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观察研究
2024-08-01王治顺
作者简介:王治顺(1972~),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火家台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一二年级语文、书法、篆刻。
摘 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强化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任务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一线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等,说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较高。因此,在向关注学生个人发展转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课堂师生互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互动质量;低年级;观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65-04
有效的互动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良好互动,并提供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游戏、表演等趣味性互动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互动频率低、互动层次浅和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师要有意识改善师生互动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走进课本,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一)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对知识会产生全新的理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师生互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强化教学指导,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师生互动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投入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提问问题,并指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困惑和需要,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能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二、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优化策略
(一)正确认识师生互动,提升互动频率与质量
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参与、思考和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意识到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和引导的过程。教师要了解互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积极的互动环境,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分享,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不只是单向提问,而是要通过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意见。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控制互动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互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l+MSudYXA7V4mJLLY13Ndg==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互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教师存在极强的依赖,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关注。所以,教师在进行学生互动策略设置时,要增强互动频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然后再借助相关的有效互动方法,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师生互动策略时则需要考虑师生互动的质量。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形成了对语文学科的初步认知,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借助师生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质量。在设计师生互动策略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引导作用,借助问题设计、情境创设、游戏互动、合作学习等多种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二)适当进行追问互动,加深师生互动层次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提问和回答层面,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需要教师通过有层次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文本的探究,因此,教师应增强师生互动的层次,引导学生全面解读语文要素,把握文本内涵。
提问依旧是师生互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但是教师要摆脱单纯的问题设计模式,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且借助追问的方式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分析现象。追问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教材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堂延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衔接的过程中产生更多认识,形成对事物以及人物更加全面的见解,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泼”的时候,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教师播放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有个学生大声地说出图片上的人在泼水,教师立马夸奖这个学生用一个非常准确的动作“泼”说明图片中人物在干什么,然后让一个学生做出这个动作。
之后,教师没有结束这个生字的教学,而是继续向学生追问:他把水泼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泼到人身上去了。然后教师解释“泼”的具体动作:用力地把水往外倒,往外洒,并且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一二三,泼!在掌握了这个字的意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学写生字。教师继续用追问的方法向学生提问:“大家刚才泼的是什么呀?泼了以后我们的头发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泼的是水,会把衣服和头发弄湿。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汉字,让学生观察“泼”字的左右两部分,一边是“三点水”一边是头发的“发”。通过视频中的人在泼水,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泼水的动作,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视频里快乐的情绪。
(三)创新互动形式,提升互动效果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绕课本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文本内容的探究,这种单一的互动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无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重点既要放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层面,也要放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模式,教师要创新师生互动形式,在基本的提问互动外增添课堂点评、学习展示等环节,借助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学习的效果。
比如,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既要点评学生思路的独特之处,也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挖掘学生的更多可能性,并且将学生的思路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者不够全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委婉指出学生的疏漏和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成长。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中,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先辈”,要落实的学习目标是“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争做“凤凰花小主播”,要求学生直播解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师借助情境导入:“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伟人,1961年他来到了云南,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评选活动,谁能清楚地给大家解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盛况,谁就是‘凤凰花小主播’,大家要积极参加哦!”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在交流环节,一个学生说从文章中的“赶”字感受到傣族人民特别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盼望着早些和总理一起过节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还有一个学生说从“撒满”和“鲜红的地毯”感受到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隆重欢迎周总理的到来,自己每次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每当重大的活动时或欢迎重要的客人时,就会铺上鲜红的地毯。傣族人民把周总理当成最尊贵的客人,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傣族人民用花瓣铺地,热情相迎。
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傣族人民会如此急切而又高兴地期待周总理的到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从周总理本人出发,分享自己知道的与周总理有关的事迹,从周总理为国为民深受人民爱戴角度了解傣族人民如此盛大准备泼水节的原因。
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答案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地上铺的红毯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细致,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在教师的教学点评中,学生吸收经验,学会在文章中抓住关键词和细节,通过细致分析感知文本内容,理解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
(四)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借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能力的提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回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所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和质疑,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和学生共同合理地完成相关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
师生互动包括但不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互动创设条件,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在观点的碰撞中营造火热的学习氛围,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小壁虎借尾巴》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开始表演之前,学生需要梳理情节,找到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了尾巴、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的答案。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回答教师的问题:小壁虎分别向谁借了尾巴?三个自然段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三个“爬呀爬”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情会怎样?妈妈为什么说小壁虎是“傻孩子”?小壁虎看到自己的新尾巴后,心情怎么表达出来?
完成了文本的阅读以及分析之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小壁虎妈妈、老牛和燕子,通过情境和语言设计完成对话。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根据动物的特征设计对应的动作,还要揣摩不同动物与小壁虎对话时的语气等,在传神的表演中吸收文本语言,内化文本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第二个互动环节,教师让学生模仿文段,创编故事:设想如果小壁虎借尾巴的对象不是小鱼、老牛、燕子,而是小松鼠、小猴子、小孔雀,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需要结合这几种动物尾巴的特征设计他们拒绝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的原因,然后在小组交流环节展示自己的答案,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小结: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那么小壁虎的尾巴作用是什么呢?并且为学生介绍“再生”知识。创编故事,是迁移,更是创造。尤其是别的小动物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不借,有创意,有挑战。这就把小壁虎的特点和作用融进去了,也让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五)优化互动用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课程中相关的师生互动用语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用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点评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学生表现得好,就要夸奖学生;学生的表现不佳,教师就要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提醒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以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态度,肯定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的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通过评价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批评学生,而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与每个学生发生互动,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因为忽视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在以提问为互动方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学习,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观点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最完善的答案。
班级中有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格外关注这些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学生表达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通过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存在的困惑,这样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起到助力作用。当前,我国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存在较多问题,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观念,认识到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借助师生互动多种形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高频率和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互动形式以及互动语言的设计,以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敏洪.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2021(28):123-124.
[2]刘烨.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
[3]孟丽.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4]赵汉文.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评价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5]张文君.小学一、二、三年级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观察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6]何悦乔.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5):54,56.
[7]高鑫.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