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组织创意实践活动探究

2024-08-01朱江

考试周刊 2024年25期

作者简介:朱江(1982~),男,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果园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在解读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时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具体要求,创意实践素养是指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与应用的关键能力,其能使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主动地将多种创意落到实处。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则可组织创意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文章将从六个角度,即创设现实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多元创意;探究音乐创作方法,优化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艺术创作,落实学生的艺术创意;促进学科交融,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创新活动;展示创新成果,分享各自的独特创意;构建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阐述小学音乐教师组织创意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创意实践;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149-04

现阶段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活动普遍并未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双基”层面,过于关注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熟练应用情况,很少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意实践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学生普遍缺少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他们并不擅长利用音乐基本要素自主编写旋律、歌词等,缺少通过音乐表现与创造表达个人思想、经历、情感等的意识与能力,且不少学生对创意实践活动存在畏学、担忧、退缩等不良心理,缺少良好的学习自信与创新动力。然而,音乐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生应学会在歌曲演唱、器乐演奏等活动中加入个人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主动尝试通过各类音乐基本要素去创造能够记录自己生活、反映个人成长的音乐作品,进而在丰富的创意实践活动中真正地理解音乐的魅力。因此,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也应主动地设计丰富的创意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创新实践,学会用音乐去表达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一、 创设现实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多元创意

《新课标》明确指出,创意实践活动应该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所展开的艺术创新活动,也倡导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灵感”,以便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音乐创作的关键技巧,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艺术创作。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现实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引导学生产生丰富多元的灵感,为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不再麻烦好妈妈》一课,本首歌曲由6个乐句组成一段体结构,旋律自然生动,歌词简单易懂但情感真挚,展现了小朋友不想麻烦好妈妈、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心情。在本节课上,我便通过几个问题创设了现实情境,即询问学生家中的家务是由谁做、自己的房间是由谁整理、平常的餐食由谁准备、家中日用品的购买与补充由谁完成,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妈妈承包了家中的全部家务,任劳任怨。在这时,我便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展现了母亲在做家务、照顾子女时无私无悔、甘愿奉献的伟大品质,使学生产生了感恩母亲、渴望帮助母亲分担的美好情感。在此基础上,我播放了《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歌曲,还鼓励学生将个人所思所想编写成符合乐句特点的歌词,通过“续写”歌词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顺利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为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课堂观察也可判断,当小学生能够主动关联现实生活去创编歌词、聆听旋律时,也往往能够顺利地落实艺术创意。

再如,在《小袋鼠》一课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创设现实情境,我利用信息技术整理了关于多种动物行走、奔跑等动作行为特征的短视频,由此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小袋鼠》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去设计、展现不同的动物形象,学生也可据此设计与动物相关的音乐作品。这样一来,小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启发下主动地展开音乐创造,初步尝试利用各类音乐基本要素去展现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使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了现实情境,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人文对话、问答活动唤醒了学生的现实记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妈妈对家的付出与牺牲,进而结合《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一音乐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自主编写歌词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顺利地开展了创意实践活动。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则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记录了各种音乐形象特点,顺利地优化学生的音乐理解与艺术感知,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使其积极地通过音乐表现去设计、展现各类动物的音乐形象。这两种情境创设方式都起到了良好的启思、导学作用。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意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灵活选择多种方式创设现实情境,不断地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以便真正地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 探究音乐创作方法,优化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在介绍创意实践活动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确保学生具备将个人想法转化成艺术成果的关键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音乐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及其表现形式,初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促使学生主动落实艺术创意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方面,小学音乐教师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创作手法:

首先,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乐句结构、节拍旋律等基本要素,以及音乐作品的音的长短、声的高低等,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分析一首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所产生的艺术表现效果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据此,学生在进行创意实践时也就能根据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体会等自主设计相应的乐句结构与整体节拍,主动地进行艺术表达。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创作一首音乐作品的旋律表达方式与节奏特点,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表现形式,从而在创意实践活动中进行灵活应用。

再者,引导学生探究歌词创编的关键技巧,比如,歌词与乐句之间的协调情况、歌词的押韵情况等,使学生顺利地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与思考。

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鉴别各类乐器的不同音色及其表现效果,使学生在进行创意实践时主动地进行器乐演奏,积极地展开丰富的艺术表达。

比如,在《小乐队》一课教学实践中,本首歌曲采取了3/4拍,大调式结构,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歌词内容简单、乐器之间相得益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类乐器的特点。因此,我便按照上述思路组织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及其创作过程。首先,学生通过聆听、集体鉴赏等活动自主倾听歌曲中各声部的旋律,初步学习《小乐队》这首歌曲的乐段结构、乐句特征,分辨歌曲中使用了哪几种乐器进行演奏,结合歌词内容自主学习各类西洋乐器的特点。其次,当学生对歌曲作品产生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我便指导学生分析了《小乐队》在表现不同乐器时的旋律曲线,利用乐谱引导学生认识各类音乐符号及其表现效果,自主学习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小号、圆号、大鼓这几种乐器的外形与音色,学唱歌曲、合唱歌曲,且要尝试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歌曲,自主学习各类乐器的演奏技巧。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从理论层面掌握创造音乐作品的关键技巧,也能从中学习多种乐器的演奏特点。最后,我便组织学生分析了歌词使用拟人化手法去展现各类乐器的表达方式,以及歌词长短与乐句长短之间的一致性,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歌词内容并学习歌词的创编技巧,进一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际需求展开创新表达。

在这一次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利用《小乐队》这一音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还引导小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音乐基本要素的应用情况、歌词的创编手法等多个关键问题,初步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后续的创意实践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 促进艺术创作,落实学生的艺术创意

《新课标》要求要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学生顺利地形成“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创意实践活动真正地落到实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则应设计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艺术表达与创新实践,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通过音乐展现所思所想、记录所见所闻,真正地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我们多么幸福》一课教学实践中,本首歌曲展现了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情感,旋律轻快、明朗,学生在聆听、学唱歌曲时也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产生幸福愉快的感受。在本节课上,我便设计了一个创意实践活动,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与体会自主创编歌词、调整歌曲的旋律或者是创编舞蹈动作去表达、记录自己的幸福感受,在创意实践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这一创意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文字表达的学生可以自主改写歌词内容,按照《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曲三拍子的强弱节奏继续进行音乐创作,练习衬词的使用方法;对歌曲旋律不满意,或者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的学生则可自主改编乐句结构、旋律节奏等,通过抒情或者是更加欢快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主动通过音乐表现歌颂幸福;善于进行肢体表演或者乐器演奏的学生则可根据《我们多么幸福》创编舞蹈动作、设计器乐演奏活动等,突出歌曲的人文底蕴、情感倾向,在丰富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自主表达。这样一来,小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自主进行艺术创新,也能在此过程中体会通过音乐表达幸福感受的过程,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特点,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在这一次创意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主动地表现个人创意,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可以顺利地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小学音乐教师还应鼓励并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情感体会等自主创编原创的音乐作品,即学生负责编写歌词、编写旋律、进行演奏等,进而使学生能够学会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感受、思想,记录自己的经历、体会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四、 促进学科交融,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创新活动

《新课标》认为,创意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造的具体过程,主张打破艺术学科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综合迁移多学科知识展开独立的艺术创新实践。针对这一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也应主动地促进学科交融与合作育人活动,引导学生综合地迁移多学科知识去进行艺术创造,使学生灵活地展开艺术创新与实践体验,进而顺利地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比如,在《春》一课教学实践中,这首音乐作品展现了春天虫鸣鸟叫、风和日暖的春日景象,采取了回旋曲式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勃勃。针对这一音乐主题,我将音乐与舞蹈、美术课程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使用绘画的方式描绘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春日景象,也鼓励学生伴随着《春》这首乐曲的旋律特点自主创编舞蹈动作,使其能够自主地表现春天的美好与温暖,也希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科交融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则可顺利展开美术创作、舞蹈创作,伴随着《春》这首乐曲展开艺术表达,进一步认识乐曲的节奏特点与旋律特征,思考乐曲是如何表现春天的。

在上述活动中,绘画表现、舞蹈创编都属于创意实践活动,而学生在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歌曲、通过舞蹈动作进行艺术表演时,也是在呈现创意实践成果,能够展现出个性化的音乐理解与感受,可以有效地发散自身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形成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 展示创新成果,分享各自的独特创意

许多学生在进行创意实践活动时很有可能会陷入固定的思维中,这时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分享、交流活动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产生更多的灵感。《新课标》提出要“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也要设计开放的成果展示活动,有效地促进生生交流与和谐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分享自己的创意与灵感,认真学习其他同学进行艺术表达与创意实践的思路与成果,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依然以《春》一课的创意实践活动为例,当学生围绕“春日景象”这一主题展开了绘画创作、创编了舞蹈动作之后,我便设计了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为此,学生需主动展示自己所描绘的春日景象,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讲述自己根据《春》这首乐曲进行绘画创作的经历;也需通过表演活动展示舞蹈作品,伴随着《春》这首歌曲展现优美的舞姿。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被其他同学的多种创意所吸引,并主动接受帮助,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进一步发散思维、产生更多的灵感,然后再在艺术创新实践中将个人想法转化成具体的艺术成果,从而顺利地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六、 构建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上文指出,小学生无法形成创新素养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因素便是学生缺少主动进行创意实践的自信,缺少将个人想法转化成艺术成果的决心与行动力。《新课标》主张基于学生发展去构建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学习与创意实践的内在动力,尊重生生差异、开发艺术潜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也应主动地构建激励机制,尊重、肯uKqLAOf/E4JB/RB9+LGMGzxBNxgmntjVMJcIRAAbr9c=定每一个学生所提出的创意想法。同时,应大力支持学生将灵感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树立自信,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

七、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组织创意实践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也应在一线教学中主动地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22):101-103.

[2]潘晋晖.立足课程标准,彰显学科特征,落实核心素养——基于“五性”的小学音乐教学思考[J].学苑教育,2023(20):89-91.

[3]舒静娜.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教学措施[J].启迪与智慧(上),2023(7):127-129.

[4]文贵.小学音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2):90-92.

[5]张敏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3(4):21-26.

[6]何洁莹,曲晨.课堂器乐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智力,2022(31):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