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2024-08-02
导读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具有不同思想或者不同经历的人去看,产生的思考定然会存在差异。
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观念方面的。”可见,小说的叙事视角直接关系到塑造的故事、情节、人物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可以展示出作品的思想内核。本期“同步指导”将通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探究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策略。
技法精析
一般而言,叙事视角主要分为两种: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知。限知视角,是指叙述者知道的和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应为文章服务,要可以观察记录生活、描写人物或事件、揭示思想内核。
我们以课文内容为例,重点介绍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
一 用全知视角全方位展现情节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 具有 “全知全能”的特点。全知视角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客观世界、人物以及事件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就采用了全知视角:
iYAwzThJiqJgyIbuUZ2BtxgCDLLLCXDSsP3+nXgFp50=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采用全知视角,站在更高的维度拉开故事序幕。小说第一段,通过对奥楚蔑洛夫新的军大衣、身后的巡警端着没收来的醋栗,以及萧条冷清的环境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的警官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在腐败、贫困、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下,让下文的情节发展显得合理而充满讽刺意味。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以全知视角创作一篇微小说,他希望故事情节清晰有序,请你帮他梳理一下写作思路。
事件:——————————————————————————————
关键情节:—————————————————————
全知视角下关键情节中的人物、景物、情思:—————————————————————
二 用见证人视角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见证人视角,是限知视角中的一种,它是由贯穿全文的次要人物来叙述的视角。作为见证人,该人物能在观察事件的同时不代表事件中某方的立场,因而见证人视角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进行多角度思考。
如鲁迅的《孔乙己》就采用了见证人叙述视角: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鲁迅在《孔乙己》中选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见证人视角去叙事。文中的小伙计不谙世事,因而他对人的评价更加透彻真实。当别人都在嘲笑、讥讽孔乙己时,小伙计从他的视角既看到孔乙己有四体不勤、麻木迂腐的缺点,也看到孔乙己在细节中展现出的善良。如果选择掌柜、酒客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视角进行叙事,就难以发现孔乙己身上善良的特性,也无法像小伙计一样带着读者萌发出同情之心。这才是鲁迅写作技艺的高超之处,鲁迅并不想要《孔乙己》最后落点在批判孔乙己这个人物上,而是希望通过小伙计这个见证人视角,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在写作时,使用见证人视角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平凡而伟大”主题微型小说活动,他写作的小说主人公是自己家附近的一位卖菜老人。为了使文章真实可信,小鱼同学决定从经常逛菜市的外婆的见证人角度编写小说,希望你可以写一个片段为他作示范。
从外婆的视角观察到的关键情节:——————————————————————————————
三 用儿童视角深化文章主旨
儿童视角是限知视角中的一种,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最大的区别在于儿童纯真的天性与成人世界的复杂形成对比。以儿童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会让叙事内容更加真实纯粹。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选择于勒的侄子、菲利普夫妇的儿子—若瑟夫,一个儿童充当故事的叙述者,即是一个相当巧妙且颇具深意的叙述视角: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在全文出现的人物中,“我”的年龄最小,通过“我”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使叙事内容不受世俗影响,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因为不理解大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我”的想法是简单的,并不受到外界因素的过多影响。因而“我”对父母极力想掩饰的、不想为人知的那一面感到困惑,对父母与叔叔于勒之间的关系也感到困惑。作者采用未被金钱“污染”的儿童视角来叙事,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表达对成人世界的批判。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微型小说大赛”时,准备写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微型小说,但他不确定是否要选择儿童视角去叙述故事。请你帮助小鱼同学完成下列思考。
故事: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差异性:
技法小结
我们在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进行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运用全知视角介绍人物时,可以设置特殊情节暗示人物命运,给读者以更高维度的阅读感受。
二、运用见证人视角时,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过分的全知全能,即保留事件的模糊和不清晰处,提高小说真实性。
三、运用儿童视角时,应当注意体现儿童特征。例如,儿童视角下的一些语言、心理活动可能是出于对成人言行的不理解,在描述儿童的心理和语言时应当避免出现晦涩的字词。
微写作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想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全知视角或限知视角,借助想象还原文中的情境,写一段“诗文素描”,300字左右。
教师示范
天地已然无痕。
雪,飘飘扬扬落了三天。万物如同干涩的白纸一般,拢住了世界的眼睛。湖面稍稍泛白,冷清得可怕。空气凝固,往日的人语鸟鸣不知是被冻结了,还是被雪埋没了。
我迈入夜色,撑船出湖,裹紧了裘皮大衣,希望能与这寒夜划清界限。身前炉火颤动,仍无法融化在我身旁潜行的寒气。冰花四周围绕着白汽,在雪的映衬下显得灰蒙蒙的,氤氲开来,攀附上我的眼睛。天光湖色皆是白皑皑的,白得纯粹,也白得压抑。我忽然瞥见远处一痕若有若无的长堤,它究竟是在慵懒地卧着,还是想要挣扎出厚雪的压制,我看不真切。远处隐隐约约闪动着一点黑亭,真像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又或许是不小心溅落白纸的墨汁……而我的小舟只是漂着,人影如米粒,在茫茫天地中渺小若尘埃。
大雪不会因此而动容。
既然我的力量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也唯愿那些冰雪似的经历,于我,能够一笔勾销。(谭嘉慧)
类文阅读
桂 圆
◎ 李春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了“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皮子砸着对方,桂圆皮子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①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完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我凑到安叔跟前,他吃一惊,刮下我的鼻尖,小子,半夜了,快去睡觉!
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兵痞,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里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兵痞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深秋,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们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②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地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③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来源:《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改动)
精读细研
❶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了抗战中孩子们受到的保护与关爱,也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抗战胜利的渴望,表现出战争年代的浓浓温情。
❷表现出孩子对大人所做之事的懵懂无知,而读者却能在儿童视角中抽丝剥茧,逐渐发现爷爷等人悬壶济世、支援抗战前线的故事,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爷爷一心抗战,不求闻名、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❸岐黄指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作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思考探究
总结一下,本文以儿童视角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请倒置查看)
参考答案:①以儿童视角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偷吃桂圆、对大人做的事情充满好奇等情节,体现了儿童的天性,使文章充满童趣。③以儿童视角见证安叔送药材到前线支援革命,令文中充满了军民联合的革命精神。
学生佳作
岁月之声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C1812班 李子青
那日,为了赶在过年前剪头发,我在几个小巷之中窜来窜去,最后钻进了一家破旧的家庭理发店。
这家理发店十分简陋,连地砖都没有铺,墙上还是原本的石灰模样,稍微干净点的东西可能只有我对面的镜子了。令我意外的是理发店里的一个木制二胡琴盒,它的外观古朴典雅,上面的花纹十分精致,木盒表面一尘不染,从我对面的镜子里去看竟然可以反出光来。
理发师是一对老年夫妻,为我剪头发的是老人的妻子,而老人正在一旁带孙子。理发的间隙,老人的妻子面带微笑,热络地向我介绍他们的理发店。据她说,这家店开了许多年,因为装潢不是很好,来理发的顾客不多,无论男女老少理发一律收费十元。没多久,我的头发剪好了。我笑着向他们道谢,付钱离开。后来由于学业紧张,加之这条小巷距离我家较远,我再也没来过这家理发店。
偶然的一天,我路过这条小巷,听到巷中传出悠扬的二胡声。像旧时农家大院院门打开时发出的声响,“吱”的一声,这曲子便如憋足了一口气的人吐出很有分量的一叹,拉着如泣如诉的长调飘过来了。二胡声蔓延着、倾诉着,声调越来越长,像伸向天际的线,仿佛拉二胡的手永远不会停下来。
忽然,二胡声越来越厚重,又多了种从天际传来极有气息的一声,那声音尖锐悠长,仿佛要把空气撕开一道裂缝,而这条裂缝,又不知要延伸到哪儿才会停下。
远处骑车的人停了下来,小贩们手中的动作停了下来,街边闲聊的老人们痴痴地望着二胡声传来的方向。
顺着声音,我慢慢地来到了声源处,发现竟是我曾去过的那家理发店。老人和其他几位上了年纪的同伴坐在椅子上,手拉二胡尽情地演奏着,一曲又一曲。我看到老人苍老的面容洋溢着幸福的微光。我注意到,拉二胡的人之中一个年轻人也没有。
一曲结束,我上前询问老人有关二胡的事情。察觉到我对二胡产生了兴趣,老人心情更显愉悦。他说,他10岁起就开始学拉二胡,如今他已到古稀之年。不知想到什么,老人的声音带着一点失落的情绪,“我学二胡,是为了将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去,不让它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您传承下去了吗?”想起之前在理发店看到过的二胡琴盒,我感到无比好奇。
老人不语,他轻轻抚摸着手里的二胡,许久才望向我。
“也许不会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学下去,我儿子也不愿意。”
老人的语气稍显忧伤,可我一时也想不出有什么安慰他的办法,只能安静地听着。
离开之前,我看到老人又开始拉起二胡,只是乐声逐渐哀婉,如秋水含情,丝丝缕缕,蕴含着曲中人的悲凉,击中了我的心。
教师简评
本文作者以限知视角中的见证人视角展开小说创作,记叙了一个老年二胡演奏者的生活态度和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运用限知视角,可以让故事更加真实,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传统文化的消逝”这一主题。同时,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引人深思。(谭嘉慧)
(同步链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特约名师
谭嘉慧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特等奖,在全国首届“语参杯”统编教材高端名师示范课暨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老师选拔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曾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