水存鱼活、秧断瓜亡,国存则家存、国灭家亦亡。正是基于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以及共担存亡责任的情怀,才使个体与家庭、家族、国家以认同、维护、热爱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家国情怀[3]。其主要思想包含家国同构理念和共同体意识及仁爱之情,三者分别负有形成家国情怀的关键、让家国情怀持续发酵的动力、推动家国情怀良性前进的出发点之责,最终皆指向“天下太平”。因此,“天下”观才会在中国古人的体验和想象中与自然界共生共存,且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家国情怀在统治者的主动要求下与民众的自愿认同逐渐融合,不但构成了中国古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且贯穿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主线,甚至结成了从古至今维系中国社会安全稳定的纽带。
齐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其中当然具有家国情怀的因子,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内外交患的春秋时期桓管打出的“尊王攘夷”旗帜和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齐宣王提出的“莅中国而抚四夷”思想。以此为基础阐释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更好解读国家认同问题上的中国特色,也有助于坚持用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厘清华夏民族和国家一体化的演进历程,更有助于正确看待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深层价值结构。
2.2 “仁爱共济、义利并举”的社会道义
“社会道义是在公道与人道、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用,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动力之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一条合道义化的发展路径。”[4]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追求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管子》云:“孝悌者,仁之祖也”。孝悌,是仁的根本,也就是做人的根本,体现了齐文化的“仁爱共济”精神。与此同时,齐文化强调的“义利并举”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有诸多相似性。当前,要深入发掘齐文化中的有关社会道义的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解读,使之能够服务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2.3 “行必正直、言必其实”的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类型取决于中华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结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5]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种类型。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可归纳为: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处世以和为贵,适可而止;处事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待人谦恭有礼,不为人先,留有余地;保持个体人格尊严,发扬勇于承担的大丈夫精神。
齐文化中的人生哲学既有入世的担当,又有出世的洒脱。如:《管子》主张为人要“行必正直”。对人品正直、行为坦荡的人,《管子》以“正言直行之士”“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赞之。与之相对,对诈伪者和谄谀者,《管子》则施以无情的鞭挞,“与人交,多诈伪而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鸟集之交”。《管子》认为“名生于实”,因此应当“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主张名实一致、言而求实。
2.4 “重民本、张四维、尚法治”的治国思想
“治国理政本质上是政治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逻辑。”[6]
在齐文化中,治国思想主要来自春秋时期管仲的治国实践,其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管子》一书中。《管子》提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阐明了治国原则、四维的含义及“张四维”的重要性;而“张四维”要求民众得“懂礼节”“知荣辱”,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仓廪实”“衣食足”。“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强调民众要加强心的修养,使心处于虚静状态中,以利于其发挥正常作用。“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提出治国要依靠法制,才会取得成效。法制是第一位的,仁义礼智皆由法制产生,所以要制定完备的法制,并要求民众明白法制的要求。无论是用《诗》《礼》《乐》,还是用法治,都要以遵循大道作为前提和核心,既不强行逆势,也不肆意妄为。“循道无为”既是对齐国社会文化传统哲学的概括,也是对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治国方略的哲学提升,更是对管仲治理下的齐国经济生活状况的理论总结。
2.5 “人与天调”的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级形式体现。”[7]人类自古便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在试图征服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认知了自然,并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了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有利于长期共存,才能谋求更好发展。生态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广泛宣传,改变对自然的旧有认知,改变与自然相处的传统方式,提高对新的生态文化的关注,努力适应新的生态文明。如此,才能有助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促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循道无为”是《管子》的生态发展理念之一。《形势》篇重点探讨了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的本性,即首先要顺应“天道”;“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指出了“天道”虽然不可违,但也是可以认识(闻道)、可以掌握(得道)、可以运用(道之用)的,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道之用也,贵其重也”。同时也非常重视“人道”,强调国君要“法天合德,象地无亲,日月之明无私”,只要做到了因天时、合地利、公正无私,便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实现“循道”治国。“循道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强调遵循客观事实和运动规律,因物理事、因势而为、后发制人。事实证明,不仅解决中国问题需要用中国式方法,解决许多世界问题也同样需要中国智慧,这是世界生态保护领域的普遍共识。“人与天调”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最佳状态,服务于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 齐文化普及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8]。齐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道义、人生哲学、治国思想、生态理念等优秀思想精神,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项目化开发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普及化发展,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同,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
3.1 精准定位,科学编制齐文化普及推广总体规划
齐文化普及推广,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建设,是齐文化保护、研究、普及、利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
3.1.1 加强齐文化普及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在充分挖掘、整合区域内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特点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从开发布局、发展方向、重点项目、配套设施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有序推进,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搞“跟风式”开发建设,造成重复投资和文化资源的无序建设。
3.1.2 突出齐文化普及项目的原真性
在项目的布局、策划、设计、开发等方面,强调突出齐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历史乡风民俗的自然性。不可因制造轰动效应而生造节日、杜撰故事、更改传说、戏说经典。以淄博市为例,齐文化资源比较集中于临淄、桓台、周村、淄川等区县,大体以“自东向西”“由北而南”的方式呈现。因此齐文化普及开发就应体现“东古西商”“南山北水”的分布特点,努力做到主次分明、前后有序、稳步推进、均衡发展。
3.1.3 提高齐文化普及开发的可进入性
齐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资源十分丰富,但当前齐文化普及开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一些文化景点还比较原始简陋,可进入性较差。以淄博为例,有人戏称淄博的文化“都埋在地下”,是“有坟头、有年头、有说头、就是没看头!”作为齐国故都,淄博的文化底蕴恐怕无人否认,但历史的沧桑已然将有形的、无形的齐文化埋藏于地下数丈,亘古绵延数千年。如果缺少历史知识的专业讲解,缺少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呈现形式,缺少配套的休息娱乐设施,是很难产生持久的吸引力的,也就难以有回头客。目前淄博市的齐文化旅游就存在“静”而不“动”、“雅”而不“俗”、“死”而不“活”的弊病,致使长期以来成为文化旅游的“顺访地”而非“目的地”,“过境游”而非“深度游”,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齐文化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开发。
3.2 政策扶持,促进齐文化普及推广提质增效
政府要将齐文化普及推广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点,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3.2.1 建立齐文化普及专项资金扶持体系
建立专项基金,不断加大齐文化普及推广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新兴业态文化企业的发展,确保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3.2.2 优化齐文化普及惠民和减免补助政策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利用好各项文化发展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民间资本,引进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文化普及产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项目。在税费减免方面,文化普及项目所涉及的用地审批、项目申报、文化产品推介等可以与扶贫项目、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等项目挂钩,特殊项目或个别时期可以实行税收全免。
3.2.3 加大齐文化普及推广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文化普及人才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对文化普及机构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文化普及专业人才,引领文化普及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政策,提供多种优惠待遇,吸引市外文化人才,特别是产业化开发专业人才到淄博创业,为齐文化普及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多点并举,提升齐文化普及推广品牌效应
为提高齐文化普及推广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有重点、有计划地做好文化普及产品、项目的宣传推广和策划营销。
3.3.1 打造数字化“齐文化普及推广平台”
数字化平台内容应包括齐文化普及体验馆、数字化齐文化普及网站、三维齐文化普及平台、齐文化普及电子商务等,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自由选择、预览、预购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齐文化普及的最大化传播。
3.3.2 加大齐文化普及推广品牌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齐文化研究开发的宣传推介,不断强化广大市民对齐文化研究开发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齐文化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扩大齐文化宣传范围,将齐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使齐文化逐步从一种地域文化发展成大众文化、世界文化, 全面提升扩大齐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3.3.3 策划实施齐文化普及推广项目
精心设计编排齐文化普及“线路”,与周围的济南、泰安、潍坊、青岛等地联手打造“齐文化普及圈”,大力开拓省内周边资源。借助文化旅游推介会、说明会、展览会等大型活动进行宣传,以“陶风琉韵”“聊斋故事”“旱码头”“博山四四席”等为文化卖点,辅助以踏青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优化文化普及项目品质。
3.4 创新形式,实现齐文化的通俗化、当代化
恢弘灿烂的齐文化毕竟是传统的而非现代的,是遥远陌生的而非熟悉鲜活的,两三千年前的人和事,礼与俗,典章与制度,法律与道德,思想与意识,都已不复存在,并且蒙上了过多的历史烟云。齐文化的载体,比如文字记载,现代人一般读不懂。因此必须创新齐文化普及推广形式,实现通俗化和当代化。
3.4.1 构建多方联动、立体化齐文化传播机制
近年来,齐文化普及推广既有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手段的推介,也有借助现代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工具的尝试。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优劣,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形成立体传播优势,达到大容量、快速度、互动性的效果,实现跨地域、跨行业、即时性传播。
3.4.2 打造“一体两翼”齐文化普及推广呈现模式
从艺术学角度来讲,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艺术作品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9]。动态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等;静态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要以齐文化学术性研究为本体,以文学性和艺术性呈现为两翼,创作一批高质量、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如小品、相声、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以及音乐、摄影、影视、绘画等艺术形式。文学作品、艺术品有利于齐文化的具象化,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确保达到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效果。
3.4.3 紧密契合大众生产生活进行齐文化普及推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10]齐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汇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也积累了丰厚的内涵和底蕴,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巨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撑。但齐文化普及的内容不能虚空高远,而应眼睛向下,紧密结合普通大众的学习、生产、生活,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同,才能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
4 结束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其作用愈加凸显。要使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广泛地走进社会、发挥作用,必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应用平台,走普及化、项目化、当代化的道路,给其插上通俗化、艺术化的翅膀,使其好听好看、好懂好读,提高人民大众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激发人民大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9.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7.
[3] 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3):17.
[4] 王泽应.论社会主义道义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4):9.
[5] 赵吉惠.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46.
[6] 包心鉴.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政治逻辑[N].人民日报,2017-04-21(7).
[7] 白海荣.论生态文化[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150.
[8]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宣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
[9]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1.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 )[2020-01-25].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 3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