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阅读指导实践探索
2024-08-01孙玉梅
作者简介:孙玉梅(1978~),女,白族,贵州毕节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第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数学阅读是学生通过阅读行为领会、理解数学材料中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阅读,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数学理解力的需要,是贯彻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的需要。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概念理解能力偏弱,迁移水平不高,信息整合能力不强等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阅读习惯与态度不佳、阅读动机不足、教师阅读指导与督促不足等。而教师可以采用强化引导,培养阅读习惯、兴趣;优化方式,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加强反思,做好数学阅读评价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87-0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了“三会”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对“三会”教育目标的解读,可知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数学的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基础概念、公式的理解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应提倡探索、实践、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近来深入探究了数学考试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以高考数学为例,近年来的高考数学已经增加了“阅读理解”题型。与常规的数学应用题型相比,“阅读理解”题型具有“文字叙述长、阅读和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高考数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审视小学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升数学阅读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小学数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阅读
基于文化视角来看,数学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数学语言互化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数学阅读是一种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理解数学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学习者综合运用已有经验、思维能力等进行解读。
国内学者也对“数学阅读”进行了研究。邵光华认为,数学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数学交流形式。在数学阅读中,学习者需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阅读素材中新的数学符号、概念、术语等进行同化、顺应,而这一过程对学生的阅读、认知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孙红娟认为,所谓数学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有效的方式,领会、理解数学材料中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过程,了解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美。
综合国内学者关于数学阅读的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文章将数学阅读定义为:数学阅读是以数学问题、数学材料为阅读内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等认知、理解材料内涵、解答相关问题的数学学习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阅读相比,数学阅读对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二)数学阅读教学
所谓数学阅读教学是以学生“数学阅读”为核心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等。其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涵盖较多,包括概念理解能力、阅读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
文章所指的数学阅读教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围绕“数学阅读”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的元认知、语言转换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 新课标下强化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常规的思维视角下,阅读一般指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类科目的学习活动,很少有人将阅读与数学学科联系起来。现如今,我们倡导数学阅读源于“数学阅读”已然是新时代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新课标下,强化小学生数学阅读具有必要性具体如下:
(一)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
2022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三维”教育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因此,新课标下,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当属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新课标视角,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数学阅读”这一将学生概念理解、阅读推理与迁移、信息整合以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探究性,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发展学生数学理解力的需要
上文提到近年来高考数学已经增加了“阅读理解”新题型,与常规的应用题型相比,这类题型具有“文字叙述长、阅读和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的特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当从小学生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认知、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数学阅读的意识,提高其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知识的理解、整合、迁移的能力,从而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基本素养。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奠基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数学阅读具有必要性。
(三)贯彻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的需要
与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便是“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提出。与局限于单学科的教育模式相比,基于“跨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旨在引领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数学、用数学。与数学基础概念基本公式以及定律的教学相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数学阅读,相关的阅读素材并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而是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如历史、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等。由此可见,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数学阅读,这一围绕具有综合性的阅读素材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全面贯彻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有效途径。
综合上述分析,新课标下,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具有必要性。
三、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笔者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开展访谈、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总结梳理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综合调查问卷、访谈的数据,从总体现状来看: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整体偏低。具体体现如下:
1. 数学概念理解能力偏弱
数学概念理解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自进入中高学段,小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数学概念知识,但学生对基础概念知识的储备,因采取生硬的记忆方式而导致其对概念的解读没有灵活内化。因此,在数学阅读中,面对阅读素材中灵活多变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并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小明从家去车站,走过全程1/3后,离中点还有2km,小明家离车站还有多远?阅读这道题,学生对“中点”这一概念的解读,将直接决定最终问题解决的正确率。通过调查研究,50%的同学在这道题中因没有正确理解“中点”这一概念而导致出现解题错误。整体而言,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无论是长篇的数学阅读素材还是简短的数学应用题,数学概念理解能力偏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阅读迁移能力不高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数学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是其数学综合素养体现。何为阅读迁移?即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面对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同时,学生在阅读、解决该问题过程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也要学会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长此以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存在阅读迁移能力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面对新的问题,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依然比较欠缺;二是学生在解决新问题后,不能总结归纳而后迁移应用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种较弱的迁移应用能力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3. 信息整合能力不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涵盖的面较为广泛,大到大篇幅的数学史、数学家故事,小到一个小的数学定理、公式、概念或应用题。无论是阅读哪一种类型的素材,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最终阅读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的效果。
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普遍存在信息整合能力不强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一是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不强。提取关键信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把握题干或阅读素材的核心思想内涵。但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关键信息提取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缺乏敏捷的思维,明确“中点”一词是本题的关键信息,最终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二是信息的组合优化能力不强。一个完整的阅读素材前后之间必定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对阅读素材的信息进行组合、优化,厘清相关的文字和数量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实际上,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对阅读素材中的文字信息、数量信息不敏感,不能快速地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较弱的信息整合能力,影响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问题成因分析
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调查研究,总结梳理成因如下:
1. 阅读习惯与态度不佳
知识学习中,习惯与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为例,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态度,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敏锐地感知和提取关键信息、注重信息的整合与优化,从而达到深层次理解阅读素材内涵的目标。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阅读习惯与态度不佳的问题。
以笔者所执教地区的小学为例,学校每个学期会为学生发放数学报,数学报不仅包含一些重要的数学习题,每一张数学报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数学知识加油站等。但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在拿到报纸后,仅仅是将其中的试题完成,并没有阅读报纸上的各种文字素材。此外,在日常数学学习中,无论是在新知学习还是问题解答环节,学生普遍缺乏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以新知学习为例,统编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但从笔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没有阅读单元导语的意识。
整体而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态度,影响了其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2. 阅读动机不强
知识习得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影响其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关键因素。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存在阅读动机不强的问题。例如,当教师问“你为什么要阅读数学教材?”时,仅有20%的学生表示是对其中的内容感兴趣,80%的学生表示是应教师要求进行预习、复习而阅读数学教材。针对问题“你会在课后阅读与数学有关的文字材料吗?”,73%的学生表示“不会”。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动机。动机不强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教师阅读指导与督促不足
在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普遍缺乏好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在阅读文字叙述长的素材时,学生不会标记重要的、关键信息,从而导致“读一半,忘一半”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导致阅读遇到障碍时,不懂得如何越过障碍寻找新的方法和技巧。
整体而言,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足。而这一问题与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指导和督促不足有关。以关键信息的提取训练为例,很少有教师会针对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而开展专项化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的意识薄弱、技巧欠缺。以上述案例中数学报纸的阅读为例,学生之所以没有阅读数学报纸上的各知识模块内容,很大程度上也与教师有关,教师在发放数学报纸的过程中,并没有尽到提醒、督促的义务,而年纪尚小的小学生则往往缺乏相应的阅读意识。
综合上述分析,现阶段,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概念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提取能力、信息组合优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上述问题与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缺乏数学阅读的态度、习惯、动机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指导、过程督促不足有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基于原因探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四、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阅读指导策略
立足当前“阅读理解”题型是高考数学新题型的现实,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是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抓小学生习惯养成、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阶段开始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文章将结合近来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强化引导,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在知识习得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当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习惯培养作为数学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夯实学生的数学阅读基础。
1. 开展数学活动,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在数学阅读中,兴趣与动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动机的源泉。在问题成因分析模块,笔者提到现阶段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阅读动机。以简单的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为例,很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是源于教师的安排与任务,而不是基于自身对数学教材的兴趣。因此,强化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数学阅读的关键。在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数学阅读真有趣”。
活动设计的理念为:通过“数学阅读真有趣”,营造浓厚的班级数学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阅读的乐趣,从而为后续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活动实施的方式为:分享数学阅读的趣味段子,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实施时间:1课时
在阅读分享活动中,笔者引入了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趣”。例如,课堂分享活动导入环节,笔者采取了趣味导入的方式: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的数学功底,看看你们到底厉不厉害,摸摸你的脑袋,数一数自己有多少根头发?如果把全世界人头发数量相乘,想一想,这个数得有多大?面对老师的这道“题”,同学们面面相觑:头发数量那么多,如何数如何乘呀?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给出了一个小建议:别忘了,我们身边有些人是光头哟。这一提示,让学生醍醐灌顶,学生猛然知道了问题的答案:0。这一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引领学生展开趣味数学阅读奠定了基础。
2. 正视阅读,激发阅读动机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数学阅读的动机。而小学生之所以缺乏数学阅读的动机,源于学生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教师的过程指导和监管的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认知程度。因此,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正视阅读是激发其阅读动机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阅读真有趣”主题阅读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富有趣味性的辩论活动,辩题为“数学需要阅读吗?”本次辩论活动,采取学生自荐的方式组建辩论小组,辩论分为正方和反方。其中,正方的观点为:数学需要阅读;反方观点为:数学不需要阅读。没有参加小组辩论的同学,共同担任本次辩论赛的“评委”,可以对正反方论点开展点评。
本次辩论活动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学生为辩论赛准备素材的过程,亦是其正视数学阅读的过程,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有助于深化其对数学阅读的认知;另一方面,辩论进行的过程,正反方激烈的辩论,能够促使学生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相关的论点,亦可以深化台下“评委”对数学阅读的认知,从而促进全班同学正确审视数学阅读,为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动机奠定基础。
整体而言,以辩论活动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正确审视数学阅读的方式,远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果,这能够让学生自发地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意义,促使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积极主动阅读。
3. 任务导向,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早期数学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任务导向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数学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数学阅读的乐趣,以此促使学生良好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优化方式,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通过对小学数学阅读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偏弱、信息整合能力不强、组合优化能力不强。针对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持续优化数学阅读的指导方式,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日常数学阅读、数学解题阅读高效发展。
1. 批注式阅读,深化数学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基础概念的深入解读,能够引领学生深化对整个文本内涵的认知,提高数学阅读的实效。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概念理解能力不强的问题,笔者在数学阅读指导中引入了批注式阅读模式,这一阅读方式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手脑并用,学习运用数学符号、公式等进行批注,以深入挖掘阅读素材的内涵,注重内容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数学阅读的质量。此外,为了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巧妙地引入语文阅读的一些有效方式,如联系上下文阅读,即针对不懂的概念、公式等,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基于语境进行数学阅读分析,从而达到理解相关概念、公式的目标。
2. 立足教材阅读,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载体。以数学阅读为例,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课内得法,课外应用”的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信息整合能力不强的问题,以教材阅读为载体,基于教材强化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训练,促使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材可以遵循如下步骤引领学生,提高学生数学信息整合能力:一是浏览整体,把握概貌。即当学生拿着一本书(包括课内或课外数学阅读素材),首先要做的便是浏览全书,包括书名、序言以及目录,对书的内容、价值等迅速定位。尤其通过对序言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的价值有更加明确的定位;二是细读内容,思考内化。数学阅读中,浏览的目的是对全书整体性把握,而细读则是学生内化知识结构的有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弄清每一个部分的知识内容,达到内化于心的阅读目的;三是调动感官,思考解疑。阅读是多感官共同作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动动嘴”,通过朗读的方式深化对阅读文本内涵的理解;“动动手”,采取圈画、批注等方式标注重要信息;“动动脑”,强化阅读思考,整合重要信息,使数学阅读更加有效。
3. 互动交流,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是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三会”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阅读指导中,笔者亦强化了学生的数学交流与表达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数学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我推荐”数学阅读活动,在活动中,以数学家华罗庚的数学阅读经历为例,从华罗庚“数学阅读经历”“数学阅读力量”“数学阅读方法”三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数学家故事。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在阅读分享环节,笔者开展了数学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或者有趣片段。实践证明,互动交流环节的设计对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三)加强反思,做好数学阅读评价
数学阅读指导后,教师要注意开展阅读评价活动,以检测学生的数学阅读效果,并基于阅读效果反思阅读指导过程,找准存在的问题,制订优化的方案,不断优化数学阅读指导的方法策略,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笔者按以上策略开展实践后发现: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得以加强,在数学学习中,也更加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阅读数学教材上的单元导语、数学报纸上的数学故事等。很显然,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激发,数学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为了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数学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数学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动机,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指导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强化数学交流与表达,引领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进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高志扬,张昆.数学阅读的技术结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33):86-89.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16-18.
[4]孙红娟.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阅读分类指导策略[J].西藏教育,2023(12):48-52.
[5]周云.双解码:“双减”背景下数学阅读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3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