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月度测评八)
2024-08-02
单元1 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3题。(2023年中考广西卷)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发展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方便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经磨粉制作后亦可食用。
(来源:沈阳出版社《中国水稻史话》,作者:岳玉峰,有改动)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今黄河中下游一带及陕西省中部)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时期,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地区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2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
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天工开物·上篇·乃粒》)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 “南征北战”, 从“苏湖熟”到“湖广熟”,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人们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在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来源:齐鲁晚报网《水稻之于中华文明》,作者:程强,有改动)
材料三: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发展深层的决定因素,又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经磨粉制作后食用。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2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的粮食作物。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内容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阐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3.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试题解析
1.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属强加因果。该项对应的原文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由“占城稻在江淮地区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2亿人口”可知,宋朝末年人口的增加并非“占城稻引种成功”的结果,或者说,“占城稻引种成功”并由此带来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只是“供养宋朝末年1.2亿人口”的必要条件,占城稻也并非是在宋朝末年人口创纪录后才成为首要粮食作物的。
2.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材料二开头的确有对“‘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种植时间”的介绍,但其目的不在于“引出”“具体内容”,而是为了得出虽然“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这一结论。要识破A项的设题陷阱,应做到两个“明确”:其一,要明确“为了”二字导致了对原文的曲解;其二,要对材料二作整体观照,明确水稻的地位才是主要的说明内容。
3.该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要回答“稻”到底具有怎样的优势、地位和作用。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作答时就必须对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作出梳理和整合。由材料一“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从食用情况来看……”可知,材料一主要从适应性和食用情况两个方面介绍了水稻的特点。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主要论述的不是水稻的实用性,而是其文化意义。材料三是以图表形式呈现的,其主要目的是将稻谷、小麦和大豆从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这三个方面进行直观的数据对比,从而突出2022年水稻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单元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4~7题。(2023年中考杭州卷)
诗歌创作课
明前茶
文珠老师被分配到这所乡镇中学刚满一学期,校长就要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开一门选修课。分配给文老师的,是诗歌创作课。
为了备课,文老师把有关诗歌创作入门的书都买了回来,研究如何上好这门课。然而,一到课堂上,看到这拨儿孩子亮晶晶的黑眼睛中,有质疑,有期待,还有一丝讪笑,文老师满腹的大道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她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我的奶奶”,然后交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诗歌创作的标题。”
下面一片嗤笑声。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难道要写一首诗,歌颂祖孙情深?这太没劲了……”文老师笑着说:“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这一下,孩子们可有话说了。
有人举手,声称奶奶这会儿准在集市上跟人吵架呢。“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奶奶气坏了,会一手抓住顾客的马甲袋,一手拽着别人猛掰菜帮的手,非要讨个说法,问剥下的菜叶能不能吃,这是不是浪费。”奶奶卖完菜,会挑着买菜人剥下的菜叶回家,她用这些菜叶烧菜粥、煮面条,一样好味道。奶奶总是说:“不要认为只有菜心才甘甜细嫩,浓霜露水都泼洒在外面的这层菜叶上,这几片叶子,味道真不赖呢。”
文老师欣喜地点了点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另一个孩子说:“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他说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在外地打工,他和堂弟、堂妹一直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之前,我们三个孩子的作业本和试卷,都是爷爷签名的,奶奶不识字。每次爷爷签名时,她只负责端茶递水,在一旁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可是,爷爷去年去世了,奶奶必须学习自己签名了。是我教会了奶奶写她的名字。”他说,奶奶拿着笔照猫画虎,不免有些急躁:“这笔怎么拿起来比铁耙子还重?”话虽这么说,但奶奶还是每天坚持认认真真写一百次“倪学仙”三个字。大冷天的,奶奶写字写得左手如冰,右手如火,出了一头汗。“但我觉得,学写字这件事,把奶奶从痛失爷爷的悲伤中拔了出来,让她对学习新事物有了自信。”
文老师抬起手,向着那个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还有一个孩子说:“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压价呢。”他说奶奶会跟他们吵嘴,来回掰扯,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但最大最甜的上百斤橘子,奶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果贩子,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孙们各邮寄一箱,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香膏做起来可麻烦了—先用小刀把橘皮内侧的白色经络削去,把橘皮切成细末,在石臼中进一步舂烂,加入葵花籽油,隔水蒸两个小时;接着,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在油中再加入蜂蜡,隔水加热搅拌,使蜂蜡融化,趁热注入一个个带盖儿的小瓷瓶中,等待凝固。这就是橘皮香膏了。奶奶不仅给儿媳妇做,给大孙女做,也给出嫁的女儿做,还留一罐给自己。“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都用小勺儿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点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奶,说她臭美,七十岁了还用香膏。”
孩子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某根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讲故事的孩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奶奶……奶奶也许仍像少女一样,会打心眼里渴望能戴花、能爬树割蜂蜜、能摸鱼捞虾吧?因此,她才固执地保留了古法制香膏的手艺。
文老师想继续点拨面前这个动情讲述的孩子,忽然,她把手收了回来。她觉得,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睁大眼睛,去探寻家人的内心世界,去审视大地上有情的万事万物。
不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文老师意识到,孩子们创作出一首敏锐而独特的小诗,并非她这个老师的功劳,在他们心灵深处,诗歌的泉眼本来就在,她只不过是拨开落叶,清理乱石,让这些泉眼重见天日,泉水自会汩汩流淌。
(来源:《羊城晚报》2023年2月8日A10版,有改动)
4.文章写了三个奶奶,她们分别因什么事而发脾气?
5.文中写学生发言后,同学们“哄堂大笑”,接着“都静默了”。请揣摩他们“静默”时的心理。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文老师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7.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试题解析
4.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分别找出写三个奶奶“发脾气”的句子,并由此结合前后语境来推断她们“发脾气”的原因。如,写第一个奶奶,“奶奶气坏了”;写第二个奶奶,“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写第三个奶奶,“奶奶会跟他们吵嘴,来回掰扯”。其次,还要对题干“她们分别因什么事而发脾气”中的“事”进行概括,最好将相关的几个句子压缩并凝练为一个短语。如由“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可知,第一个奶奶生气是因为买菜人剥菜叶的行为。又如根据“果贩子正在地头压价呢”“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等内容可知,第三个奶奶生气是因为对果贩子的压价行为感到不满。
5.该题考查学生揣摩与想象人物心理的能力。对应的语段是:“孩子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某根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讲故事的孩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奶奶……”很明显,孩子们的“静默”发生在“哄堂大笑”之后,无疑是发现了这种“哄堂大笑”的不应该和不合时宜,因而感到惭愧并生出了自责之感。至于自责的内容,一方面有对别人奶奶的轻慢,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奶奶的愧疚。
6.该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语句的能力。题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出简要分析。这三句话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因此应具体阐释,而不是笼而统之,泛泛而论。第一句话“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是文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动情点,从而让他们进入创作状态。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也是不合常规的,但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孩子们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同时揭示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朴素道理。从结构上讲,也自然引出了下面三个奶奶的故事。第二句话“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和第三句话“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都是文老师在孩子们讲述自己奶奶发脾气的情景之后的点评,充满了鼓励和赞赏,当然也暗含着对奶奶的生活智慧与学习精神的由衷敬佩。从结构上看,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7.该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能力。评价的方面主要涉及人物和主题。答题的关键是按不同的人物(人群)建立起不同的答题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人物不同,观察的立足点就不一样,由此获得的感受与认识自然也会不同。从孩子们的角度看,他们一直被家人用心地呵护和照顾着,却很少去关心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或许一直视写作为畏途,并把诗歌写作当成一件高不可攀和神秘莫测的事,可实际上只要留心生活,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素材,写诗也没有那么难。从奶奶的角度看,岁月的磨砺让她们学会了勤俭节约,同时也变得坚韧与善良;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了她们无穷的智慧,她们每个人或许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从老师的角度看,教育并不是灌输,文学启蒙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每个孩子思维的火把才会被点燃,沉睡的潜能才会被充分释放出来。
单元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2023年中考广州卷)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来源:《醉翁亭记》,作者:[北宋]欧阳修)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来源:《书琴阮记后》,作者:[北宋]欧阳修)
【注释】
①夷陵:地名,今属湖北宜昌。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
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
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1.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试题
解析
8.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题干中只要求从意义上判别,就可以不必考虑用法(词性)。B项中的 “名” 分别是 “命名”和“出名、有名”的意思;C项中的“朝”分别是“早晨”和“朝见”的意思;D项中的“为”分别是“担任”和“向、对、跟”的意思。只有A项中的“望”,都解释为“向远处看”,意义相同。
9.该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类似的课内外对比阅读,在翻译上往往是两段选文中的语句各选其一。第(1)题中的重点字词为“得”和“寓”。“得”是“领会”的意思,“寓”是“寄托”的意思。第(2)题中可能会构成翻译难点的字词为“意”和“释”。“意”即“心情”,“释”即“消除、放下”,“萧然自释”即“悠闲自在”。“萧然”一词给了注释,应充分利用。
10.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中“以写青山绿水为主”“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甲文通过对滁州山水美景的描写,寄寓了作者醉情于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乙文借一份琴缘,抒发了“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凡尘俗务的厌弃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乙文中虽然出现了“青山绿水”,但选文并未描山绘水,自然也不可能“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1.该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以及作品主题的理解。甲文中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见,作者追求的是山水之乐。酒是表象,或者说只是情感的载体,山水之乐才是作者的兴趣和真正追求所在。乙文中作者说:“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可见,作者所厌恶的,是心为形役,为琐事所累,为俗情所苦;所追求的,则是身心和谐、宁静淡泊和自由不羁。
参考答案
1. D
2. A
3.(1)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2)水稻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3)水稻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
4. (1)买菜人剥菜叶。(2)练签名,嫌自己笨。(3)果贩子压价。
5.因平时很少关心、在意自己的奶奶而感到羞愧;因其他同学的发言而想到自己的奶奶,心弦被触动,为之感动。
6.(1)内容方面,文老师的第一句话引出了课堂的话题情境;文老师后面两句话,对孩子们的讲述分别给予总结和欣赏(或鼓励、认可),体现了文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的启发式教育方式。(2)结构方面,承上启下,串联孩子们的发言,让文章结构更为紧凑。
7.(1)从学生的角度:①要睁大眼睛,去探寻家人的内心世界(或者关心、了解家人);
②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善于去审视有情的万事万物(或者勤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2)从老师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释放心灵深处的诗意和灵感。
8. A
9.(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琴虽然不够好,心情却悠闲自在。
10. D
11.示例1:追求山水之乐。甲文写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四时朝暮之景中获得乐趣;乙文写作者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日都在眼前,心情悠闲自在。示例2:追求心灵的自由闲适。甲文写作者自号“醉翁”,感叹“得之心”;乙文写作者感慨“在人不在器”,用自我调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