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意义与策略探究

2024-08-01刘雪红

考试周刊 2024年25期

作者简介:刘雪红(197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汉滨区果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优化与完善。其中,作业练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与学两项活动的桥梁。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练习的价值,使作业内容更加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有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为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在实践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思考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124-04

简单来说,分层作业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明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特点学生设计针对性任务的作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分层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符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因材施教理念的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明确数学作业设计的方向性,并且改进统一化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对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进行适当的分层,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以此推动高品质数学学习模式的构建,进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做好铺垫。

一、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

实际效果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分层作业可以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尽管好多教师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是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很多时候还是被教师视为巩固课内知识与技能的任务,教师的着眼点往往放在课内知识的学习上,而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而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可以在作业练习中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有利于使作业练习面向不同层次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兴趣特点不同,统一化的数学作业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而通过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可以使作业内容兼顾不同兴xsyKmKC/BXS1bhUTsob08w==趣特点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可以主动参与到作业练习中,并保持持续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

第三,有利于使作业质量得到优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统一化作业设计的缺陷之一就是作业内容低于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统一化的作业有时也会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这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总之,数学作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会导致学生的作业练习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作业内容契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此外,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而使数学作业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提升,所以作业设计的重点通常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巩固方面。而在分层作业设计中,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会着眼于不同的发展视角,将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融入作业设计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作业深入体会学科的深层育人价值,从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风的优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数学作业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兴趣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作业练习中的敷衍以及抄袭现象,使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第六,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承担着作业设计的任务。由于分层作业设计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原则

为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加高效地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主体性。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目的,教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同时,在作业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思考与探究时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参与到作业练习当中,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主动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科学性。这一原则是提升作业质量的必要保障。根据科学性原则的要求,教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要对作业难度、类型、数量等进行认真选择,使分层作业契合数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唯有如此,才能使分层作业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差异性。差异性不仅是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也是分层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差异性原则下,教师要兼顾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也要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使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从而使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第四,多元化。多元化原则强调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中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作业设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数学作业要从作业重点、作业类型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多样性。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目标分层

从整体视角来看,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作业练习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以恰当的目标作为引领。在分层作业设计中,为了兼顾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教师首先要对作业目标进行适当的分层,从而使学生明确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方向,从而为学生进行作业练习做好铺垫。

为了使数学作业的内容契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要体现出作业目标的层次性。通常来讲,根据作业练习的不同要求,可以将作业目标设置为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提升目标这三个层次。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根据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基础目标。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形成比较准确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并使学生准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能力目标。在作业练习中引导学生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深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三,提升目标。利用综合性图形面积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发展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不难发现,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目标体现了对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所以可以在作业练习中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作业质量的提高。

(二)作业来源分层

从实际情况来看,数学作业的来源是影响作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作业来源比较单一,导致作业内容存在一定的封闭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要丰富作业内容的来源,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数学作业,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且多样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提高作业练习的质量。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资源设计数学作业:第一,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教材以及配套的教辅资料是根据学生整体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积累情况设计的学习素材,具有普遍性的应用价值。所以,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利用教材以及教辅资料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及时练习。这样的作业来源可以保障作业练习的时效性。第二,网络学习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获取作业资源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不同学校的优质学习资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网络数学作业资源建设数学问题库,从而保障作业设计的便捷性。第三,现实生活。数学学科和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很多数学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作业设计中,从而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中,保障作业来源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三)作业难度分层

1. 改变呈现方式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学习水平不同,而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也是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直接依据。其中,改变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作业难度分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基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类问题,利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数学作业,以此来突出作业难度的层次性。

比如,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针对( + )× = 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种形式的题目,如:(1)(12+20)×3=72,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能否说明理由并对其改正?(2)在一个阅览室中,有一个7层的书架用来放置课外阅读书籍,有一个11层的书架用来放置学科练习书籍,这两个书架每一层都可以摆放24本书,那么两个书架一共可以放下多少本书?(3)小明在计算80+ ×3这个式子的时候,先计算了加减,然后计算了乘法,最后得出288这个数字,那么横线处的数字应该是多少?小明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应该怎样修改?整体而言,第一类问题属于比较简单的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计算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第二类问题是简单的实际应用性问题。不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类问题对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一定的考查,问题的灵活性比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比较相符。由此可见,针对同一类数学问题,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有效突出作业难度的层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2. 改变问题条件

为了突出数学作业难度的层次性,改变问题或者条件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针对同一问题,在设置不同条件的情况下,问题的难度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同时,这样的作业练习方式不但可以体现出作业难度层次,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一辆汽车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需要行进750千米,在行驶3个小时之后,汽车共前进了150千米,那么这辆车到达目的地总共需要多少个小时?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改变问题中的条件,以此来突出作业难度的变化。如:(1)一辆汽车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需要行进696千米,在行驶3个小时之后,汽车共前进174千米,那么这辆车到达目的地总共需要多少个小时?(2)一辆汽车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需要行进696千米,在行驶3个小时之后,汽车共前进174千米,那么这辆车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多少个小时?原本的问题只需要进行两步运算,在改变问题的条件后,第1个问题的数字更加复杂,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考查有了进一步提高。而第2个问题中多出了一个“还”字,这改变了问题的意思,更加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以及问题理解能力。由此可见,针对同一个题目,不同的条件可以体现出问题不同的难度,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从而达到分层作业练习的效果。

(四)作业类型分层

在分层作业设计中,丰富作业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类型的数学作业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并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提高学生作业练习质量。

一方面,教师要进一步完善书面作业。尽管单一的书面作业具有比较明显的缺陷,但教师不应放弃这种作业类型,而是要对书面类型的作业加以完善。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更加典型的书面问题,减少“题海战术”的书面作业设计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实践操作型的数学作业。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内容时,针对立体几何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几何模型,并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

(五)作业数量分层

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要对作业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障学生的作业效率,使学生得到针对性的锻炼。

如果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以及准确性普遍比较高,教师应适当增加数学作业的数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额外增加的数学作业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满足高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针对学习能力暂时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适当减少作业数量,并且要将作业内容向基础知识的巩固倾斜。通过对作业数量的分层,可以使学生在满足自身学习需要的同时减轻学习负担。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合理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据此对数学作业进行科学的分层设计,从而逐步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胜学.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24-25.

[2]王子发.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9):1020-1021.

[3]郑秀媛.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实施探析[J].中外交流,2021,28(6):1557.

[4]高小春.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前练习及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J].读与写,2021,18(30):152.

[5]展宗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1(38):98-99.

[6]展宗瑶.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1(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