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素养的小学数学运用问题式教学策略分析
2024-08-01李文文
作者简介:李文文(1988~),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教育实践。
摘 要: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学科,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结合问题式教学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并从教师应恰当设计问题、提升学生问题参与性、充分运用新媒体、做好总结反思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期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创新素养;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128-04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问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运用中存在问题设计质量有待提升、问题呈现忽视学生需求、问题式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首先,问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师讲解,问题式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维方式。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5个苹果,现在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其次,问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推理的学科,问题式教学能够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几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请你画出一个正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这样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吃掉了三分之一,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分数的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一方面,问题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互相启发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问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此外,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准确地理解运用数学知识。
(三)提高教学的延伸性与实践性
一方面,问题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问题式教学则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教师会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够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问题式教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探索不同的拼法,并找到最优解。
二、 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问题设计缺乏目的性。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计算结果,数学概念和原理的融入不够深,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仅仅将问题当作课堂导入的工具,并未在设计问题时明确问题解决可以达到的目的,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性较差。
二是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该是有机衔接的,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应该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启示。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设计很多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学生很难将前一个问题的解决经验应用到后一个问题中,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缺乏整体性的认识。
(二)问题呈现忽视学生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个问题,并邀请学生回答。然而,教师常常通过点名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这种做法对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并不公平,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呈现问题时忽视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给予学生同样的时间进行思考,当有数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就会结束思考时间,并进一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情况下,数学较差的学生可能刚刚捋顺解题思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这种做法使得学生较为被动,只会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传统
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但是教师仅仅口头提问,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严肃压抑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
此外,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问题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教学视频、在线讨论、教育App等先进模式并未走入课堂,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成效难以提升。
(四)问题总结流于形式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问题解决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解题的思考过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进行的总结也仅仅是对知识点进行重复与梳理,并未对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流程进行回顾。
二是教师在问题解决后很少根据学生反应继续提出问题。问题式教学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然而,许多教师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并未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同时,学生也没有机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基于创新素养的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恰当设计问题
教师应该精读新课标,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对新课标的仔细研读,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熟读教材并精选材料,设计出适当的问题,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此,教师应将数学问题融入课前导入情境,以轻松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广泛选择课外教材,选择适当的内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教师应结合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问点,从疑问出发,引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提出问题,从学生的已有认知与经验出发。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问题设计时,以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为基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兔子每次拔走两个萝卜,拔三次之后剩下的萝卜数量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教师再继续提出“谁是谁的倍数?”这一问题,使学生巩固倍数的概念,提升计算能力。
(二)提升学生问题参与性
给予学生恰当指导。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及时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引导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方法。对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确保学生有效参与。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此,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你能够判断它是什么形状吗?”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性质。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实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准确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将问题以图像或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互动。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收集新媒体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优质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看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视频,或者利用数学学习平台上的在线练习和游戏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评价。通过使用在线评价工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所在。
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展示一张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哪些部分是对称的。同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对称图形的动画短片,让学生观看后回答一些与轴对称有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含义。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并解释为什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的。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四)做好总结反思
一方面,重视问题总结全面性。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不仅仅是提问者,更是引导者和总结者。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全面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问题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过程,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思路,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学生的思考过程,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此外,应注重总结内容的全面性,帮助学生捋顺思路。对此,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学生的思考和解答过程,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另一方面,重视问题反思的及时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如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法等。通过反思,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目:“小明有28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4克,他一共有多少克苹果?”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尝试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对此,可以提醒学生先计算出一个苹果的总重量,然后再计算出28个苹果的总重量。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两个步骤,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在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开展问题反思,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价值,问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互动和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世恩,刘子钰.“问题导向”下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131-137.
[2]刘箐箐,陈玉鹏.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设计——评《小学数学问题化学习课堂实践手册》[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17.
[3]陈强,周小刚.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基于儿童真实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27.
[4]张莎莎,宋乃庆,蔡金法.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46-52.
[5]王云.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5):55-57.
[6]陈婷,李兰,蔡金法.中国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小学数学教师》和《小学教学》(数学版)中“问题提出”文章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1):19-24.
[7]曹美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