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下地方戏剧黄梅戏的英译研究
2024-08-06方桂林
摘要: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唱词、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表现力深受大众喜爱,但因中外文化差异,英译唱词难以反映地方特色,保留原汁原味,黄梅戏的海外译介进程较慢,受众较小。该文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以黄梅戏中的精彩唱段为例,主要探讨黄梅戏的英译策略,具体分析增译、转译及归化在黄梅戏唱段中的运用,实现文化层面的等值功能,以此为戏剧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并推动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戏剧英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翻译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目标语群体与源语群体的文化交流,因此,译者必须注重双向文化要素,把握戏剧的本土文化特质,同时兼顾目标语的文化要素,推介中华戏曲文化。
关键词:文化翻译理论;黄梅戏;翻译策略;增译;转译;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33-04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ocal Drama Huangmei Opera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FANG Guilin
(Facult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Abstract: Huangmei Opera is widely accepted and popular with its opera tune, libretto, and distinctive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ake Huangmei Opera hard to keep its original taste, thus its overseas translation process is slow with limited group audience. The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ddition, convers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Huangmei Opera libretto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equival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drama trPOQQ138nhY5zDu7FhfcjhA==ansl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drama cultu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ama is a significant way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i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arget language group and source language group. Therefore, translators must focus on the two-way cultural el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and balance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Huangmei Opera;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dition; Conversion; Domestication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黄梅戏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在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海外,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黄梅戏的海外受众群体较小,海外译介进程较慢,这与黄梅戏曲本身的特色难以被忠实地还原分不开。黄梅戏以表现湖北黄梅地方特色为主,融合了昆曲、京剧等多种元素,采用安庆官话表演唱念做打,唱词鲜明,唱腔优美婉转,尤以衬词增色。衬词不同于平词,平词即陈述,平词译文易懂,反观衬词,虽然无实际意义,但给唱词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如“依子呀子哟”“呼舍”“喂却”等。然而在英译过程中,这类衬词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海外受众无法理解此类衬词的感情色彩。因此,译文既要结合源语本身的文化语境,向目标受众输出源语的内在文化,保证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又要关注目标语受众的接纳程度,满足目标语群体的文化需求,这给译者带来不可小觑的挑战。实质上,黄梅戏英译是将中国戏曲推介海外,传播戏曲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翻译戏剧唱词的过程即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今时代,地球村紧密相连,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海外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黄梅戏著名唱段的英译本研究黄梅戏的英译策略,如增译、转译和归化等,着重诠释译文基于文化交流的原则,实现文化层面的等值功能。
1 文化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奈特在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详细阐释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译者不可能脱离文化谈翻译,翻译的本质即文化交流与传播,译文应以转换文化为基本单位进行。译者并非简单地解码与重构源语,而是要理解、融入、推介源语文化,进而与目标语群体产生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共振,从而真正实现翻译的作用——文化交流[1]。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角色,这一过程即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输出与交流。不同时期的文化各有不同,语言文化的受众也不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特性,真正实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功能等值,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 文化翻译理论下黄梅戏的英译策略
黄梅戏的文化渊源深厚,其唱词、唱腔及人物动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译文在兼顾目标语受众文化的同时,不仅要传递出唱词本身的含义,更要让目标语受众感知唱词及黄梅戏曲的内在文化含义[2]。译者在翻译唱词时,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增译、转译和归化等多种方式,力求精准地传达唱词,调动受众情绪,感染受众,让他们真正地感受中华优秀的戏曲文化。
2.1 增译
文化等值功能不仅表现在同等层面的文化表现力,还体现在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共情力上[3]。源语与目标语群体所处的文化、语言环境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时,并非简单地直译唱词,必须在遵循文化可接受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适当调整,让目标语受众产生戏曲共情力。比如:黄梅戏唱词中融入了中国古典神话文化的元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中国文化推介海外,就必须展现中国古典元素的意象,但同时要兼顾目标语受众根植的文化土壤及对中国古典神话文化的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等值,有效传播戏曲文化。
董郎昏迷在荒郊,
哭得七女泪如涛。
你我夫妻多和好,
我怎忍心,董郎夫,啊,
重返凌霄,重返凌霄。
为妻若不上天去,
怕的是连累董郎命难逃。
——出自《天仙配》
Dong Yong fainted in the wild countryside;
My tears ran down like the huge tide.
How sweet and happy I am with my husband.
Dong Yong, my honey, how could I bear to
leave you and return to the Heaven?
But if I do not return to the Heaven,
my Father would make you suffer and kill you.
——朱忠焰(译)
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七仙女不顾宫规,与凡人董永约定终身,最后被玉帝拆散,以悲剧结尾。《天仙配》融入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色彩,其中玉帝即为七仙女的父亲。在东方神话中,仙凡有别,等级森严,即便凡人羡慕的天上神仙也须遵守森严的宫规;而西方的神话体系中,上帝是救世主,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原罪,人们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洗去原罪,人生便可得救,这一不同的神话背景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译者既要向目标语群众表达出唱词的本义和神话的背景色彩,又要顾及当地群众对输出文化的接受度。因此,原文中“怕的是连累董郎命难逃”,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采用增译的方式,巧妙地将my Father 当作主语。虽然原文中并未提及“我的父亲”一词,但根据上下文含义可知,若七女不返回天宫,玉帝则会处置董永,my Father指玉帝,玉帝即为主语,译者在此处增补主语,并将Father一词首字母大写,与God一词遥相呼应,当读者看到首字母大写的Father一词时,就能联想到God。God在西方文化中指上帝,掌管天上人间,救赎一切,Father和God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现了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等值。此外,本句使用主动语态,省略了原文中的董郎,将“命难逃译成“suffer and kill”,译文十分清晰易懂。综上所述,这一译法既解决了中西神话色彩差异带来的困惑,同时能够清晰地交代唱词含义,并向目标语群体展示中国神话文化,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和谐[4]。
2.2 转译
语言是文化的代际符号,语言不同,符号亦不同。简言之,中文重意,英文重形。意合和形合反映出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差异,不恰当的译文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受众不理解原文,更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拘泥于源语句式及词性,可采取句序调换、词性转译等方式,结合目标语与源语言的文化软实力因素,理解双向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有效输出戏曲文化[5]。
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七女我,七女我无心回宫院。
转身我再把董永仔细看,
他还在寒窑前徘徊留恋。
——出自《天仙配》
On hearing the bell we know it is to go home,
but, I fell so reluctant to go back to the Palace home,
Dong Yong is still wandering in front of the cold kiln,
when I turn round to fix my eyes on him time and again.
——朱忠焰(译)
“七女我无心回宫院”,译者将原唱词中的“无心”译成谓词“fell reluctant to”,“reluctant” 本意为“不乐意”“不愿意”,看似与“无心”没有意义关联,译文没有表达出“无心”一词的含义,实则传达出更加精准的译文。黄梅戏唱词短小精悍、文风朴实,“无心”将七女听到钟声时焦虑、彷徨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从更深层次看,无心反衬内心极度地不情愿,译者在此将它转译为谓词而非将“回”字直接作谓语,这一译法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唱词的含义。在英文中,谓词的作用十分重要,谓语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单独的谓语即可成句,观众首先抓住的唱词即为句子的主干;如果将“回”直接译作谓语,“无心”作副词,观众便无法感受到七女满腹焦虑的心思,这将极大地减轻戏剧本身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本唱段中,最后两句,译者采用了调换语序的转译法,将董永在窑前徘徊的场景作主句,与前一句译文“七女无心回宫院”形成极强的关联性,此译法将七女内心的烦闷与董永的徘徊与留恋展现在观众眼前,增强了戏剧冲突[6]。
2.3 归化
翻译是源语与目标语的转换,但文化差异会造成思维、行为习惯等差异。在源语中,对某一抽象物质的表达,难以找到适切的目标语,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译文会显得十分晦涩,甚至让目标语受众感到不适。“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而在英美等国,“龙”被视为凶神恶煞之物。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文化因素,可以采取归化的方式,即贴近目标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帮助目标语受众更好地理解原文,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7]。
冯素珍:舍不得来也要舍,
李兆廷:分不得来也要分!
二人合:这才是流泪眼观流泪眼,
断肠人送断肠人,
断肠人送断肠人!
——出自《女驸马》
Feng Suzhen: We don't want to, but we have to part today.
Li Zhaoting: We have to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today.
Chorus: Your tearing eyes look at mine.
A heart-broken man sees off a heart-broken woman.
A heart-broken woman sees off a heart-broken man.
——朱忠焰(译)
此唱段用了大量重复,如舍、分、流泪眼、断肠人等,这一修辞手法也将戏剧推进高潮。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目标语群众缺乏源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当的译文会使目标语群众误解,更无法理解戏剧精髓[8]。在本段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归化的方式,“流泪眼观流泪眼”,虽然原文中有重复,但译者省略了重复,以“mine”来代替流泪眼,流泪眼指两人眼噙热泪,用“mine”一词来传达,既交代清楚了唱词的背景,简洁易懂,又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接下来两句“断肠人送断肠人”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中国听众不难理解,夫妻二人难舍难分、肝肠寸断的场景,对于目标语受众,若直接重复译文,会使戏剧缺乏张力,受众无法感知对方深切的不舍与离别之情。译者将原唱词中的“人”拆分为“man”和“woman”,代表主人公双方,清晰明了地指出了夫妻双方难舍离别的场景。此外,唱词中“断肠人”一词切不可望文生义,译者选择了目标语言群体熟悉的语言知识,即“heart-broken”来表达“断肠人”的含义。在英文中,“断肠人”一词没有直接对应的单词,若直译“断肠人”,则属于望文生义。因此,可采用归化的译法,寻找贴近目标语受众熟悉的文化知识进行替换,“heart-broken”意为“心碎”,与断肠人意思相近,可指代同一事物,显然,归化译文“heart-broken”更易于让受众理解、接受源语文化[9-10]。
3 结束语
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承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翻译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戏剧的地方特色浓厚,文化表现力极强,戏曲英译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在地方戏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本着文化交流的原则,以实现文化等值功能为目标,把握好翻译的起落点——文化交流,兼顾目标语受众的文化接受度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同时注重原唱词的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输出与交流。本文基于文化翻译理论,横向分析了戏曲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以黄梅戏《天仙配》和《女驸马》中部分精彩唱段为例,着重探讨了英译唱词中增译主语、同义词转换、词性转译及归化的翻译方式,希望能为同类地方戏剧的翻译提供新思路。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笔者将从受众群体的地域分布、文化程度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深度剖析黄梅戏英译策略如何影响不同受众群体的思维方式,从而寻求最为适切的翻译方法,进一步推动戏剧的海外传播,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参考文献
[1] BASSNET S.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张文明,章二文.文化翻译观下的黄梅戏英译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6):52-54,60.
[3] 牛云平. 西塞罗的秤:西方等值论文文化探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48-51.
[4] 朱小美. 黄梅戏《天仙配》英译有感[J].语文学刊,2016(9):80-82.
[5] 陈伟,高子涵. 超越“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软实力范式图景[J].外语研究, 2023,40(3):59-66,98,112.
[6] 王茜亚,温馨儿,赵霞. 文化翻译观下《洗冤集录》麦克奈特译本翻译策略探析[J].中医教育,2023,42(5):61-66.
[7] 赵稀方.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西方到中国[J].学习与探索,2017(1):141-145,176.
[8] 王巧英,朱忠焰.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6):94-96.
[9] 马士奎. 詹姆斯·霍尔姆斯和他的翻译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4,32(3): 46-50.
[10]吕世生,胡茵菰. 中国戏剧对外翻译的目标语文化接受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5,17(5):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