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知多少
2024-08-02尹宏
导 语
自古以来,江南烟雨中的芭蕉,以其独特的风韵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飘逸的雨轻敲芭蕉叶,仿佛弹奏出天籁之音,这声音被古代文人推崇为“乐律”。每当雨滴于芭蕉叶间婆娑起舞,便有文人情不自禁地挥毫赋诗,以歌颂生命的绮丽,倾诉内心的感触。
芭蕉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的时间其实并不早,东晋卞承之的《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到了中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文学繁盛,写景、咏物题材兴起,以芭蕉为题材和意象的诗歌数量明显增多。人们对“雨打芭蕉”意象的审美认识也逐渐深化,开始从重视觉欣赏向重听觉欣赏演变,音乐美成为体悟自然的一大重点。芭蕉那优雅舒展的叶片,赋予了诗人无尽的遐思,而雨水滴落于芭蕉叶上的清脆声响,则为诗人带来了别样的声音之境。于是,在“雨打芭蕉”的意境中,诗人们提笔留下传世的华章,催生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抒情意象。这个意象主要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它们互相配合,呈现出丰富的美感特征。
有学者统计,在中唐及五代十国诗词中,“雨打芭蕉”意象有26处,在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随着芭蕉的广泛种植和蕉雨景观的深入营造,相关的文学创作更是蔚然成风。以清代乾隆皇帝为例,其诗集中竟有47首提及芭蕉雨,其中8首更是专为这一景象而作。这些数字无疑揭示了古代文学对“雨打芭蕉”这一意象的钟爱。(数据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3期《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作者:徐波)
“雨打芭蕉”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或寄托羁旅之愁,或表达闺阁之怨,抑或展现闲适之趣,有的还饱含禅意。
寄托乡情:蕉雨惊梦,故乡已远
芭 蕉
[唐]杜 牧①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故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①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因晚年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以芭蕉和雨声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梦回故里的哀愁。“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诗人特意将芭蕉种在窗前,以便在雨中聆听那熟悉的声音,表现出对芭蕉的情有独钟。“怜渠点滴声,留得故乡梦”中的“怜”字,既表达了对芭蕉的爱怜,也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乡梦总是短暂的,“觉来一翻动”,诗人便从梦境中醒来,回到了现实,心中难免怅然若失。
表达闺怨:蕉雨助寒,伤情难眠
蕉雨哀婉凄迷的氛围,常常引发闺阁女子的幽怨之情。也有很多男性诗人借女性口吻抒己之情,写下不少闺怨诗。蕉雨扰梦,使人无法入眠,转而在雨声中思念、伤感,成为此类诗词的主要内容,如明代孙蕡的《闺怨》:
作者简介:尹宏,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岳麓区骨干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在首届中小学学生语文实践短视频展中获一等奖,曾获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集体备课大赛二等奖等。
教育宣言:追求卓越。
闺怨一百二十首·其八十三
[明]孙 蕡①
夜雨偏伤独睡情,芭蕉点点助寒声。
分明隔著窗儿纸,直向心头滴到明。
①孙蕡(1337-1393):明代诗人,字仲衍,号西庵先生,被誉为“岭南诗宗”,其诗开创了岭南诗坛新局面。
诗人先用一句“夜雨偏伤独睡情”直接点明夜雨淅沥带来的忧伤情绪。“独睡情”不仅表达了闺中妇人独自一人时的孤寂,也暗示了其内心深处的哀愁。“芭蕉点点助寒声”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人格化,使其似乎有意地助长了夜雨的寒意。“点点”和“寒声”分别从听觉和感觉两个角度强化了雨夜的凄迷氛围。“分明隔著窗儿纸”,难以入睡的妇人将视线转向窗户,透过窗纸看到的正是雨滴在芭蕉叶上跳跃的影子,若即若离之间,情感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这雨滴就像直接滴在心头的泪水,会一直滴到天明吗?彻夜难眠的愁绪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抒发闲趣:静听蕉雨,悠然醉卧
细雨绵绵时节,人们暂停劳作,享受休闲时光。听着绿叶上雨水滴答的声音,仿佛能够洗涤所有的疲惫和烦恼,确是人生中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文人墨客更是把倾听雨打芭蕉的声音,视为闲适生活中最美的乐章。他们将平凡而美妙的雨声化为诗歌般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比如宋代李洪的《偶书》:
偶 书
[宋]李 洪①
世事悠悠莫问天,一觞②且醉酒中贤。
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
①李洪(约1169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宋代官员、诗人,历任温州(今属浙江)、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其诗时露警秀,七律尤工。②觞:酒杯。
首句“世事悠悠莫问天”,表明诗人对错综复杂的世间事务采取了一种超脱的态度。“悠悠”既可以指时间的漫长,也可以指事物的纷繁,而“莫问天”则表示诗人不愿去追问命运的安排,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意味。第二句“一觞且醉酒中贤”中的“酒中贤”既指酒本身,也暗指那些懂得品酒、生活情趣高雅的人。诗人愿意与这些“贤者”共饮,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到了“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室外,台阶前的落叶静静地散落着,无人打扫,院子里栽满了芭蕉,雨水滴答在宽大的芭蕉叶上,宛如天然的催眠曲,让人想要安然入睡。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诗人在酒中寻找慰藉,在落叶和雨声中找到了人生的宁静。这是一种避世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回归。
饱含禅意:蕉雨时落,一滴入禅
“雨打芭蕉”的意象有时候还是一种禅意的表达。比如唐代皎然的这首《山雨》:
山 雨
[唐]皎 然①
一片雨,山半晴。
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②心耳清。
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
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昼③禅。
①皎然:唐代诗人、茶僧,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现存诗470首。所写诗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②萧萧:此处指风声。③昼:白天。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景图。起始句“一片雨,山半晴”简洁地勾勒出雨中山间的景象。山的一半被雨水滋润,另一半则沐浴在阳光下,这种景象给人以视觉和心境上的愉悦。“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则通过“长风”“吹落”“萧萧”等词,渲染出秋风扫落叶般的清爽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心耳清”三字也传达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和舒爽。“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两句,写鹤因雨水的冲刷而翩翩飞舞,空气中弥漫着雨水和大地混合的香气,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最后风停雨歇,芭蕉叶上残留的水滴不时地滴落,清晰可闻,如同在寂静的禅房中敲打木鱼。水滴声中,人入禅定。
结 语
经过诸多流变和发展,“雨打芭蕉”成为文人乐于吟咏和使用的意象,在这一意象中,“雨”和“芭蕉”互相成就,构成合力。芭蕉雨之美,既在于其外在形态,更在于它激发文人记录更广阔的生活,表达更丰沛的情感。当岁月流转,光阴逝去,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唯愿今人能够珍视、品味这份传统艺术瑰宝,感受那抹源远流长的优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