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分析
2024-08-01刘朝娣李美玲
作者简介:刘朝娣(1992~),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李美玲(199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摘 要: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属于小学数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重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原则,阐述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并以“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提出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99-05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大单元教学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知识,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综合水平提升。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数学大单元主题设置,使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素养。
一、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使学习方向更加清晰
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根据大单元内容提炼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同主题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可帮助学生理清单元内各个课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及质量。
(二)有助于综合化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较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细分整个单元的内容,将其分成各个部分进行讲解,虽然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但无法使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关系,妨碍学生整体化思维构建,不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而通过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可有效解决这一弊端,其能够突出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结构,使学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构建学生综合化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原则
(一)生本化原则
学生认识与教师教学活动起点密切相关,教师在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生本化原则,对学生认知与新知识间的关联进行充分了解,科学选择教学角度,明确教学要点,促进大单元教学顺利实施。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确定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重点,立足学生学习疑惑,明确主题,注重学生群体认知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发展规律及学习成长需求。
(二)学科性原则
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应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基础,将各方面知识作为板块,根据各知识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学习环节,思考数学思想及本质,通过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了解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实践性原则
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构建情境,科学设置明确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学习到相应知识,提升相应能力。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应将关键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引导学生将教材单元重要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问题处理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在大单元主题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理论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整体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小学数学属于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综合性,且知识面较广。这种情况下,易使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难度,从而出现思维定式、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知识体系及建模意识,汇总零散的知识内容,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数学模型,确保知识的整体性及系统性。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工作时,应从多个角度设立教学目标,找准知识重点,并掌握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理清知识线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有效提升。
三、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包括准备阶段、构建阶段以及应用阶段,具体如下:
(一)明确学习方向
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阶段,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在课前强化引导,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通过充分调动自身现有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所学内容加以了解。并且,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措施,使学生将现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相联系,进行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找准学习方向,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总之,此环节,小学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形成初步体验,使学生借助自主探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初步感知,为后期单元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知识拥有初步认识后,教师应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并拥有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应借助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深入分析下,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延伸。并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课时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内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加强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挖掘,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中,为后期知识应用做好准备。
(三)实施学习任务
经过准备阶段与知识构建阶段,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掌握,并进行了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应用阶段,应确保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实际科学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学习任务设计环节,教师应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难度,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并且,学习任务需要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进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借助构建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还需要将反思贯穿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大单元主题教学质量。
四、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为例
“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属于青岛五四学制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知识内容,该单元主要内容为:信息窗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信息窗二(三角形的面积);信息窗三(梯形的面积);信息窗四(组合图形的面积);相关链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一)立足动手操作活动,落实学习任务
在大单元“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一课时知识中的数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在真实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在教学内容上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推导面积公式,使学生掌握新图形向已知图形进行转化的方法,获得新图形的面积公式,掌握转化思想方法的同时,了解图形间的联系。在教学环节,较多教师会选择两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种方式会使学生获得较多暗示,无法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最后学生也只会掌握简单的倍拼法,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设计,使学生获得更多探究空间: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行动手操作开展拼组活动,通过对三角形进行转化获得已知平面图形,了解图形间存在的联系。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顺学而导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深度建模。通过重组教材的方式,也可以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避免出现知识断层情况。在“三角形的面积”知识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情况,增加一个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倍拼法或者割补法,使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而了解图形间存在的关系。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学生学习起点,强调割补法,融入我国几何学中的“出入相补”。重组教材后,教师应科学布置本单元各个课时的活动与任务: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学习,随后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以上内容学习中,共安排三个课时:一是开展剪拼、拼组三角形的活动;二是推导三角形面积;三是三角形面积应用。单元重组整合后,增加了三角形剪拼、拼组活动,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进行转化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转化思想与方法。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拼组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借助推理的方式,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以此,为学生学习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立足探究活动,促进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学习中,若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则无法获得良好发展,同时,学生若无法感知数学的特点,在实际学习环节,也无法对数学知识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针对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均应设计成探究任务,使学生在大问题引领下,进行全过程探究,有效内化所学知识。“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对学生借助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转化思想方法在该单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中均有所涉及。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探究活动设计。一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分割平行四边形,将其向长方形进行组合转化,还应使学生了解这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即计算公式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本质所在。二是三角形面积探究活动。该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倍拼法的应用下,借助直角三角形获得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使三角形转化为学习过的图形,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其总结规律,掌握图形变化的本质,实现深度建模。三是各图形面积公式联系的探究活动。经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还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探究活动开展后,教师需要提出这一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间是否存在联系呢?”学生借助梯形面积公式=S=(a+c)×h/2,平移梯形上底中的一个点,使上下底相等,从而使梯形变为了平行四边形;将上底变为一个点,实现了梯形向三角形的转化,最终得出三者在面积计算公式上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借助发展的眼光对新问题进行研究,了解梯形公式的可变化性,在掌握知识本质的同时,空间观念也获得了良好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属于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属于主动探究的过程,只有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方式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在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行探究获得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三)立足作业整体设计,强化知识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属于重要延伸,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当前“双减”政策环境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应将重点放在作业设计上。小学数学教师做好课时作业设计的同时,还应立足大单元角度,进行作业设计的整体考量,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如“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些基本练习题,并增加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对比分析,要求学生借助割补、数方格等方式,对两者面积进行比较,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奠定基础。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内容时,可设计一道这样的作业题:“同学们,你能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致的图形吗?获得的图形与原图形存在何种关系呢?尝试着做一下”。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除了安排一些三角形面积计算任务,也可以安排这样的作业任务:“你可以借助三角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吗?试着做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课内知识的巩固。大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也可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布置知识梳理作业,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深化各知识点间联系的认识,获得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立足课堂反思,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立足单元内容,对单元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反思。对导航课,教师应将关注点放在是否统领整个单元上,是否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整个单元的内容等;对种子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是否引导到位,是否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方法、知识等方面的提升;对迁移课,教师应将关注点放在是否能够实现学生自主迁移上。“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单元设计中,教师需要整合三角形、梯形面积,通过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中,设置与三角形、梯形面积探究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并且更好地了解各图形间存在的联系,掌握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因此,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下,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站在整体单元角度,实施整体反思,实现整体改进,一方面,确保所有课程均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做到各课程间的相互促进,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实施教学反思时,不管是在教材解读上,还是在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上,均应立足整体视角进行全面思考,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到具体应用的整个过程,深刻感知知识、方法、思想、活动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确保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单元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学科素养与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环节,应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生本化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层次性原则,通过立足动手操作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立足探究活动,促进深度思考;立足作业整体设计,强化知识联系;立足课堂反思,实现全面发展等方式,确保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科学实施。当然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大单元主体教学设计中还应积极探究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作用与价值,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学习框架,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海燕.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关键——以分数的认识为例[J].教育,2022(12):6-7.
[2]张慧,张慧娟.小学数学大单元个性化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3(25):104-107.
[3]沈俊.凝练大概念:为单元教学提供“锚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5):40-43.
[4]李明月.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12):43-44.
[5]郭辉燕.基于“主题单元”的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学周刊,2022,20(20):68-70.
[6]王军.大概念统整下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解读[J].四川教育,2023(11):43,45.
[7]董文彬.结构的力量:观念指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建构——以小学数学“漫步空间体积测量”单元学习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25):32-35.
[8]方莺.基于数学大概念的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以“小数的认识与小数加减法”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3(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