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生长路径探索

2024-08-01徐琳娜

考试周刊 2024年25期

作者简介:徐琳娜(1982~),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园课程由构想变成现实的保障。文章以笔者所在园所结合园本生命教育课程进行课程资源库建设管理为例,谈谈基于园本、立足生本,从资源的深入挖掘、优化整合、有效利用、科学维护等多方面推进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生长的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生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163-04

随着江苏省2014年开启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教师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从简单了解到积极关注再到自主研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从单一使用到积极挖掘再到整合运用,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也从单纯收集到科学分类再到动态调整,这一系列的变化让课程资源不只是“静态的存在”,它正逐渐成为一种能润泽儿童生活,激发儿童学习的力量。

我园地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毗邻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阳澄湖双湖,周边自然、社会资源丰富,为我园建设以幼儿生命教育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园立足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整合自身园所各项综合优势,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并结合园所生命教育课程特色,有序推进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优化整合、有效利用、科学管理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园本化的课程资源库生长路径。

一、 “儿童视角+课程价值”导向下的课程资源挖掘

我园立足园所生命教育活动特色,将课程视角转向儿童,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天真稚态、和谐情态、发展潜能的生态活力儿童为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与梳理园内外环境、文化、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因素等各类资源,从自然、社会维度丰富与完善课程资源图谱,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有效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不断反哺课程资源库的充实。

(一)儿童视角下链接生活资源

“发现儿童”才能“看见课程”,在师幼共历生命教育课程的共生之路上,我们立足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发展规律,尝试从儿童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出发。在进行课程资源梳理中,首先将其与儿童身边可触可感的生活有机链接,引导儿童从关注自然四季,到关注社会生活,从关注自我的成长发展,到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一切人事物的变化,以此形成自然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支撑下的儿童生命教育课程。

在自然生活资源的挖掘中,我们将季节、动物等体现人与自然的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资源库中,让资源促发课程以有意义和真实的方式发生,形成帮助儿童与自然建立起“亲属关系”的一种自然探究类的课程实践。在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中,我们将包含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等人与社会及人类生态发展的具有生活性的课程资源应用到日常课程中,即让课程资源来源于儿童生活,课程内容立足于儿童生活,课程形式融入儿童生活,通过生活资源有效整合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链接儿童关键经验生长,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儿童的“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在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二)价值判断下科学筛选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提升儿童经验的重要工具,而课程资源价值判断无疑是资源挖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以立足儿童生活的自然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有效挖掘和整合而形成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是灵活多变和不断生发着的,“生长”是我们在课程资源梳理开发中的重要策略。“生长”,不仅指向资源内容的产生、生发和变化,也是一种结果的指向——课程资源最终的价值所在必定是给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增加机会和可能。可见,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必定是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了、做得起的,这也无疑就是最适宜儿童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来源。

因此,我园在课程资源挖掘中有目的地调查、收集课程资源,从儿童立场、资源价值判断双向出发,对资源进行有效加工、整理,构建园内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之符合幼儿园各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发展特点,形成园所课程资源库。在这样的过程中,无疑创新了一种无界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资源转化为儿童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支持孩子们完成宽度和深度的经验进阶。

(三)生态视域下有效对话资源

当我们用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我们不难发现,立足儿童日常生活的课程资源,即他们能接触到的所有人、事、物,都能成为课程资源,每一个由资源引发的游戏、学习、生活故事,都是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更是支架儿童发展的重要工具。而这样的课程资源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处于中心位置的是“自我”,往外依次是“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并且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每一种资源都不仅仅只有一个资源属性,正如自然生活资源与社会生活资源之间也不是割裂而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共同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例如,我园地处阳澄湖南岸,“阳澄湖大闸蟹”这一自然资源背后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通过多个领域活动的相互渗透和环境材料的支持,儿童在个别、集体活动中可以获得关于螃蟹的感知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表现、艺术创造能力;而从社会属性出发,儿童通过亲身探索了解家乡特产阳澄湖大闸蟹的独特之处,可以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同时,在养蟹、识蟹、品蟹的过程中会愈发热爱本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置身于生态大循环中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网络里,由资源触发的“关系”是最核心的,也是助力课程资源库不断生长的最丰富、最具有价值的活性物质。基于这样的思考,一方面,我们积极链接自然生活资源与社会生活资源的关系,通过资源属性的不断挖掘,有效打通并整合其“属性同类项”,使由资源引发的课程活动发挥出1+X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主动链接资源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寻找资源与课程的连接点,挖掘资源的有效教育价值,进而生成适合儿童发展的系列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儿童主动将资源转化为课程,将资源融入活动,引导儿童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探求、操作、发现、体验并获得新经验。

二、 “信息技术+灵活生发”推动下的课程资源优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也赋予了我们更充足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的“智”与“能”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有机融合,是实现课程资源库不断生长进阶的关键所在。在我园所在的区域,一场教智融合带来的变革正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由此我们积极依托区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子项目,基于儿童视角,深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幼儿园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更新升级,同时,赋能教育资源库建设与运用,以此获取不同类型和形式的资源,提升课程资源库建设速度,最终使课程资源涵盖更多元、获取更便捷、效能更显著,为园所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提供深度技术支持。

(一)镜像比对以提升资源涵盖广度

我园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数字化生态教育资源库,服务教师日常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如在日常课程审议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广泛搜寻大数据背景下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可利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进行镜像比对,寻求自然、社会、人力、场地、文化等方面更多有关于生命教育资源的支撑与保障,使课程资源涵盖更为丰富和多元。以我园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为例,从最初的园内相关资源筛选梳理,到依托大数据支撑下园内外3公里多层级多类别的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迭代升级建设,目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已涵盖了7个类别,14个分支,8项附录,287个教育资源卡,并且还在不断丰富中。

(二)精准获取以提高资源获取效率

我园依托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智慧建模,搭建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课程资源供给日益丰富。教师们可以根据日常课程活动安排,有效利用大数据背景下课程资源库的标签搜索功能,通过搜索活动领域、开展形式、符合年龄、存储形态、存储位置、素材用途等不同关键词,精准便捷获取课程资源,充分凸显了课程资源库的实用性。同时,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提速,也让数字化资源获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这一切都为教师日常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度应用以凸显资源利用价值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以儿童视角审视资源,以课程视角规划资源,尝试在儿童、课程、游戏中寻找共通点,从“资源”到“活动”深入挖掘应用,在此基础上灵活地生发合理的变式——资源与生命教育课程活动融合共通,这一系列举措使课程资源可探、可玩、可创,也让儿童的学习走向深度探究,最大化凸显课程价值,最终助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 “资源—活动—经验”循环下的课程资源应用

我园的课程资源库紧紧围绕儿童这一中心,以资源为媒介,寻找“课程资源—生长环境—儿童活动—儿童经验”三者不断循环助推的路径方法,开展多样化活动,将儿童的需要、兴趣与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深化儿童的学习,促进其整体和谐发展。资源、活动、经验三者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三者之间会跟随儿童发展的内需以及课程适宜性灵活调整顺序,形成动态循环模式,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利用资源引发活动,由单一操作走向多维递进,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度探究,助推其经验生长和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升教师运用资源丰富及生发课程能力。

(一)课程资源成为有准备的生长环境

儿童是一个个独立而鲜活的个体,他们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自我学习力量,善于从周边环境中主动触发学习。因此,在儿童期的生命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蕴含教育价值的环境,能随时激发他们主动与各类资源发生互动的媒介,也可能为儿童自主学习提供支架。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无疑是有准备的生长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如班级区角中的各类图示资源,各类低结构材料资源……这些资源都为儿童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支持儿童主动与周围的环境(人、事、物、时间、空间)互动,不仅支持和鼓励他们做感兴趣愿意做的事情,也尝试去做需要做、有能力做的事情,使课程资源真正发挥作用。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有准备的环境也在不断生长,浸润其中的儿童也在慢慢成长与蜕变,他们在与课程资源的互动中获得的是不可估量的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主从容的学习方式、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以及不断丰富的经验网络。

(二)课程资源成为支持儿童的活动素材

有效、适宜的课程资源要与儿童的活动相结合,成为他们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对象,可以发展儿童的有益经验。当我们将课程资源与儿童的兴趣、关注点和经验建立积极联结,我们会发现从他们关注的、感兴趣的资源出发引发的活动,更贴近其经验增长和发展需要。因此,在实践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辩证思维不断重新审视、优化资源,实践从深“拓”资源到丰实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如在疫情期间,我园充分挖掘疫情中教育价值点,有效整合资源,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生发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勇敢、互助和爱的教育内容。从“生命与自然”的话题开始,我们和孩子一起对话自然,感受生命,“战役”成长,让勇敢、互助与友爱自然内化于孩子心中,而这些资源无疑是支持儿童获得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来源。

(三)课程资源成为儿童经验获得的见证

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儿童获得有意义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资源往往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当它被开发转化为适宜的课程活动时,它本身所附带的作用和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和生发,进而成为能促进儿童新经验生发、生长以及丰富的有效助力。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儿童核心经验建构模式,尝试从“资源挖掘”引发“价值判断”架构“课程活动”建构“儿童经验”的路径,持续深度挖掘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优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展贴近儿童生活、有益于儿童经验建构的多样化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最大化凸显课程价值。

四、 “层级管理+动态调整”模式下的课程资源管理

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园通过科学动态管理,有效提升课程资源的延展性和融通性,从而架起资源和课程间的互通桥梁,为儿童的发展、园所生命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层级管理”实现资源维护科学性

为了让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积极运作并不断进阶生长,我园实行有效的层级管理和动态调整策略,即根据课程资源的类型、功能等分类存档,并实施分级逐层管理“园长一级管理——副园长、教科室主任二级管理——资源库管理员三级管理——教师个人四级管理”,这样的模式使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向内容全面、管理科学、运用有效的目标迈进,从而为教师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丰富、充足的资源支持,积极影响教师的课程决策和行动。

(二)“一表多图”实现资源内容拓展性

我们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园本化生命教育课程开展,充分挖掘梳理园内外自然与文化、家庭与社会以及幼儿个体本身具备的各类资源,立足幼儿生命发展不断挖掘其价值,以思维导图总表的形式从多个维度不同层级科学梳理课程资源图谱总表,使教师能通过“一表”清晰了解园内外整体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类别与分布。同时通过总表加多附录图的形式,一方面,使每个资源分支更系统与详细;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可拓展。

(三)“审议修订”实现资源形式变通性

课程资源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资源,然而,即便是静态的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库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以“不定期的审议+阶段性的修订”加深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同,拓展课程资源的内涵,优化课程实施的路径,凸显课程价值,不断增强课程资源的可变通性,使课程资源可探、可玩、可创,助力幼儿学习走向深度探究,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和挖掘优化的过程,以上分享了我园目前在立足儿童视角,结合自身园所生命教育课程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管理中的一些做法,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用最适合的方式,让课程资源库不断进阶生长,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助推园所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张斌.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春燕,秦元东.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孙蔷蔷.园本课程资源库建设——何谓、为何和何为[J].福建教育,2021(29):6-8.

[4]孙羽.支持、伴随、优化——例谈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J].幼儿100(教师版),2022(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