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乐学”策略研究
2024-08-01庄家来
作者简介:庄家来(1980~),男,汉族,福建福鼎人,福建省福鼎市龙安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信息科技教学。
摘 要:信息科技的快速普及已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科技的积极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促使学生形成“乐学”品质,令学生受益终身。文章围绕小学生认知特点,提出优化教学形式,因“趣味”而“乐学”;引领有效学习,因“善学”而“乐学”;实施激励评价,因“成功”而“乐学”的“乐学”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优化,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乐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11-04
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加强信息科技教学,培养学生“乐学”态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探索动力,增强学生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体悟,加快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的形成,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个人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生成,从而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素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一、 优化教学形式,因“趣味”而“乐学”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不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也是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信息科技探究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强化学生的探索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并从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形成“乐学”的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兴趣”是“乐学”的起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验,进而达到“乐学”的教学目的。
(一)围绕“乐学”,强化教学分析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能够让学生看到阳光和鲜花,能够给学生带来自信和快乐。教师是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提升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乐学”的大门。因此,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前需要强化教学分析,做好课前教学规划、设计,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学有所乐。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信息科技上册“动画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加以研究。本课对动画的起源、发展、分类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画知识。六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对富有趣味性的动画片情有独钟,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比较钟爱的动画片入手,结合此阶段学生特殊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揭开动画神秘面纱,让学生对动画形成初步认识。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从“乐学”角度确立教学目标,第一,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动画的起源、发展、分类和基本原理;第二,让学生体验动画的趣味性效果,培养学生对动画制作的浓厚兴趣,形成“乐学”态度。
教学前的分析、设计是达成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具备“乐学”融入自身教学思维和教学意识,才能将“乐学”反映到教学设计中,使其融入教学目标,围绕学生主体规划出可行的教学手段和路径,进而点燃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学习。
(二)围绕目标,实现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的注意力从涣散状态在短时间变得集中,投入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乐学”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入环节中,提升趣味性,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信息科技上册“动画原理”课程教学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借助信息化手段从网络下载富有趣味性的动画片,比如:《米奇妙妙屋》《闪电狗》《蓝猫淘气3000问》等,经过课前的剪辑、加工,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进行播放,快速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动画视频的故事情节中,将学生带到动画世界,激发学生对动画的探索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动画片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出自己对动画片的看法,将学生带到开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为信息科技教学打造出“温馨课堂”,帮助学生构建“阳光心理”,从而让学生在课堂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进入“乐学”状态。
二、 引领有效学习,因“善学”而“乐学”
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信息科技原理的运用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鼓励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的这一表述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具有潜在的关联,集中指向学生的“学”。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主题教育思想,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善学”的基础上,逐渐获得自信和快乐,因“善学”而“乐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明确任务,做中学
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做”与“学”有机融合,将“动手”和“动脑”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探究、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乐学”品质。
例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信息科技上册“制作文字幻灯片”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懂得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背景;第二,懂得设置文字格式;第三,学会插入艺术字。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置活动任务,比如:
总体项目:制作介绍“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文字幻灯片
项目说明: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也是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历史、文化的根源,三坊七巷拥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以及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制作介绍“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文字幻灯片,以便能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福州旅游观光,并通过“三坊七巷”了解福州,了解福建。
探究任务:①设置幻灯片字体;②设置幻灯片文字的阴影样式;③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④设置文本框的背景;⑤在文字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
教师可围绕自身对学生的观察、测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起点经验、能力,将学生划分为具有异质化特点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4~5人,选出各小组的组长,将项目任务交给各学习小组,由各组组长进行组织。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领取2~3项子任务,自主探索并记录子任务的实现步骤,然后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说一说”“演一演”“练一练”,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掌握制作文字幻灯片的基本要领。比如:在“设置字体”时,学生探索出两种方法,方法1:先选中幻灯片中的文字,然后在工具栏中找到文字按钮,对文字进行设置,对字号、颜色、粗细等进行调整;方法2:先选中文字,然后在菜单栏中找到“格式”,对字体进行调整。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利用“项目说明”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完成项目”的现实意义,以此提升各小组“做”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各小组成员的探究行为具有较强自主性,因此,完成任务的路径和方式有所不同,这会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认知和体验方面的差异,产生思维碰撞。在探索活动后能够主动讨论和交流,进而形成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到文字幻灯片制作的相关知识,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形成。
(二)联系生活,用中学
教学中只有让“教”与“学”的目标相一致,才能既让教师“乐教”,又让学生“乐学”,进而将“教”和“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科知识顺利实现“再生”“转移”,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承接”“内化”。“生活即教育”,教师可以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将“生活”作为连接“教”与“学”关系的纽带,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运用信息科技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过程中探索、感受、体验,逐渐形成“乐学”品质。
例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信息科技上册“认识因特网”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因特网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因特网的服务以及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学生对因特网的理解。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亲身演示,激发学生信息科技探索兴趣。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福州三坊七巷’知识知多少?”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话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自己阅读的书籍做出解答。而教师则可利用因特网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福州三坊七巷”的相关信息。然后比较两种查阅资料的两种不同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因特网让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是自己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以此,让“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因特网,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的优秀网站,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上网尝试。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新华网”的网址,让学生通过新华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向学生推荐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网址,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图书;通过浏览“爱奇艺网站”收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动画,听自己感兴趣的广播。
在学生对互联网具有深切感受和直观体验后,教师可以抛出探究性问题,比如:“因特网能够提供的服务还有很多,你还能用因特网做些什么?”“你怎样运用因特网提供的服务帮助自己学习?”,利用这类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因特网服务功能”的探究,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学生在“用中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还能让学生的新奇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逐渐形成“乐学”的积极心态,进而提升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品质。
(三)内容拓展,创中学
知识无边,学科有限。受线性教学思维的影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很容易受到学科的束缚,削弱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孤立化和碎片化教学状态的形成。对此,教师可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探索“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并与信息科技相关知识与技能建立内在联系,在“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科技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信息科技上册“动画原理”课程教学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和了解了动画制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制作技能。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信息科技的综合性实践,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为学生提供“应用迁移”的机会,促使学生实现应用创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兴趣小组,由组长带领本小组学生共同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划分小组后,教师可引入“跨学科”内容,为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比如:
任务一:
1.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尝试用“动画原理”的信息科技体现“旋转”的过程。
任务二:
1. 通过互联网技术,搜索《静夜思》
2. 合作讨论,分析《静夜思》中描绘的场景和任务动作;
3. 利用所学的信息科技知识,制作《静夜思》的动态效果。
“任务一”将信息科技与小学数学中“图形的运动”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而“任务二”则将信息科技与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建立关联。教师可将两者同时呈现出来,让各小组自由选择,让学生合作讨论和探究,并用所学的信息科技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进而在“创新”和“实践”中感受信息科技的价值和作用,逐渐形成对信息科技的“乐学”态度。
三、 实施激励评价,因“成功”而“乐学”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自我效能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对自身的期望值越高,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更加理智地处理,更加乐于迎接新的挑战,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可以通过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中获得成功喜悦,树立自信心,形成“乐学”的心态。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信息科技上册“制作文字幻灯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对学生进行密切观察,留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对学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发现学生突出的个性,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采用非正式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赞扬和肯定,比如:“你这种想法很有创意,继续努力!”“你表现真棒,加油!”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形成。
四、 结论
总而言之,“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倾向。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乐学”培养意识融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之中,为学生创造愉悦、轻松、和谐的心境,促进学生“乐学”心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寅.新课改下信息科技教学之浅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83.
[2]宋园园,陈海峰.信息科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74-176.
[3]朱凤立.信息科技教学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79.
[4]郭树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好学[J].生物学通报,1999(6):36-37.
[5]李金枝.愉悦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44-46.
[6]路芳.让学生乐学而勤思的教学活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1):61-62.
[7]钱阳辉.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J].人民教育,2017(23):62-64.
[8]赵力慧.乐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然走向[J].教学与管理,2020(30):14-17.
[9]苗立才.用心探究信息科技教学规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8):43-46.
[10]鹿星南,和学新.面向生活的信息科技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1):115-117.
[11]张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教研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36-37,87.
[12]方琴.信息科技教学中主题探究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4):85-87.