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名家学作文:巧化“景语”为“情语”

2024-08-02

现代阅读 2024年15期

导 语

在文学创作中,环境描写如同画布上的背景色,为整个故事增添氛围,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一个经过作者精心雕琢的环境描绘,不仅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还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然而,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却容易忽视环境描写的力量,使得作品单调乏味。本期“名篇锦囊”,我们将从名篇经典中找寻提升环境描写的技巧,学习如何让文章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名篇赏读之环境描写锦囊

自然环境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沈从文《边城》

赏 读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精妙描绘了荷塘的静美。曲折的荷塘与茂盛的荷叶组成一幅优雅的画卷:荷叶出水似舞女裙摆,优雅动人;荷花或开或闭,如明珠、星星,又似出浴美人,美丽非凡。微风拂过,缕缕清香如远歌悠扬,更增添了荷塘的神秘与诗意。朱自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既展现了荷塘的静谧与美好,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沈从文在《边城》中,以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小溪,突显茶峒城的自然美景。他通过“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等描绘,将小溪的蜿蜒曲折和山路的起伏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由大片石头构成,这种粗犷而原始的自然景观,与茶峒城的宁静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这一句,展现了小溪的清澈,同时体现了沈从文对自然美的独特感知。《边城》中的这段环境描写,不仅烘托出茶峒城和谐美好的氛围,更展示出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洞察与热爱。

在描写自然环境时,应注重观察、捕捉细节。可以从天气、时间、地点、景物等方面入手,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将自然环境描绘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描写要与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恰当的环境描写,充分展现“氛围感”。

学生练笔

春雨轻柔,夏雨豪放,秋雨萧瑟,冬雨细腻。雨点儿打在青石板上,迅速弹开了,发出清脆的声响。雨线飘到瓦屋上,汇成一小股水流,从檐上流淌下来,落到院子里的地上。时间一长,地上便有了一排整齐的小坑,引得檐下的孩子产生许多联想。雨珠掉落水面,轻巧地泛开,漾出几个大小不等的圈儿,惊得水底的鱼儿竞相游离。我独自游荡在雨中,抬头一看,只觉得桥上似乎走过一位江南姑娘,果真是水做的骨肉。

—浙江省天台中学七一班 刘水源《江南水韵》

穿越宝瓶口,江面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铺展开来。两岸的山崖被浓密的绿意层层覆盖,即便山势陡峭,也丝毫不减江水从容不迫的流淌之势。水天一色,其间又透出一股深潭探幽的静谧韵味。

在此岸,石栏旁矗立着一块块圆润光滑的巨石,它们紧密相连,仿佛被精心镶嵌成一排石球。江水不时俏皮地跃上这些巨石,随后又顺着它们圆润的轮廓缓缓流淌,这一幕幕宛如山水与石头之间的亲密对话,它们彼此抚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和谐画卷。

—湖南省衡阳实验中学八五班 赵雅静《在路上》

锦囊二

社会环境描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儿;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老舍《骆驼祥子》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俄]契诃夫《变色龙》

赏 读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炎热而沉闷的北平街头。柳树无精打采、马路干巴巴、尘土飞扬等细节,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北平的酷暑,也暗示了祥子等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这种社会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代入感,也为人物命运的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持。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巧妙地运用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了广场的寂静与萧条。空旷的广场、敞开着的商店和饭馆的门,都传递出一种冷清和落寞的氛围,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场景的寂寥和空旷,从而引发对作品中故事发生时代的社会现状的深思。

在描写社会环境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风格、街道布局、交通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还可以将写环境与写事件联系起来,为文章中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服务。此外,我们还要注重环境描写与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结合,使环境描写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学生练笔

尚未进入巷道,一堵嵌着几件家常什物的白墙便映入眼帘。陈旧的收音机上,笨重的旋钮如苍老的眼竭力注视日新月异的今天。上方沾满灰尘的挂钟内,粗长的指针已定格于那个似远似近的时代,但它们却仍坚守这一方天地,犹如不离不弃的守护者。

—河南省固始县第三中学七八班 张灿《宽窄巷子》

走进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的午门,整座建筑气势磅礴,形如朱雀展翅,彰显着威严与尊贵。踏过汉白玉的御道,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

沿着朱红的宫墙前行,每一个转角都蕴藏着无尽的故事。宫墙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如同流动的河水,又似繁星点点,将故宫装点得如梦如幻。

—上海尚师初级中学九三班 曹畅《故宫印象》

名家作品赏析

雪(节选)

蒋 勋

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一群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奔跑。精致一点的,甚至在卡片上洒了一层玻璃细粉,晶莹闪烁,更增加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

大学时,有一年冬天,北方的冷空气来了,气温陡降。我们师生雀跃,步行上山去寻雪。

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四面八方都是人,山路早已拥塞不通。一堆堆的游客,戴着毡帽,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

天上灰云密布,有点要降雪的样子。再往山上走,山风很大,呼啸着,但仍看不见雪。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

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此时众生》,有改动)

名作赏析

蒋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雪的降临,从幻想到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他巧妙地将雪花比作暮春的花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轻盈飘逸、随风聚散的姿态;丰富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雪景的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一种沉静与纯净的诗意内涵。同时,蒋勋通过师生的寻雪之旅,捕捉到人们对雪的期待与赏雪的欢愉,揭示了雪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让读者在欣赏雪景之余,也领略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哲思。

仿写目标

参考本次赏析的名家作品里的经典环境描写,结合“环境描写锦囊”,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仿写要求:

❶灵活参考名篇中的环境描写片段。

❷综合使用环境描写的技法,为文章添彩。

乌镇印象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七五班 吴迪

穿行在江南水乡嘉兴乌镇的蜿蜒小径上,仿佛踏在了一幅水墨长卷之上。

乌镇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河水清澈透明,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房屋和树木。河面上,乌篷船轻轻摇曳,船夫用长橹划过水面,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船儿穿过桥洞,留下一串串涟漪,与周围的景色交相辉映。

漫步在乌镇的街巷中,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它们随着微风轻轻摇荡,给这个古老的水乡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或匆匆赶路,或悠闲散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雨后的乌镇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净明亮,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还夹杂着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屋檐下,水珠滴落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大自然在弹奏一首悠扬的乐章,为这水乡增添了几分诗意。

我撑着伞,漫步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脚下被雨水打湿的石板,发出轻微的“吱吱”声,与周围的各种声响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我抬头望去,远处的房屋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美得令人窒息。

我步入一间茶馆,悠闲地小憩,忽然忆起乌镇是茅盾先生的故乡。他曾这样描述乌镇:“故乡之于我,犹如心底的一汪清泉,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甚至于每提及它,心灵也会变得柔软许多,甜滋滋、暖融融的,犹如暖流静静地滋润着我的心田。”茶烟飘飘,茶香袅袅,我轻抿一口绿茶,一股清新的暖流流淌在心间,真是“甜滋滋、暖融融的”呀!乌镇的美,亦如这绿茶,温润清雅,沁人心脾。静坐品茶,一念想,竟深深沉醉其中,心,早已蓦然静了下来,思绪、脚步皆不舍远去。

当我遇上你—乌镇,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归宿。你的美丽和魅力令我为之倾倒,你的文化底蕴令我动容。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岁月静好和生活本味,更能够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乌镇,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你—那个让我心醉神迷的江南水乡。

仿写简评

这篇作文通过精彩的描写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江南水乡—乌镇。作者对乌镇的环境进行了深入而精准的描绘,从蜿蜒小径、青砖黛瓦,到清澈的河水、摇曳的乌篷船,再到雨后的街道和房屋,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水乡之中。

文章采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捕捉了乌镇的自然之美,还巧妙地融入了人文景观,如屋檐下的红灯笼、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行人……这些都展现了乌镇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人文魅力。(侯雪涛)

特约名师 侯雪涛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